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Career職涯電子報】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等精彩內容。給您最完整、最活用的職場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9/11 第139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回顧過去,達賴喇嘛七十年和平抗爭!守護西藏人民的自由與權利
當法定貨幣必然面臨貶值,我們的財產誰來保障?
從聖城麥加到富都朵哈,定義伊斯蘭千年文明的15座城市

新書鮮讀
回顧過去,達賴喇嘛七十年和平抗爭!守護西藏人民的自由與權利
圖/商周出版
書名:《為無聲者發聲:達賴喇嘛的七十年和平抗爭,守護西藏及其人民的自由與權利》

內容簡介:「對我和我的人民而言,本書都是一部意義重大的著作……在我身為達賴喇嘛的角色中,沒有什麼比本書所提出的議題更為重要。」──達賴喇嘛 ★ 流亡超過六十五年的翔實記事,完整見證達賴喇嘛的信念、抗爭與希望!

  達賴喇嘛在本書中回顧了他的一生,流亡超過一甲子歲月,自解放軍入侵西藏以來與中共政權抗爭七十餘年,寫下他對西藏的情感、歷史與地緣政治的理解,以及他所看見的藏人的掙扎與受到的壓迫。

  入侵西藏不僅是一次武力征服,同時也是對民族文化的侵略。面對同化壓力、宗教破壞,藏人在抵抗的過程中被流血鎮壓,百人以上的藏人自焚事件表達了他們的痛苦與憤怒,達賴喇嘛在回憶中理性而有力的敘事,傳達了他對於中共迫害的批判。

面臨苦難,依然堅持非暴力抗爭的和平理念──

  達賴喇嘛於書中提及了過去從未公開的內容,談及與歷任中共領導人的交涉,並積極於國際間爭取支援的過程,亦從文化、歷史、身分認同闡述西藏人的處境。然而他始終堅持以非暴力的理念來爭取藏人的尊嚴與自由。這不僅是向印度聖雄甘地的學習,也是佛陀的教誨,面對最嚴峻的苦難,達賴喇嘛仍選擇以慈悲心面對,並展現出堅韌的智慧,為守護西藏的未來寄予深切的期望。

「儘管經歷了苦難與破壞,對於奮力爭取應有的自由與尊嚴,我們仍然秉持能夠找到和平解決之道的希望。」──達賴喇嘛

作者介紹: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最廣為人知的全球名人之一,他既是藏傳佛教的精神領袖,也是西藏及其獨特文明的強大象徵。他是鼓吹慈悲心的重要提倡者,因其倡導世界和平與關懷環境的貢獻,於198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他也得過許多其他國際大獎,包括美國最高級別的平民獎章與美國國會金質獎章。自從被要求承擔領導西藏的重責大任以來,為了人民的自由與尊嚴,他孜孜矻矻、奮力不懈。於1959年出走流亡後,達賴喇嘛一直以無國籍的西藏人身分住在他稱之為第二家園的印度。

搶先試閱:〈關於地緣政治的省思〉

回顧過去,我瞭解到西藏及其人民是如何成為歷史悲劇的受害者。和西藏有著歷史淵源的強權大國,在關鍵時期都全神投注在非常特定的路線上。在一九○三年至一九○四年間曾經入侵西藏的大英帝國,才剛剛放棄了印度,對南亞與內亞已經缺乏介入的決心。印度在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五日獨立以後,正處於痛苦難當的印巴分裂創傷中,隨即在當年十月和新分裂建國的巴基斯坦陷入戰火,直至一九四九年一月一日方休。他們不欲和先前戰場的另一位鄰居發生進一步衝突。美國對西藏產生興趣,部分原因是想要阻止共產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擴散,他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東歐在戰後立即發生的情況在亞洲重現。事例諸如: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九年的中國內戰期間,美國大力支持逐漸戰敗的蔣介石國民政府;在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三年的韓戰中,美國派出地面部隊幫助南韓抵抗北韓共產黨的侵略,後者的支持者是蘇聯和中共。美國對西藏反抗軍的少許支持主要是出於在亞洲遏止共產主義擴散的整體政策考量。

