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Mr.Play,不累 視視看】包含重要新聞、社群最夯話題、優質節目內容,讓你透過E-mail輕鬆觀看影音新聞。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4/02 第88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南方六帖:王美霞的「裡台南」生命書寫》/攢遍台南生命紋理之必讀
天山/一趟沒有地圖的心靈旅程
無謂的盛宴/人的存在是渺小無謂的
灣岸餐桌/況味隨影,料理一桌抒情
新加坡,原來如此!/一個成長在李光耀時代的公民真心告白
閱讀筆記 小說/將要說出口的

新書鮮讀
《南方六帖:王美霞的「裡台南」生命書寫》/攢遍台南生命紋理之必讀
文、圖節錄自麥田出版
圖/麥田出版提供
感性書寫「裡台南」第一人──王美霞,第一本結合「個人生命歷史」與「台南在地文化」的常民生活美學。

內容簡介:

書寫自己生命中重要的歷程與重要的人物故事,配合台南的重要文化代表如茶、樓、木、衣、書店、美髮等,兩廂結合,串出一幅感人的台南人文圖像,也串出她自己個人生命的重要畫卷。

作者介紹:

王美霞

喜愛閱讀,習慣書寫,創辦南方講堂,讓美與生活有了去處。一切有為,只是盡心盡力,而最自在安然的身分是在文字裡呼吸,因為,她深信前世的出身,不過是一隻在扉頁裡憨夢的書蠹。著有《台南的樣子》、《台南過生活》、《南方六帖》。南方講堂http://www.southernlascuola.com

搶先試閱:

留得髮絲護稚子

髮與宿命

對於頭髮的記憶,我是從母親開始的。母親年輕時,有長髮披肩,一如黑瀑,攏著少女的夢。後來,那縷黑瀑,乾涸了,她甚少提及年輕,我只從那發黃的相片中看見少女的她的幸福。

發黃的老相片裡,母親還是少女,烏雲般的髮絲,肩頭披垂。微笑上揚的鳳眼稍,覺察不出一絲爾後的苦難與淚水,凝視這樣美麗青春的母親,難免憶及母親晚年時痀僂重負的背影,風樹之悲,油然而生。

從小,黃毛扎扎的亂髮,使我在成長中,承載著並不討喜也不美麗的訊號。母親的頭髮和我一樣稀疏而細,她常摸著我的髮說:「髮絲細軟的女人,命好。」母親是善意的謊言家,她悲苦一生,頭髮沒帶來好運,只落得良人辜負一生。但是,母親的鼓勵,讓我也有一絲樂觀去面對人生。記憶中有一首歌:「總心煩我和你常磨擦的情感,像風中理不清、被吹亂的髮/總是由著你改變自己的模樣/長髮也好/短髮也好/你喜歡就好。」那是女人的愛,母親到底為良人髮長幾次?我無由得知。我只知她一生中曾絕塵斷念幾回,但親子的愛,終究將她一一喚回紅塵,在艱難俗世裡,勇敢走完一生。

。黃橙橙的油麻菜籽花田

記憶中那一年,我仍稚齡,萬念俱灰的母親幾乎在寺廟裡落髮,外婆聞訊,驅策我們去廟裡央求母親回轉心意,「女人落了髮,斷了念,幼子可憐啊!」外婆如是說。

寺廟在內新庄,名喚知覺院,大姊牽著我尋步找去。靜僻的幽深山麓,蜿蜒的小路漫長沒有盡頭,害怕失去母親的悲傷,讓五歲的我,一路走得哭哭啼啼,大姊拉著我,加快腳步,她一向是急性子,而我一直都讓她覺得累贅,所以,當時的我被拖著、抱怨著,且哭啞了聲音趕路,那是冬天,我哭得涕泗橫流,一臉冰冷花樣。

在台中,冬天的田野休耕之後,常是栽種著油麻菜仔花,一畦又一畦的油麻菜仔花田,閃耀著梵谷眼中麥田一般的燦黃,彷彿永遠走不完的黃色迷宮,我們穿過一片又一片的田野,而母親在哪裡呢?

母親一身墨藍素衣,跪地即將落髮之時,庵裡師父看著哭哭啼啼的我們,放下已為母親備好的袈裟,說:「塵緣未了,回家吧。」

黃昏的田埂路上,母親安靜地牽著我們的手,一步步沿著土石路,走回家。年幼的我,無法體會母親當時的心情,直至後來我才明白,此去成長的路上艱難的歲月早已為我們等待,家業起高樓,家業樓塌了,離散的親人,傾壺絕餘瀝的困窘境遇,都考驗著我們的生命韌力。母親在屢經苦難絕望的谷底,卻沒有拋棄我們,甚且為守護我們拚命求活的決心,是在那一年回家的路上就已經承諾了。

。天上最早升起的一顆星

慢慢地回家路,那時,傍晚的原野闃無人聲,一、兩隻宿鳥慢慢地遨翔歸棲,我們又循著那一片油麻菜仔花田走回去,漸漸,天色已頹,黃昏的光嵐,軟軟地照在黃澄澄的一片花田上,風中,一朵朵的花影搖阿搖,搖得好像一片笑嘻嘻的容顏,我又墜入那一片走不出去的黃色地圖了,但是,這一次,恁憑路有多長,我不再啼哭,母親牽著我的手,有手心的溫度與安然,我篤定母親不會再離開。油麻菜仔花從此成為我一生中最溫暖的記憶,溫暖的黃色圖騰,是那一份堅信永不被拋棄的記憶。

