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7/21 第853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江一豪/搬家日
白靈/停在歲月裡的歌──給C. S.
陳其豐/淡筆寫濃情

  人文薈萃

江一豪/搬家日
江一豪/聯合報
搬家日。(圖/AI生成/柳佳妘)
居然有那麼多人在搬家,光是之前待的那間公司,每天上百趟這樣在跑。很特別,搬過的地方大多有印象,隔好幾年還記得,跟誰去,做了什麼。反而我們自己搬家,幾乎忘得乾乾淨淨,簡直莫名其妙。

聽我沒頭沒腦這番話,弟弟沉默片刻突然狡黠一笑:「不如現在回去看看。」啤酒入口差點嗆出來。隨便講講。才剛被法拍,是要怎麼回□去□看□看?但見他慢條斯理繼續啜飲,一派氣定神閒。以為我不敢?仗著點醉意,好啊,走。跟海產店老闆夫妻結完帳,兩條影子沿著亞藝影音、挑Tea、阿雪小吃這些老字號,搖搖擺擺晃過去。

到底還是怕,怕他在開玩笑還是怎樣,愈靠近愈怕,等到拐進巷口,我趕緊止住腳,好了好了可以了,遇到鄰居怎麼辦?弟弟咧咧嘴,揚起下巴示意繼續走就對了。眼見一樓鐵門沒關,他三步併兩步就往裡竄。欸欸欸,沒辦法我只能躡手躡腳跟上去,止不住心臟怦怦亂跳,爬到三樓老家門前已是汗流浹背。

像施魔法,弟弟輕輕一推就開。進去前悄聲交代:「在裝潢,裡面很亂。」原來還沒人住,否則怎麼可能,一切都講得通了。不過,這傢伙膽子何時變這麼大?

在黑暗中探看,景物的輪廓逐漸清晰。天啊,這大概就是滿目瘡痍吧。也難怪,老家到處釘死木頭家具:衣櫥、鏡台、整排書架牢牢緊貼牆面訂做上去,儼然廝守一輩子的打算。如今易主,在別人眼裡顯然不合時宜。

這間三房兩廳的台北市郊公寓,是爸媽新婚起家厝。此一容納我們全家四口的天地,說大不大,空間安排自也隨著時間巧妙遞嬗。

最初,我跟媽媽睡在有衣櫥跟鏡台這間。不只夜晚,午覺也是每天的例行公事。「我睡不著。」「眼睛閉起來就睡得著啦。」總是這樣的對話揭幕後,接著小貓小狗般在床墊上翻滾,四處尋覓倦意。

神奇的是,每當廣播節目《立體世界》開場曲悠悠奏出──捨去原作Demis Roussos那首‘Goodbye My Love Goodbye’的深情款款,改編成輕快帶點俏皮的旋律,總是列車到站般把我載往夢境,幾乎不曾誤點。途中偶爾掠過一縷香氣,留下三十歲出頭女子依然愛美的身影。

弟弟出生後,換到隔壁房。爸爸這廂簡潔有力,一式厚實臂彎搭配鼾聲每夜穩定起伏,就讓我昏昏欲睡。倒是某回聽著聽著莫名擔心,將來他要是死了該怎麼辦?不禁悲從中來掩住口鼻抽泣,安慰自己說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

有天醒來發現,女同學的名字寫在浴室那面起霧的鏡子上。青春不期而至,生活自此多了心思。有些知道那叫祕密,更多是搞不清楚的朦朦朧朧。有什麼隱匿於胸臆,不時勾動抑或其自身就是纖細又敏感的神經,讓人捉摸不定。無奈只能每晚躲進浴室,反覆端詳頭臉,找到滿意的角度才甘願。出來一溜煙跳上床,跟弟弟叨叨絮絮。