大約同一時期發生在蒙古的狀況,是個非常引人注目的歷史對照。清朝於一九一一年滅亡之際,蒙古所享有的政治地位和西藏極為相似。如同中國國民政府宣稱西藏是其領土的一部分,他們也同樣宣稱擁有蒙古。蒙古和西藏在一九一三年簽署重申彼此是獨立國家的雙邊條約一事絕非巧合。因為蘇聯支持蒙古自中國獨立,隨後於一九四五年舉行獨立公投,強權大國們勸告蔣介石接受投票的結果。最終,雖然領土範圍變小,但蒙古現在是一個獨立國家,並且是聯合國的成員。

西藏就沒那麼幸運了。就某種程度而言,我們需要自我究責。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世界其他地區逐漸意識到國家地位在全球認知中的重要性,西藏人還把頭埋在沙堆裡。我們在那段時間中犯下重大錯誤。例如,在這段關鍵時期,幾乎沒有主動採取系統性措施,在國際間表達西藏是獨立國家。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改革措施,特別是在教育與國防兩方面,大受各種不同的利益派別與菁英分子阻撓。一九三三年他圓寂之後,本該積極努力參加國際論壇,例如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以及之後成立的聯合國。但致命的是,除了第十三世達賴喇嘛以外,西藏統治菁英絲毫沒有洞察,在二十世紀的新政治現實中,對一個想要享有獨立地位的國家而言,這是不適當的,應當透過一連串國際性作為示意,來證明在世界舞台上,西藏乃是作為諸多主權國家之一而存在。極其不幸的是,當風暴在西藏周邊聚集時,包括我連續兩任的攝政王在內的統治菁英大多忙於政治內訌,我的第一任攝政王熱振仁波切(Reting Rinpoche)於一九四七年死亡時,政爭更是達到頂點。因此,當一九五○年人民解放軍兵臨城下時,西藏毫無準備,而且一切為時已晚。

當我思及我的前世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政治生涯時,感到這與我自身的業力有顯著的相似性。肇因於外國入侵,他曾被迫流亡兩次:首先是一九○三年,榮赫鵬(Francis Younghusband)率領英國軍隊入侵西藏,他於一九○九年返回;之後,一九一○年,當清朝從東邊攻擊西藏時,他再度流亡。英國當然沒有留在西藏不走,但滿清帝國的意圖極有可能是征服西藏。只是清朝在一九一一年滅亡,最後一位皇帝於一九一二年退位,在拉薩的清朝駐藏大臣投降了。如前所說,就在第十三世達賴喇嘛於一九一三年返回西藏後,他試圖在國際上以具體行動主張西藏獨立,諸如一九一三年和蒙古簽署條約,雙方都宣示相互肯定彼此的獨立地位。當一九五○年共產中國入侵時,西藏的地位是獨立國家。如果西藏人在那些年間能夠正確解讀徵兆,我們也許可以預見另一場可能發生的入侵。這明確意味著,在一九三三年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後和一九四九年共產中國誕生之間的這段時期,特別是中國陷入不穩定政府與內戰的混亂失序狀態中時,我們錯失了關鍵良機。

其實,在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前不久,他留下了一份非常離奇、帶有預言性質的最後遺囑。我在年輕時就已經讀過這份文件。且讓我大幅引用內文,因為這同時揭露他的先見之明,還有西藏政府無視他明確警告的嚴重程度。他寫道:

我現已五十八歲,很快就不能再為你們效力。每個人都該明悉這個事實,並留意我離世以後,你們將來該當做的事情。在我與我的下一世之間,你們將有一段必須自立自強的時期。

印度與中國是我們的兩大強鄰,二者皆軍力強盛。是故我們必須試圖和這兩國建立穩定的關係。國界附近也有一些保有眾多兵力的小國。有鑑於此,我們亦須擁有一支可確保國家安全,由年輕且訓練有素的士兵所組成的軍隊……如果我們不做好防範,抵禦突然湧現的暴力,則生存之機渺茫。