記得那天走到車站時,已過黃昏,天暗陰翳,月亮尚未升起,等待的公車,許久未來,母親牽著我的手,指向天邊說:「當天上第一顆星升起時,你許個願望吧,它都會實現的。」

我虔誠許了願望。母親問:「你許了什麼心願?」

我說:「我要上大學,讀很多書⋯⋯」

母親聽了,緩緩低下頭很傷感地說:「我們這種人家⋯⋯很辛苦的⋯⋯你要加油。」

我知道,母親的擔心是因為在那個年代裡,窮苦人家的孩子沒有享受豪邁願望的奢侈權利。但是,我一直相信母親那天說的:「只要願望誠懇,就一定可以實現。」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那一閃一閃亮晶晶的星子,就像母親給予的力量,在人生路上強壯我的步履,因為那是母親的信仰。自此之後,即使在國、高中時期,家道困頓,即使在上大學時,拼命去工廠當女工賺學費,我都無怨無悔為前途掙力,因為母親讓我知道:星星永遠會閃亮,我就帶著星子的希望走下去。

之後,我時常與母親說起小時候那段油麻菜花田的路,母親聽完後,總是幽幽地說:「啊,那時沒有落髮,是想到可憐的幼稚子女呢⋯⋯」

女人哪!斷了髮,便是斷了念,我十分感恩母親為了這份愛,留了一份塵世的恩情給我。

離開家鄉,負笈北上,從台北任教、轉至台南定居,悠悠忽忽的歲月幾十年過了,人事難免滄海桑田,但髮的記憶卻在一一揀點行囊時,越發深刻了。

。靈石客棧梳髮的女子

任教國文,唐代傳奇小說「虯髯客」是我喜愛講授、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的一堂,我所教的台南女中女孩,青春二八,明亮活潑,我常對著講桌下那些靈透的眼眸說:「女人哪!一梳頭,天下就要顛覆了!」這個驚嘆句,把驚奇的女孩們帶到穿越時空的靈石客棧,紅拂長髮一梳,那豪情萬丈的男子,倚枕敧臥,唐代的天下定了!朵髮,是多元抒情的,李白說:「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髮弄扁舟」,髮是詩人,「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渝」,髮是愛情,「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髮是年年惆悵。髮,也是年輕與老成的對抗,當時在髮禁年代年輕的我們誰不曾為了那耳上一、兩公分的髮線與教官一較短長呢?後來,我當了學務主任,學生依然拿頭髮和教官互槓,鬧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時候,瞋怪師長不懂年輕!

唉,髮啊,寫盡人生百態。

。府城專寵的復古髮式

來到台南多年,入境隨俗,日日拎著一手菜籃,騎著奮猛摩托車上街逛市場,穿梭菜販間,常見諸多台南歐巴桑頂著一頭Se Do的鍋蓋頭買菜。起初,有時光倒流半世紀的錯覺,之後,見怪不怪,好像那復古式的包頭已經成為台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地景特色,至此我方有另一層次的悟透:髮,是老台南生活的證據啊!

喜歡「裡台南」樂趣的人,逛東市場是必要之行程。東市場裡,有一間賣油飯、芋粿的傳統老店,老闆是年過七旬的阿粉姨,阿粉姨熱愛工作,市場是她活動半世紀的場域,什麼時候開始阿粉姨就梳著日式的包頭過日子?年代已不可考。但是,可確定的是她的包頭不僅帶給人如假包換的品牌安心,更是許多外地來的饕家問訊的商標。久而久之,這包頭的款式,變成「很台南」的記號。

據文獻記錄,台南林百貨當年是全台最潮的銀座,百貨公司裡,不僅販賣華洋百貨,二樓,還開設美容美髮部。二〇一四年六月十四日「林百貨再開幕」,曾邀請三位台南女中年近九十歲的老校友與會,當日,三位老學姊陳寶嬌、張玉琴、郭如霞早早便來就座,我站在台上主持開幕活動,看台下三位老學姐梳著一式的包頭,滿佈縐紋的臉上泛著驕傲的光采,他們的包頭,是那個年代曾經領導流行的表徵,和阿粉姨一樣,見證一種時代風華。

若問,現今還有梳這種古董式的包頭師傅嗎?台南,肯定是有的,然而,這些老一輩的口中記憶,當年最厲害的師傅是:白菊。白菊是誰呢?像一團謎,在中正路的街屋創造美髮美容的奇蹟,然後,只剩一幢樓房店面,在中正路上「歐美百貨」現址,現今新式招牌掩去身段,偶爾透一點邊框,可以窺見那巴洛克式的富麗樓面,並遙想那鶯燕穿梭,髮式曼妙的年代。

然而,白菊其人,已不可考。

 
天山/一趟沒有地圖的心靈旅程
文、圖節錄自遠流出版
圖/遠流出版提供
我們生命裡的一切不安,都源自對於自我存在與生命意義的疑惑。 一場天山之行,徹底翻轉了作者對人生的看法。原來大山之後還有世界 人世一場,歡喜今生要懷著初心,走上真正的回家之路!

內容簡介:

2014年夏天,作者趙雅麗意外獲邀前往天山,由潛居天山40年的老獵人帶路,深入絕美的荒野,彷彿吟唱著一首上行之歌,沿著陡峭的山壁直向高處而行。途中只見蔥綠的針葉林,遠眺陽光灑在遠方白雪山頭,夜間則是極其明亮的星空。此行讓她對人生有了全新的觀照,也從孕育生命的大自然裡,獲得了最神奇的能量。下山之行,載欣載奔,有如完成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這趟旅程,顛覆了、重啟了她對人生意義的思考。藉著這次登高之行,她帶領讀者體會幾個最重要的生命課題

作者介紹:

趙雅麗

現任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曾任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董事長;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文創中心執行長;香港浸會大學訪問學者;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客席講座;中國重慶大學客座教授。

搶先試閱:

前奏:幸福是回歸心靈原鄉之路

●下次相遇,請以「你,幸福嗎?」問候我……●

一、你幸福嗎?

