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起步竟然就遭遇了低潮
大學畢業後,我從台灣飛往韓國讀研究所,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並且持續精進韓文,我選擇了線上語言教學這一行。
線上語文老師的第一關,是試教。示範一堂半小時的課程,什麼內容都可以,重點在於展現教學邏輯與語感風格。試教通過後,平台會安排教練協助優化網路個人簡介與拍攝宣傳片,對想學語文的學生而言,「老師的影片吸不吸睛」是購課關鍵。
剛起步就經歷小小的低潮,第一個月只賣出幾堂課,第二個月慢慢地有了二十堂左右的銷量,第三、四個月,逐漸建立起穩定的學生群。線上教學沒有固定教材,而是針對每位學生的需求與進度量身打造,每個學生就像一扇門,得小心敲、細細聽,才能進入他們的學習節奏與狀態。
我通常以坊間教材為基礎,儘量讓內容生活化,但若學生缺乏反應與互動,再豐富的教材也難以點燃課堂的火花。學生中,來自台灣的占九成,他們多半以考檢定或追星追劇為學習動機。我也教過一位馬來西亞學生,個性開朗直接,會清楚表達想學些什麼;也碰過一位香港學生,個性保守含蓄,表示只是「想學學看」,這就讓課程方向很難設定了。
說起來,這份工作的最大挑戰,就是鏡頭另一端的空氣感。一對一的線上教學,只看得見表情,缺少肢體語言的輔助,有時會抓不準學生的感受和反應。在教學例句:「去咖啡廳念書。」我通常會順便問:「你平常也會去咖啡廳讀書嗎?」若學生有反應,有助於營造輕鬆、互動的學習環境,也可以進一步延伸內容;若學生只是淡淡的回答,甚至沉默,就像一場句點式的對話,教學節奏變得卡卡的。
教學是一段雙向的緣分
最好的回饋,往往來自教與學間產生了「化學反應」。比如學生主動表示:「老師,我覺得現在這樣學,有穩定進步。」或是學生感謝我安排的作業,補強了在語感上的盲點。點點滴滴來自螢幕彼端的鼓勵,是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當然也有只上了一兩堂課,便悄悄離開的學生。這不免讓人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教法出了問題,還是準備不夠充分?後來我學會放下心中的糾結,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有時只是「不適合彼此」,並不代表誰不好。教學,本就是一段雙向的緣分。
線上教學的自由,是我最珍惜的部分。在家工作,不必打卡、不必報告、不必接受主管的情緒。為自己負責,也讓市場決定薪資高低。學生的反應是我工作的成就感。雖然絕大多數學生不會主動反饋,可我仍會不時引導:「最近的學習有收穫嗎?作業有幫助嗎?」即便暫時沒有答案,我依然會持續地詢問與修正。
我的個性比較內向,若在補習班教團課,可能會緊張到講話愈來愈快。相較之下,一對一的教學讓人能聚焦學生的需求,少了管理秩序的壓力,也讓學習變得扎實。
目前教了三年多,累積了不少學生,也走過不少教學的情緒起伏。這段旅程,也像極了學韓文的過程本身,從陌生到熟悉,從無法開口到自由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