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自己的舌頭
為了學茶而吃素的經驗,是我很少跟人提起的一段過往。
第一次認識長期吃素的人,是初進茶館時,員工輪流用餐的談話間,發現同事中有不少人吃素。那時,我對「茶」毫無概念,我的感官,尤其舌頭,還沒受過相關的教育訓練,只記得前輩喊我用餐,親切問我有無吃素,我大驚失色。
員工一起試茶前,總是互相提醒要記得吃飽,但沒有要求要吃素。體貼的前輩會提醒吃清淡一點,否則影響試茶的敏銳與準確度。然而清淡與否,都由當日掌廚的師傅們準備。每個師傅拿手菜不同,只要瞄一眼,大概就知道今天的菜色,是哪位師傅負責。
我緊張反問前輩,一定要吃素嗎?在我那時的觀念中,認為外場服務是高強度的勞動,若不以肉類作為蛋白質補充營養來源,單憑一兩道青菜與白飯,難以支持體力消耗。
即使如此,茶館同事中,有不少人因為信仰或環保,長期吃素得很自然。我沒有信仰需求,也沒有吃素動力,最多是念大學時,聽過班上同學因求神許願而自願吃素一年,成為大家口中的笑談或佳話,從沒想過吃素會跟學茶有關。
前輩安撫我說吃素好處多,不論外在內在,最重要的是,吃素會幫助「品味茶湯」。有些菜色的油膩或調味,影響嗅覺與味覺的敏銳,就算喝水刷牙漱口也不容易清除,影響時間長短,端看食物在胃裡多久消化掉,尤其蔥蒜內含硫化物,是最棘手而難以消除的氣味,特別在鼻後嗅覺,濃郁到甚至開口講話都可能被聞到。
彷彿重新認識自己的舌頭,我開始不吃有蔥蒜調味的食物,作為訓練嗅覺與味覺的第一堂課。一段時間過後,韭菜或洋蔥也儘量不吃。過往自己下廚,愛蒜嗜蔥的我,為了學茶,首先放掉把舌頭吃到沒有的那股快樂勁。
話雖如此,學茶卻不見起色。前輩說,也許是因為我還沒辦法清楚地「記住味道」。前輩建議我認真試試吃素,有機會幫助舌頭建立新的氣味連結與記憶。我吃了一段時間的鍋邊素,又回去吃肉,總覺配菜不夠,很難撐過外場的勞動需求。有經驗的其他同事分享,先試著吃海鮮素,且告訴我吃素是習慣,現在的舌頭只是還沒養成新的習慣。
守護嗅覺味覺的純淨
吃肉對喝茶的影響大嗎?當我在吃肉跟吃素之間嘗試,確實覺得吃肉後的身體明顯變得沉重。沉重的體感干擾我喝茶時,需要靜下來感受「茶氣」,也許是因為肉類的可能會有的濁氣所影響,當同事們在說自己體內的茶氣正走到哪裡發熱時,我卻忍不住眼眶一熱,因為我感覺不到。
不服於空有五感卻無感的我,打聽道場,學佛聽法,改成從認知觀念建立吃素基礎,從鍋邊素到蛋奶素,最後到全素。結果,吃素吃得太純淨,舌頭進化到像正義糾察隊,任何飲食一入口,就從味蕾與氣味的記憶庫中大肆找碴。以前愛吃的軟糖或棉花糖,吃素後才知道使用豬皮做成明膠,棉花糖則是用牛皮做明膠;市面上的果凍或甜點,如有使用吉利丁,我的舌頭可能會吃一口,然後說,這裡面有豬吧?連冰淇淋裡的甜美牛油,也無法再接受。
為了學茶,我拚命保持舌頭的純淨,嗅覺味覺與體感上的清潔。然而上綱到食用油時,我的外食經驗就接近酷刑。不少傳統小吃的美味香氣,來自豬油的畫龍點睛。某年冬至,興沖沖買兩大盒芝麻與花生湯圓,終於等到滾成圓胖透白熱呼呼,撈起來大咬一口,甜膩的餡料僵在口中,我理智斷線,含著像玩一二三木頭人一樣不敢再動口咀嚼。舌頭的警鈴哨音瘋響,不肯吐出來的大腦尖叫說我只是想吃個湯圓!翻看包裝,果然是豬油。伴侶來吃,直呼香呀過癮,我欲哭無淚說整鍋都給你。
儘管品味喝茶的敏銳度進步神速,但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保健食品外層的膠囊,有些使用明膠;才明白為何有些保健食品註記「全素」。吃素數年的我最終得了「恐菇症」,詞是我發明的,病也是我發明的,我變得極為害怕菇類料理。吃菇吃到倒胃口的我,錯過最後一個練舌品茶的境界,就是每餐都要「自己煮」。
經友人推介,我去找一位茶界前輩面試職缺。面試提問中,吃素的前輩確認我也吃素,緊接著追問,都是吃自己煮的嗎?我忍不住虎軀一震。說明因工作關係被迫外食的比例後,前輩略略皺眉說,隨意外食很難確認乾不乾淨呀,你會很容易被影響的,還是儘量自己煮吧?身患恐菇重症的我已聽明白面試結果。
成也舌頭,敗也舌頭的品茶方向,不只一次在夢境中,將我帶往一個明媚的路邊街道,夢中的我正歡快而焦急地伸舌猛舔手中的鮮豔粉紅色冰淇淋,愈舔愈融,流得滿手的我慌張地大咬一口,咬下的瞬間竟變成豬腳。我哭著醒來跟伴侶說剛剛在夢裡大啃豬腳。簡直舌我欺誰。
伴侶安慰我說沒關係,我們來喝茶,可以幫助消化。
延伸閱讀:舌頭決定我的方向
陳芸英/在家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