「雅麗,妳幸福嗎?」

一年前,我和一位久違的第二代企業家朋友見面。餐敘間,她忽然這樣問我。

有多久,不曾聽過這樣的問話了啊!當下,眼眶不由得溼潤了起來,接著,我毫不猶豫地回答她:「是啊,我很幸福!」

那一刻,她低下頭去,眼神閃現一絲落寞,整個人黯淡了下來,悠忽地回應:「那很好啊!」

當下我忽然明白,我戳破了她認為「幸福是人間一樁神話」的想法!天底下哪可能有人真正幸福,尤其當你看起來還是個有點成就的人。成功與幸福,在許多人眼中似乎是兩種無法並存的生命狀態。

「你幸福嗎?」那是人類通過心靈母語的彼此問候,只是久未返回心靈故鄉的我們,早已忘記心靈原鄉的語言。因此,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每一次的「到達」其實只是外在的、身體形式上的,而沒有心靈的介入,沒有感情的參與。那所謂的「到達」只虛有其表而沒有實質。問題在於,那個實質是什麼?

生命一切的不安,其實都源於對自我存在與生命意義的疑惑。意義是靈魂的家鄉,人生對意義的探索,從生存、生活到生命層面,從未止歇:活著為了什麼?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為什麼在這裡?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或我想怎麼過日子?過什麼樣的一生?我如何找到自己的幸福、喜悅和滿足?我要到哪裡去?我的方向在哪裡?我「到達」了嗎?

思索與解答這種種的意義,便是在尋找回歸心靈原鄉的活路,也是在找尋開啟「我是誰?」那把鑰匙的過程。

二、我是誰?

「我是誰?」這個問題,大家常認為是一個十分簡單、不需要思考,也不該是一個問題的提問。

但這個問題,卻令許多人感到困惑。

你是誰?你真的認識自己嗎?這一生,你始終埋頭忙碌,努力追求成功……獲得越多,幸福卻越來越少;渴望愛,彼此卻愈來愈疏離。你感覺不快樂,也不自由……活著,為了什麼?存在,有什麼意義?午夜夢迴,你不時這樣問自己,感到無比困惑。

你是幾歲時開始自問「我是誰?」你在人生的什麼時候特別疑惑,想問這個問題?多久會問一次?或其實,你一直想問卻不敢問?還是,覺得問了也不會有結果,所以乾脆不要問,甚至,這一生,你從來沒問過?

瞭解生命本身,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你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你的腳步總是太倉促,從來沒有停歇過,來不及發現,也來不及向內觀照與回應「我是誰?」這個問題,更來不及思索自己存在的意義。

你知道,在你身上、每個人身上都擁有著代表人類精神的偉大基因嗎?這話聽起來很像一句可笑的大話、空話。但只要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一下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就知道這句話的實在與份量。

不過,對許多人來說,「找自己」與回應「我是誰」這件事,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樣,是一個禁忌,讓人感到不安與恐懼,且充滿威脅感。

了解生命本身、回應「我是誰?」是你不得不經歷的思索。

停下匆忙的腳步,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和渴望。我們如何打開自己、向內尋求所有「生」之意義的解答、找到自己生命的獨特性與能量、了解「我是誰?」並活出精彩的一生,是一個需要學習與不斷突破自我障礙和練習的課題。

這些年,在我演講和教授各種成長課程中,大家最關心與經常提問的是:什麼是找自己?我怎樣才能了解「我是誰」?什麼是愛自己?我怎麼知道我有沒有真正的愛自己?愛自己能改變什麼?

三、你還能如何多愛自己一點?

這些提問,都是關乎自己,聽起來像是一個人本能可以、也必須由自己來回應。可是,聽在我耳裡,卻讓我感覺無比心疼與辛酸。

因為,探尋「我是誰?」、「什麼是愛自己?」竟然成為需要向外索求答案的問題。面對「我是誰?」的提問,大家往往會反射性地說:「我就是我啊!」來逃避正面回應,而且認為「愛自己」就是吃吃美食、做個身體按摩犒賞自己、買些渴望已久的東西讓自己開心,出國度假釋放一下壓力,不開心就大哭一場或睡個三天三夜。

除了這些物質感官的滿足紓解之外,你還能如何多愛自己一些呢?

「我是誰」或者「誰是我」的那個「我」,可以是一個名字、一張名片、一份履歷、一本存摺、一身名牌,就交代了。

「我」,也可以是你的職位抬頭、你的身分地位、權力財富。或者,我,做過什麼?一生有過什麼豐功偉業?

反過來想,被誕生到世上的那天,我們其實誰也不是,只是我們自己。父母給了我們一個名字,在那個符號下,我們的「存在」成為一個事實。

我們自由地「選擇」成為那個想要成為的自己。所以,無論別人怎麼衡量你,認識你是誰,往往都是來自「你的選擇」:你選擇做了什麼、不做什麼;你選擇成為或拒絕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製造了怎樣的問題帶給別人困擾、你選擇創造了怎樣的價值改善別人的生活。

對別人來說,「我是誰」在於我所創造的價值。對自己來說,則是我選擇了什麼。從此,我就成為我選擇成為的那個「自己」了!

