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部落格是最佳發聲的平台。從【部落客名嘴】電子報非大眾媒體的角度,看個人媒體如何發揮影響力! 【聯合好評】有來自戲劇、影視、娛樂、資訊科技等領域的優質評論,讓達人們的好評帶你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6/27 第504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書市觀察/在北京偷看 作家買書
人文薈萃 國際文壇/普大獲捐3億美元藏書
書評/守護完整的高峰經驗

  今日文選

書市觀察/在北京偷看 作家買書
黃崇凱/聯合報
陳柏青、神小風和我站在晚上九點多車流浩大的馬路旁,對每輛計程車努力招手喊著「大哥這裡啊!」,沒有車停下。大約枯等二十分鐘後,我們接近槁木死灰,有輛黑頭車急停,問我們到哪(美術館東街的三聯24小時書店),講定價錢(50塊),我們上車,接過開車大哥的名片(原來是幫人家裝衛星電視的),分別癱坐著,像共同陷入構思一篇小說開不了頭的靜默。

那是五月底的北京一夜。一大票台灣作家、學者去開兩年一次的兩岸青年文學會議,今年主場在北京。會議只是引子,真正的交流時常在會場外搭車、吃飯、抽菸或逛書店發生。交流也不一定是兩岸,同在台灣沒機會認識、深談的也往往聊得滿暢快。比如航班起飛後,碰巧坐我隔壁的黃麗群被迫跟我交換讀這次與會作家作品選集的心得,我們都先買了中國80後作家甫躍輝的短篇小說集《狐狸序曲》。麗群說,雖然彼此年紀相去不遠,但作品本質似乎有著精神上、價值觀的明顯差異。而從北京機場出關前往飯店的路上,朱宥勳跟坐在巴士尾的我、陳柏青、童偉格和神小風,儘量不爆雷地分享他讀完甘耀明重磅長篇新作《邦查女孩》的感想:小說描寫1970年代台灣伐木業的轉變,敘述語言跟《殺鬼》的張揚很不一樣,主場景是花蓮,應該算愛情故事吧(我OS:還是自己讀吧)。

24小時的陷阱

抵達北京的第一天就聽說這裡也有24小時書店,當晚我就拉著朱宥勳夫婦、陳柏青、神小風前去血拼。宥勳他們幸運攔到計程車先出發,我們搭黑頭車急起直追,居然前後相差不過10分鐘,隨即散開在三聯韜奮書店各自覓書。

書店一樓靠窗的位置全被填滿,桌桌堆著書,有看來像準備考試的,也有伏案睡著的,還有些來打發悶熱長夜的。櫃檯附近平台砌了幾座三聯出版的新書、話題書小山丘,牆上擺著排行榜書籍。晃過雜誌區、童書區、旅遊書區,有一小櫃港台書區,擺著天地圖書版的西西選集及三民書局靛藍色古籍譯註本。此時賈西亞.馬奎斯簡體版短篇小說集《異鄉客》剛出(簡體書名不知為何那麼長:《夢中的歡快葬禮和十二個異鄉故事》),擺在離結帳櫃台最近的平台。我逛往地下樓,經過樓梯幾片給顧客坐下來的巧拼和軟墊,進入巨大的書庫。

雖然每個櫃位都有分類,擺設有如倉庫,似乎是以容積量為優先,不太考慮動線、書怎麼擺放才能吸引目光。下樓梯右手邊是三聯本版書區,宥勳晃過來跟我討論三聯有套「中學圖書館文庫」。我蹲下一看,哇塞,不僅中西並包,文史哲兼容,甚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自我修養》和孫中山《建國方略》都入列。

