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e起學英語】精選最精采的文章,時而新奇有趣,時而發人深省,透過閱讀喜歡的事物學習英語。 【考公職e周刊】提供你公職、職場、證照……等各類考試的情報,還有應考人現身說法,上榜秘訣分享給你!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7/05 第8520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井然有序】平路/玉蕙的完美日常
【書評 新詩】陳其豐/步步皆試探
【書評 小說】祁立峰/請回答1995
朱德庸/here+there=朱德庸

  人文薈萃

【井然有序】平路/玉蕙的完美日常
平路/聯合報
廖玉蕙《希望能做一樣的夢》書影。(圖/九歌提供)

序廖玉蕙《希望能做一樣的夢》(九歌出版)

▋她的文字可綺麗可平實,令人身歷其境

成為朋友是緣分。先說說與玉蕙的緣分。

為什麼兩人互相吸引,在於特質不一樣,甚至由於特質恰恰相反,吸引彼此的常是本身欠缺的部分。因吸引而靠近,在同居/婚配等親密關係中可能變為死局,釀成大小爭端,因為與「異類」朝夕相處並不容易。

然而,朋友與伴侶不同,不一樣的魅力長長久久。相看互不厭,兩顆磁石一般,繼續吸引下去。

對於我,玉蕙充滿魅力,只要她開口,我趕快搬來一張小板凳,傾聽的快樂時光由是開始!朋友們坐在一起,我們倆吐出的言語量,懸殊到一百比一。

讀玉蕙文字,我更是折服。她文字可綺麗可平實,如果說的是周邊事,瑣細中又有餘情。無論文字或語言,玉蕙的特色是立即帶來臨場感,明明人不在其中,如同身歷其境。

我折服,卻做不到。自己幾分疏離幾分古怪的大腦,每天忙著以有涯追無涯,輪轉著抽象的概念。寧可洄游在「黑洞與平行宇宙」、「人工智慧的意識建構」這類不急之務,妄想是由虛空中抽出連線。

世間人情,我總顯得遲疑、顯得慢半拍。性情內熱外冷,表達上就是少了一味。若把自己當作機器人來拆解來剖析,莫非,出於對天倫曾經充滿疑惑?

緣分不可思議,多年後才知道,玉蕙竟在我的身世之謎中也有角色,此地不贅述。

玉蕙描驀天倫卻是絕唱,她的自選集之中篇篇精采,幾幀單品,譬如本書收錄的〈第五十四頁〉,已經是教科書或各種文選的經典。

又如〈小哥的江湖〉那篇,充分表現玉蕙調配文字的技藝。小哥愛憎強烈、婚姻與情感撲朔而起伏,玉蕙卻以嫂子手機答鈴的〈家後〉作整篇的結束。一尾千里來龍,至此,「食好食壞無計較,怨天怨地也袂曉」,在玉蕙巧手安排下,其實在展示它如何結案,為讀者結出一個充滿洋蔥的龍穴。

▋以現代語言展示古典精髓

我尤其喜歡閱讀玉蕙寫兒子,在她難得不糊塗的時候(她面對文字,就是這種時候),這位母親既明理又睿智,更令我佩服的是文字兜兜轉轉,母子鬥智之中,蘊含著靈動機巧。

以下,略述〈一只名牌包〉的片段。這是本書中讓我絕倒的一篇。

前情是兒子去米蘭出差,母親託買一只名牌包,幾經電話往返,由兒子決定選哪一款時尚的名牌包。

心想:「於是,我終於擁有一個聽說十分新潮的名牌包了。」

簽帳過後,兒子又打了電話過來,氣勢陡漲。他說:「已經給它簽帳下去了!……媽!從簽下一只四萬多元的皮包後,心情忽然產生一種奇怪的變化,說不上來是什麼,只是驚疑往下的行程不知會闖出什麼亂子來!彷彿再也沒有什麼能阻擋我了。」

聽他這麼一說,倒讓我想起唐人變形小說〈李徵〉。李徵罹疾發狂走山谷中,一會兒工夫後,以四肢著地而行;接著,「自覺心愈狠、力愈倍」,剛開始還節制著,心裡掙扎著,沒多久就忍不住開始衝動地吃起人來了。而自從吃過第一個人後,接續下來便沒什麼心理負擔,把吃人的事視若稀鬆平常,這或許就是兒子當時購物的心情寫照吧!

