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武俠電子報】內容包含武俠作品連載、名家評論及好康贈品活動等內容,讓你以俠會友,以文論劍! 【udn專欄報】每週一到週五發報。給您最貼近社會現況的時事話題,獨特的名家觀點,一針見血的專欄評論!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4/08 第460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性、暴力、死亡所交織的神聖情色變奏
調皮的詩意
人文薈萃 慢慢讀,詩/你看見我媽媽了嗎?
台灣水彩傑作選/我的戲夢人生

  今日文選

性、暴力、死亡所交織的神聖情色變奏
賴守正(台師大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聯合報

在台灣翻譯世界•在今天想像未來──科技部經典譯注講座

性、暴力、死亡所交織的神聖情色變奏──巴代伊的《情色論》

情色並不輕浮;相反地,它所涉及的是生命存在的核心課題,是對存在巔峰的探索……

《情色論》(L'Érotisme)提供讀者一個面對本我赤裸真相、正視我們存在核心的絕佳契機。

本書作者喬治˙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 1897-1962)是位法國知識分子,有「過度與逾越哲學家」之稱。其異類思想不但已成為另類行動者的靈感來源,且是極端脫軌行徑的重要理論根據。

《情色論》從人類勞動史與宗教史的角度切入,企圖從禁忌與逾越的辯證中建構出一套理論,是巴代伊一生思想的縮影。情色並不輕浮;相反地,它所涉及的是生命存在的核心課題,是對存在巔峰的探索。我們如想誠實面對人生根本問題,就必須予以正視。

性並不等於情色。

在巴代伊的思維中,情色以逾越禁忌為前提。光是性行為本身尚還不足以構成情色。動物皆有性行為;但唯獨人類有情色。因為只有人類有禁忌。傳統以生產、傳宗接代為目的的性行為也談不上情色。因為情色不事生產、屬於純消費的神聖行為。

在其另類體系中,世界被分成「世俗」與「神聖」兩大範疇。世俗世界是以理性、工作為基礎的日常世界,以累積財富、知識等為目的。神聖世界則是不事生產、單純耗費的節慶世界。受到默斯(Marcel Mauss, 1872-1950)的影響,巴代伊主張分析社會經濟活動時,不能只考慮生產,而忽略同樣重要的消費活動。不同於一般理性的生產、累積行為,情色本質上是種逸軌、脫序的耗費活動。巴代伊了解: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展,必須透過禁忌所確保的世俗工作世界是常態,在節慶時期偶爾出現的逾越、神聖世界則是此常態的變奏;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世俗世界」為了確保日常生活的順利運作,制訂各種禁忌以防範暴力干擾正常工作。死亡禁忌與性禁忌於焉產生。情色意味著透過對死亡禁忌與性禁忌的逾越,帶領我們超越此一「世俗世界」、進入「神聖世界」、出「生」入「死」、脫「俗」入「聖」的神聖/神祕「內在經驗」。

人類之所以迷戀情色絕不止是單純的賀爾蒙作祟。情色涉及的是更深沉、人類存在的核心問題。在《情色論》〈前言〉中,他即開宗明義指出:「所謂情色,可說是對生命的肯定,至死方休」。狹義而言,情色是人類面對性禁忌的逾越舉動。廣義而言,情色則代表著人類逾越其先天存在局限與後天人為禁忌、脫「俗」入「聖」、不斷探索生命各種可能、追求極致經驗的企圖。情色是對生命「至死方休」的探索、肯定。

人類存在的先天局限在於:每個生命本質上都是孤獨的、與他人切割、且不免一死。每個「不連貫的生命」眷戀、盼望與他人溝通、融合、接續。面對此存在的孤獨困境,死亡和性就具有超越人與人的隔閡鴻溝,和他者融和成一體的交流、「溝通」能力。弔詭的是,具此溝通能力的死亡與性卻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兩大禁忌。人們因而對兩者存著既懼又愛、既怕又迷的矛盾態度。

巴代伊了解,死亡雖能消彌所有隔閡,畢竟並非真正的解決之道。我們唯有退而求其次透過對死亡的模擬、再現,希冀能接近此一經驗之極致。

另一個可以突破個人孤獨、封閉結構的具體有效途徑便是透過性交。巴代伊指出,性交的作用在於「破壞參與者在正常生活中的封閉結構」:

關鍵的行為是脫光衣服。裸體與封閉狀態,也就是說,與不連貫的生命,形成對立。赤裸狀態是溝通的狀態,顯示出個人超脫自我局限、追尋生命連貫的可能性。身體透過那些給人猥褻感覺的祕密管道向連貫的狀態開放。猥褻意謂著原先慣於擁有自我、擁有持續明確個體的狀態被打亂後所引起的侷促不安。