樓梯左手邊擺著其他出版社書籍,最上層是一本由柯裕棻主編,被翻得破爛的《那些無言的離別憂傷》。打開一看,原來是柯老師主編的《九歌102年散文選》。目錄上的作者之一陳柏青就在附近淘書,殘念的是他名字變成了「陳柏清」。我繼續移動,撞見同團的言叔夏散文集《白馬走過天亮》。簡體版封面真的就放一隻白馬閉眼特寫照片。後來聽言叔夏說,簡體版裡的民國一百年變成2011年,鳳梨變成了菠蘿。這其中蘊含的或許不只是兩岸語彙轉換,還可能跟某種詩意、語感有關吧。我往外國文學書區走過去,柏青和神小風都困在那裡各抱一疊書,還在挑。柏青抓了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短經典」系列好多本,有股一次集滿似的狠勁;神小風挑了美國小說家博比.安.梅森的兩部短篇小說集。夜很深,我們拎著沉甸甸的書離開書店,恰好錯過地鐵末班車,重演招不到計程車的悲劇。直到我們暴走瀕臨崩潰的半小時,才在某個大路口打到車回飯店。

布朗肖的讀者是誰

會議第一天拿到論文集,童偉格指著目錄上的台灣青年學者林運鴻說,他的碩士論文寫得很不錯(回來後查出篇名是〈台灣文學史論述中的三個故事:本土論、國家敘事與現代性〉)。林運鴻的會議論文討論里慕伊.阿紀長篇小說《懷鄉》,有別於文學研究常見的文本美學分析進路,他從小說背景的台灣社會結構脈絡加以闡釋、詮解,投射出原住民女性的有限人生選擇,讓個人生命與大歷史之間交光互影地再現(聽完他的論文報告,我返台就買入《懷鄉》)。後來我們去爬居庸關長城,望著無盡階梯氣喘吁吁,頂著大太陽,交換彼此對日本漫畫的愛好,運鴻推薦手塚治虫《一輝曼荼羅》給我,我回敬張承志《敬重與惜別:致日本》給他。一是日本漫畫家重現滿州國與民國史,一是中國作家思索日本與中國近代史上的複雜纏結。

從長城回市區的午後,我又揪了童偉格和柏青去三聯。隔天一早就要回台灣,而我這幾天已逛過單向街書店、萬聖書園,還是想抓緊機會去三聯書店。主要是想偷偷觀察其他人買什麼書。柏青再次被我推坑,買中國最厲害的日本文化大補帖雜誌《知日》三本(分別是「太喜歡漫畫了」、「了不起的推理」和最新出刊的「偶像」),另外買了中國80後女作家文珍短篇小說集《我們夜裡在美術館談戀愛》、他的驚悚小說偶像艾拉.萊文的《銀色獵物》(他最終扛了超過15公斤的書回家)。偉格則挑了中國作家寧肯《三個三重奏》,抱著一疊出版不久的法國作家布朗肖作品集,柏青脫口說:「這感覺很難欸,我們這團大概只有你跟言叔夏看得懂吧。」總算運氣不錯,結帳一出門口就攔車回去了。

搭機回家的早上,我們一團人早早到機場,才發現航班延後至少兩小時起飛。大家分開遊盪、通關走往登機口,又被通知改到對角線最遠距離的登機閘門,一群人再度晃悠悠地踱過去候機。有人聊天,有人吃零食,有人看書。這時我瞥到隔壁的言叔夏正在讀布朗肖的《死刑判決》。


  人文薈萃

國際文壇/普大獲捐3億美元藏書
王岫 /文/聯合報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目前擁有藏書700多萬冊,在美國各著名大學中,僅排列第18名,並不算大館,但它成立於1750年,歷史悠久,擁有不少善本古籍,素有盛名。國人對普大圖書館,最有印象的應是它有不少分館,其中之一就是「葛斯德東亞圖書館」(East Asian Library and the Gest Collection),胡適先生曾在1950-1952年間擔任過此館館長。

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的總館法斯東(Harvey S. Firestone)紀念圖書館,日前獲得一筆價值超過3億美元的珍善本典籍贈書,使得其古籍文獻的蒐藏內容更加堅強。