小我四歲的他,應該還沒有這種煩惱吧。印象裡,我們那時幾乎都在聊棒球。兩個人肩並肩躺著,腳前那面牆有球星海報,抽屜亂七八糟塞滿各種收藏:票根、簽名球,還有口香糖一包包拆開倒掉,附贈的球員卡才是本體。書架上有幾本圖書館借回來的基本動作圖解,最多的還是雜誌,翻了又翻,有些內容不經意就這麼收納進心裡,像是金田正一這句:「我贏了四百場,但也輸掉三百場。」耐人尋味,也實在有夠不科學。

過去,一旦走得夠遠,往往不像真的。

職棒開打那幾年,常常假日行程就是上午去排隊,買票、進場總共要排兩次。好不容易擠進去,沒有華麗聲光跟啦啦隊女孩,看台上到處是大叔在抽菸。汽笛喇叭、訐譙聲不絕於耳,狂起來連座椅都能砸進球場。那宛如虛構的昨日美學,卻讓人如此著迷。這無疑更加證明,關於愛上這件事,其實只需要一個直覺。

站在空蕩蕩的後廳。我看見自己穿上衛生衣套件T恤,充當棒球裝緩緩側身準備扭腰投球,弟弟蹲在客廳,直直伸出左臂,張開那只尼龍手套,是我們去書局買的便宜貨。這條短短六、七公尺的走道,有我倆才知道的投手丘跟本壘板。

慢慢地,相處的時間變少了。

搬家後,爸爸有回臨時起意找我兄弟倆陪他到故鄉三芝白沙灣走走。很奇怪那天為什麼不用工作、搭什麼車去,完全記不得。只知道踩上沙灘沒多久,依稀聽到有人在叫喚,我趕過去是張慘白的臉,雙眼無神滲出哭腔喃喃道:「不見了,完了。」原本覺得絕對不可能,被這麼一搞,也跟著七上八下在空蕩蕩的岸邊到處奔跑。

沒有,詭異的海岸線悄無聲息,今天到底幹嘛來這裡?最後在礁岸間找到,還好不是屍體,嘻皮笑臉說去逛逛之類的,渾然不知自己剛剛死而復生。

翻看那天照片,我又納悶起來,不會吧,日期顯示是爸爸過世那天。沉浸在往事的謎團,弟弟鬼魅般倏忽站在眼前,寶貝似捧著一叢塑料樹枝,鐘鈴吊飾交雜七彩亮片攀掛其間,蒙塵但不掩其光彩,「記得嗎?」

怎麼不記得,這是家裡第一株聖誕樹。

那天傍晚,我從漫漫午睡迷迷糊糊被異常聲響給喚醒。縮著身子走進客廳,好冷啊,但馬上抖擻起來,電視裡看過的聖誕樹竟矗立眼前,是當時少有的雪白色,裝飾禮盒跟絢麗燈泡眨眨閃個不停,爸媽被我愣住的表情,逗得哈哈大笑。

不過,當時弟弟出生了嗎?畫面裡明明沒有他。我拉著他到爸爸房間,用往事核對記憶:「這裡本來是木地板,我們一起躲在裡面,記得嗎?」搖搖頭,沒印象。我比畫給他看,那是五十公分上下的和式架高木地板,底層有拉門可以儲物,但實在太難整理後來整個拆掉。還是說沒有。怪了,時間軸整個兜不上。

眼下廢墟般面目全非,真相已不可考。放棄探究,我倆回到客廳,陷入沒搬走的沙發,良久不語。他打破沉默,說上個月搬家後,我們背著爸媽,坐在這邊跟現在一樣,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想不到又回來了」。我翻翻口袋,掩飾般挑根香菸啣入嘴,點燃深吸一口。

(不好意思,回家這件事是假的,是我費勁想出來的。)

稍微留意就能發現,故事背景設定在老家被法拍後沒多久,爸爸當時人還好好的,誰曉得後來他會那麼早走?