而這些,絕對不是一張身分證,一本護照、一紙成績單,或一張信用卡,所能道盡的。

我是誰?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只有勇敢面對「我是誰」的提問,思考我能做什麼,我該做什麼,我要做什麼,並篤定的做出自己的選擇,「我是誰」的答案,就會自然浮現!

 
無謂的盛宴/人的存在是渺小無謂的
文、圖節錄自皇冠文化
圖/皇冠文化提供
這本小說是句點,是遺言,總結了昆德拉的寫作生涯,也是一場終極的如釋重負。

內容簡介:

無意義,我的朋友,這是存在的本質。它隨時隨地永遠與我們同在。

就算沒有人想看到它,它也會出現:在恐怖之中,在血腥鬥爭之中,在最不幸的厄運之中。要在這麼悲劇性的境況裡認出它,直呼其名,這經常需要一點勇氣。可是我們不只要認出它,還要去愛它,無意義,我們必須學習去愛它。呼吸這圍繞著我們的無意義,它是智慧的鎖鑰,它是好心情的鎖鑰……

作者介紹:

米蘭•昆德拉

一九二九年生於捷克的布爾諾。一九七五年流亡移居法國。作品有長篇小說:《玩笑》、《身分》、《笑忘書》、《生活在他方》(榮獲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麥迪西大獎」)、《賦別曲》(榮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緩慢》、《無知》、《無謂的盛宴》;短篇小說集:《可笑的愛》;評論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簾幕》、《相遇》;此外還有一部舞台劇劇本《雅克和他的主人》(靈感來自狄德羅小說《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搶先試閱:

亞瀾沉思肚臍的問題

六月,早晨的太陽從雲裡探出頭來,亞瀾緩緩走在巴黎的一條街上。他觀察那些年輕女孩,發現她們都在腰身很低的長褲和剪裁很短的T恤之間露出光裸的肚臍。他著迷了;著迷,甚至心慌了:彷彿她們的誘惑力不再集中於她們的大腿,也不在屁股,也不在乳房,而是在這個位於身體中心的小圓洞裡。

這刺激了亞瀾的思考:如果一個男人(或一個時代)視大腿為女性誘惑的中心,這種情色傾向的特質要如何描述和界定?他即興作答:大腿的長度是路徑的隱喻畫面,又長又迷人的路(這就是為什麼大腿一定要長),走向情色的完成;其實,亞瀾心想,就算在性交的途中,大腿的長度也賦予女人一種難以接近的浪漫魅力。

如果一個男人(或一個時代)視屁股為女性誘惑的中心,這種情色傾向的特質要如何描述和界定?他即興作答:粗暴;快活;走向目標的最短路徑;由於這目標是雙重的,所以更加刺激。

如果一個男人(或一個時代)視乳房為女性誘惑的中心,這種情色傾向的特質要如何描述和界定?他即興作答:女人的神聖化;聖母瑪麗亞給耶穌哺乳;男性匍匐於女性崇高的使命之前。

可是一個男人(或一個時代)認為女性的誘惑力集中於身體中央,集中在肚臍,這樣的情色又要如何界定?

哈蒙在盧森堡公園散步

差不多就在亞瀾思索著不同來源的女性誘惑的同時,哈蒙出現在盧森堡公園旁的美術館前,那裡展出夏卡爾的畫作已經一個月了。他想看這些畫,但他早知道自己不會有力氣,心甘情願成為這沒完沒了、緩緩往售票口爬行的長龍的一部分;他觀察那些人,他們的臉因為無聊而痲痹,他想像那些展覽廳,裡頭的畫作被人們的身體和閒聊覆蓋,於是一分鐘後,他掉頭離去,走上一條橫越公園的林蔭道。

那裡的氣氛比較宜人;人看起來比較少,也比較自在:有些人在跑步,不是因為匆忙,而是因為喜歡跑步;有些人一邊散步,一邊吃冰淇淋;草坪上有某個東方門派的徒眾正在做一些古怪的慢動作;稍遠處,一些法國王后和女性貴族的大型白色雕像圍成一個大圈,更遠處,詩人、畫家、學者的雕像在公園的草地上毫無章法地散落在樹木間;他在一個青銅色的少年面前停下腳步,迷人的少年光溜溜的,穿一件短內褲,要把巴爾札克、白遼士、雨果、大仲馬的面具送給他。哈蒙忍不住露出微笑,他繼續在這座天才的花園裡閑晃,這些天才被散步的人們溫和的淡漠圍繞著,應該會覺得舒適而自在吧;沒有人停下腳步細看它們的臉孔或讀一讀基座上的銘文。哈蒙呼吸這淡漠,呼吸這安撫人心的寧靜。慢慢的,一抹悠悠的微笑──近乎快樂的──浮現在他的臉上。

癌症不會生成

差不多就在哈蒙放棄夏卡爾的畫展,選擇去公園閑晃的同時,達德洛正在上樓梯,去診所找他的醫生。這一天,距離他生日恰恰是三個星期。他討厭生日已經好幾年了,為的是被強加在上頭的那些數字。可是,他又無法嗤之以鼻,因為在他心裡,有人為他慶祝的快樂總是勝過年華老去的羞慚。更何況這一次,看醫生給慶祝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因為今天他就可以知道所有檢查結果,他會知道在他體內發現的可疑症狀是不是癌症引起的。他走進候診間,他以顫抖的聲音在心裡反覆說著,三個星期之後,他將同時慶祝如此遙遠的誕生以及如此迫近的死亡;他將舉辦一場雙重的宴會。

