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麵的攝影之路】集結專業攝影師黑麵部落格精彩文章,給你最獨到的攝影教學,還有無數的美圖分享。 結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元化的科學,【科學少年雜誌親子報】精選雜誌內容,給你有趣又好玩的科學知識。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7/29 第3294期
 
精彩內容
 
今日繽紛 記憶藏寶圖/說魚
心情札記 青春名人堂/焦元溥:輕鬆隨便……
圖個簡單/地下道裡有歌聲
 
 
 
今日繽紛
 
記憶藏寶圖/說魚
文/宇文正/聯合報
在烹飪所有的基本功之中,跟所謂「教育理念」最為相通的,大概就是煎魚這件事了……

〈買魚〉

小兒幼時有本童書《第一次上街買東西》,他很喜歡,一次次要媽媽講,講到主角小女孩跌一跤,即使早有預期心理,還是會唉喲一聲,說:「痛痛!」那書,總讓我想起第一次上菜市場買的兩條魚。

應該是國小四、五年級時吧,阿姨家那時開米店,後來阿姨曾在三重賣過米苔目,阿姨做什麼都好吃,生意好得不得了,又後來,開過成衣廠,都是她一手張羅,真的是很能幹的女強人。阿姨生五個小孩,大女兒還小我幾個月,也跟阿姨一樣能幹,照顧弟弟妹妹、煮飯、洗衣。講起大表妹,我媽便說:「看看人家,多會幫媽媽做家事!」這種時候得我爸主持公道:「怎麼能這樣比?每個人命不一樣嘛!」這話讓我媽瞠目結舌:「那就是我的命不好囉?」

有個周末我住在阿姨家。快晚飯時,阿姨想起我愛吃海鮮,他們家是肉食主義,滿冰箱都是肉,沒有海鮮。但阿姨走不開,拿了一百塊給我,要我去菜市場買點魚回來。大表妹還得幫忙廚事或是給妹妹洗澡,由二表妹陪我去菜市場。我看了好幾攤魚,最後買回兩條金線鰱。

這麼多人吃飯,只買兩條扁扁的小魚,阿姨一看便笑了,問我為什麼選金線鰱?我毫不猶豫回答:「很漂亮。」看來,無可救藥的外貌主義,真的是與生俱來的。那金線鰱身上有一條條金線,紅色的尾鰭薄紗一般,很耀眼。阿姨笑說:「吃到嘴裡不是都一樣?」

其實那是我第一次自己做主買菜,在家裡頂多幫忙跑腿,買個醬油、紅糖什麼的;走在三重一個黃昏市場,錢捏在手裡,緊張得不得了。大表妹習以為常天天做的事情,對我卻是破天荒。

而下一次,我自己做主買菜,卻是十多年後,我到了洛杉磯。

華人超市可買到整條的魚,鱸魚之類吧,選定後,可請他們殺好、加冰塊保鮮帶回來。但除非要「宴客」了,平常我們幾乎不會去買「整條」的魚。到底是學生,方便起見,那段時間吃的多半是較容易買到,切片的鱈魚、鮭魚、鯛魚,愈來愈像洋人了。

於是回到台灣頭幾年還做菜時,我便迷戀吃「完整的魚」。尤其喜愛乾煎,小黃魚,鯧魚,煎得金黃微酥。即使紅燒,也要經過類似的步驟,魚的皮、肉吃來才有層次。

〈煎魚〉

在烹飪所有的基本功之中,跟所謂「教育理念」最為相通的,大概就是煎魚這件事了。

勵志書裡經常提到一則小故事,某人小時候在家裡吃到的魚永遠是去頭去尾的,所以當她長大結婚開始掌廚之後,煎魚時也自然而然模仿母親把魚的頭、尾先切掉。她老公覺得疑惑:「魚頭也很好吃啊,妳為什麼不煎條完整的魚?」「魚頭不必切嗎?我媽煎魚都會切掉頭尾的呀!」「妳媽很奇怪。」於是她回家問媽媽,媽媽不假思索回答:「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只是因為我們家鍋子太小,只好把頭尾切掉才擺得下!」這種故事我一聽就覺得不可信,連一條普通大小的魚都裝不下的小鍋子,平常炒菜也很困難吧,蔬菜多半會縮水,要炒出一盤來,可需要好大的一把菜,何況還要有翻動的空間。因為貧窮沒錢買大鍋子這理由也很牽強,他們都買得起魚了。不過,別管真實性,勵志專家藉這小故事主要是告訴我們,人常常不知不覺的自我設限,就像故事中的主角,自動把魚切掉頭尾,只因為從小看媽媽這麼做;其實每個人都潛力無窮,而你是不是不知不覺間,還沒嘗試就劃地自限,先切掉了自己的頭、尾呢?

