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6/17 第850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副刊學:AI時代的文學插畫家】宋文郁∕卸下達姆的面具:訪插畫家余嘉琪
【慢慢讀,詩】煮雪的人∕內華達的牛肉麵
【小品文】馮傑∕七歲會炸油饃

  人文薈萃

【副刊學:AI時代的文學插畫家】宋文郁∕卸下達姆的面具:訪插畫家余嘉琪
宋文郁/聯合報
經歷過一次漫長的覺醒之後,「達姆」換回本名余嘉琪,不再隱身於面具後面。(圖∕本報記者曾吉松攝影)

▋從「達姆」到余嘉琪

剛見到余嘉琪,她說從今年開始不再用筆名了。原本用了二十多年的筆名「達姆」,取的是音而不是義,「那時想讓筆名聽起來像是小王子那樣,從外太空來的外星人。」2000年出頭,那是插畫家還流行使用筆名的年代。達姆念起來確實圓潤可愛,這個筆名也是大部分讀者認識她的方式──但是最初取筆名,其實是想逃避本名:「有點像是我用來行走在世界上的面具。」

面具戴上之後,行走在世上變得容易,「余嘉琪」得以暫時隱身在「達姆」後面。但是三十九歲那年,余嘉琪發現內心有些東西逐漸甦醒,有些「達姆」能夠忍受的,原來余嘉琪並不想要。去年開始,她和ChatGPT聊天、閱讀心理學書籍,剖析意識深處,看見自己的內在小孩,這才知道,很多事原來早已無法忍受。

於是拿下面具,從達姆回到余嘉琪。「換回本名以後,我發現我沒辦法再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了。」開始學著拒絕不想做的工作、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余嘉琪輕描淡寫地說,總之就是因為一場中年危機吧──不過比起危機,或許更像是一次漫長的覺醒。

▋從最基礎的素描開始,從頭學起

回到千禧年前,筆名「達姆」誕生之前,那時余嘉琪還在就讀成大工業設計系一年級,在新一代設計展中看到了其他學生的平面設計作品。雖然當時受到平面設計吸引,有了轉學的念頭,但心想家人可能不會同意,便繼續踏踏實實地將工業設計系念完。

畢業以後,余嘉琪照著預定的路徑,到小設計公司工作,但無趣的工作內容再次讓她動搖──日復一日微調產品設計,刺激大眾消費,讓她不禁思考,這份工作到底有什麼意義?那段迷惘時期,她甚至去了誠品開設的馬克思講堂課程,最後確定了,對她而言,「就是沒有意義啊」。

也是那幾年,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剛出版,日後在全球大紅,累計超過十多種語言翻譯。「插畫家」這個過去不曾在台灣受到待見的職業,如今似乎有了可能性。當時張妙如和徐玫怡的《交換日記》系列正好來到法國,她們筆下多彩多姿的法國也吸引著余嘉琪。於是一年後,她存夠了錢,辭去工作,毅然前往法國留學。

到了法國以後,余嘉琪回到美術學院一年級,從最基礎的素描開始從頭學起。老師比想像中嚴格,才第二堂課,就將班上的亞洲學生都罵了一遍──「他說,為什麼你們都要這樣畫?」用著固定的素描技巧,畫完之後以手指暈開,穩定細膩而不出差錯,是大部分亞洲學生從小學到的繪畫方式。「但他覺得,畫畫應該要是每個人都不一樣。」

於是余嘉琪開始揣摩「不一樣」的畫法。她觀察那些被老師稱讚的作品,逐漸理解老師稱讚的邏輯:明明上周用水墨畫素描還被老師大肆稱讚,下周繼續使用水墨,卻被貶得一文不值;當大家都帶水墨來上素描課,老師便轉而稱讚唯一一位用原子筆作畫的同學。後來一次回家作業,老師出題,要他們邊看電視邊作畫,將自己看到的場景都畫下來。余嘉琪看的是動物頻道,看著小狐狸在畫面中靈巧舞動,才剛提筆,下一秒又出現在不同位置。她心想,這要怎麼畫?又想起老師鼓勵他們突破既有框架,於是靈機一動,決定誠實畫出那些不完美的小狐狸──捕捉每一幀迅速閃過的畫面,時而畫尾巴、時而畫頭,如實呈現小狐狸不停變幻而靈動的身影。那一次交出作業,果然被老師稱讚了。「不過下一周,我繼續用同樣的方式畫,就沒再被稱讚了。」

