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健康生活報】透過醫師及各領域專家,提供生活保健相關知識,引導民眾養成正確的健康生活態度及觀念。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11/19 第585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楊佳嫻/一路往南
徐禎苓/上海廢墟與台灣男子
人文薈萃 【剪影】梁正宏/糖果屋

  今日文選

楊佳嫻/一路往南
楊佳嫻/聯合報
楊佳嫻新作發表

平原上,更遠

更小的人們正推耙著火焰

丘陵比家畜更柔馴

曬著微微轉黃的毛皮

鳥在雲上縫出一列歪斜針腳

不可靠的天梯,看

太陽正跌落

數完了山洞

芒草漲滿窗戶又退去

有時候離墓地很近

死者能讀我的名字

有時候廢墟忽然降臨

十年前的泥灰

養新生的花

南方還貯存著什麼呢

年輕的父親,妹妹,貓,

碼頭,油汙的船纜——

列車即將抵達

我會像一個認真的學童

把時間一格一格

塗黑

重逢(且裝蒜)

夜攤開,皮革

揉進粗顆粒的鹽

一種渴望而後熄去的

煙,仍然住在裡面

我曾見過你如霜

那樣笑,像薄日光剛剛出生

觸著手就預備軟化

我曾聽見過

鐵片從你手心長出

逆向刮過我

隱祕張開的鱗

此刻,謹慎且陌生地

和其他人一同環繞

傳遞酒杯和耳語

電是沉默

空氣微微麻痺

再添一些柴火吧

小地獄逼出全部的鬼

因為煙正外溢

心正緊縮如蒜頭

聯副11-12月駐版作家:楊佳嫻

楊佳嫻,高雄人,台大中文所碩、博士,目前任教於清大中文系。楊為知名作家,新詩、散文、評論無不在行,活躍於文學活動與臉書,創作力豐沛,自魯迅、張愛玲、楊牧等前輩作家的作品汲取養分,兼容新時代、次文化語彙,食古能化,別出心裁,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金烏》,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瑪德蓮》《小火山群》等,以及論述與主編選集若干。

想與楊佳嫻對話的朋友,請11月30日前以email提出書面問題,本刊整理後將交作家本人,擇要回答刊於聯副。聯副信箱:lianfu@udngroup.com。

楊佳嫻關鍵詞:

1.詩人

2.「長輩」

3.近期最重要著作:《小火山群》(木馬文化)


徐禎苓/上海廢墟與台灣男子
徐禎苓/聯合報
台灣男人的溫煦以及帶有南方柔軟的腔調,總是被這邊的人取笑「娘們」。
就像我們在台灣嬉鬧台灣國語的伯伯嬸嬸,或者原住民特殊的尾音。
聲音是一種文化符碼、政治象徵……

離開酒吧、外國人群聚的田子坊,照百度地圖指示,我正搭公車到復興中路,準備步行至新天地。下車的地方鮮有人車,不寬的馬路,兩旁種植法國梧桐。我繼續往前走,竟在人行道邊遇見一大片被拆卸的屋瓦斷垣,廢棄的腳踏車拋在路邊,雜草蔓生,宛若廢墟。看得出來,那曾是石庫門。

我沒有多想,立刻踩著碎瓦前進,執起相機拍攝入口。按下快門時,沒料到畫面突兀地探出一位高大男子,他牽著單車正要從入口離開,見到我,客氣微笑,臉頰凹出一雙酒窩。他越走越近,在我們擦肩前一秒,把掛在胸前的單眼相機拿到我面前,說:「這裡面有很多漂亮的塗鴉。」指尖按著鈕鍵,相機那小小窗框,亮過一張又一張色彩斑斕的圖樣,著實令人驚豔,逗引我迫不及待進入廢墟。向他道謝後,我們往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錯開。

對於那人,我有種莫名熟悉感,卻又說不上來,僅是在進入廢墟前,忍不住回頭看了男子一眼。

踏著碎石塊,喀茲喀茲地走過一段,直抵尚未完全拆卸的石庫門。這區弄堂已無人,屋舍木門裡噸起泥磚,封住房子出入口,突兀的紅色囍字染著灰塵,還貼在門板上。門旁的水槽已破碎,曝現水管線路,荒涼一片。唯一靈動的,恐怕是四周灰泥壁面的的塗鴉,色彩豔麗得很難讓人忽略它,和死寂的灰泥牆形成強烈對比。我拍了幾張塗鴉就罷手,繼續往更廢墟的另一頭移動。

不遠處,老人們站在房舍與房舍中間、一處被挖空的大窟窿聊天。靠近,他們正用上海話交談。我問起石庫門的事,他們還沒回答,反倒先從口音探問我是否為台灣人,好奇著怎麼會對老建築如此興趣。其實他們不是很懂我在研究什麼,但是聽到中文系,就咧口笑著說:「中文系好,要把中國文化宣揚出去。」我聽得出來背後的意識形態,撇除這個,倒很少在台灣聽別人讚揚讀中文系的人,畢竟大家都已習慣將它列隊在吃不飽的科系行伍;一下子聽到有人說好,竟不太適應。

老人們約略了解我的背景後,才開始談拆遷。他們哇啦哇啦抱怨政府罔顧人民,情願在黃金地段有新的開發與營繕,也不願保留半點老上海。並問我台灣也隨意徵收人民土地嗎?我想起大埔案、文林苑等各式各樣政府徵收案,即使我們擁有土地所有權,面對政府,好像也難以力抗。

