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細品味【每日一詩】,悠活一整日∼輕薄短小的如珠詩句,讓你咀嚼再三、餘韻無窮,也歡迎創作投稿!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12/03 第554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閱讀〈文化〉】馬世芳/練習論述也練習抒情
【書評〈小說〉】石曉楓/青春的遙遠回聲

  今日文選

【閱讀〈文化〉】馬世芳/練習論述也練習抒情
聯合報 ◎馬世芳/

《地下鄉愁藍調》書影。 圖/新經典文化提供
《地下鄉愁藍調》書影。 圖/新經典文化提供

《地下鄉愁藍調》十周年版序

"You don't need a weath erman to know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你不需要氣象員告訴你風往哪個方向吹」── 巴布迪倫(Bob Dylan),〈地下鄉愁藍調〉(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一九六五

1

事情是怎麼開始的呢?

是1986年那個百無聊賴的下午嗎?十五歲的我漫不經心翻著母親存放錄音帶的抽屜,找到一捲披頭精選輯,想想這個團好像滿出名的,那就拿來聽聽看吧。誰知道,接下來整個星期,那捲錄音帶都留在我的隨身聽裡,放了一遍又一遍。那些古老的遠在我出生之前就流行過的歌,如此神妙如此熨貼如此鮮活,我一頭栽進去,從此再也沒爬出來。

接下來的兩年,我上了高中,跑遍光華商場和中華商場的唱片行,終於慢慢湊齊了披頭的所有專輯。我把每一首歌聽得滾瓜爛熟,直到它們變成身體一部分。那些歌太美好,太強大,我必須分享那飽漲得簡直要爆炸的感動。《艾比路》(Abbey Road)專輯B面的組曲是我心目中人類文明的巔峰,每放到壓軸那段約翰、喬治和保羅的吉他狂飆,總是泫然欲泣。在校刊社大家奮力趕稿的某個傍晚,我拿出社辦那台老式手提錄音機,扭大音量放出這段音樂,希望振奮振奮大家,卻只換來總編K的喝斥:「吼,拜託你小聲一點!」

K是很有資格受不了我的,他聽搖滾之深之精,我望塵莫及。不只這樣,他善作文,能寫詩,飽讀文史哲經典,精通英語,還會畫畫。但K待我也算不錯:他答應讓我在校刊寫文章介紹披頭,於是我奮筆寫了上萬字的長文。那文章當然幼稚不成樣子,卻是我初次試圖用文字追趕聆聽的經驗,也讓我初嘗那注定徒勞的挫折感。

後來許多年,我和K失去聯絡,然而屢屢寫文章,總還是會想起他:嘿,這篇東西或許唬得過某些人,但要是讓他看了,不知會不會嗤之以鼻?十六、七歲的時候,總以為我們會一直一直寫下去,終有一天,將會逼近我們仰望的那些名字。誰知道幾個轉彎,就只剩下我一個人還在寫了。

抬眼張望,心虛不已。

2

是1988年的另一個無聊下午嗎?我初次聽到巴布迪倫的〈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根本不知道他在唱什麼,只聽懂副歌一遍遍喊著:

這是什麼感覺?這是什麼感覺?

孤獨一人,無家可歸,無名無姓

就像一顆滾動的石頭

僅只這幾句,已經令我戰慄。是的,被時代拋擲出去,孤懸在空白與混亂之中,不也是我輩的青春風景?口琴破空而出,一條蜿蜒的大道緩緩鋪開,遠方一片迷濛,危機四伏。後來我慢慢知道,某些長輩曾經走過那條路,有人全身而退,有人殉難於途。路的盡頭寫著「自由」,迪倫是這樣唱的:

當你一無所有,你也無所謂失去

你全身透明,早已沒有祕密可藏

二十七歲以身殉歌的珍妮絲卓普琳(Janis Joplin)也唱過的:

所謂自由,不過是一無所有的代名詞。

後來這句歌詞被我抄錄在《台大人文報》的版面,做成插圖。那期專題叫「台大文化的憂鬱和苦悶」,題目是長我兩屆的主編黃威融想的──我們那時候似乎覺得憂鬱和苦悶是大學生的天職。校園文化的論述寫不下去,就開始寫不怎麼樣的詩,寫自溺的意識流散文。偶爾會生出幾分顧盼自雄的使命感,但也經常自暴自棄虛無得一塌糊塗什麼都沒有意義。

那是1990年,我們努力學習在大時代撲面而來的焦慮中練習論述也練習抒情,認真而笨拙。

3

也可能是1992年羅斯福路和平東路口那間叫作「息壤」的地下室酒吧?我在那兒初睹尚未成名的金門王與李炳輝,台下有看客一邊聽歌一邊替他們畫肖像,那景象頗有一種九○年代文藝腔的潮流感。我看過爛醉的陳昇,把歌迷遞上去的點歌單扔在地上使勁踩啊踩。我還看過林暐哲領銜的Baboo樂團冷清尷尬的現場。他一臉賭氣閉著眼睛不看底下稀稀落落的觀眾意興闌珊唱著,吉他猛地刷下去居然還斷弦了,他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彷彿人生的一切都在那一刻背叛了他。

