我想讓投資從頭開始就愈簡單明瞭愈好,所以我現在要跟你介紹的,就是不同投資種類的基本型。有了這些資訊,在建立投資組合時,你就能決定要放多少心力在裡頭。
我喜歡用我稱為「花店比喻」的方法來形容不同的投資種類。
▎〈股票〉單枝花
股票就是一間公司的一部分所有權。基本上,買股票就等於買了一間公司的一部分,公司獲利時也會有你的份。買股票就像是走進花店想買一枝花,花的選擇很多,有些因為與眾不同的特質而比其他花更迷人。
選好花之後,你可能看花的種類會大概知道這種花可以活多久,但你付出的心力和花生長的環境也會影響到花的壽命。
買股票跟買花是一樣的道理,投資時可以選擇個股。你可以從很多產業中選擇不同的股票來投資,有些可能比其他標的更具吸引力,如在21世紀,科技股可能會比煙草公司的股票更有潛力。
如果你有做功課,可能就會對某支股票未來的表現有個概念,但仍有很多因素不在掌控之中,而這些因素可能會決定你最終是透過這支股票大舉獲利(如盛放鮮花)還是賠錢收場(如枯萎凋花)。
▎〈共同基金〉精美訂製花束
共同基金(mutual fund)是一個用於購入一籃子股票的資金。簡單來說,投資人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基金類型,接著把資金交給投資經理人(即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往往是具有公信力的金融機構團隊),由他們幫投資人選擇股票入場操盤。
至於基金的類型,可能是基於公司規模(例如依市值區分等)、產業種類(例如科技或傳產等)以及地理位置(例如美國或新興市場等)等項目,不同類型的期望報酬率和承受風險也有所差別。共同基金這樣的投資方式之所以很熱門,是因為你可以一次投資多支不同的股票,好達到分散投資的目標。
回到花店的比喻,可以把共同基金想成你下訂的一個精美花束。你不是花藝專家,所以想請專業人士幫你依照想要的花種來搭配。你事先訂購、付錢、接著交給他們配,你就能得到一束擁有不同種類又能互相搭配的花束了。
▎〈指數型基金〉現成花束
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簡稱ETF)是個股和共同基金的混合型,因為兩者的特性,指數型基金都有。ETF 跟股票一樣,都是在證券交易所(exchange)進行交易,而交易所就是個人和證券商買賣股票的地方;ETF 跟共同基金一樣的地方是,這兩種買的都是擁有某些共通點或主題的一籃子股票。
用花店比喻來說,ETF 就像是現成花束。你可以得到許多類型相似但種類不一的花,所以這些花看起來會非常相襯。因為是現成的,買起來更方便輕鬆,只需要走進花店挑一束,無須像精美花束一樣事先訂購。
▎分散投資的定義
有沒有聽過「雞蛋不要放在同個籃子裡」這句話?這句話是個警告,提醒你不要把所有資源都集中在同一個地方,因為很有可能會一次失去所有。這一點在投資的時候非常重要,甚至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分散投資(diversification)。
每一種投資標的都有一定程度的風險,沒有所謂「零風險」的投資。如果你聽到有人說他們可以幫你投資致富,完全零風險,那就是詐騙,他們在騙你!
如果你選了一檔股票,把所有的錢都投進去,就很有可能一次失去畢生積蓄。假如有一天這家公司倒閉,那你投入的每一分錢都會灰飛煙滅。
但如果你投資十間公司,每間投資10% 的存款,那如果有一間公司倒閉,但其他九間公司表現良好,你就只會損失10%的錢,其他90% 的錢都分散到其他公司了。要分散投資的真正原因,就是管理投資衍生的風險。
如果把錢都分散在不同的投資類型、產業、公司,就可以降低風險,長期下來有望收穫更高的報酬。
▎〈債券〉花店禮券
債券很特別,因為買債券不是買公司持股,而是從政府或公司買一張借據。簡單來說,如果你買100 美元的債券,等於是借100美元給一個單位,而這個單位會在一段特定的時間之內,把錢加上特定的利息還給你。
我把債券想成像是花店禮券,因為你可以用禮券買特定金額的物品,且預期會得到相同價值的報酬。債券與花店禮券最大的差異在於利息,買了債券,你會收到與債券等值的金額加上利息,利息多寡則依購買債券當時的利率而定。
▎其他常見的投資類型
指數型基金(index fund):指數型基金是共同基金的一種,追蹤的目標是指數。指數通常會用來衡量特定一組股票的表現,如標普500 指數(S&P 500)衡量的是美國前500 大公司的表現。
所以說,指數型基金其實就是投資人買來模仿特定一組指數的共同基金。除了標普500 指數之外,其他指數還有道瓊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Index)和羅素2000 指數(Russell 2000)。
目標日期基金(target date fund,簡稱TDF):目標日期基金是根據你預期退休年份自動分散投資的共同基金。這種基金會自動幫你選一組股票和債券,並在你愈來愈接近退休的期間,自動調整投資組合的風險分配。
需要找理財顧問嗎?
若有一件事你不知道如何做才好,第一個反應往往是上網搜尋,不然就是找「專家」。找一個看起來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驗證你的決定是否合理,可以帶來一定程度的安心感。想得到確認是人類的天性,尤其理財更是如此。
所以,當你開啟理財之旅時,「聽專家的」似乎比較輕鬆,直接找一位理財顧問,他不僅可以告訴你怎麼做,還可以直接幫你投資。當然,這都是要錢的。雖然每次的理財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大多數人一開始理財其實都不需要理財顧問。
從很早開始,或老實說,在你大部分的賺錢人生中,除非出現大筆資金,不然你的需求其實很單純。只要對眼前選項有點基本知識,再到網路上做些功課,你就可以建立一套長期的投資組合,設定好自動投資功能,接著就真的「設後不理」即可。
我傾向不找理財顧問的原因有兩個,讓我來解釋:
一、費用:理財建議所費不貲,通常都是依每年客戶資產規模的比例收取佣金。很多顧問一年收1%,乍聽之下好像不多,但隨著你的資產慢慢增長,這個1% 最後可能變成數十萬美元,而拿到錢的這個人往往只是幫你把錢放進你自己也選得出來的共同基金而已。
二、你的最佳利益:理財顧問收的是佣金,表示雖然很多理財顧問都會站在你的立場,為你提供優質建議,但並不是所有顧問都會以你的最佳利益為先。所以有可能會遇到推銷昂貴基金或說服你入手無用產品的顧問,這樣他們才能抽成。
到頭來,沒有人比你更在乎你的錢,所以不管你決定找個理財顧問,或自己踏上理財之旅,都要好好花時間學習理財知識,才能顧到自己的最佳利益,為自己做決定!
(本文出自《不漏財的雪球管錢術》作者:蜜凱拉﹒阿羅卡 譯者:鍾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