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8/30 第4750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書市觀察/小吃、小說與內褲
書評-散文/微物之神
閱讀-評論/經典座標,文學史視野
人文薈萃 新北電影節/校園電影、希臘神話、女性主義

  今日文選

書市觀察/小吃、小說與內褲
黃崇凱/聯合報

舒國治似乎總快這座島嶼一小步。先是十數年前象徵旅行文學熟成期的《理想的下午》(遠流出版),再是七年前掀起小吃談詩論藝風潮的《台北小吃札記》(皇冠出版),他總站在浪尖作先鋒。問題是,明明他長手長腳漫走晃遊各地,並不真的為了什麼目的尋出題材來寫,那些文字集結,比較像是他四處遊逛,順手記下的隨筆雜談。

可能正是這樣的態度,他的文字就像他素來賞讚的台灣小吃,簡練兼有扎實根基。以往他在各篇文章也寫過怎樣尋找好的小吃,新近出版的《台灣小吃行腳》則提綱挈領:「小吃的藝術,在於尋覓(一個市鎮的佳店究竟藏在哪個區塊?),在於觀人(這個老闆如何打理食物、何以店堂比較精神),在於目測食物(好吃與否,往往進門前已了然於胸)。」簡單極了的法則,非常實用。我常想,要是差了一個字的小說也能如小吃,寫的人好好寫出自己的性格質地,讀的人抱著探尋美味小吃的嘗鮮精神,寫些札記或行腳,當成一部分漫無目的日常,台灣的小說乃至文學一定會更好吧。幻想歸幻想,也真頗有些作家做著品評和解析文學作品的指南工作,比如朱宥勳《學校不敢教的小說》(寶瓶文化出版)、郭強生《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聯合文學出版)和最近出版《幻事錄》(木馬文化出版)的伊格言。

找到舒服的小說或內褲

相對朱宥勳評比的三十篇小說完全以台灣為舞台,伊格言這部點評國內外現代小說的《幻事錄》剖析了十位當代最受推崇的小說家及其作品。這是伊格言版的「現代小說行腳」,他領著讀者一家家走訪地表最華麗的小說街,費茲傑羅、賈西亞.馬奎斯、村上春樹、艾莉絲.孟若、瑞蒙.卡佛、米榭.韋勒貝克、駱以軍等。伊格言稱職如品酒師,從大師們端出的作品中,細膩解讀結構、主旨、筆法、流派和內蘊,且能向外拉出廣闊的文學史脈絡,讓讀者像是對照攻略本一一破譯每個藏躲在文句後的象徵關卡和隱喻猜想。這當然源於導航人伊格言本身是老於實戰經驗的小說家。這類小說家解讀小說的目光,常與擁有學術武裝的研究學者型的解析大相逕庭。可能小說家更注重的是拆解,如何理解小說的原料、製程和零件組裝,有時機械得非常技術性,有時卻相當任性的只為了捕捉一個精準如靶心的小說內核(不管那是虛無、遺棄、傷害、寬恕或其他的什麼)。

伊格言在清晰的文本分析之外,另寫一系列作家小傳,滿有些中國古代目錄學者的簡筆速寫況味。每篇文字不長,看似隨手拈來的作家掌故和特殊觀點,又能指涉連結到正文未及的畫外音,流暢好看,像是伊格言拿手的小說技藝。

不過這裡有個問題:要是讀者真的對伊格言所提的小說毫無感應,該如何是好?道理或許等同找一件舒服的內褲。日前我的朋友顏訥寫了篇奇文〈內褲情歌〉,讓人讀得點頭稱是又共鳴互振,一時胯下癢,令我聯想到戰力強悍的香港立法會議員長毛(梁國雄)的名言:「讀書就好似著底褲咁,最重要係自己舒唔舒服。」好穿的內褲非常重要,但好穿的定義人人不同,可能阿嬤肉色大內褲之於顏訥的舒適,就像十位小說家之於伊格言的歡喜。這也像台灣遍地開花的各色小吃,你愛這家肉粽,他愛那家碗粿,大多時候就是個人喜好,勉強不來。不過,人稱台灣小說一哥的駱以軍近日推出暌違六年的長篇小說新作《女兒》,澎湃大氣,分量驚人,像是台北寧夏夜市限定版的豪華千歲宴,重點小吃一應俱全。即使作為台灣小說國宴的主菜,也當之無愧。