最記得的還是伍佰和剛成團的China Blue。他們擠在「息壤」簡陋的舞台,以睥睨一整個時代的氣口唱著藍調搖滾版的〈秋風夜雨〉和〈思念親像一條河〉,大汗淋漓,蕩氣迴腸。我和摯交SY兩個大學生混在煙霧瀰漫的滿場文青酒客之中,一齊敲著啤酒瓶同聲吼唱。轉頭瞥見十七歲的譚志剛坐在一角,神情肅然而落寞:他是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小馬」,也是徐小明《少年吔,安啦》的「阿凸仔」,極亮眼的少年演員。隔年初秋,他坐的車翻落山谷,只活了十八歲。

譚志剛殞命的消息,我是在當兵時候看報知道的。那年我畢業入伍,剪掉留了四年的及腰長髮。後來到左營服役,在高雄車站對面「吸引力」樂器行買了一把兩千塊的木吉他放在部隊,沒事便苦練尼爾楊(Neil Young),且尋思怎樣好好寫一篇關於伍佰的文章:那時剛從高雄亞洲唱片的《台灣歌謠傳奇》「補課」五○年代以降文夏、洪一峰、紀露霞、吳晉淮那一輩的老台語經典,也把西方藍調與搖滾的脈絡整個扒過了一遍。我從伍佰狂飆的吉他聽到了史提夫雷范(Stevie Ray Vaughan)和吉米韓崔克斯(Jimi Hendrix)的神韻,而藍調元素和老台語歌聲氣相通的體會,甚至可以上溯陳達的恆春歌謠。這驚喜的發現,我應該可以寫成一篇厲害文章,而且我覺得,應該只有我能這麼寫伍佰。

那篇文章最後終究沒有寫──伍佰出版《浪人情歌》,終結了他的「藍調時代」。我沉吟構思許久的文章,竟趕不上他演化的速度。

臨退伍的某個晚上,我約了SY一起去光復北路的Live A-Go-Go酒吧看伍佰演出,那晚的實況後來發行《枉費青春》專輯,成為伍佰爆紅的轉捩點。我們到得晚,擠在離舞台最遠的後端,遇見詩人夏宇/ 詞人李格弟,她衷心讚嘆〈浪人情歌〉,說那詞真好真動人。SY事先聽說夏宇會去,特別帶著她十來年前絕版詩集《備忘錄》的影本請她簽名。那年頭《備忘錄》正版已經極珍罕,文青人手一冊都是字跡破碎模糊的二三手轉印本,她見到這冊「靴腿本」高興得不行,遂題下一句「喜紫之奪朱」。

八年後SY血癌逝世,家人把他上千本藏書都捐給了當地圖書館。當時我去拜訪過,圖書館並不大,藏書品類有限,一眼掃過書架,我能從主題品味立刻認出SY的書。但我忘了那本作者親簽的《備忘錄》「靴腿本」是不是也在架上,後來會不會真的有人借到了它。

直到這幾天重新翻開《地下鄉愁藍調》,我才赫然發現已經有一陣子沒想到SY了。起初以為在我餘生的每一天,他都會在我腦海閃現。至少在前幾年,每遇到困頓的時刻,我總想若能打電話給SY聊聊,他該會說些什麼。

或許出自補償的心理,我開始構想SY若還在,他的人生會怎樣。尋思片刻,SY畢竟是不在了。現在少想他,或許也是人生不再像前幾年那麼容易感到困頓了。他若還在,應該會報以理解的微笑吧。

4

《地下鄉愁藍調》是我的第一本書。作者的第一本書,就像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音樂人的第一張專輯,都是以此前畢生的一切作準備,一股腦傾巢而出。積壓愈久,往往後勁愈強。

回想當初作文的心情,大抵仍是「好壞姑且不論,應該只有我能這麼寫」,於是就這麼寫了。重讀這些二十多歲到三十出頭寫的文字,仍能憶起每一篇對應的時空:多半是在舊家頂樓加蓋的房間,橫七豎八堆滿了永遠沒收拾的書和唱片,深夜掛著耳機聽音樂免得吵到鄰居,一面奮力敲著那台麥金塔的鍵盤。每寫完一篇總是筋疲力竭,等到上床昏睡,往往已經天色大亮。

事隔多年,重逢那位把自己搞得很狼狽的小青年,那樣義無反顧的抒情,恍若隔世,卻依然燙手。

5

或許,一切事情的開始,得回到兒時的那一夜。大概是小學三年級吧,我跟著主持演唱會的母親來到某個外縣的活動中心。吃完了便當,我從後台循著樂聲曲曲折折摸到側台,躲在翼幕後面,伸頭向台上看──我知道在舞台燈光掩護下,觀眾看不見我。那幾位青年在聚光燈裡玩著搖滾,底下是一兩千個搖頭晃腦眼睛發光的少男少女。

