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udn保險週報】透過新聞與保險個案,瞭解人生存在風險,與面對風險下,個人如何從保險中得到適切保障。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4/29 第5909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王立柔/行動代號:順風耳
李奕萱/北投最不會下雨?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王立柔/行動代號:順風耳
王立柔/聯合報
圖/Gami

決定陪爸爸配助聽器時,我暗自將這個任務命名為「順風耳行動」,擬定了一連串作戰計畫。

過去我像很多人一樣,總以為重聽是自然的老化現象,從未意識到聽力損失與大腦功能之間的密切關聯,直到近年來醫界頻頻呼籲應及早矯正聽力損失,否則失智症的風險也會增加,聽損所導致的社交隔離更會讓人陷入孤獨和憂鬱。

然而,有資料指出台灣潛在聽損人口是兩百萬人,使用輔具的人卻不到5%,網路上更充滿「如何說服長輩戴助聽器」等教戰文——不對,細看才發現是句尾有問號的求救文(如何說服長輩戴助聽器?),以及語尾有問號和驚嘆號的崩潰文(如何說服長輩戴助聽器?!)。各種證據顯示,帶長輩去配助聽可謂「幹大事」,若未做好覺悟,很快便會以驚嘆號作結,在內心嘶吼千萬遍:「如何說服長輩戴助聽器!!」

很幸運地,我們家的順風耳行動已圓滿完成。儘管不能一體適用,以下仍依經驗分享一些可能派得上用場的覺悟。

覺悟一:沒抗拒當撿到,有抗拒就笑笑

「改變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困難的。」一篇名為〈從長輩的角度看「戴助聽器」這件事〉的文章寫道。尤其老年人的適應能力不比從前,除非到了疼痛難耐或重大傷病的地步,往往不願著手調整,「這樣就必須接受自己的老化,接受許多額外的資訊,甚至改變生活模式□□這是相當大的壓力。」

讀這類文章無法直接解決問題,卻足以讓陪伴者反問自己:面對生命,我們真的又有那麼勇敢嗎?只要答案有一絲猶疑,焦急的心便能冷靜下來,更細緻地回應當事人的抗拒。比方說,假如長輩認為戴助聽器很難堪,不妨拿其他輔具舉例——廣義而言,拐杖、輪椅、假牙、眼鏡都算輔具,若他們同意「腿摔斷了要撐拐杖」、「咬不動要戴假牙」、「看不清楚要戴眼鏡」再正常不過,可試著開導助聽器在意義上沒什麼不同。

覺悟二:「知情同意」勝過「知情不報」

但要注意的是,助聽器戴起來的確沒有戴眼鏡輕鬆。一般而言,聽損者戴上助聽器後需要數周至數個月的適應期,慢慢習慣重新拾回的聲音,並練習分辨混雜在一起的聲響。若聽損者缺乏心理準備,恐怕不久就會因疲累而放棄,從此對助聽器更加反感。

因此,向爸爸提議要配助聽器時,我希望落實知情同意原則,協助他在足夠的事實基礎上做出理性的決策,於是整合了一些資料,就「為何要戴助聽器」、「助聽器的種類與價格」、「助聽器選配流程」、「適應與保養」四個面向,做了一個其實很普通但足以震懾銀髮族的PPT簡報,再利用螢幕錄製功能,預錄了二十五分鐘的講解影片請他觀看。

或許有人會認為,講清楚就沒戲唱了。但反過來想,如果當事人僅抱持應付心態,而非真正對這個輔具有所認識,那麼就算戴了助聽器,稍有不適大概就會馬上放棄。用騙的把人騙去,最終也可能因價格鬧得不愉快,倒不如事先介紹助聽器的行情、政府的相關補助,給他們一點空間評估。若長輩嘟噥「太貴」,陪伴者亦不必放在心上,等級較高的助聽器確實不是小錢,相當於一邊耳朵掛著一輛機車,甚至兩輛。如果向來勤儉的老人家反應淡定,該檢查的就不是聽力,而是有沒有撞到頭了吧?

很多人小時候都不喜歡大人滿口「為你好」,卻不尊重自己的意願,抑或是把孩子當成笨蛋,什麼都不解釋,一味要求孩子聽從。同理,在照顧老年人時能做的,就是儘量避免變成「自己討厭的大人」。

覺悟三:整個溝通模式都要改變

就這樣,我陪爸爸前往一間附有聽力所的助聽器門市。聽力師各方面都很專業,硬要挑剔的話,就是有時會忽略主角的存在,對著陪同的我和媽媽,用第三人稱來談論爸爸:「他」是不是這樣?「他」會那樣嗎?