駱叔叔的女兒計畫

自從堅苦卓絕寫出《西夏旅館》(印刻出版)後,據說駱以軍進入了渺不可知的物理學領域,與一干艱澀的理論貼身肉搏(「量子纏擾」、「塌縮」、「宇宙爆脹」、「脫相干」、「測不準」),並將之編結織入小說書寫密林中。我原本以為,曾以次子的未來完成式口吻寫成的《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會是《女兒》的對照組,可這幾年陸續讀到的發表篇章,卻發覺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女兒》的啟動點或許源自於小說家本人所說的「如果我有個跟我長得一模一樣的女兒,是否會是個噩夢」,通讀這個龐大的小說機體複合物,作者將當下的島嶼現實紀事揉接在繁複的虛構暗世界,每一篇章或多或少提及和使用的那些物理學概念,全是小說家戮力構築的奇詭建築工法。那像是逼自己回到一個最原始最初起的零點,從頭試著理解人類腦袋發展出來最尖端的數理思考。可能這樣比喻有點失敬:小說寫出有如一隻陰蝨在人體陰部探頭探腦,嘗試理解那些比牠廣大幾百億倍的人體器官組織、內褲、內褲之外的人類文明和宇宙奧祕。

因此小說勢必繁複,卻非如某些論者所說「加掛重物」地使用哲學、物理學到小說書寫以偽裝成很重要。而是,駱以軍以濃厚細密的文字,營造出極小與至大之間的尺度差距,文學的華美,原來可以如此複雜富麗的文字,疊加成彷彿觀看具備成千上萬個光影細節的宮殿建築。全書輻散出的可能性,具體呈現在結構上的多線繁雜:「少女機器人」計畫穿插其中,計畫核心小組王、拖雷和「我」,演繹的是類似國家級機密計畫的迷宮陣、權力鬥爭場與女性之間各種樣貌性情演練的對決;「我」和微若絲線般聯繫又斷絕的捉迷藏遊戲;「我」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女兒之間若隱若現的糾結;反覆演練的「我」與各種女孩間的情感(與性愛)教育等,彼此錯綜交纏,且配合小說中的「少女」計畫研究機構背景,小說家史無前例地大量引用、互文諸項重要藝文作品(尤其最明顯的《紅樓夢》)。小說卻奇異地沒讓讀者觀看到「少女」計畫的正面,僅有的影影綽綽的剪影側寫,更顯得計畫整體的亂迷、瘋狂和失控。然而,小說家的內心畢竟是柔軟的,整部小說讀到最後就像小說中的「襲人」女孩們,擁有著把整座海洋的髒汙全數濾清的修復能力。

舒國治在新書序言說:「你若是愛小吃,又嫻於小吃的門道,那肯定你在台灣的生活過得不錯。」我想,若將關鍵字「小吃」換成「小說」,似乎也說得通。


書評-散文/微物之神
李欣倫/聯合報
猶記得《瑤草》裡陳淑瑤寫「苔」階,將這綠茸茸小生命寫得華麗至極;也記得她寫令阿媽睡不著的瘋狂的七里香香氣,還愛看她一一欽點每株野草之名,細微草蔓皆有故事。較諸八年前的《瑤草》,《花之器》「裝盛」更多寫花談草之文,無論是寫颱風來前移數十盆栽入室,浩浩蕩蕩宛若大遷徙;或是陽光穿透虎皮蘭所形成的「綠光琉璃」,讀來皆有情趣。即便僅是排水溝壁上以水娟織而成的青苔,在作者眼中竟成了茂綠聖誕樹,正因愛花草成癡,連他人書上的兵馬俑皆看成了串串灰藍石蓮。我特愛看她寫沙漠玫瑰和仙人掌花,寫來已非物,竟像個姿態美麗的女子。就這樣,目光所及、隨手拈來皆是恬淡盎然小景,萬物靜觀皆自得。