可是一看到醫生微笑的臉,他就明白死神爽約了。醫生像親人般握了他的手。淚水湧上眼眶,達德洛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診所位於天文台大街,距離盧森堡公園約兩百公尺。由於達德洛住在公園另一頭的小街上,他開始穿過公園走回去。在綠地散步讓他的好心情變得幾乎有點放肆,尤其是繞過歷代法國王后圍成的大圈圈的時候──這些全數由白色大理石刻成的雕像,全身的雕像,擺出莊嚴的姿勢,在他看來不知該說是愉快還是可笑,彷彿這些宮廷貴婦想用這樣的方式為他剛得知的好消息歡呼。他忍不住舉起手,向它們致意了兩、三次,然後放聲大笑。

 
灣岸餐桌/況味隨影,料理一桌抒情
文、圖節錄自凱特文化
圖/凱特文化提供
海灣霧起,餐桌上的敘事隨之延伸;回憶是暖心定性的食材,空氣裡盡是抒情。

內容簡介:

生活之況味,總是隨著光影緩緩前進,在凱華的餐桌上,記憶的氣味是最重要的,無論是家庭、友情、戀愛或者對於遠方的憧憬,在舊金山這個灣岸城市的三年生活,因緣際會展開了自學烹飪之途,那是日常閒趣、亦是寄託,她以美國西岸的時態作為食材之基底,揉合了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對未來的顧盼為調味,進而端上許多迷人的創作菜餚。

作者介紹:

Joyce 鄭凱華

某個年紀前並不喜歡自我介紹,因為討厭露臉。喜歡文字是因為能夠佯裝情緒,真實中其實有些孤僻淡漠,工作和感情中,都帶著某種精神潔癖和些許神經質。念了超出想像的景觀建築,做了鬧出家庭革命卻熱愛莫名的視覺空間,半路卻拐個彎道,繞進了毫不相干的IT產業,在最老謀深算的業務PM裡打滾了五年,磨掉許多人生個性裡的稜稜角角。最後,莫名落腳在嬉皮藝術氛圍和領先世界的矽谷和舊金山中,徘徊遊走。

早已忘卻當時瞬間放棄一切的勇氣,買了張機票,便起身飛往那幾千公里外的另個城市,擱淺。拿起鍋鏟,那股無法抹去的好勝心再次翻滾,一步步再次升冉。這回,決定在人生旅途上再次放手一搏,無論任何。畢竟,人生苦短,該做的事不能等。

搶先試閱:

一幅來自於人的景致

某日的舊金山,陽光暖烘和煦,低溫依舊,帶上耳機,把城市的空間密度隔離在耳膜外,走進一間鋪滿黑白馬賽克地磚的咖啡店,今天不照舊黑咖啡,選了在台灣最愛喝的熱奶茶,冷空氣讓握著外帶杯的手扣得更緊了。

當時耳機裡播放著劉若英的〈親愛的路人〉,想起了過去的青春,眼角開始浸濕,在這偌大的城市中假裝飛行,從不需要擔心旁人漂游過的眼神,走過佈滿七彩旗幟的街廓,所有人的眼中似乎都只有著最愛的那個身影,很深。

甫抵美國三週後,確認了社區大學的課程,每週兩次的語言課程,其實更多是想認識新朋友的假勇氣。有些怕生的我,到了從沒生活過的國度,心知嘴上的逞強是給父母的安心;幸好天性樂觀,雖然有些擔憂,卻也沒帶來太多困擾,也因此在短短片時裡認識了許多來自各地的同學們,從上海、韓國、日本、義大利、東歐國家等等,一個班上有著將近十個國家的人種,異常有趣,特別是在朗誦文章和分組練習時,頓時,同學們似乎都認為台灣人的英文真好(特別是發音),其實,真的還好。

上課幾週後,同學們開始熟識,開始輪流邀請同學們到自己家中作客,這是最好玩也最深的記憶。當時班上同學最多的族群是韓國年輕媽媽們,在某次下課後,大家七嘴八舌一起走往停車場途中,彼此使用速度緩慢且多次發音,有時還需要帶點比手畫腳才能溝通的有趣模式,約定了隔週,一起到剛新婚的韓國太太家中作客,她說那天要教我們怎麼自己在家製作泡菜。那是我第一次吃到自己醃製的泡菜,也是第一次發現,舌根對於辣味的接受度其實頗高。

在每次與各國同學的交談過程中,默默察覺,無形中,這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化,似乎逐漸把可能存在內心的一些自卑感,慢慢隨著練習交談間緩慢淡化。

在日常練習與當地人交談中,我深深感受到的是,他們給予他人自信心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從小的台灣教育裡,我們總是怕自已說錯話、做錯事,深怕一不小心因為任何失誤而在大家的目光下感到丟臉,因此,我們越來越害怕接觸不擅長的事,有時甚對新事物的接受度也越來越低;更擔心,萬一如果⋯⋯又會有怎樣的異樣眼光。

在這裡,我最喜歡的練習對象是各大超市的員工或收銀人員。他們總會在我們踏上的第一步時和你說句“Hi, how's going? Everything's okay? ”久而久之,我也養成了習慣,在往前一步時,自然地說聲Hi。結帳過程中,從一開始可能有些吃力的交談,到後來能與工作人員、排隊的顧客們,聊著最近發生的時事或一旁八卦雜誌中的生活趣事。