聽損者的孤立感大概就是這樣來的。既然他聽不清楚,就乾脆別跟他講。既然問他要問很久,就乾脆請別人替他做決定。儘管他並非完全聽不到——或就算完全聽不到,至少也還看得到、感受得到,擁有獨立的意識與判斷——大家還是當著他的面,排除他的參與。

「障礙」之所以成為障礙,所有人都推了一把。

要扭轉這種傾斜的溝通模式,並非登高一呼「該怎麼改」就能改變,僅能實際介入以造成擾動,例如適時插進對話,將其他人的發言轉化為第二人稱,注視著聽損者緩慢而清晰地再問一遍,將局面重心導回他的身上。穿針引線時若要顧及氣氛,可擺出插科打諢的姿態。

覺悟四:開出的支票要兌現

最重要的是,順風耳行動的終點並不是長輩戴上助聽器的那刻。許多人在遊說階段會祭出各種誘因,像是「聽得清楚才能跟人聊天」,那如果他們真的戴了助聽器,周遭的人依然沒有跟他們多說幾句話,他們會作何感想?又要怎麼維持戴助聽器的動力?

助聽器不是萬能,「售後服務」才是關鍵。持續關心適應狀況、循序漸進地邀請他們從事各種活動,才能真正提升使用者的生活品質。

總結而言,陪爸爸配助聽器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無論協助的對象是誰,健康議題既急迫又複雜,有時需軟性引導,有時需強勢介入,如何拿捏是一門深奧的學問。若要保持初衷,就必須不時自問:我們究竟是想幫這個人解決他的麻煩,還是把他當成要解決的麻煩?目標是改善當事人的生活,還是讓我們自己省事?

願所有正在執行,或準備啟動「順風耳行動」的人,都能順利達成任務。

李奕萱/北投最不會下雨?
李奕萱/聯合報
前陣子陰雨綿綿,晾在後陽台的衣服都乾不了,還沒踏出門,就想像得到鞋子、褲管濕掉的畫面,心情不美麗。怨念滿滿之際,我忽然想到,以前聽鄰居說,北投已經是台北很少下雨的地方了,有時候頂著濕答答的天氣,經過個快速道路、穿過個隧道,來到北投,就會發現地上仍是乾的。

我產生好奇,真的嗎?上網一查,去年還真有新聞。前氣象局長鄭明典在臉書貼了張「北台灣雨量累積圖」,整個深藍色的台北裡,就一塊特別淺,那就是北投!土生土長於北投,沒想到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鄭明典解釋,北投(以及旁邊的士林)之所以少雨,是因為大屯山阻擋東北季風水氣,不過老一輩的人有可能說是「龜神坐鎮」——誰是龜神?就是蔣中正,因為他居住的官邸在士林。如果更仔細查這個傳說,會見其由來為民初都市傳說,認為所謂「國父」孫中山是玄天上帝轉生,腳下踩的一龜一蛇一起投胎,變成蔣中正跟毛澤東,兩者不合才發生內戰云云。

作為完成民主轉型的國家,領導者的是非功過應可攤開、供人褒貶,神格化的故事大可不必。不過回到龜神鎮雨本身,倒是呈現了一件有趣的事:在國民政府來台後,士林、北投,或者當初稱「陽明山管理局」的行政區,是一個在軍事上相當特殊的區域。

如果家裡有長輩出生於士林北投,翻過他的身分證,很可能會看到已經絕版的「Y」開頭身分證字號,那個「Y」指的就是陽明山管理局(原名草山管理局),涵括士林、北投、陽明山地區,直到1974年才改由台北市管轄(身分證字號開頭為A)。

陽明山過去曾因芒草遍及山頭,名作「草山」。日治初期,草山曾是抗日「土匪」及日軍交戰之地,期間日本人發現此處有溫泉,開始發展觀光,溫泉業者陸續進駐,旅館接連開張,1922年傳出日本攝政皇太子裕仁預計巡台後,更是大興土木,改善交通及市容,也興建了草山御賓館(後為國民黨黨政高層御用賓館)。

由於擁有完整的建設,國共內戰末期,蔣中正尋找撤退政府落腳處時,最終選定草山地區作為機要核心基地,設置總裁辦公室、草山管理局等單位,並為避免「入草為寇」之想像,於1951年更名為陽明山(如有興趣,更詳細內容可閱讀吳亮衡《再見﹒草山》)。

這對後來的士林北投有什麼影響呢?士林除了有官邸,還有保密局本部(後軍情局),周邊眷村住戶多於軍情局工作。北投更是設置許多特殊單位,例如日軍顧問團(白團)與政工幹校體系,後者包含加強政治作戰工作的政戰學校、進行思想傳播的中國製片廠,這些單位也間接促成北投許多眷村的設立。

沒想到連日降雨也能扯到歷史吧?這正是歷史的有趣,脈絡總是藏在令人驚喜處。下次周末下雨掃興,不如打開氣象,看看北投是否為晴天,搞不好可以來一趟被大屯山庇蔭的歷史之旅。

 
 
 
訊息公告
 
 
 
 
大自然的玩笑:鴨嘴獸
唯一卵生的哺乳類是什麼動物?哪一種生物同時擁有毛皮與喙嘴?雖然聽起來像是科幻或奇異電影裡的角色,卻是真實存在的物種。此動物就是「鴨嘴獸」。

前進「苦盡柑來」油菜花海+櫻花盛開美景!
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甫在28日完結篇,想親眼目睹感受朴寶劍、IU初戀確認及念情詩的油菜花海浪漫場景嗎?現在立刻飛濟州,油菜花景致可說是完全重現,甚至你我也能輕易復製貼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