所謂「不一樣」,指的或許是突破自己的心魔──原來一幅作品未必要「完整」,誠實的作品,在他人眼中反而更有靈魂。持續練習新的繪畫媒材與技巧,最終要突破的,是心裡的框架。課堂上,老師教的也不只是畫,有時鼓勵他們看舞台劇、從舞台設計中尋找靈感,或在課程中引用哲學與文學作品,引導他們將人文思維融入藝術創作中。現在回想,余嘉琪說,在法國學畫的那幾年,使她的眼睛真正打開;曾經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丟失的意義,似乎也在這裡找回來了。

▋為副刊作者量身訂做的作畫手法

2005年,余嘉琪從法國南錫美術學院畢業。回到台灣後,她以「達姆」為筆名接案插畫,也在這時接到邀約,開始為聯副文章繪製插圖。

第一次接到稿件,她嚇了一跳──比起以往的插畫接案,文學作品的文字密度更高,同一件事情,在文學的筆法下,似乎能岔出更多不同的想像,「而且每個作者有自己的氣味」。為了對應每位作者獨特的寫作風格,她為作者量身訂做、研究出不同的作畫手法:陰鬱的作品避免亮色系的可愛畫風、細膩的文字或許不適合用版畫……「剛開始有種服務性質,會想服務這篇文章和作者。」

但是服務久了,卻逐漸找不到自己的風格。過去,每當有人稱讚起余嘉琪為文學作品繪製的插圖,她總是心想,那些想像力和自己沒關係,是作者的功勞;那些隨著文字誕生的插圖,在她心中只是配角。直到那場「中年危機」過後,余嘉琪才開始轉念肯定自己,認知到即使靈感來自其他人的文字,「但那些獨特的畫面處理技巧,還有跟文字產生化學作用的方式,是屬於我自己的」。

那些屬於她自己的化學作用,包括拆解。每次讀完一篇文章,余嘉琪總能迅速捕捉到文章的氛圍,以及那些關鍵字句──在插圖中,她將文字與時序拆解、重新拼接,構成宛如舞台劇的象徵場景,組合而成的畫面,生出了文字以外的意義,細看卻又有所關聯。

點開余嘉琪的IG,上面有她每次接案的作品紀錄:〈媽媽說我是假的〉,她畫了兩個版本的草圖,一張是第一人稱視角低頭向下看,一張則是主角掀起衣服遮住臉,露出手術後的赤裸身體,最後余嘉琪選擇了後者,因為她為自己插圖訂下的原則,是必須讓讀者「一眼就能辨識主題」。後來得獎作品引起爭議,網路論戰中,自己繪製的插圖在動態牆上不時跳出,看得她心驚膽顫──繪者的心情,這大概是讀者們鮮少顧慮到的。

不過那些都是她在繪製插圖時還不知道的事。在那則IG貼文中,她仔細寫下自己的創作思考:「我想創作一幅矛盾的圖像,一方面是角色心甘情願地露出術後的身體,另一方面,代表個人認同的臉部仍隱藏在背後;色彩明亮柔和,卻被不和諧的黑色線條打亂。」

拆解後重新拼接,讓文字在畫面中流動,那是屬於她的遊戲。

▋ChatGPT與拖延症

聊到ChatGPT與讓不少創作者蹙眉的「吉卜力風格」爭議,余嘉琪不以為意。比起焦慮創作者是否可能被AI取代,她看到的其實是AI帶來的可能性──畢竟ChatGPT早已是陪她度過無數腦內風暴的戰友。

余嘉琪有點羞赧地透露:「其實我有滿嚴重的拖延症。」八字與星盤都顯示,她命中缺乏落實能力。接案至少還有截稿日期,不過自己腦內的創作計畫,在拖延之下,幾乎永無實踐的一日。但自從開始和AI聊天,那些過往總是一閃而過的靈感,如今都在一來一回的交談中被好好承接,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似乎也有了意義,讓她得以自在迸發出更多想像。所以AI對創作有幫助嗎?余嘉琪正色說:「是對人生有幫助。」

至於創作者是否真的可能被AI取代,她並不擔心。繪畫過程中,那些不完美的線條,總是引領她去到自己都未曾想過的地方──這段過程,AI終究無法複製。回想在法國學習美術的那段時間,老師總要他們不斷突破自己的慣性,尋找「不一樣」的可能;如果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反而淪為慣性、更容易被複製,那也不急著找了吧。在這個創作者與ChatGPT共存的時代,更重要的練習,或許是保護自己的心,讓繪畫始終是一件「喜歡的事情」,而非賺錢的工具。