這是最簡單的日常生活,卻無形地幫我累積某些自信心,解決了對於外國人口條快速的恐懼感。這是他們給予我的自信和美好。

反觀台灣,我們似乎總不斷因內心作祟、不斷矮化自己而有些羞赧。記得年初妹妹和友人們來訪,一同去了趟紐約,旅程中,大部分都是我和另一位女生負責點餐。某晚,我們選了間韓式料理,點餐時我也不完全了解所有品項的菜餚名稱,只好拿出手機滑呀滑地查詢著。服務生前來點餐時,已開始有些許不耐,當下我想到的是一定要非常「鎮定」。

因為在和外國人相處和交談的經驗裡,不知多少次,自己心裡突如其來的莫名慌張,會瞬間全反映在肢體和臉部表情上,甚至連看著單字的英文發音都非常怪異。這些狀況最常發生在買咖啡、點餐或購物排隊時,無論任何時候,一想起剛到美國的情景,此刻都還能感受到那股慌張。若當下無法完整回應,接著再望向身後那大排長龍的人們,就會立刻出現「隨意亂點就好」的想法,結果一次好好練習的機會就這樣溜走了。

經過了這些洗禮,在與陌生人的交談上,我變得活潑許多。

從前的我,幾乎不主動攀談,一來擔心對方覺得自己意圖不軌,二來實也無話多談。但現在的我並不這麼想。雖然不確定身處的城市是否會影響自己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交談有著不同程度的態度差異,但我確實開始自然大方地和當下一起駐足某處的人們聊天,無論什麼,都會設法讓氣氛是開心愉快的。這對我而言是非常棒的經驗成長,也讓自己更顯圓融大方。

我曾想過,若哪日有了家庭、孩子,最想停留的地方會是在台灣還是舊金山?答案始終沒變過。雖然如今,已不確定是否能繼續完成夢想中的那畫面—早晨牽著孩子前往學校,在校門口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媽媽們聊天,下課時,孩子可能到同學家作客、又或相反;我好想看看,在這個不是自己家鄉的成長教育中,在孩子們的小型社會裡,他們會怎麼互相學習相處?週末依舊讓孩子去中文學校,要讓孩子知道,雖然外在環境是父母能夠盡力提供給他們的後天選擇,但有些事,是不能忘本的。

倘若不久的未來有了孩子,我想帶他去的第一個城市也許不是我最愛的紐約,而是我真正生活的城市—舊金山。

我會帶著他走遍我曾走過的每條道路,去我去過的餐廳,告訴他這是我想讓你見到的第一幅風景。我希望你能像這城市一樣,有著比其他城市擁有最大的包容力,有著令人眷戀的孤冷卻無法停止想念的冷候陽光,還有著會讓人想駐足、停留、探索的舒服笑容。這是我所能從這城市裡給你的一小段人生,然後放進你未來的人生旅程中,盡情微笑往前。

孜然芹蘋香鮭魚

食材

2 大塊新鮮鮭魚

8 ∼ 10 瓣大蒜

1/2 把市售香菜葉

1 整把市售巴西利葉

2 根西洋芹

1/2 杯檸檬汁

4 大匙印度辣粉

5 大匙孜然粉

3 大湯匙橄欖油

半顆蘋果

半顆柳丁

少許奶油

少許松子

少許葡萄乾

*以上食材、調味用量皆可依個人喜好調整

步驟

前一日下午用大蒜、香菜、巴西利、芹菜、蘋果、檸檬汁、印度辣粉、孜然粉、橄欖油,混合所有香料,用料理機製作了超大一碗辛香味全具備的嗆辣醃醬汁(a)。打完醬汁後就先將其分成兩份,一份用來醃漬剛買來的兩大塊新鮮鮭魚,另一份則是先冷藏起來,等待製作完成後,作為搭配的醬汁使用(b)。

鮮橙色的新鮮鮭魚,已先用醬汁醃了整整十二小時( 六至十二小時皆可)(c)。

當日晚餐,先取其中一份鮭魚用烤的方式製作(d);另一份則拿來用奶油香煎,淋上冰冰涼涼的醬汁,辛、香、嗆、辣,四種味覺幾乎能同時在味蕾完整呈現,口感非常爽快(e)。以這兩種做法來說,我個人比較喜歡用奶油香煎的方式,因為小火慢煎的做法,能讓鮭魚表皮口感吃起來較酥脆,上菜後所使用的醬汁則是和醃料所用是相同的,非常方便。這樣嗆辣感的口味,我都會在裝盤時,額外搭配一份沙拉,上頭依舊撒些松子、葡萄乾或其他喜歡的堅果仁,便能佐為附餐一起食用。

因太過喜愛這辛嗆醬汁,沙拉就不再添加紅酒醋做搭配。

對了,如果喜歡嗆辣感重一點朋友,強烈建議上菜後的醬汁直接從冰箱拿出來就可直接使用( 不要懷疑, 就是直接食用冰的醬汁, 因為加熱過後的辛嗆味會少很多)。爾後的日子,我便時常自製這款醬汁直接搭配許多生菜或魚肉類一起食用,非常簡單、方便,還能同時兼顧營養健康的概念,一舉數得。

 
新加坡,原來如此!/一個成長在李光耀時代的公民真心告白
文、圖節錄自聯經出版
圖/聯經出版提供
第1本新加坡人寫給全球讀者的新加坡在地生活紀實和觀察,最親切的文字、最全面的視野、最深刻的紀錄、最真實的告白,一翻開就停不下來,完全顛覆印象,給你所不知道的新加坡!

