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11/06 第6042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記憶藏寶圖】九里安西王/假髮下的祕密
【記憶藏寶圖】陳金鳳/「外」語大考驗
【青春名人堂】蔡文騫/頭髮的煩惱
 
 
 
心情札記
 
【記憶藏寶圖】九里安西王/假髮下的祕密
文/九里安西王/聯合報
假髮下的祕密。圖/Noveala

經常在電影上看到歐洲宮廷劇,甚至現在的英國和香港的法官,戴著金色的假髮,讓人覺得古典中存有威嚴。可我卻一直沒有想過,他們當初為什麼要戴假髮?

我曾與細菌打交道竟沒想過這事

今年春夏之交,四天三夜小旅行的最後一天,我來到賓州南部的小城約克。在賓州許多古老的城市中,約克不那麼引人注目,不像費城那樣光芒四射,也不像蓋底斯堡因南北戰爭而名滿天下。然而,如果在地圖上稍微停留片刻,你會發現這座小城,在美國歷史上占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位置。

1777年,獨立戰爭期間大陸會議曾短暫遷到約克,成為美國的臨時首都,並在這裡簽署「邦聯條款」,為美國建立了法律基礎。

老城市中心有一個殖民地歷史園區,內有一棟建於十八世紀的老屋,獨立戰爭初期戰績輝煌的蓋茲將軍,曾在這裡短暫居住,所以稱為蓋茲故居。但他後來陰謀取代喬治華盛頓,故而在歷史的評價相當複雜。

裡頭的陳設保持十八世紀原樣,特別是餐桌上的銀燭台與陶瓷餐具,呈現出上層階級的生活樣貌。走進主臥室,桌上放著三角型軍帽盒與指揮刀,令人想起戰爭年代的緊張氣氛。不過,導覽員卻特別指著一件外形像豎立的啞鈴,說:「那是專門用來掛假髮的假髮架。」

他解釋,十七、十八世紀歐美的貴族戴假髮,除了模仿潮流,更重要的原因是遮掩疾病。當時梅毒流行,患者常因頭皮潰爛形成斑禿,樣子難看且不名譽。於是,許多貴族男士也戴假髮。

聽到這裡,我心裡暗自驚訝,自己曾經是微生物學研究者,前後超過十年,天天與細菌打交道,竟然從沒有把「假髮」和「梅毒」聯想在一起。

我在念輔大生物系時,大二微生物課程主要聚焦於消化道與呼吸道的常見病原菌,與性病有關的內容不多。後來到美國念微生物研究所,才發現他們的細菌學課程中,談到性病相關的內容比例高很多。

大學時,父親開的家醫科診所在新北市中和,附近有一家大型日本電器公司的工廠。一位台籍高階經理每隔幾個月便報到一次,要求打一針抗生素,理由是剛從日本出差回來,要「預防性病」。我記得父親曾嚴肅地對他說:「你不能一直這樣下去,抗生素不是長久之計,總有一天會沒有效。」

儘管青黴素在1943年就問世,可以有效治療梅毒與淋病,但隨著抗藥性的菌株出現,性病始終無法根絕。回想當年在研究所裡,研究淋病的教授經費最充裕、研究生最多。但我猶豫再三,最終沒加入他的團隊,總覺得與病原菌打交道風險太高。

這些往事也讓我注意到,不同的社會,疾病的重點不一樣。台灣彼時仍視環境汙染和食物安全為主要威脅,而美國和日本的衛生環境較佳,性傳染病反而突出,這似乎也印證了那句老話:「飽暖思淫慾。」

假髮成為社會認可的專業象徵

至於淋病與梅毒的由來,現在的流行病學家普遍認為,淋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就存在,一直流行於歐亞非的舊世界。梅毒出現的歷史則要晚得多,且來自美洲。

1495年,就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三年後,西班牙士兵在義大利那不勒斯與法軍作戰時,一種陌生的疾病蔓延開來。義大利軍醫留下了最早的臨床描述:病人從生殖器開始出現奇癢的小疹子,繼而全身長滿膿皰,病患抓個不停,而變得潰爛卻不至於立即致命。這正是梅毒的典型症狀,但所有醫生皆束手無策。

那時人們並不知道疾病來源,義大利人稱之為「法國病」,以為是法軍帶來的,法國人則稱它為「那不勒斯病」。十六世紀,義大利醫師兼詩人吉羅拉莫·弗拉卡斯托羅為這種疾病取了一個浪漫的名字「Syphilis」,靈感來自他的一首長詩,並沿用至今。

如同中國的戰國時代,當時的歐洲各國相互征伐,更流行雇傭兵打仗,傭兵多帶軍妓隨行,戰爭結束後各自回鄉,於是將梅毒傳到歐洲每個角落,成為一場跨四百年的流行病。

十七世紀中葉,號稱「太陽王」的法國路易十四因禿頭戴假髮,宮廷貴族紛紛仿效,假髮逐漸成為上流社會的象徵。與此同時,梅毒的流行也推波助瀾,使假髮兼具「遮掩疾病」與「彰顯地位」的雙重意義。

此外,假髮還有另一個實用功能。當時歐洲人衛生習慣差,不常洗頭,多有頭蝨,乾脆剃光頭,戴上假髮,反而容易清潔。假髮可以拿下來清洗,比處理真髮方便得多。

這項習俗也傳到北美。除了貴族,法官與律師也戴假髮,成為社會認可的專業象徵。直到今天,英國與部分英聯邦地區的法庭上,仍然保留著這項傳統。

那天走出兩百多年的老建築後,不起眼的假髮架始終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從法庭上的莊嚴假髮聯想到父親診所裡的那一針,再回溯到哥倫布帶回歐洲的梅毒,最終將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碎片,拼湊出一幅荒謬的歷史畫卷。