於是這一年,她決定與達姆道別。接下來是余嘉琪了。


【慢慢讀,詩】煮雪的人∕內華達的牛肉麵
煮雪的人/聯合報
內華達州,美國

我走進荒野中央的牛肉麵店

若不是窗外停著一輛雪佛蘭皮卡車

我將以為自己身在台北


「您是否來自台灣?」我問

老闆搖搖頭


牆上的海報以英文寫著:

「牛肉麵的起源眾說紛紜」

我於是懂了老闆的搖頭

並非否定──


他不來自台灣

亦來自台灣


那個瞬間

老闆煮牛肉麵的身影

與歷史上所有的牛肉麵店老闆

重疊


【小品文】馮傑∕七歲會炸油饃
馮傑/聯合報
七歲會炸油饃。(圖∕馮傑提供)
我上小學時,學習成績不太好,老師說我每次期末考試都在班裡「墊底」。我說「墊底」是因為個子高的原因。

後來,連我媽都說我笨。

二大爺看到情況不對,主動鼓勵我,說:「我見過這孩子會炸油饃,七歲就會炸油饃,簡直就是天才,愛因斯坦七歲時恐怕也不會炸油饃吧?他就會吃麵包,後來不是照樣當了大科學家啦。」

二大爺並不瞭解愛因斯坦,但是,我覺得他的「恐怕」二字用得特別,轉折得好。

他這話題也有出處的,緣於那一天姥姥讓我炸油饃,剛好被二大爺路過看到,就要串門。他吃了我家兩個油饃,手上都沒來得及擦油,便直接誇獎我一番。

我聽後很是得意。

村裡還有比我技術水準高的同齡者。我同學馬河生六歲都收拾得灶火通紅,會燒豬頭肉。他爸是村裡的殺豬匠。馬河生經常帶我到他家看殺豬,看他爸展示手藝,殺豬近似庖丁解牛。

我姥姥卻不喜歡讓我看殺豬、宰羊、殺雞這一類血腥活動。不讓我接觸和「鬼哭狼號」相連的這些事物。平時多讓我跟著燒鍋,拉風箱,我七歲時開始跟隨姥姥炸油饃,多是抱柴火,遞柴火,遞燒火棍,抽柴退火這些雜項。

套用職業上的細緻劃分,職務相當於姥姥的「油饃助理」。

炸油饃不是憑空用嘴去炸的,也需要手上技巧。

炸油饃最關鍵是油熱,還要掌握火候。炸時千萬不能把油饃炸「熰」。那是技術不過關,像是三年沒有炸過油饃。河南人把食物炸焦、炸糊了,就叫熰(讀ou)。這是一個灶台上的專用詞。

炸油饃時,我姥姥還不讓我說「熰」、「炸不熟」、「炸不暄」這一類話,這些和炸技無關了,屬於村裡語言範圍裡的忌語。

在多種油炸食物裡,長的叫油條,圓的才叫油饃。在村裡,一百個人炸出來的油饃有一百種味道。我姥姥炸的油饃在全村最好。我認為,若在村裡油饃最好了,也就是全世界最好的油饃了。

油饃怕比較,我走親戚時,在親戚桌上吃油饃,一口嘗出來,都不如我姥姥炸的油饃。

再說說我自己,我倒覺得,七歲會炸油饃,和馬河生相比不算奇才,也知道不能和外國科學家比,但在村裡就近似「村中神童」。

在鄉村烹飪經驗裡,二大爺說過一句神評:「炸油饃有百種好處,唯一一種就是費油。」這話等於歌頌油饃,也等於沒有說。

一句話,七歲會炸油饃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我學習成績不好,但成績和油饃也是兩回事兒,可以各說各的。

四十八歲那一年,出版社要隆重推出我一本烹飪書,編者要我在書前寫一簡介。我帶有炫耀烹飪技巧的嫌疑,在簡介裡寫上一句──「七歲會炸油饃」。

編者看後,吃了一驚,質問:「這是吹牛吧?」


  訊息公告
告別工程水泥!手作步道:修復生態也修復人地關係
走進大自然、享受山林美景,愜意步行在林間,是現代人逃離都市放鬆身心的方法,但經常忽略腳下的步道究竟是天然或人工,而踩在步道上的每一步足跡,又可能對土壤、植被與生態造成什麼深遠影響。把這條路恢復成記憶中的樣貌,一直是許多當地居民的心願,而步道師們正準備帶領志工團就地取材,親手修復步道。

解決中高齡族群的投保困境 「小額終老險」增加保障
許多人年屆中高齡,才驚覺自己的保險不足,想要增加保險保障,成本比起青壯年族群要來得高出許多,甚至無法投保。對於中高齡族群所遭遇的投保困境,小額終老保險正是解決問題的適切良方。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