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11/29 第4841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書市觀察╱天真善感的間諜
人文薈萃 閱讀•生活╱毛小孩的社會化
書評•詩╱旅行的意義
書評•散文╱還有更悲傷的事沒有說出來

  今日文選

書市觀察╱天真善感的間諜
黃崇凱/聯合報
十一月容易使人想起槍與玫瑰的老歌〈十一月的雨〉。不過本月在空中飄散的不止是雨,香港還在撐傘,台灣還在打選舉口水戰,許多人紛紛躲進電影院,尋找另一個世界的安慰。美國好萊塢編導諾蘭兄弟檔再次帶來頗具野望的《星際效應》。接近三小時的電影裡,糧食危機、末世景象和外太空漫遊一次滿足,期間不斷穿插著英國詩人迪倫.湯瑪斯(Dylan Thomas)的詩句:「切勿溫馴地步入良夜,╱晚年應在遲暮時燃燒並咆哮;╱憤怒,憤怒地抵抗瀕死的火焰。╱縱然智者知悉黑暗的來到合乎常理╱因為他們的語言再也無法交叉出雷電,他們╱拒絕溫馴地步入美好的黑夜。」

神啟一般,我在漆黑宇宙中跟著穿越蟲洞和黑洞,居然想到哈金小說新作《背叛指南》中的段落:「外面感覺寒冷,似乎接近零下。蓋瑞扣上薄呢大衣中間的釦子。高空懸掛著一輪清冷的彎月,繁星滿天,幾顆星星躲在大樹如長釘般伸向夜空的枝椏後閃爍。一棵橡樹落了一粒橡子,掉在附近的屋頂上,果實在屋頂上輕輕彈跳著直到砰的一聲落了地。」

主人翁蓋瑞.尚是潛伏在美國的頂級中國間諜,而這段描述是他在數十年臥底生涯中少有的寧謐時刻。

臥底無間道

哈金在序文說到《背叛指南》的緣起與1985年底轟動美國的金無怠間諜案有關。當時他初到美國留學,將近三十年後,才有能力寫出以此案為藍本的小說。不過這並非金無怠第一次躍入小說世界,或許有讀者會想起1992年張系國與平路合寫的《捕諜人》。此書即以金無怠案為出發點,小說中的男作家與女作家原訂分別從金無怠與金無怠之妻的角色觀點合寫一部小說。然而小說本身卻在雙方你來我往地討論、辯詰中,滑移成展示兩個作家「如何討論要怎樣完成一部以金無怠案為骨架的小說」。這當然與當時方興未艾的後設小說風潮有關,原想「捕諜」的作家最終只捕捉到諜影重重的可疑小說。

一向扎實且講求現實基礎的哈金,毫不打折地做足功課,敘述這個橫跨三十多年(1940年代末至1980年)的間諜故事,大能素描歷史背景,小能抒發個人心境。他另加入一條敘事線,讓間諜的美國女兒在2010年代的此時,跨海重溯父親的半生足跡,拼湊出一個暗影中的父親。在虛實交織,雙線進行的敘事中,間諜線雖有原型人物的基本素材,卻得從中設想一個人如何在舉目無親的陌異環境裡,甘願化身國家機器的奴僕,為虛幻的信念奮戰數十年;對照間諜之女線,時空背景雖在當代中國與美國穿梭,同樣需要想像力以逼視事情的真相,讓小說題旨逐漸被烘托出來:個人與國家的矛盾無所不在。

一如十二年前的經典港片《無間道》,黑道與警方相互臥底滲透,其中最令人動容的,總是個人在面對大於個人的組織及信念之際的選擇。比如電影裡的黑道臥底警官劉健明說:「從前我沒得選,現在我想做個好人。」警官臥底黑道陳永仁卻說:「好,去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當好人。」──因為好人不是自己說了算,還要更巨大的東西認證你才行。《背叛指南》的間諜主角亦面臨類似困局:你不可能同時愛兩個國家,除非它們都愛你。

國寶級小三

作者著墨在間諜主角身上最多的,顯然是小說書名點出的「背叛」。作為間諜,他長期傳遞機密情報給中共,顯然背叛了給他公民身分和政府工作的美國;而為了深入敵營,他獲取的美國公民身分和生活讓他背叛了中國;作為丈夫,他背叛了婚姻遠赴美國幾乎音訊全無;而他在美國結婚生子,之後結交情婦,接連背叛了兩任妻子。從國家的小三到婚姻的小三,他的人生全部囊括,也就有了滿滿一袋無可饒恕的背叛。然而間諜主角卻在被捕後的審判法庭上說:「這兩個國家就像我的父親和母親。作為一個孩子,我很難把他們分隔開來。他們兩個我都愛。我不可能傷害其中一個去取悅另一個。」間諜蓋瑞收到最後的背叛:中國抹殺他,美國監禁他。