我們尤其應該捍衛自己,對抗赤色共產黨的暴行,他們正到處散布恐慌、進行破壞,惡劣至極。大半蒙古已遭其蹂躪……他們搶劫、破壞寺院,強迫僧人加入旗下軍隊,否則將就地處死。所到之處,宗教皆遭摧毀……

不消片刻,我們會發現赤色屠戮已抵自家門前。與他們發生正面衝突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必須隨時準備好保衛自己。如若不然,我們的精神和文化傳統將被徹底根除……寺院將被搶劫和破壞,僧侶和比丘尼將被殺害或驅逐,舊日神聖法王的豐功偉業將被消滅,我們所有的文化和修行體制將被迫害、摧毀和遺忘。人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和財產將被掠奪,我們會成為如征服者的奴隸那般,像乞丐一樣無助地到處流浪。每個人被迫生活在悲慘之中,極度痛苦與恐懼,度日如年。

當和平與幸福的力量仍與我們同在,當改變現狀的權力仍握在我們手中,我們當盡一切努力,保衛自己對抗這即將發生的災難。在適當的時候可以使用和平的方法,但若情況已不合宜,請勿猶豫,訴諸更為有力的手段。趁現在還有時間,勤勉奮力吧!將來才不致有遺憾。

不幸的是,在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後,攝政王和西藏的領導階層都沒有理解警告的急迫性與嚴重性。幾乎他所提及的每個面向,都被證明是精準正確的。

⏩⏩閱讀更多 商周出版出版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為無聲者發聲:達賴喇嘛的七十年和平抗爭,守護西藏及其人民的自由與權利》

 
當法定貨幣必然面臨貶值,我們的財產誰來保障?
圖/奇光出版
書名:《貨幣失能:通貨膨脹擋不住?攸關全人類的金融革命即將到來!》

內容簡介:黃金、美元、比特幣,誰會是全球貨幣體系的未來?世界秩序的動盪與重構,源自法定貨幣不可避免的崩壞。當金融系統不再為你存在,財務自由也將成為空談!

  *川普掀起貿易戰,癥結其實在於貨幣系統?

  *全球經濟大變局,美元會維持獨霸,還是世界走向多極化?

  *貨幣技術的每次進步,都勢必帶來權力結構的重組?

  *當人民的戶頭存款變成政府的籌碼,我們還剩多少自由?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美國的貿易逆差,是美元成為霸權的代價

  川普2.0時代開啟,國際局勢再次動盪,背後的原因,只是因為貿易逆差或美債到期嗎?錯!根本的原因在於貨幣體系!美國身為世界儲備發行國,穩坐全球金融體系的中心,世界近160種貨幣,以各種方式依附其上。美國從這種體制得到大量好處,卻也付出極大代價。

  1944-1971年的布列敦森林系統,長期下來耗盡了美國的黃金儲備。1974年至今的歐洲美元/石油美元系統,壓低了美國出口的競爭力,逐漸掏空其工業基礎。為了替全世界供應必要的美元,美國不斷出現貿易赤字。幾十年下來,讓美國再也不適合維持當前的霸主地位。

  ▍當法定貨幣必然面臨貶值,我們的財產誰來保障?

  近百年來,美元持續貶值;2019-2024年間,美元的購買力更是下跌近三分之一。長年的通貨膨脹,讓股市數字飆漲,帶來難以想像的超長牛市,卻也讓人民手中的資產不斷地被稀釋、縮水。為什麼?