不僅寫花,也描摹花器,〈花之器〉、〈小草盆〉聚焦於各色花器,器皿不僅是花草的家,更裝載許多私釀故事,讀來特別有味。另外,賣花的男人寫來個性鮮明,賣花者免費贈送買花者花朵,出自於對遲暮花兒的憐惜,在作者看來莊嚴如「聖火傳遞的過程」。閱讀《花之器》,我不時想及黛安•艾克曼的《艾克曼的花園》,若說《艾克曼的花園》是磅礴樂章,《花之器》則是清新小調,兩位女作家皆喜愛植栽、善寫植物搖曳姿態,連不識諸多草木之名的讀者如我也讀得入迷。

此書尚有不少速寫日常生活的短文,例如食衣。雖作者直言較少寫食物,但本書幾篇寫食物篇章雖皆簡筆勾勒,卻也令人回味無窮,我特別喜歡作者寫鄰居悄悄將一袋「鮮豔翠亮像匹青色綢緞」的山蘇掛在門把上,袋上寫如通關密語的「如山蘇」,淡寫卻情意飽滿。寫衣如〈衣魚〉一文,作者特意拆開小生物的名,筆鋒一轉,寫與友人彼此間互贈衣、魚,作者新詮,沁人耳目。

如是,仿若微物之神,陳淑瑤坐觀植物瑣物之城,織綴生活細節,七年譜成《花之器》。


閱讀-評論/經典座標,文學史視野
陳義芝/聯合報
文學批評,只依賴理論能有效掌握嗎?如果作家作品只是理論的附註,本末倒置,餖飣其事,文章的意旨不彰,作家的風格難明,則批評變成耍弄讀者的套式,對推廣文學閱讀、提升人文素養,毫無助益。然而這等毫無助益的事竟消耗了當今學院一大批人的精力。

在這種風氣與環境中,何寄澎《永遠的搜索:台灣散文跨世紀觀省錄》一書,特別值得推崇。此書主要特色有二:一在其研究系統──是以文學史的視野燭照,二在其研究價值──所論述的作品,都有經典意義。

1980年代,何寄澎參與編選的現代文學選析三書,包括詩、散文、小說,是兼具文學史視野與經典關懷的大學教科書。而今這本散文研究專著,依然在這一觀點下完成。文學史視野與經典關懷是極其可貴的文學品鑒準則,特別面對紛繁蕪雜的當代創作,如何篩選、定位,知本而不受蒙蔽,在在考驗批評家的器識。書前二序,陳芳明指出的「細讀工夫」,李瑞騰標明的「探求作者為文之用心」,都須有豐厚的學養、尖銳的藝術分辨力,始能為之。

何寄澎的專業始自古典文學,論起現代散文,時時與唐宋、魏晉各名篇相比較,無不得心應手。司馬遷作《史記》,「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何寄澎以之為範式,心目中的經典,須是「成一家之言」者。這本《永遠的搜索》對散文名家(林文月、楊牧、簡媜、張秀亞、王鼎鈞、梁實秋等)作品全面掃描,深究文學所著意的旨意、情境、理趣、意象,又考察作家的胸懷、氣質、理念,融會貫通,最後得出如「太史公曰」式的結論,既見窮究工夫,又見古今會通的見識。其中論林文月散文三章,論楊牧散文兩章,論簡媜散文兩章,深刻有據絕不輕描淡寫,質疑設問更不輕易放過,最具分量。即使評論師長,也能忠實於文本,非一味肯定,終能衡情論理得一剴切的終極評價。這又見出了批評者的態度、高度。這些篇章的論點不斷被後出的論文引用,已成為散文學界的定論。