是以,哈金寫出一種可能:如果個人的愛大於虛幻的組織、社會乃至國家呢?愛雖有等差,但若能平均分配給兩個國家與家人,為什麼個體就得被迫犧牲?或許這樣的問法,必然無解。歸結到底,個人也可以選擇不去愛、割捨情感闌尾,讓自己變得麻木,就能不仁。只是在真實的狀況中,個人面對選項的取捨,就像廣闊無垠的太空漫遊,要能從中辨認提取出可用訊息,並不容易。因為人很脆弱,不論怎麼選擇、算計,都可能在無意間被撕裂。反過來看,國家亦是脆弱的,它終究只能藉著消滅個體來維護所謂的國家安全。這於是形成弔詭──兩個國家肯認他以一人之力造成的巨大損失和收益,而聯手坑殺了他。

哈金的整部小說幾乎可視為寫作教學示範。從題材選取、架構安排、敘事口吻到遣詞用字(這方面可惜在中文譯本比較看不出來,詳見書中單德興導讀),均見用心。小說雖發軔於真人真事,更需要小說家在有限框架裡展現想像力和敘事功力。長期閱讀哈金的讀者,或也能從這本小說的諸多細節,辨認出他作品常見的移民主題。這群移民浮游於兩個國家之間,平素國家與個人相安無事,非常時刻卻要逼出抉擇。這樣的極端狀態凝縮在間諜蓋瑞一人身上,讓他憤怒地抵抗瀕死的火焰,最終成了一個沒有國家的人。

人偶爾可以拒絕國家,國家卻總要徵斂你。國家與個人的矛盾終究不可解。不管是在地球仰望夜空,或在太空回望地球,切勿溫馴地步入良夜。


  人文薈萃

閱讀•生活╱毛小孩的社會化
但唐膜/聯合報

推薦書:約翰.荷曼斯 《狗:狗與人之間的社會學》

(立緒文化出版)

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句話似乎無需質疑;但是和狗相處過的人或許會納悶,宇宙眾生之中,為什麼只有狗如此得天獨厚,可以和人類如此的親密。回顧近代流行文化,狗已經成為了一種消費賣點,大量出現在影視,廣告,休閒商品,甚至文學作品中(例如:「養狗專家」),而和狗相關的寵物商品,更是個龐大的市場。曾幾何時,我們把曾經屬於野生動物的狗當成人類一般對待,給牠們像人類一般的醫療,把牠們當成家人。狗的生活空間,已經和人類的生活空間完全重疊。狗,幾乎已經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我們現在對於狗的認知,究竟是狗的原始屬性,還是人類從文化中建構出來的呢?我們覺得狗討人喜愛,是因為狗真的愛親近人?還是我們的生命中需要一個可愛的東西?這些問題除非我們可以和狗溝通,否則很難得知。《狗:狗與人類之間的社會學》透過田野調查,資料數據,學術理論,以及對比推論,企圖解開長久以來人類與狗之間的複雜情結。作者從他養的一隻叫作「史黛拉」的狗開始,從牠的行為舉止當中去研究「狗到底是什麼?」;同時也思考身為人類的作者,為什麼會對狗產生一種類似人類的特殊感情。

這本書的角度非常多元,作者從心理學,演化論,生物學,社會學,以及認知科學等各方面去分析狗在人類社會中的角色。過去四十年間,傳統家庭結構漸漸式微,但是狗的數量卻快速成長。狗似乎填補了近代人類的某種「空虛」,而人類對狗的關愛,也似乎被過度擴張。狗在人類社會已成為一種高級的需求。這本書也比較狗和狼之間的關係,狗的繁殖生態,人類失去狗的失落,以及動物保育問題等等。作者的觀點新奇有趣,筆鋒幽默,流露出一份對狗的愛。

這是一份研究狗社會化過程的「狗科學」。對於狗,我們總是抱持著絕對的信任,那張惹人憐愛的毛毛臉,我們從來沒有懷疑過;然而對於愛狗者,閱讀這本書彷彿進行一場文化衝擊,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狗經驗,背後可能都有著複雜的生成機制。當下一次你對愛狗吐露心事的時候,你會更加了解狗,也更加了解牠的主人。


書評•詩╱旅行的意義
李長青/聯合報

推薦書:方群詩集《經與緯的夢想》(麋研齋出版)