巴代伊一再強調性行為本身與死亡的相似性。伴隨性高潮而來、令人欲仙欲死的失控令人聯想到死亡;這種看法與18世紀法國浪蕩主義者(libertin)習慣稱呼性高潮為「小死」(la petite mort)不謀而合。死亡的念頭也在性歡中扮演一定角色。對巴代伊而言,人類性行為不但巧妙地結合了生(繁殖)與死(性高潮被視為小死)這對相生相剋的怨偶,情色更是人類存在中許多看似矛盾,實則不斷辯證,甚至相依相存現象──生與死、禁忌與踰越、世俗與神聖──的最佳註腳。

一般人視暴力為畏途,但巴代伊探討性與死亡時,暴力卻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現代社會中,性、暴力、死亡三者即使不再是禁忌,至少被視為應該避免的負面現象。但避開視線、視而不見並不表示不存在。對於以正視存在所有一切為己志的巴代伊而言,性、暴力、與死亡關係之親密甚至已達到「三位一體」的地步。在巴代伊眼中,死亡與性是破壞工作與正常生活的兩大暴力。死亡是最大的暴力,而情色的場域也是暴力的場域:

如果沒有了侵犯、甚至暴力這些構成情色的成分,情色活動就很難達到十足的效果。……情色總是意味著既成模式的瓦解……。

生活在所謂文明社會的我們,無可避免地已經被烙印上各式各樣的規範符碼。無可諱言,面對性、暴力、死亡可怕而誘人的真相,大多數人寧可選擇避開眼光,也不願或無法睜眼直視。對巴代伊這類視人生為作品的創作者而言,面對人類無法逾越的存在困境,人們不應消極地坐以待斃,反而應該積極地突破各種禁忌、追求開創「無限可能」的美好經驗/作品。

誠如巴代伊在《情色論》〈結語〉中所言,對那些無法逃避自己、以熱情擁抱生命的人而言,情色所代表的是最個人、也是最普遍的問題,可說是「問題中的問題」。同時,一如暴力與死亡,情色無言而孤寂。如今,巴代伊已公然將情色搬至檯面,逼得我們正視面對。不過他只點出了問題的核心、他並未、也無法提供我們答案。我們身為情色動物,面對此一切身問題,當然還是可以選擇逃避。但是如果我們不想繼續鴕鳥、如果我們想真正面對存在的赤裸真相,這本《情色論》倒是提供了最佳契機。


調皮的詩意
黃梵/聯合報
好的詩人都怕失去純粹,實際上,這是詩人自認維護獨創的手段和態度。詩人越是把興奮點局限在個人視野,寫詩就越像是個人操持的巫術,一種自己演給自己看的儀式,詩人樂於從中獲得尊嚴和莊重。問題是,詩歌賴以生發的想像力,並非是可以憑空產生的幽靈,它來自書中那體面的歷史、神話,成千上萬的傳說和人物等,或者就如榮格所說,它的源頭甚至可以延伸到民族文化籠罩的集體無意識裡。由於來源的疆域廣大,邊界漫長,詩人要想把自己與時代隔開還真不容易。這就好比一個詩人坐著汽車周遊世界,但他自始至終只看車內,拒絕朝車窗外瞥一眼。

強調純粹的人,可能會舉荷爾德林為例,把他詩歌中的古希臘特質,看作是拒絕時代社會的範例。但這種乍看純粹的選擇,其實隱著與時代社會更多的糾纏。荷爾德林詩中的希臘陳述,其指向與德國當時的專制現狀不無關係,情形猶似顧准當年研究古希臘的城邦制度,其指向和關切無疑在當時文革前後的現狀。由於詩歌有著它自身的要求,比如,如果詩歌只向哲學看齊,那麼它就難以傳之久遠,因為人類對思想的態度有點玩世不恭,喜新厭舊。聰明的詩人不會讓心血之作冒這種風險,成為人類前進時將要掃除的思想路障。

詩的長壽在於它生動的表現,在於它哪怕介紹一種錯誤的思想,都能讓我們擺脫思想的乏味,受到新鮮之美的誘惑。於是,詩人不能不到過去和現在,尋找各種形象的蹤跡。歌德在遠離他時代的古代,找到了體現他時代困惑的形象——浮士德。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過去雖然落幕了,但詩歌與之交流產生的生動意象,卻在以後各個時代以各自擅長的方式,繼續發光、共鳴。甚至一種已經寂滅的文學手法,都有可能因為當代的重新理解,得到復活。比如,龐德對中國古詩的熱情翻譯,導致中國古詩中的意象手法,成為現代詩的基礎。