歷史的迷人之處,往往就是藏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物件裡。

【記憶藏寶圖】陳金鳳/「外」語大考驗
文/陳金鳳/聯合報
那一年,家裡來了一名外星人,比我們預定的日子提早了四十天報到。只有兩千五百公克的身軀,嬌小得讓人不敢碰觸,體溫膚色更告訴我們,這小外星人要送到人類早產兒醫療單位觀察與治療。

兩年多後,他開始會說話,但除了爸媽喊得無誤外,其他的字詞都是「ㄍ」發音,連日夜照顧他的我也聽不懂,得用猜的:男客來訪叫ㄍㄨˇㄍㄨˊ,意思其實是「叔叔」;看到平交道上的火車,他興奮大呼ㄍㄨㄛˇㄍㄜ……有一天上午十點多,他跟我要ㄍㄨㄟˋㄍㄧㄤ,我每猜一樣他都搖頭不是(『是』字仍是ㄍ音),直到近十一點,我問是豆漿嗎?他終於點頭如搗蒜,連呼:「是是是(仍是ㄍ音)。」我趕緊下樓去早餐店買,但人家已收攤,小外星人顯得很失落。

對這種外星語,先生很有意見:「老一輩長者說這是大舌,以後上學會被同學取笑。」堅持要帶去剪舌根。但別小看這四歲的外星人,躺在診療床上哭聲震耳欲聾,出動了四個大人加上醫師五位,這才將他按住,完成了不到兩秒的手術。

說也神奇,第二天舌根傷口就好了大半,而且字正腔圓地講地球話。小學時,他被選為班長,高年級成為司儀,站在升旗台上喊口令,如今則是各種吹奏樂器的教學老師。

【青春名人堂】蔡文騫/頭髮的煩惱
蔡文騫/聯合報
如果有張一輩子一定得做一次的醫美列表,植髮應該會列在我的清單上,畢竟對所有男生來說,雄性禿是血液裡的宿命,荷爾蒙讓頭髮變細萎縮,儘管每個人的年齡、基因不同,但一半以上的人都有機會禿頭。

生物演化的結果,與猿猴相比人類失去了絕大多數的明顯體毛,但生理功能上似乎可有可無的頭髮,卻特別保留了下來,成為三千煩惱的來源。人類對於禿頭的討厭與掩飾,從有文字紀錄以來就存在了,《莊子》裡傳說中國上古時代的帝舜禿而施□(假髮);禿頭在希臘羅馬時代,一樣受到偏見,被視為受到天罰的罪人,工作跟政治權利受影響,甚至禿頭的奴隸只能賣半價,於是大家只好紛紛戴上假髮,其中真人頭髮做成的假髮品質最好最漂亮,戰爭時從敵方俘虜割下的髮束是珍貴的戰利品。

我的額頭先天就高又寬,過了二十幾歲頭髮的高峰期之後,覺得髮際線就像被砍掉的亞馬遜雨林,或沙漠化的荒原,是不可逆的全面敗退。吹完頭髮桌上地上都是毛,快要可以掃成一顆毛球,剪頭髮時設計師也得費盡心思修飾,露出額頭像露出裸體一樣尷尬。

先是買了生髮慕斯,每晚頭上頂著一團泡泡等它融化,期待它滋潤荒蕪的土壤,又重金買了生髮帽,頭盔裡紅色的燈泡閃閃爍爍,像是照顧植物般地給予水與光,靜靜等候發芽。

每晚這些儀式般的行為要花上半小時,很快就懶散怠惰,無以為繼了,一年一年過去,狀況又更惡化,只好開始吃口服藥,口服藥物能抑制荷爾蒙影響毛囊,更為有效,但也不可中斷,否則一切會恢復原狀,像灰姑娘的魔法失效歸零。

多年前有一個生髮水廣告的內容是:「傳說在非洲成功拔到獅子的鬃毛,就可以長回頭髮!」成熟雄獅為什麼要有濃密的鬃毛眾說紛紜,但有趣的是和人類頭髮似乎相反,獅子成年後的雄性激素會刺激鬃毛生長,若被去勢的話鬃毛則脫落,而且遠古的獅子可能是沒有鬃毛的,帥氣的鬃毛是天擇尤其性擇的結果,也就是說因為母獅子喜歡。

為何演化特別讓人類留下頭髮,我也百思不解,現代人的頭髮,大概也是為了社交跟求偶功能吧,我還是羨慕那些髮量富翁們,在髮型上的自信與自由。

 
 
 
訊息公告
 
 
 
 
輝達押寶800V 掀起AI能源戰
由於AI資料中心的建設規模龐大,電力需求直線式攀升,當Blackwell AI伺服器明年上半年加速落地建置後,這些AI伺服器能否獲得足夠的電力,以實現變現,已引發市場質疑,黃仁勳的登高一呼,凸顯AI產業逐步發展進入實現期後,必須面對的一個關鍵落地瓶頸。

請你”drive home”,並不是要你開車回家!
Andy在今年考績評估時(performance review)做了一個簡短的報告。結束之後,他的英國老闆對他說:”You should drive the point home. ”他嚇了一大跳,難道是表現太差,老闆叫他回家嗎?原來drive home不是開車回家,drive point home也不是把重點帶回家。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