我從煎魚中體會的是另一個道理──做父母的不要對孩子干預過度。如何把魚煎得完整、不破皮,許多專家各有小撇步,有說熱鍋之後,先在鍋底用生薑抹過;有說在熱油中放少許白糖;有說魚下鍋前先抹點麵粉、地瓜粉或蛋液;最簡單的教法是:選一口「不沾鍋」!但無論按哪一種做法,我想要煎得漂亮,最重要的,是火候的控制。煎魚時,鍋要熱,熱油、下魚之後,先大火煎一分鐘,轉中小火,至少煎兩分鐘,若是厚實的大魚,還要再久一點,然後翻面,一樣大火煎一分鐘再轉中小火煎兩、三分鐘,這時如果覺得剛剛翻起時表面色澤還不夠赤豔,可謹慎翻回再煎一下。重點是,這過程之中,不要頻頻去翻動、試探,緊張兮兮一直以為會燒焦,在它表皮尚未堅硬時,一去動它,必定破皮、黏鍋,多動幾次,便皮開肉綻,慘不忍睹。這跟對待孩子是一樣的道理,干預過度,有時比不管還糟糕。

我想起孩子小時候,帶他去音樂教室團體的奧福班學習律動。一群三、四歲的小朋友玩各種律動遊戲、打擊樂器,每個孩子天生的音感、節奏感不同,學習的效率也不盡相同,老師怕父母們在旁邊囉囉嗦嗦,通常把大家關在門外。那扇木門,中間有塊透明玻璃,許多父母便擠在那塊玻璃前張望,看自己的孩子表現得好不好、專不專心、聽不聽話。那時我通常帶本書,或是稿子,坐在一旁寫自己的東西。時間到了老師就會開門讓家長進去看孩子表演啊,大家到底在緊張什麼呢?

我煎魚時,通常會設一下定時器,這中間可去準備下一道菜,不要老盯著鍋裡的魚看,不會燒焦的,燒焦你的鼻子會先聞到。只要耳朵沒聾,定時器自會告訴你時間到了,該翻面、該起鍋了!

 
 
 
心情札記
 
青春名人堂/焦元溥:輕鬆隨便……
焦元溥/聯合報
【焦元溥/輕鬆隨便,並不代表深入淺出】

最近聽到一種古典音樂介紹話術,深深不以為然。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做什麼事似乎都要講求效率。於是報紙僅看標題,讀書只念摘要,如果還有時間聽古典音樂,也得把握時間「聽重點」就好——於是我們就聽到有「音樂達人」如此介紹:「像這部歌劇呀,嗯,第一幕開頭還不錯,但之後就很無聊,大家放空沒有關係。第二幕開頭很好聽,大家要記得醒來,接下來你可以繼續睡,反正不會錯失什麼,但請記得到第三幕結尾前醒來,因為那裡很好聽。」

對於這種介紹,我只能說如此達人熟的,並不是這部作品,而是這部作品的精選。聽如此無知介紹,其實是問道於盲,浪費生命,還不如不聽。

每部作品,當然有其特別精采重要,或者實在靈感欠缺之處。但只知段落卻不知其發展脈絡,無論如何都是非常淺薄的欣賞。演講者鼓吹這種淺薄欣賞,實是自居下流,也沒有真正了解這部作品。更何況許多能夠被單獨挑出的選段,其實只是作品中「適合」被「單獨選出」的部分,並不表示就是最精華、甚至最精采的段落。聽選曲不聽全曲,絕對得不償失。

在我訪問過的音樂家裡,許多人的個性堪稱南轅北轍,彈法和音樂想法都截然不同,比方說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和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

然而無論他們有多不同,有一點卻完全一致,那就是我從來沒有聽過他們拿音樂開玩笑。即使之前談話內容何其歡樂輕鬆,只要話題轉回音樂,他們都講非常嚴正的話,極其認真地討論作品。

一次、兩次、三次,和他們談話久了,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他們從不拿音樂開玩笑——是呀,你會拿你尊敬至愛之人之事,拿你的第二生命開玩笑嗎?介紹古典音樂當然可以輕鬆幽默詼諧,但不是拿作品本身開玩笑——還是不好笑的玩笑。如果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真的「前三樂章都是折磨,聽眾只需要聽第四樂章的感人主題就好」,我想這樣的演講者其實可以不必介紹這首作品。

深入淺出雖不容易,卻也不能把原本是深的東西給說淺了。音樂如此,藝術如此,人生如此,就是因為分秒必爭,更該把握每一個機會好好學習,不是嗎?

圖個簡單/地下道裡有歌聲
文/吳志寧/聯合報

音樂絕對是最美的一種語言,它修飾了那些尖銳與複雜深奧的理論,用比較柔軟的方式進入人們的心……

——摘自《愛的圓舞曲》「人生好樣的」

 
 
 
訊息公告
 
 
 
 
動手做的學習,不用別人的標準評價自己
創客市集創辦人戴爾•多爾蒂說,「動手做,教導孩子從消費者,變成價值和意義的創造者」時,不是在喊口號。喜歡動手做的大小創客們,的確比較有自信、腳踏實地,不會用別人的標準評價自己。

俄羅斯浪漫樂派大師——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是俄羅斯的浪漫樂派作曲家。他出生於一個貴族家庭,從五歲就開始學鋼琴,並在幾個月以後就能熟練演奏Friedrich Kalkbrenner的作品Le Fou,非常有天份。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