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保險週報】透過新聞與保險個案,瞭解人生存在風險,與面對風險下,個人如何從保險中得到適切保障。 網路時代,部落格是最佳發聲的平台。從【部落格名嘴】電子報非大眾媒體的角度,看個人媒體如何發揮影響力!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11/12 第6046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跟著達人過一天】施彥如/用化石說故事的人
【青春名人堂】小莊/外送員
 
 
 
心情札記
 
【跟著達人過一天】施彥如/用化石說故事的人
文/施彥如/聯合報
張鈞翔與他的研究辦公室。攝影/施彥如

今年四月中,我在社群媒體上讀到一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貼文,揭露台灣史上最古老的人類化石,同時也稱為「澎湖原人」的真實來歷。手掌大小的人類下顎骨化石,沉睡在海底數萬年,十年前由一名澎湖漁民在台灣海峽打撈上岸,經過多年研究與日漸進步的科技,終於從中分析出「他」的來歷。原來,澎湖原人正是早已滅絕的古人類族群「丹尼索瓦人」。

我原先只是尋常地滑手機,但沒想到點入照片後,竟看到熟悉的面孔。

回到過去的一天

主持此研究計畫的人是科博館張鈞翔博士。是我媽媽的乾媽的兒子,兩家人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我們都叫他「阿弟舅舅」。從小我只知道阿弟舅舅在科博館從事研究長毛象的相關工作,但絲毫不清楚具體內容。「六度分隔理論」告訴我們,世界上任何互不相識的兩個人之間,平均只需要經過六個人就能產生連結。沒想到這次透過丹尼索瓦人(的下顎),我與阿弟舅舅產生新的連結;也透過因著其發表在頂尖科學學術期刊《科學》的論文〈A mal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Pleistocene Taiwan〉,重新認識了身為「古生物學家」的阿弟舅舅。

我對古生物學家充滿了影劇形塑的刻板印象。譬如《侏羅紀公園》裡浪漫英勇兼具的葛蘭特博士,或《六人行》分外對恐龍執著的羅斯.蓋勒。帶著這樣的好奇,我來到台中科博館,跟著古生物學家張博士展開「回到過去」的一天。

見面那天,張博士身上穿著土色多口袋背心,那是他們進行野外採集工作時常見的打扮,是日特別為了我「dress code」,「平常在室內工作不會這麼穿啦,也不會隨身攜帶地質鎚等挖掘工具,但有一個東西是我不離身的。」張博士從錢包裡掏出一張上頭有公分刻度、信用卡大小的卡片,方便在外臨時拍攝時,可以精確表現出該物的大小與方向性。

而作為公家單位博物館的一分子,古生物學家的一天其實很樸實,收發郵件、和同事開會、主持專案進度,分類建檔化石資料庫等皆是日常。現在推廣科普也與時俱進,張博士和同事們開闢了兩檔Podcast節目「科博揪咪秀」和「科博做伙講」,後者由張博士主持,全程用台語講科學,非常接地氣又長知識!張博士帶我參訪他的工作環境,巨大的石塊堆放在走廊地上,辦公室充斥著各項分析儀器,書架上有各種專書、資料,還有魚龍、鸚鵡螺、微網蟲等擬真填充偶,「家人朋友知道我喜歡收藏,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科學館紀念品店時都會帶給我。」數量之多,甚至還能依照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分門別類裝在三個透明長桶中,令人也窺見了張博士富有童心的一面。

古生物學的樂趣

張博士從小就喜歡動物,但在東海大學生物系求學過程中,遇到富含人文素養、社會關懷的恩師林俊義,「開始接觸科學、哲學等閱讀內容,轉化為對知識信仰的追求。」研究所畢業後,他在1993年即進入科博館工作至今。原先是採集與標本剝製處理工作的約聘技術員,後因緣際會參與了「澎湖海溝動物群研究」,「我才發現原來台灣是有化石的。」

他回憶起這幾乎算是命運轉折點,引起他對研究台灣化石的興趣,轉入地質學研究人員的行列,更敦促自己前往英國倫敦大學深造,以長毛象大型哺乳類動物為對象並取得博士學位。返回崗位後,開玩笑自稱為「動物撿骨師」的張博士,不只鑑定與分類大型哺乳類如古菱齒象、德氏水牛等動物的化石,更關心其演化過程,牠們什麼時候來到這個地方?如何生存?怎麼適應環境?從化石線索中,還原牠們當時在台灣生活的場景,重建牠們的生命敘事。

從技術員到取得學術上肯定與成就,張博士如今已近花甲歲數,並進入校園培養後起之秀,我問他會怎麼形容古生物學家呢?他毫不遲疑地說:「我們是一群說故事的人。」接著表示,但這些故事並非虛構,而是建立在化石科學證據上的想像。