我問他們政府拆遷不是有國家補助嗎?「家畢竟還是家啊。」老人的語氣忽然沉了下來。他們捨不得太早向記憶告別,而決定撐到搬遷截止的最後一刻。頓了半晌,老人話鋒轉柔,感嘆上海每三年一變,也許很快就認不得這城市了。我沒再多問,怕觸痛他們,只是靜靜地聽他們說話,偶爾轉頭凝眸這片廢墟,像參加遠房親戚的告別式。風蕭蕭兮。可是對旅人來說,我無法深刻懂得什麼,只知道一個地方待久了,是會生根的。

拍完最後一組塗鴉與屋舍,我收妥相機。遠方傳來男子聲音:「小姑娘,你走錯了,我說的塗鴉在另外一邊。」啊。是他。是剛剛在石庫門入口相遇的男子,又牽車折返了。

我們在廢墟的另個窟窿裡說話。他沒有聽出我的口音,問我從哪兒來,聽我說台灣時,他頓了好久,才慢慢告訴我他也是台灣人。那刻總算解惑,原來我覺得的熟悉感正來自於他的口音。這是我在校園外遇見的第一個台灣人,欣喜不已。

男子到上海工作五年了,從他那兒曉得已有五十餘萬台商在上海。我幡然想起早在1930年代的上海,已有赫赫著名的台商劉吶鷗、林文月的父親林柏奏,前者從文學到電影,後者從事金融,兩人合資房地產。上海近代化的過程,台商沒有缺席。我所熟悉的學術界也冒出一批西進教師,兩岸互動的網絡遠比自己想的還廣還密。「這裡還滿常遇見台灣人,你從聲音和穿著就可以分辨了。」也對,否則我不會這樣注意他。

男子說這五年明顯感受上海正急速變遷,新大樓一幢接連一幢地蓋,一幢比一幢高。然而,傳統石庫門被大量拆除,留下那些示範性的田子坊、新天地又越趨商業,男子也在感嘆,決定身體力行造訪這座城市裡所有的石庫門。他打開手機,叫出文廟資訊,告訴我怎麼以文廟為中心,走到蓬萊路、光啟南路,「那邊還保有老房屋。快去看,不然就要沒了。」男子目光炯炯,如廢墟外亮起的兩盞燈火。

問他喜歡這嗎?他說:「與其說喜歡,不如說習慣。」我不只一次聽到在大陸工作的台灣人悶悶不快地談人際關係。台灣男人的溫煦以及帶有南方柔軟的腔調,總是被這邊的人取笑「娘們」。就像我們在台灣嬉鬧台灣國語的伯伯嬸嬸,或者原住民特殊的尾音。聲音是一種文化符碼、政治象徵。

離開廢墟前,我好奇他是否想返回台灣工作。他搖搖頭,說:「台灣工作太難找。這邊賺的錢也比台灣多太多了。」人才是這樣移動的。

我似乎朦朧感受到他暗示想加微信,偏偏台灣人總是什麼都歹謝,溫吞而客氣。後來他沒問,我也沒開口,彼此沒有互留任何聯絡訊息,默默折返入口處。

道別後,我忍不住回頭,看他牽腳踏車的背影朝反方向離開。在異鄉,要遇見台灣人也許不難,但要認識也許不那樣簡單。這樣想的時候,就懊悔著我們為什麼都不主動點。

他的背影還在。瞬間好希望他能回頭。如果回頭,我想謝謝他陪我一段;如果回頭,我會主動問他微信;如果回頭,我想邀他一起看石庫門;如果回頭,我想問他那時為什麼要特意返回;如果回頭……

可是什麼都沒有,我只是靜靜看著他,在前面的十字路口轉彎了。


  人文薈萃

【剪影】梁正宏/糖果屋
梁正宏/聯合報
西班牙高第的建築美學是十分童年的。

西班牙高第的建築美學是十分童年的。

尤其那細膩曲線,在記憶裡交疊纏繞。

帶領我重回孩提,緊隨父親的腳步,雨樹波浪,四處探索山海的樣貌。偶爾,偕同父親,蹲下身子,用細小彩石拼排夢幻的圖案。

奎爾公園,人潮洶湧,焦距快門互不退讓。反倒是不遠處的糖果屋卻空無一人,小女兒提議,何不先去那兒瞧瞧?

巧克力的外牆,淋了糖霜的屋頂,滿是糖果鑲飾的窗櫺。

我的思維也童心了起來。

小時候,老家的鄰旁,便有間麵包店,販售著美味西點。

有天,店裡的櫥窗內,突然多出了一間小巧可愛,香甜欲滴的糖果屋,大大撐開了我的眼睛和嘴巴。

即使老闆娘已多次催趕,我卻邊搖搖頭,邊說再等一下,不肯離開。

日後,老闆娘特地向父親提起這事。

我雖如願擁有了那糖果屋,可當坐在父親載送高疊鋁線用的野狼一二五後座,隨著行駛時的重心晃動,屢屢出現驚險的擺盪曲線,陣陣酸楚湧上心頭,怎也不復記得那糖果屋的滋味……

不一會兒,我見團隊集合時間迫近,催促小女兒再一起多趕些景點。

沒想到她搖搖頭,直說還沒看夠呢!

沿記憶曲線,我帶領小女兒,登上糖果屋的二樓。公園裡,高第作品的繽紛與遼闊,盡收眼底。

就多陪著她吧。

也伴著自己,靜拾孩提想望。

(本欄歡迎投稿,文長以300字為度,附照片一幀,稿寄:lianfu@udngroup.com)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