接著,我們就開始等待這隻變形的食人虎帶著我的名牌包凱旋歸來,我有些擔心他會不自量力地吃撐了肚子,事後證明我的擔心不是空穴來風。

如果你之前沒看過〈一只名牌包〉,讀到這裡,我猜想,鋪設的哏已經引起您興趣。

在其中,古典文學的借喻串接流利,趣味於無形。接下來還有精巧的迴轉,母子互相揣測,母子又互相體貼,我還是不要搶著「劇透」。

以〈一只名牌包〉為例,我也來解釋玉蕙散文為什麼總是耐讀,原因之一是她的出入自如。無論或市井或家居,或俚俗或雅致,或現代或古典,題材到她手上,都可以並轡駕馭。譬如〈一只名牌包〉,引了唐人小說〈李徵〉(亦名〈人虎傳〉),千年前,〈李徵〉的作者張讀想像力驚人,若以想像力做高低比較,這位張讀與我最愛的阿根廷作家波赫士有應合處,化虎或造人,肌理環環相扣,亦有波赫士經典中那篇〈環墟〉(‘Las Ruinas Circulares’)可供參照。

▋勾畫出完美日常

唐人小說明快,在玉蕙筆下成為她敘述的節奏感。故事陽關三疊,有笑有淚。到結束時,玉蕙筆下常出現轉折,那是她獨特的「巧勁」,再無奈、再悲涼的故事,在三幕劇尾聲,每一位(神奇的在於,每一位!)讀者似乎都找到與自身經驗相關的部分,從玉蕙文字得到安慰、得到啟發,也得到力量。

讚嘆啊,因為她的巧勁,虛虛實實,敘述中加入逗點,文字有了喘息空間、有了抑揚頓挫。譬如與整本書同名的那篇〈希望能做一樣的夢〉,明明是夢境,描寫的是天真稚子情,動人尤在於阿嬤捧看孫女的腳丫,那句「幸好沒有走破皮」,接著,「兩人都額手稱慶」,假作真時,阿嬤與孫女聚合同夢,感染力穿透每一位讀者。

這正是玉蕙說故事吸引人的原因。也因此,玉蕙寫情,寫家人,寫生活,她文字勾畫出我心裡的完美日常。

文字以外,再說幾句玉蕙這個人吧,除了心竅玲瓏,她有肩膀有正義感,還有源源不絕的正面能量,這特殊的令我著迷的有機體,出於先天秉賦,出於生命韌性,也出於歷練來的善解人意。這種時候,我又像外星人闖入地球(〈環墟〉這篇小說影響我至深,時時想著在夢中造人,或者深知自己是瑕疵品,希望打造出理想的成品),一面壞笑一面想著,眼前這個有機體真不錯,怎麼才能夠複製,至少,複製她的腦波,讓我捏製的晶片小泥人(稱它進階的AI也可以)多些心竅。

畢竟,我珍愛自己捏製的小泥人,想著世上多風雨,他(她)對各種橫逆並無準備,東闖西撞容易衍生誤會,而我多希望他(她)此生圓滿,天啊,我已經開始憐惜……手裡這晶片小泥人了。

我在胡說些什麼?(……古怪的大腦再次曳引出航道)

我要說的是,玉蕙的書像祕笈,耐讀中更蘊含處世機鋒,隨時渡人於無形,而書裡一章一章,連綴成為作者本身的完美日常。


【書評 新詩】陳其豐/步步皆試探
陳其豐/聯合報
章楷治《黃沙》書影。(圖/馬來西亞□三三提供)

推薦書:章楷治《黃沙》(馬來西亞□三三出版)

西元兩千年後出生的章楷治,最新長詩集《黃沙》分為五部分,交互神話、沙漠與學校三種異質空間,援引希臘神話中阿里阿德涅等角色與情節,指(當代人)物命名。除了有意開拓古典資源的當代性,章楷治也藉此詮釋卷首所標明,對「更年輕世代」的認識。

有了明確的對話目標,章楷治亦積極實驗各種形式的可能。他兼採對話、全知敘述與人物獨白等敘事方式,並陳長短句,也追求版式的變化,力求在長篇結構中,維持語言節奏的均衡。例如,將「我坐在懸崖邊上」靠右排列,呈現出「我」身體的臨墜與心理的孤絕,且能調動讀者的目光。

《黃沙》詩行間多次大聲疾呼「匱乏」,其核心總不離「愛」,「阿里安需要愛。她第一次意識到/自己需要愛,張口索求」。密集重疊的意象、句式,凸顯了「行走」與「索求」的徒勞,每每邁步,幾乎都要下陷;一再澆灌仙人掌,則反映了人性的矛盾與癡迷。正因如此,當詩中抒情主體「打開自己」,朝著看不見盡頭的前方,反覆「走三十公里」去「開一扇門」,便只能「渴死在黃沙地上」。