所以,詩人不可避免要像一個好的聽眾,聆聽歷史和當代的各種聲音,哪怕是回聲或雜訊。誰能說策蘭的那首偉大的詩篇《死亡賦格》,不是得益於納粹的雜訊環境呢(所謂「民族不幸,文學大幸」)?當然,只有從個人趣味出發理解的時代,才能給詩歌帶來全新的色彩,才能完成詩歌要求語言提供的嶄新可能,這時,任何以政治、社會或倫理的理由,企圖要求詩歌擔負起共同的責任,都會把詩歌的疆域和力量弄得很小,以致被它的時代完全挾持或囚禁,無法走進下一個時代。

所以,能在每個時代沸騰的詩意,它不受某個特定時代和社會的管制,置身其中的我們,要學會在它無垠的領地上聆聽、呼吸、漫步……


  人文薈萃

慢慢讀,詩/你看見我媽媽了嗎?
楊鍵/聯合報

你看見我媽媽了嗎?
她長著一副大家閨秀的模樣。

她從前殷實富有,現在一貧如洗,
她枯乾、冷寂、連綿不絕。

她好像微弱疲憊的煤灰,
又像是明末清初的殘跡零墨。

她顫顫巍巍密密麻麻寫下幾十萬字的家族史在一場火焰裡消失,
她是灰燼裡殘留的字跡,是淡淡的秋意。

她像美麗晨星劃過這條滔滔不息柔情萬種的江水,
你看見她了嗎?

她震驚於自己的大苦大難她亙古不絕,
你見過她嗎?

漁民們說,閘口每天有這麼多自殺的身體,
我們從沒有見過你所描述的這樣的母親。

(摘自楊鍵史詩《哭廟》,近期將由爾雅出版)


台灣水彩傑作選/我的戲夢人生
謝明錩/文/聯合報

〈浪漫的精靈──台灣水彩傑作選〉44

以繪畫領域而言,「苦勞」和藝術境界完全沒有關係,一幅花上個把月完成的作品當然不一定比二、三十分鐘完成的遊戲筆墨精采,但,無可置疑的,龐雜的內容就是比簡單的題材統合起來困難的多。

陳俊男的這幅〈戲夢人生〉,就內容而言,其複雜程度令人咋舌,比起一般人對水彩輕薄短小的印象,他彷彿是對水彩畫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想要「征服」如此龐大的內容,使它不流於瑣碎與混亂,創作者絕對需要有過人的掌控能力與意志力。尤其是水彩畫,講求一次到位,只要稍有塗改,露出了破綻,就往往無力回天了。

然而,「預料中的錯誤」在這幅畫中沒有出現,它清澈、乾淨,不塗不改,以輕盈的姿態滑過了險灘。看來,過於複雜的內容非但沒有掣肘了他,還使他的「苦勞」加了分,這實在有點難得。

無疑的,感性和理性兼備是畫家必備的能力,但觀賞者若能抓到創作者的理性脈絡,對作品的評價與感動的深刻度一定大有幫助。

在這兒,我們要重提一次傑作必備的條件:統一中有變化。這麼龐大的內容,倘若作者不能將它歸納成幾個單元,看都不知從何看起,怎麼可能找到一個統一的焦點(主題)呢?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作者把前方表情各異的人頭當成一個單元,而把後方的一大堆布袋戲偶統合成另一個單元,也就是說,人頭是主題,後面的一切都是背景,它們全都被歸納進一個較暗的大塊面裡去了,彷彿人站在舞台前,投光燈打在身上,而背後緊挨著一塊懸垂到地的灰色布幕,所有戲偶都只是畫在上面的圖畫罷了,這樣,畫面就簡單了,主賓分明,沒有一個布偶會搶過人的風釆。這幅畫得以不亂,這是一個關鍵決策,但,它的精采卻是巧妙的「變化之美」所造就出來的。比如音樂的旋律節奏,作者用心的處理布偶間的微妙關係,有的戲偶刻畫得極為真實,有的只是輕描淡寫,有的彷彿突出在光照之下,有的卻是隱進暗處之中,總之,布偶的畫法由強到弱,由實到虛,由較高彩度到較低彩度,漸層轉換,一個主賓套著另一個主賓,充滿著「濃淡相宜、疏密有致」的韻律節奏。

這是一幅決心加上體力、毅力、克制力與專注力完成的作品,它所帶給我們的感動除了視覺上的愉悅之外還摻雜了不少震撼,當然,瘋狂或者不可思議,這些我們初見此畫時瞬間生出的感觸,最後也成了一種佩服。


  訊息公告
貓世界的優雅人文
貓,是日本文學中除了人類以外、最受到作家矚目的動物。為什麼他們總是對貓情有獨鐘呢?日本人之所以愛說貓,或許與他們對貓又愛又怕的情感有關係吧。

300天的遽變 服貿認知落差大
政府與大陸簽訂服貿協議,激化台灣社會的分歧、學生走上街頭抗爭,兩岸間的貿易協議,為何引發如此大的爭議?服貿爭議,經濟學專家與民眾看法分歧,為什麼他們的意見相差這麼多?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