其實這批2500部(件)的古籍文獻,早在1959年,即以「沙伊德圖書室」(Scheide Library)的名義寄放在法斯東圖書館,只是去年11月14日,沙伊德先生(William Hurd Bill Scheide)逝世,生前決定將這批藏書完全捐給他的母校普林斯頓大學,普大圖書館於今年2月16日,完成財產轉移法律手續,這批經古籍市場評估總價值約3億美元的文獻,正式名歸普大圖書館。

威廉.胡特.比爾.沙伊德先生(1914-2014,以下稱其名「比爾」)剛好活了100歲,他是音樂家、慈善家,更是一位第三代的藏書家。他的祖父,泰勒先生(William Taylor Schide)在19世紀後期於賓州從事石油業,因石油榮景而致富,42歲就退休了,他有足夠的錢,過著買書、看書的日子。他的兒子約翰(John Hinsdale Scheide),是普林斯頓大學校友,也繼續花費大部分時間,過著買書和閱讀的生活,甚至在賓州泰特斯維爾(Titusville)自家,成立了圖書室(也就是「沙伊德圖書室」的前身)。第三代的比爾,從小就在圖書室成長,拉開椅子,就能見到紙草紙的《聖經》、莎士比亞第一版的作品等等珍貴古籍。雖然從小學鋼琴,也讀了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再到哥倫比亞大學念完音樂碩士,後來在康乃爾大學教音樂,並成為贊助音樂活動的慈善家,但他還是在事業之餘,承繼祖父和父親蒐藏圖書的志業,家中珍貴典藏日益增多。

說起這三代的蒐藏,最早可從祖父泰勒先生在1865年,他18歲時,所買的一本1861年印行的著名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所寫的《蠟燭的化學史》(Course of Six Lectures on the Chemical History of a Candle),所以這批藏書可說跨越150年的歷史。《蠟燭的化學史》購買當時,或許不算善本,但能保留至今,就是珍貴典籍了。祖孫三代,買書成家,自然也購進了許多在當時已算善本的文獻,例如1455年的《古騰堡聖經》、莎士比亞的第一到第四本手抄稿本、哥倫布寫給西班牙斐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女王的書信、《美國獨立宣言》第一次印刷版、有林肯親筆簽名的1856年關於奴隸問題的演講稿,以及南北戰爭最後一星期,北軍葛蘭特將軍的書信和手寫稿……等等。

由於比爾是音樂家,他也蒐藏了許多有名音樂家──包括貝多芬、舒伯特、巴哈、莫札特等簽名的樂譜稿本及筆記本。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論文〈What happened to Bach’s music in the first century after his death〉,也就是靠著家中不少寶貴、難得的音樂蒐藏而寫就的。

其他的重要藏書,還包括一本1499年法國印行的《死亡之舞》(Dans Macabre)的木刻插畫本,據說世界上目前只存兩本。

總之,祖孫三代的蒐藏,若拿到古書或古物拍賣市場,可賣到3億美元以上。1942年比爾父親約翰逝世後,比爾繼續蒐書,放在賓州泰特斯維爾自家圖書室,由母親管理。1959年,母親過世後,住在普林斯頓的比爾,一方面自己使用較方便,一方面也希望這批書能讓更多人看到和使用,便與自己和父親的母校普林斯頓大學接洽,將這批藏書搬到普大圖書館特藏部門安置,並按照普大圖書館善本書使用辦法,讓師生或研究者使用。普大圖書館也設立「沙伊德圖書室」,並將原來沙伊德家中圖書室的家具、書櫃、彩繪玻璃等裝飾,原封不動移到普大的專室。比爾很慷慨,對其他使用者的閱讀、使用申請,總不吝准許,並在他逝世前,決定將這批藏書永久捐給普大圖書館。不僅普大實至名歸擁有這批價值連城的館藏,也少了寶物移轉、搬遷過程中的風險,因為這藏書已存放在普大五十多年了。

像這種私人藏書寄放在圖書館,成為專室,再透過捐贈,成為館藏的案例,現在恐怕會成為絕響了。一方面,難得普大圖書館當時有極大的空間可利用,一方面現代圖書館總追求數位化,想以極小的空間和電腦,就能看盡世界上的善本書電子版,很難再闢專室容納個人藏書;最重要的是,有誰能像比爾和其子女一樣,願意割捨這價值三億美元的藏書呢?