面臨愛的迷/失,詩中人物只能前進,步步皆是試探。《黃沙》勇於涉足人性深暗處,以新編故事為同世代下註腳,也展現對長詩的嶄新實踐。


【書評 小說】祁立峰/請回答1995
祁立峰/聯合報
劉思坊《怪城少女》書影。(圖/時報提供)

推薦書:劉思坊《怪城少女》(時報出版)

劉思坊在散文集《躲貓貓》、短篇小說集《可憐的小東西》之後,交出令人期待的長篇《怪城少女》。故事以國小六年級女生劉可可為敘事者,發生於1995年跨越到1996年的台北城南──更嚴謹說應該是以濟南路、仁愛路、金華街,圍繞著大安森林公園的這一街區、如今每坪房價飆破兩百萬的都心蛋黃區展開。小說提到的幸安國小、埤仔腳,或(如今已經歇業的)京兆尹等,都是真實存在過的地景。

而1995年的台灣大環境,同樣也風起雲湧──李登輝赴康乃爾大學演講,提出兩國論,引發兩岸飛彈危機,閏八月,房市急凍,股市重挫,接著是李登輝、彭明敏、林洋港與陳履安四腳督的總統大選。大寫的家國歷史,小寫的私我歷史,都像木星仙子放大絕的那招無敵花朵旋風般、量子糾纏在一起。對少女劉可可來說,國難不比家事,父母爭執,移民幻想,別墅投資,早慧的小少女故作天真卻又張致感傷。

全書從標題到內容,除卻滿滿的九○年代氛圍,大致可分為三條主線:首先是劉可可一家參加的貝里斯移民旅行團,雖然爾後移民夢碎,卻帶回了馬雅文明的幽魂水晶夫人。台北仍是可可熟悉的故城,卻又鬼影幢幢翻拍成了《可可夜總會》,真實虛構交混,人鬼共享視域。第二條線索則是水晶夫人《一千零一夜》式的故事交換派對,加上擅長以故事干涉現實的可可故事屋開張。

因應如今北市的高房價,展店數已超越便利店的房仲業,開發出一套嚴縫密接的凶宅與嫌惡設施覆核機制。但在上個世紀末,劉可可還得以與黑衣組織(黑幫?不肖房仲?)結盟,用故事創造消息面介入市場。至於第三條主線則是劉可可一家的階級翻轉之路,可可從小夢想從台北市以外搬進城,將家庭狀況調查表由「普通」進階為「小康」。小說末尾劉家繳了訂金買下「綠野仙蹤」獨棟別墅,然而這個爛尾的建案最後卻成為劉可可安置水晶姊姊與小狗黑仔的永恆家屋。

關於城市、地景,後設與虛構,魔幻寫實,少年成長,就像許多小說的終極命題,看似純真童稚的敘事者,揭開了世界的假象,而消失之後才能真正被留下來。

即便《怪》全書的筆調清晰流暢,聲腔童稚慧黠,但字行間仍可以體察思坊對世界的敏銳與善感。小說建構的九○年代不是元宇宙式的、VR眼鏡折射的全息投影,處處擬真;而是各種細節,AR擴增實境般現實與回憶重疊──美少女戰士,藍色小精靈,龍兄虎弟,包青天,思樂冰,浪味仙……遲到者可能再難想像了,三十年前的台北市中心,中正區、大安區的街弄巷衢裡,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PS5,沒有寶可夢對戰街機,我們的新聞,我們的故事,我們的娛樂,如此素樸,如此童話,猶如一首既科幻又充滿寓言的抒情長詩。

就像可可故事屋的隱喻,《怪》的敘事就像故事百寶袋,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而來。從台灣到馬雅,從虛構到現實,從日常到非常,怪的不是看似事不關己、實則一夜長大的少女,更是這幢千瘡百孔,卻又如此美麗的台北城。

我想起可可要求黑衣組織替她解決的三個問題──壅塞的尖峰時間,路怒症的聰明用路人,以及飛彈對準我城的強國。三十年過去了,似乎就連一樁也懸而未決。不過正是這樣的怪,滋養出此城的少年少女,綻開出瓣瓣朵朵的馥郁奇花。


朱德庸/here+there=朱德庸
朱德庸/聯合報
here+there=朱德庸。(圖/朱德庸提供)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