把過去倒進杯裡用力搖晃,趁時空震盪錯亂失序之際,一飲而盡,就能躍進今夕何夕的混沌迷離。現在不在這裡,過去沒有過去,但我不敢自己來,只能拉著你,虛構這場歸程。

不擅言詞,總是靜靜舔舐哀愁。

那年我當兵要去高登島駐防兩個月,你陪我到基隆火車站、碼頭邊走走停停,人來人往皆與我們無涉,昏暗潮濕的街道上,頂多聽到你要幫忙提行李,我堅持不讓:「之後還是要自己背。」暫別尚且難耐,何況最後這一程,又該怎麼送行。

在醫院門口默默點菸,抽完輪班繼續等待,然後又熬過一晚。直到那早迎來初春暖陽被隔絕於玻璃門外,跪在移靈前的小房間,伴隨經文反覆誦念。雖然我真的看見那只淨白的大體袋,不時微微穩定起伏如呼吸,好幾次想告訴你但決定不說,就這麼捱到離開醫院。一家如今剩下三口,走進早餐店吃頓不知所云的午餐,依然是無聲度過。

轉眼間,離家距今已經二十多年,居然比我們住在一起的日子還長。

小時候每次等車總不耐煩,等著等著開始吵鬧,好久好久真久啊,媽媽被惹毛就拍我腦袋:「是有多久?」有回靈光乍現:「永遠不會來那麼久!」畢竟是頂嘴,如今出門都提早半小時,早已明白該來的終究會來,眼前經過的連同人生,其實稍縱即逝。

悲傷歡樂如是,記得不記得的亦如是。

三樓、二樓、三樓、二樓、四樓……從老家到後來幾次寄居的房子,每次搬家幾乎都是一片空白,即便我成為搬家工人而能夠全程包辦,也無法像幫別人搬家那樣,留下些許痕跡。

肯定是大腦記憶區功能暫損,像沖洗底片忘記倒進顯影液,拉出來只剩整條黑帶。被迫的遷徒,再怎麼假裝、有經驗,注定帶著點兵荒馬亂,總有遺落來不及帶走。

當然也有例外。

大二那年選修電影課,我持著數位攝影機這個當時說來很是新鮮的玩意,回家隨手到處亂拍。鏡頭前你們害羞、傻笑或故作鎮定的表情,統統被記錄下來。由於沒看過自己這副模樣,四口人在老家笑得東倒西歪。

這捲DV帶就藏在某個紙箱裡,隨時可以找出來。不過不行,至少現在沒辦法。可是無所謂,因為我知道,每個人都有一個小天地,那些朝思暮想卻難以啟齒的,即使歷經劫難但終究能完好如初被保留下來。

不管真實或虛構,只要在就好。


白靈/停在歲月裡的歌──給C. S.
白靈/聯合報
你已放棄那最後的完滿

或把什麼都收攏成

更好的可能


此刻你已如音符被撒進土裡了

而死如同愛,一首

停在歲月裡的歌


塵與塵交談時已無需言語

就像你譜在紙上的歌

與沉默之間,從並不互為敵人


此後泥土之下並無答案

不必掙扎,地球也從不喧譁

只容納一切慢長與慢朽


此後日子也不必為誰而美

山頂太遠,也太高

你會更喜歡這兒躺下的泥土


不斷濕潤,不斷乾裂

不斷接受天空和風和雨的重

和陽光步伐往復的輕


只需感知季節深淺

感知蟻群搬動碎葉之隱微震動

感知那不必發聲卻持續的存在


躺下,整個身體都鬆口氣了吧

你會笑說 : 抵達從來不為了旗幟

而是終於脫下過去的輕鬆


此時近處有人讀經遠些有人哼著

這裡櫻那兒柏你在刺桐樹下

像不同歲月裡停著不同的歌


黃昏來了,光未落盡

我蹲下身,觸及一粒沙

那瞬間,與你


對視而笑



陳其豐/淡筆寫濃情
陳其豐╱採訪報導/聯合報
作家黃春美(左)和張郅忻。(圖/本報記者葉信菉攝影)
2025年6月27日「星期五的月光曲」文學沙龍,邀請黃春美及張郅忻對談,由兩人的寫作導師阿盛主持。阿盛開場表示,寫散文要誠實面對讀者,讀者也會誠實面對你,從作品中看見你的心。黃春美文字樸實,反映出時代真實的面貌;張郅忻則以簡樸的文字,描寫客家族群的文化傳統。兩人著作豐富,且都勇於突破舊有形式,令阿盛相當欣賞。