如果說創作者須有深思、善感的稟賦,評論者何嘗不須有情懷、情采相對應?何寄澎這一新著,血色分明,義理充沛,如一首氣韻昂揚的長歌,本身也可當優美的散文讀。有此功力、眼光,無怪乎褒貶嚴格,常聽他對一些空虛、浮泛的文章,大不以為然。而在他觀照的筆下,沒有二流作家,也就完全可以理解。

多年來我觀察何寄澎獻身大考中心語文測驗研發的成果,及為國家考試、文官培訓所下的苦心,內心實有所感。他懷著改革的浪漫激情,報效社會,十分忙碌而竟未放棄學術,更令我讚嘆!


  人文薈萃

新北電影節/校園電影、希臘神話、女性主義
易智言/聯合報
──《青春本能遊戲》

德國電影《青春本能遊戲》(Spieltrieb)乍看之下,有三個明顯的構成要素。第一,改編自德國作家尤麗策的小說,藉高中生來辯證生命的意義,充滿文青語彙和姿態。第二,棕髮貧家女孩無來由地愛上金髮富家帥哥,台灣偶像劇的格式。第三,經過曲折顛沛的旅程,孩子們變成更透徹的大人,典型成長故事。文青、偶像劇、成長故事相加成,完全可以逼退我這個觀眾,但一百多分鐘電影結束後餘味久久不散,感覺更像是看了一齣寫給現代孩子們的希臘悲劇,雖然完全不是悲劇。

十五歲的Ada,聰明早熟憤世嫉俗,她和周遭崇尚享樂的同學格格不入,在學校她就是個隱形人。十八歲的Alev,神祕又透徹洞悉,把生命看成一場遊戲,他決定接納Ada,並利用她來解放保守拘謹的體育老師。於是她體育館內色誘,他錄影機記錄,他們聯手迫使老師誠實面對自己的慾望,真正地活一次。但事有意外,她和老師產生了真正的感情,於是Ada煎熬,終於反抗Alev。故事至此,一齣現代版重新詮釋的比馬龍Pygmalion希臘神話儼然成型。

很多電影故事原形脫胎於希臘神話,藉著神話喚起人類的集體記憶。其中最常引用的神話之一就是比馬龍Pygmalion。希臘神話中的比馬龍是個雕刻師,他不愛活生生的女人,唯獨愛上自己雕刻的女人石像,但冷漠的石像無法回應愛情,於是雕刻師只能日夜自我折磨。從此比馬龍代表著創作者愛上自己的創作物,也召喚著自古以來人類最深層的焦慮之一,創作物對創作者的冷漠甚至叛離。電影喬治庫克的《窈窕淑女》和伍迪艾倫的《安妮霍爾》甚至奇士勞斯基的《愛情短片》都曾如此解讀,於是當Ada護著老師反抗Alev,當創作物有了自己獨立完整的七情六慾開始叛離創作者時,當觀眾仍然一廂情願地以為這是關於體育老師發現自己,誠實面對自己慾望時,突然驚覺真正發現自己,面對自己慾望的其實是Ada這個十五歲的小女生。至此「青春本能遊戲」敘事急轉,變得格外驚悚,不但訴說了人類普遍古老深層的焦慮,也暗示了少女早熟的女性主義啟蒙,電影更超越了青少年成長類型格式化的敘事與局限,格局驟然恢弘,文本開始豐富。

《青春本能遊戲》可能無意間展示了我想像的「好」電影的樣貌,他可以解讀成最表象的高中校園的驚悚心理劇,也可以解讀成古典希臘神話重新詮釋,更可以是少女啟蒙的女性主義電影,多意義性讓成長故事帶有少見的現代感。尤其最後,當他們預約未來再見,不知為何我想到布烈松的《扒手》經典台詞,「為了與你在一起……我走了一條多麼奇異的道路。」《青春本能遊戲》原來也非常可以是部校園愛情文藝片。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