他以丹尼索瓦人的研究為例,透過一小塊下顎骨,去推敲距今十九至十三萬年或七至一萬年之間的他們,如何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遷徙到青藏高原,再一路來到亞熱帶與大洋洲,偶然途經台灣海峽,在此留下足跡。這些故事背後,是對演化與環境適應的科學推理,揭示生物在漫長歲月裡無數次突變與選擇的結果。古生物學的樂趣就在於「有限的實證中,開展無限的想像」。張博士形容,「像是一本厚厚的書,被擠壓後的結果。」每一塊化石都是未完待續的篇章,等待經過科學挖掘,補足細節與缺失的必要環節(missing link),進而有了被讀懂、被續寫的可能。而丹尼索瓦人的發現,讓台灣在這場古人類的敘事中被看見,他希望未來能持續以這些「有所本的故事」,讓更多人理解生命演化的壯闊與浪漫。

長年浸淫在時間幅度巨大的研究裡,可會影響一個人看世界的方法?「人生只是地球生命長河中極短的一瞬,會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但他強調,那種微小感受並非通往虛無或消極的入口,反而是一種提醒,「正因為微不足道,才更要珍視自己。要在這樣短暫的存在裡,活出屬於自己的光彩。」

或許,古生物學所研究的,不僅是早已堅實僵硬的化石,或遙遠到超出想像的遠古生命,在一個人的近百年的小小時間切片裡,也會有那麼一瞬,使人再度凝視生命的價值: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將往何處去,眾生相交會所遺留下的種種痕跡,都將成為地球宏大敘事裡,一則小小的故事……

【青春名人堂】小莊/外送員
小莊/聯合報
外送員。圖/小莊

疫情之後外送平台蓬勃發展,有一段時間常叫外送餐點,省去張羅三餐的麻煩。我住在高樓層,電梯進出有門禁管制,需要管理員拿感應器才能使用,為了減輕外送員送餐的波折,我寧願自己搭電梯到樓下門口親取,等待的時間還可以發發呆觀察路上的行人,呼吸一下外頭的空氣。等到外送員到了,拿取餐點向對方說聲「感謝,辛苦了」,是我的習慣,因為知道疫情之後很多中年轉業的人紛紛投入外送的行業,或許在辛苦的背後他們都有自己的壓力與故事。

時常叫餐,附近的外送員偶爾有重複,有幾次對方見到我笑嘻嘻地說:「我有送過你家,我記得你,你每次都會自己下來拿。」我們互相道謝祝福,看著他開心地騎車離去,真是一種美好的互動。

當然也遇過詭異的狀況,比方我已經留言說在某銀行招牌下的門口,對方卻站在對街另一個銀行門口張望半天,怎麼都不肯回頭看我,讓我眼睜睜看著他慌張地在對街左去右回。

還有外送員訊號明明就騎到我家門口,人卻不見了,枯等好幾分鐘後才見到一個戴著安全帽的人提著食物走在人行道上找門牌。我好奇問他:「訊號不是已經到我門口了,怎麼會不見了?」他說:「我去停車……」

有一次點餐之後,接單的外送員顯示一個有點熟悉的名字,是一個中生代的演員,父親是滿有分量的導演前輩,先前因拍片工作曾有幾面之緣,但談不上熟識。我帶著忐忑的心站在門口等待,不確定是他或者只是同名同姓的人,也不確定他認不認識我,無從預先設想該怎麼回應。不久,一個戴帽子與口罩的男子悠哉地騎著腳踏車過來,我認出那雙眼睛,深怕他尷尬,沒敢多說什麼。伸手接過餐點跟他道謝完逕自走回電梯裡,「啊,演員的路也很辛苦啊,原來平常還要委身送外賣謀生,這年輕人真是不錯,放得下身段。」心裡這樣想著。

過不多時,接單的外送員又顯示他的名字,一樣騎著腳踏車來,臉上露出微笑:「我就知道是你,我上次有送過,原來你住這邊。」我見他記得我,這才大膽回應:「我知道啊,上次不太敢相認,哈哈,感謝。」說完附上一個意在言外的:「加油啊!」

他回我一個男人的微笑,帥氣地騎著腳踏車悠哉而去。

 
 
 
訊息公告
 
 
 
 
生物科技的AI機會:人工智慧正在改變生技產業生態
在生物製藥產業中,企業正積極透過策略夥伴關係來獲取AI能力。根據安永資訊長意見調查(CIO Sentiment Survey),高達90%的生命科學產業資訊長表示,他們是透過合作夥伴取得運用AI的能力,由科技企業組成的新興生態系統已在生物製藥領域逐漸成形。

「恕我拒絕」英文怎麼說?
你知道要怎麼用英文拒絕別人嗎?每種說法有不同「禮貌等級」一起來看看我們整理的「拒絕工具箱」,涵蓋了委婉延遲、強烈拒絕以及更多種情境下最適合的拒絕說法!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