張郅忻就讀碩士班時加入阿盛寫作私淑班。工作後,在育嬰假照顧長子期間,她每天到早餐店讀書、寫作小說。肺炎疫情時,她更是一手抱著次子,一手打字,每天產出五百到一千字,「這是我對寫作的執著」。張郅忻的小說多切合具體時代背景,為此她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也曾訪問地下紡織廠女工,甚至學習越南語,親赴胡志明市進行田野調查。過程中接觸的諸多人物與歷史,都成為刺激她寫作的養分,豐富小說面貌。

黃春美回憶自己的文學啟蒙,是羅葉的「寫作與文學欣賞課」。為了準時交作業,她養成規律寫作的習慣,逐步累積作品,最終通過文化局審核出版,讓從小崇拜作家的她甚感驚喜。羅葉即使在生命最後階段,仍於洗腎期間幫學生看作業,此後每當黃春美獲得文學獎或出版新書,總會到老師牌位前朗讀作品。後來,黃春美加入阿盛的寫作班,除了散文,也開始創作童詩,「我會把自己關在房間,一天寫五首,寫完就給小朋友看,如果他們露出快樂的表情,這首就是成功的」。

阿盛認為,描寫「小人物」最具功力者為王禎和與黃春明,而黃春美同樣能夠掌握人物的「khu□-kh□u」(氣口),反映其所處的時代環境。黃春美表示,剛開始寫散文時,也曾經歷模仿優美詞藻的階段,但逐漸發現那不是自己,遂決定回歸日常語言,描繪自小親眼見證的鄉間人物與故事。「母親更是讓我想一寫再寫的對象」,她的母親身世坎坷,卻對家人、鄉里沒有絲毫怨言,還處處為人著想。例如,遇到村中一位沒有女兒的伯母時,母親會要黃春美放開相挽的手,以免對方看見而傷感。

客家俗諺有云:「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寧賣祖宗坑,不忘祖宗聲。」「言」與「聲」不只是語言,更涵蓋習俗與生活習慣,阿盛指出,張郅忻的作品正契合這種精神,致力書寫客家族群傳統。為了「把客語再拿回來」,除了與長輩們的日常對話,張郅忻寫作時會認真參照《教育部台灣客語辭典》,發現某些從小熟悉的詞彙,並不是一直以為的意思。例如,她原以為「logˋ sienˇ」意指掉「落」風「險」,而辭典則標為「樂線」,便有了迷糊同時帶來快樂的含義。《秀梅》中客語占全書篇幅六成,張郅忻雖然希望所有讀者都能理解,但仍選擇回歸人物生活、思考的語言,不避俚俗,還原真實對話。

沙龍尾聲,張郅忻朗讀〈第十八道 龍宮果〉,黃春美朗讀〈等待母親的笑容〉。黃春美說,阿盛總強調寫散文應以「淡筆寫濃情」,真誠記錄感動的細節,往往比花心思雕琢字句來得動人。這樣的精神,也在兩位作家的作品中深刻體現。


  訊息公告
文憑不出色 怎麼反敗為勝?
在大學生、碩士生滿街跑的年代,文憑不夠漂亮的人,求職若想脫穎而出,就得訴求個人特質與未來潛力。等到正式工作後,再用優異的工作表現,徹底擺脫學歷包袱,在新回合的人生比賽中反敗為勝。

維基百科:線上萬事通
網路上最棒的資料搜尋去處就是維基百科。此線上百科全書是由世界各地無數網民共同編寫而成。任何人均可針對感興趣的主題貢獻一己心力。同樣地,文句不通順或資料不正確的主題也可以修改。因此,毋須具備大學教授的身分,也能成為維基百科的作者。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