內容簡介:

作者李慧敏從一個普通新加坡人的角度,通過夾敘夾議的方式,書寫在李光耀時代的成長經歷,為大家呈現一個不一樣的「新加坡故事」──一個新加坡平民的新加坡故事。這個故事沒有血淚,卻包含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共20篇散文,第一部分記敘作者在李光耀威權時代成長過程的種種,包含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起居大小事;第二部分則是對後李光耀時代的當前論述,聚焦在2011年大選的效應,以及接踵而來的種種變革。帶領讀者從全新的角度了解新加坡的建國歷程與發展模式,同時思考國家的政策與未來的走向,讀來興味盎然、發人深省。

作者介紹:

李慧敏

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出生於1970年代,是在李光耀治國模式下成長的一代。英國廣播公司(BBC)特約撰稿、自由寫作人、新加坡時事評論員。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碩士畢業,曾從事教育工作,並曾在新傳媒、BBC等機構任職,對新加坡時事、區域政治等課題有廣泛的研究與涉獵。

搶先試閱:

呱呱落地

(政府很厲害,凡事交給政府就行了!)

雖然我也姓李,但跟李光耀卻沒有任何的親屬關係。

我來自廣東的祖父母,就誠如李光耀曾說的,都是不識字的、無田無地的農民的後代,而我的父母也不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白領階級。

出生在一九六五年新加坡獨立以後的我,是在李光耀治國模式下成長的一代。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暴亂,但我也並非是嘴裡含著金或銀湯匙出生、要什麼有什麼、被慣壞的嬌貴富家女。

我出生時,新加坡剛建國獨立不久,可說跟我一樣正處在童年階段。不過,新加坡就像是個神童,在旁人的指引下,也憑著自己聰慧的天資,在短短的時間裡成功吸引外資、製造就業機會,在經濟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當時,越南仍深陷戰爭的漩渦裡,中國大陸仍然身處「文革」內亂中,而東南亞各國也處在動盪中。這些都給了新加坡起步的優勢,加上李光耀領導的政府以神速的行政效率,在短時間裡整頓了國家秩序,讓我們的經濟發展遙遙領先於同區域各國。

李光耀經常回憶建國初期的艱辛,也不時向人們描述過去的社會動盪。他就像一個經常替子女未來操心不已的老爸一樣,成天擔心我們不懂得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不懂得感恩,永遠只會抱怨,也生怕我們這些不肖子孫很快地蝕了前人所累積的老本。

不過我想,也正因為建國初期多數人「目不識丁」,所以大家都會把希望寄託在一個學識豐富的領導人身上。如果當時人人都是達官顯要、文人學士,各有不同的主見和主張,恐怕那時候的政治鬥爭會更加激烈。

「政府很厲害,凡事交給政府就行了」,這也是在我成長的風平浪靜的歲月裡,自小被灌輸的觀念。

記得我在念小學的時候,在英文教科書裡讀到一篇故事〈Father Knows Best〉(爸爸最清楚)。故事說的是一個小男孩約了其他朋友出海遊玩,卻遭到父親極力阻止。

朋友們出發到海邊那天,小男孩關在房間裡賭氣。媽媽不斷在旁溫柔地勸說:「爸爸最清楚情況,他是為了你好才不讓你出去的。」

後來天氣突然急速轉變,被關在家的小男孩看著窗外風大雨大,開始感到不安。之後,他在電視新聞中得知那幾個朋友在掀起巨浪的海上遭遇不幸。

這時,小男孩才想起媽媽說的「爸爸最清楚情況,他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才意識到因為爸爸的神通廣大,自己的小命才被保住了,當下對父親多了一分敬意。

這個故事中沒有太多強烈的說教色彩,但篇章裡的人物和價值觀都折射出非常傳統的家長式管理的思想——掌控權力的父親自始至終沒有向小男孩解釋不讓他外出的理由,而賢慧的媽媽也只是不斷地在一旁勸孩子聽爸爸的話。

故事裡的爸爸就像神人似的,最了解外頭的危險情況,而這也成了限制小男孩外出的理由。

我們的領導者李光耀不就像是課文中神人父親的形象嗎?

他非常有威嚴,也最清楚外面世界的情況。對於這種父親形象,大家是又怕又敬。但是眼看大家的日子逐漸好轉,我們知道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好。

快要死了還怕被罰

(躲在電腦螢幕前的膽小新加坡人,又有多少個願意挺身當砸窗英雄呢?)

我們害怕做錯事,也害怕自己偏離正軌,害怕成為引人關注的英雄,甚至死到臨頭我們害怕的不是自己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而是擔心接到執法當局發出的罰款通知。

二○一一年底SMRT地鐵主要的南北線系統在下班繁忙時間發生嚴重故障,中斷了五個小時。這是新加坡有史以來的地鐵大癱瘓事故,造成一些地鐵列車被卡在隧道內動彈不得。由於故障發生時正好是下班尖峰期,因此當時每趟列車都載著滿滿的乘客。

故障發生後,數以千計的乘客被困在列車中超過一個小時,電流中斷,車廂內空氣流通非常不暢。不過多數乘客都還相當鎮定地等待列車服務恢復。然而等了許久,仍不見列車行駛,大家依然被卡在令人窒息的車廂裡。

被困在黑暗又悶熱的車廂時間久了,氣氛有些緊張,一些乘客也開始感到身體不適。遇到同樣情形,在其他國家可能已經出現騷動或者有不滿的乘客開始搗毀車廂洩憤,但在這裡,大家卻是乖乖耐心等待。

就在這時,在其中一截車廂中,一名男子發現有人呼吸困難,妻子也感到不適,於是想要打開車門讓車廂通風。後來他在黑暗中摸到了一支滅火器,在沒有人反對的情況下,他用力砸破玻璃窗。霎時,車廂內空氣流通許多。

車廂內的一名乘客用手機拍下了滿地的玻璃碎片,並把照片傳給友人。照片隨即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傳開,大家紛紛對砸窗男子的身分感到好奇,甚至將他視為英雄。

這名年輕的男子或許可以一舉成名,成為新加坡人的名人偶像,然後上電視、拍電影或為產品代言,發一筆橫財。但這位「英雄」卻選擇保持低調,始終不願透露姓名也拒絕公開露面,並不斷強調自己不是要搞破壞,而是為了幫助大家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到底他在害怕什麼呢?