我根本不知道他們唱的洋文歌在講什麼,我甚至不知道「搖滾」是什麼意思,但那激烈搥打的節奏和聲量迫人的電吉他,激起了一股陌生的巨大的興奮感。我彷彿初次目睹通往「大人世界」的一扇門在眼前洞開,那端的風景妙不可言,卻也布滿危險的深淵。

年幼的我只能遠遠觀望。但我依稀知道,總有一天我要大跨步走進去的──那將是我正式長大的時刻。

●「重返 地下鄉愁藍調—我們的青春.我們的歌」講座,12月7日19:30-21:00在台北市華山遠流別境2樓拱廳舉行,活動報名網頁:新經典文化


【書評〈小說〉】石曉楓/青春的遙遠回聲
聯合報 ◎石曉楓/
《1981光陰賊》書影。 圖/印刻提供
《1981光陰賊》書影。 圖/印刻提供

推薦書:楊照《1981光陰賊》(印刻出版)

作為「百年荒蕪」系列小說創作的發端,楊照在《1981光陰賊》裡交代此長期小說寫作計畫,乃欲以「年分小說」的構思方式,為廿世紀的台灣寫一百篇小說,希望以小說的文類特質「挖開表面的荒蕪,測探底層的複雜」。在此創作概念裡,荒蕪所對應的簡化,或應藉由歷史縱深與時代的細部刻畫,交織出相對複雜、立體的視野。

《1981光陰賊》的背景設定,聚焦於台美斷交/中美建交所延續的雙重效應,主角父母對於其時的台灣處境充滿危機感,在恐慌心態下,更積極進行移民美國的安排;相對於此,「我」則決意日後絕不赴美留學。然而愛情與自我原則相互牴觸,女主角順應家庭期待,即將赴美與新婚夫婿會合,「我」因而只能在借來的時間裡,開展短暫的不倫之戀。小說一方面刻畫了壓抑年代裡南部閨秀家庭的場景:M自小被要求學音樂、被要求延續家族女性皆無「前男友」的光榮傳統,傳統教養方式加上律師父親的外遇、母親的疾病,諸般家庭陰影隱藏在馴順的人生進程裡;另一方面,「我」對不公不義的反抗性格、對美的嚮往、對文學的醉心,則激盪了彼此情感的生發,恐慌、嫉妒與罪惡感交織於被計時的愛情裡。

疾病與情慾並置、愛情與原則牴觸、現實/聯考與詩/文學交鋒、家國與個人衝突,凡此種種設計,使這部小長篇「以複雜表述時代荒蕪」的創作理想達標,然而熟悉楊照作品的讀者必然一眼認出,小說原型實來自於《迷路的詩》(1996)中的幾篇散文,〈一九八○備忘錄〉裡的陳姊M成了《1981光陰賊》裡的林姊M,繼續與「我」演繹一段更宿命無望的情感悲劇;而正是這悲劇,彰顯了生活的深邃與艱難。

我認為在時代顯影之外,《1981光陰賊》所著意刻畫的,其實更是關乎愛與反抗、詩與信仰的少年成長史。寫愛慾的部分,虛構而深化的情節讓人物「從三度空間裡站起來」,「襯裙」、「Shimiz」、「Burazya」、「內褲」諸節女性私密衣物的細寫,涵蓋了諸多少年性愛與慾望的啟蒙,楊照不憚其煩地細寫記憶中M身上的物件,並藉由視覺、觸覺、嗅覺等感官書寫,召喚出強烈的記憶渴望,如在目前的畫面感為讀者、也為「我」在借來的時間裡雕鏤出永恆的第一次。

除此之外,詩是另一層介入,M儼然化身為繆思女神,經由她,「我」可以理解創作的奧祕、投射詩歌的想像,而當愛的悲劇想像達於高峰時,「我竟然能在真實中,在這個巨大而神祕的問題中寫詩:如果她消失了,我會怎麼辦?」(194)

詩與愛情的謎題是《1981光陰賊》對《迷路的詩》的回應,從情愛對象中,「我」尋得詩的發端、詩的想像與答案,以及詩與愛情的奧祕。

全書以「你在哪裡」的隱喻連結地震預示,反覆演繹生命、性愛、前景等生不逢時的迷茫,時代的情境與氛圍在文字中恣意展演。楊照藉由《1981光陰賊》,寫出了一段情感超越慾念/肉體,或者說,以慾念/肉體成就情感的純粹。是光陰偷走我們?還是我們偷走光陰?或者在借來的光陰裡,時間被奇異地彎折著,日後任何時刻展開都將熠熠生輝?「你在的地方,改變我在的地方」,這個你,指涉了詩也指涉愛情,是年少永恆的印記。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