氣質美女兼創作歌手陳綺貞,在自己填詞譜曲的〈旅行的意義〉裡說:「你離開我/就是旅行的意義」──這是整首歌的最後兩句,應該可以充當此首(另類)情歌的小小結論。

展讀號稱旅行主題詩集《經與緯的夢想》(以下簡稱《經》)此際,我不禁好奇:氣質書生兼創作型語文教育學者林于弘(方群)旅行的意義為何?李翠瑛在序文中「當詩人愛上了旅行,旅行詩就成為他心境的記錄。」或許是答案,但必然是解答「之一」而已。旅行的意義何其多啊。尤其,《經》裡作品前後歷時18年(1995至2013),在這不算短的歲月中,旅行的意義,幾經調整,想必更顯多重豐富。

現代主義論者認為,拜工業革命後持續的科技進步之賜,人們得以體驗較之從前更快速、更遠距離的移動,這個轉變大大開拓了原本「緩慢」的視野經驗,讓我們得以重新體認速度感,如何大量且迅捷的壓縮景物與時間。最佳的例證就像陳綺貞〈旅行的意義〉裡「你品嘗了夜的巴黎/你踏過下雪的北京」、「你擁抱熱情的島嶼/你埋葬記憶的土耳其」所示現的繽紛場景。

一言以蔽之,現代人對空間的實際理解,應當是狠狠多於李白杜甫的。此轉變應是利多於弊,儘管現代有著地球暖化與各種環境汙染,但當個現代人其實還算幸運;也正因為如此,在方群《經》裡我們讀到了較上一本同樣以旅行、地誌書寫為主題的《縱橫福爾摩沙》更多的國度描摹與異文化感受。《經》飛出島嶼台灣,「拉開了更遼闊的時空象限」(作者跋),腳印踏及東南亞、歐洲、美洲與澳大利亞,履痕也遍布東北亞日、韓等國。

當然,對岸中國對一名旅人來說也是不可少的,《經》輯三「北地之歌」寫北京、山東、內蒙、瀋陽等省市,輯四「江水即興」則集中寫長江流域江蘇、浙江、湖北、四川與青海等地,輯五「南方小唱」選擇福建、香港、澳門、海南等作為抒發。此三輯共收56首詩,已過半全書(共100首)篇幅,可以說:詩人方群托林于弘教授的福,在研討會空檔餘閒,遊歷山水,沉思行吟。

經與緯,即是空間的隱喻。由空間產出夢想,見景抒情,化物為詩,便是人生的自我實現。


書評•散文╱還有更悲傷的事沒有說出來
凌性傑/聯合報

推薦書:鍾怡雯散文集《麻雀樹》 (九歌出版)

現代散文書寫,無法迴避人生實景,也無法迴避個人存在的命運。書寫的時候,文字常與現實相涉,企求在現實的艱難中提煉藝術。面對生活的磨練,是書寫者不可迴避的功課。選擇說或不說,以及怎麼說,每一個散文創作者心中自有尺度。然而,怎麼把人生說得饒富興味,則是一項技術大考驗。

繼上一本散文集《野半島》自剖身世家族之後,鍾怡雯的新作《麻雀樹》直接鋪陳當下生活,呈現細膩的體察與關照。她的散文向來以靈光閃爍見長,這冊文集中亦不乏慧眼巧思,從小事看見偶然與必然,分取微渺難言的天機。書中提到的養魚,聽雀,看樹,作夢,洗澡,吃粽子,練瑜伽……在在是日常修行。這本散文集除了安住,也寫旅行經驗。書中一次又一次的旅行,或許是逃離當下最好方式,也或許是為了能夠蓄積歸來的勇氣。

細瑣繁雜的生老病死,盤據在中年人的生活故事裡。面對存在的操煩,《麻雀樹》的敘述舉重若輕,往往寫得天高風遠,平易且淡然。不知道是否刻意為之,鍾怡雯捨棄昔日較為穠麗鮮豔的文句,行文語調變得瀟灑許多。字句放鬆之後,於是用淺淡之語交代至親死亡的大慟以及家庭變故。她思索自身的存在,還有,什麼叫作家?原來,如今親手打造的地方也可以是家。遠方熱帶的家,是斷不了的血脈相連,再怎麼沉重,也得扛負在肩上。離家出走,或許才能享受身世家國皆可拋的自在。

只是令人感傷的是,「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局限,每個書寫者都得在這樣的局限裡開創自以為的種種可能。鍾怡雯節制地處理哀傷,避免情緒氾濫。〈時光的縫隙〉寫母親不在了,那當下至痛無淚,感覺原來如此:「如果,有一天可以流淚,或者痛哭。」〈麻雀樹,與夢〉則記下人與麻雀相望,世界退得很遠,她在母親過世後第一次流淚。收整自己的情緒,她說:「我得回到日常生活。我家在這裡。」

麻雀棲身有方,有遮護處即是家。我讀到了鍾怡雯文字裡的庇護與溫暖,感到心安。我喜歡這本《麻雀樹》,看似尋常卻有事,而且,還有更悲傷的事沒有說出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