一些在同一車廂的乘客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都力挺男子,表示他做了正確的事,希望他不會被懲罰。同樣的,在網路上,線民們都擔心這位英勇的男子會因為破壞車廂而受懲罰,紛紛替他說話。

即便是在事後的記者會上,男子會不會被罰的問題也被提了出來。公司發言人同樣跳脫不開罰款思維,回答:「男子不應該砸窗,而是應該鎮定等待救援,但基於這次情況特殊,公司不會要求賠償。」

在政府過去幾十年的嚴加管制下,新加坡人已經形成了非常典型的思維:死到臨頭了,大家不是挺身共同尋求解決方案,而是擔心這麼做會觸犯條例,可能會被罰款。

也正是因為害怕被罰,大家變得自主性不強,也害怕承擔責任,因為偏離規章做出不一樣的行為是一件冒險的事。

這是在罰款文化下培養出來的國民特性,一般人民因為對法律的恐懼,擔心挑戰制度將使自己失去原本舒適的生活,因此都會遵循一貫的辦事方式,不願意突出自我風格標新立異。然而這種自我束縛的思維並不利於社會創意空間的發展。

難怪線民們都在網上呼籲,我們需要更多砸窗英雄改變社會,在危機時刻挺身而出解救大家脫離困境。但是躲在電腦螢幕前的膽小新加坡人,又有多少個願意挺身當砸窗英雄呢?

 
閱讀筆記
小說/將要說出口的
聯合報/朱宥勳
《染》書影。 圖/木馬文化提供

推薦書:葉佳怡短篇小說集《染》(木馬文化出版)

要用傳統的文學術語,精準定位葉佳怡的《染》是有點困難的。在本書收錄的六到八篇短篇小說裡,葉佳怡的視角彷彿帶著寫實主義的古典風格,〈骸〉的工廠女工、〈禮物〉的工頭、外籍移工〈莉莉〉、〈利樺〉出走跑船的父親、〈染〉裡的罕病兒……然而,葉佳怡卻沒有墮入這種小說常見的「艱苦人」模式:並沒有描述他們多麼可憐,在生存線上掙扎;也沒有描寫他們在逆境中樂觀地生活著。相較之下,葉佳怡的處理方式更像楊照所描述的童偉格,是那種「作者和小說人物一起手忙腳亂」的寫法。然後,再加上一點點抒情和猶豫。

最有趣的例子就是〈利樺之一:斑點〉。在這個故事裡,敘事者莎莎的丈夫事業不順,「講起來很複雜」,而莎莎則身在一種瀕臨瘋狂的焦慮裡,感覺自己臉上增生了斑點。葉佳怡沉穩地升高角色的內心壓力,並且一直懸置著造成壓力的原因,直到最後的對白,莎莎終於失控對丈夫說:「想知道我爽不爽嗎?……他們願意來這個破房子找莎莎,願意讓莎莎爽。很、爽……」熟悉小說史的讀者必然心中一驚:這不是呂赫若名作〈牛車〉的變形嗎?在〈牛車〉裡,貧窮線上的家庭掙扎到最後,正是讓妻子賣淫、並且因而引發了最後羞憤交加的爭吵。可是〈利樺之一:斑點〉在這個基礎上,營造了更引人探問的曖昧:這真的只是經濟問題嗎?這真的只是一場驚悚的賣淫嗎?如果不只如此,「他們願意」這個宣稱夾藏了什麼樣的故事和情緒?

有什麼話將要說出口了,最後卻還是忍住,是《染》諸作的共同點。葉佳怡有綿長的耐心,在小說前段鋪衍細節,卻在情感的彈藥填滿之後「槍口抬高一公分」,不讓事件有確定的收束方向——那些生活的拖磨、社會的限制,本來也就沒有辦法一槍了結吧?直到最後一個字,布仍沒有〈染〉完,煎熬已經發生了但仍繼續滾出熱泡泡;〈夢的共犯〉告訴我們,讓人抱著希望繼續下去是「完美卻又惡毒的」。那就是說:認真就輸了。那也是不忍說。這一切構成了葉佳怡在《染》裡反覆致意的階級風景;在這個世界裡我們更不容易餓死了,活著這件事好像卻沒有變得更容易一些。

 
惹爭議!只因巧克力是「神明造型」
在關於宗教的問題中,這是相當小的一個。但無可避免的,這問題必須要問:吃掉你最喜愛的神明造型的巧克力沒關係嗎?這個問題在曼哈坦的一間小小的巧克力店「邦德街巧克力」出現。

學會沖煮一杯好喝咖啡
不同類型的手沖壺、濾杯及沖煮手法,都可能對萃取出的味道有所影響。不斷練習、品嘗,感受口感、香氣,找出屬於自己的味道,就是學好手沖咖啡的一大關鍵。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