書評/守護完整的高峰經驗
楊宗翰/聯合報
在台灣「五年級」詩人隊伍中,陳克華(1961-)持續不墜的創作能量/數量/質量令人稱羨,他恐怕也是同輩中最為多棲者——橫跨文字書寫、攝影創作、針筆手繪、數位版畫、戲劇演出、歌詞撰寫、有聲專輯演唱……。身為執業近三十年的眼角膜專科醫生,他不甘背負「醫生詩人」這一混血身分,更拒絕被貼上「不務正業」標籤,甚至長期在診間向病患否認自己就是「那個寫詩的陳克華」。他對現狀不安、對身分不耐,直到2008年赴美西參加一場醫學院師資培育工作坊,被問道:什麼是你在醫學生涯裡失去的完整性(wholeness)?陳克華不假思索,提筆寫下「一」(Oneness)。返台後方察覺,這個「一」便是文學與醫學的融合,抑或是真正「完整的」自我。於是他不再徬徨疑惑,遠離怨怒憤懣,親近佛學奧修瑜珈曼陀羅……當然,生命經歷未必得跟詩作追求完全疊合,但這本2015年印行、收錄2010到13年創作的詩集《一》,可謂是源於此背景下的產物。

「一」既是完整圓滿的絕對象徵,也是詩人與詩之間命運連結的顯現。它初現於詩人十六歲那年一個逃學的下午,復現於十九歲那年寫給單戀學長、最早獲獎的長詩〈星球紀事〉。逃脫體制禁錮,對抗性別框限,在在都是少年陳克華對「一」的純粹體驗,或是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謂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在高峰經驗的時刻或狀態,讓詩人更接近「自我實現者」,更成為他自己,更接近存有的核心、更完全的人。與其把《一》視為一部詩集,不如將之當作一則宣言:那個自稱由「清純玉女」轉為「肉彈脫星」再「削髮為尼」的陳克華,這次以守護者的身分回來了。

他所要以詩守護的,就是度過中年、赤裸出櫃、被迫成為記者狩獵對象以後,失而復得的高峰經驗。我認為,《一》與前面兩部出版於2013年的詩集《漬》、《當我們的愛還沒有名字》,應被視為同一系列的書寫。裡面雖偶有重複收錄(如〈渡口〉、〈雄性的閱讀〉),或特意將過往長詩與今日攝影並置碰撞(如《漬》召喚了〈星球紀事〉歌詠的對象:某學長WS);但它們與2012年出版的《啊大,啊大,啊大美國》、《BODY身體詩》兩部詩集畢竟形成了不同階段。後兩書分別收錄2000到08年、05到06年的反國族主義、男同志情慾題材之作,充分展現詩人不畏暴露狂、穢語症、不道德、男體崇拜等等抨擊。其實這些寫作路數與外界評價,從1995年《欠砍頭詩》〈肛交之必要〉等作發表後就一直跟隨著詩人,儼然成為陳克華在詩史上的定論:干犯眾怒,驚世駭俗。

然則陳克華僅止於此嗎?《騎鯨少年》曾是他第一部詩集的書名,這次在《一》中卻突然以針筆畫形式重現。在茫茫詩海裡堅定與鯨為伍的陳克華,他所要守護的,五十歲後跟十六歲那年並無二致——那是自給自足、自我實現、結合狂喜與寧靜的高峰經驗。至於《一》裡寫給被吊死的一對中東相愛少年的〈致我同性戀的弟弟〉、寫給白色恐怖受害者的〈深白〉、寫給尹清楓的〈清楓〉,這些詩作中你、我、他……每個人稱,其實皆屬創作者以書寫逼近存有核心後,所要緊緊守護的「我」。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