  因為對握有貨幣發行權的政府來說,刻意讓貨幣貶值(在缺乏足夠儲備情況下「印鈔票」),是應對統治期間各種危機的方便法門。透過這種手法,就可在不加重稅賦的情況下因應各種支出,既避免激起民怨,又能應付財政需求。在繁榮的假象中,人民的錢包卻愈來愈薄……

  ▍貨幣體系其實是個大帳本?從科技視角探討全球金融的未來

  全球的錢都因此出了問題,而這不只是開發中國家的災難。美國、歐洲、亞洲……即使你生活在看似穩定的金融體系中,你的資產也在被悄悄侵蝕。要想解決當前貨幣體系的困境,除了依賴美元外,我們是否還有別的選擇?

  本書橫跨金融科技與系統工程視角,帶你看懂我們的錢為何「越來越不值錢」,以及金融權力如何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這不是一本講比特幣的書,也不是炒股祕笈,而是一本從歷史、科技與結構角度出發,揭示「錢」到底是什麼、又為何在今日徹底崩壞的重量級著作。

作者介紹:琳.奧爾登 ,在X(推特)上廣獲76萬人追蹤的總體經濟分析師,聚焦於分析貨幣系統與能源市場,為散戶與機構投資人提供相關研究。

  除發表研究外,奧爾登也是天鵝網路公司(Swan.com)的董事,並在自我之死資本公司(Ego Death Capital)擔任顧問。她與投資人與新創公司創辦人合作,協助打造次世代的貨幣技術與金融服務。

  奧爾登的背景融合了工程與金融,具有電機工程學士與工程管理碩士學位,並專精於系統工程、工程經濟與財務建模。在現職之前,奧爾登在航空業任職十餘年,擔任過工程、採購與管理種種職務。

  她上遍各大節目,如《雅虎財經》、《福斯商業台》、《總體之聲》(Macro Voices)、《比特幣做什麼》(What Bitcoin Did)和《區塊工作》(Blockworks)等,各大金融刊物也常引用她的意見,如《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環球郵報》、《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路透社》、《富比士》、《財星》和《巴倫周刊》。她在奧斯陸自由論壇、普林斯頓大學去中心(The Princeton DeCenter)和華頓商學院史蒂文斯金融創新中心(Stevens Center for Innovation in Finance)發表演說,也現身於各種投資導向與技術導向的大型研討會。

搶先試閱:〈非政府貨幣之誕生〉

198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雷德里希.海耶克某次接受訪問時說:

在我們從政府手裡把貨幣奪回來之前,我不認為我們能再度擁有良好的貨幣。我們沒辦法靠暴力把貨幣從政府手裡拿回來,我們能做的,就是用一些隱蔽迂迴的辦法引進他們阻止不了的東西。

這番說法乍聽之下很極端,但如果我們想起全世界有近160種法定貨幣,且大部分都快速貶值,在他們所壟斷的地區之外也不太為人所接受,一時間也就沒這麼極端了。

政府與貨幣在現代歷史上通常是並肩同行,但就像政府和宗教一樣,兩者不一定本來就要有關係。還有,就算有關係,也不代表就不能另有其他的民間選項。在很多開發中國家,人們不斷轉向美元或黃金,以保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不會完全仰賴在地不穩當的貨幣。

在1980年代、1990年代與2000年代這幾十年,程式設計師想盡辦法,在網路上利用密碼學創造非政府的數位貨幣,很多人在短期間有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最終要不是失敗,要不就停滯不前。然而,他們奠下了基礎,讓相關的作為在之後得以開花結果。

1982年,電腦科學家兼密碼學家大衛.查姆(David Chaum),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發表論文〈由互相猜疑的群體建立、維護且受其信任的電腦系統〉(Computer Systems Established Maintained, and Trusted by Mutually Suspicious Groups) ,主旨是利用加密技術,讓幾個不必然彼此信任的實體,可以一起維護一套共同的資料庫。1983年他發明了電子錢(e-cash),運用他自己開發出來的盲簽(blind signature)技術,開啟私密電子交易,連處理交易的各方人士都不需要看到交易細節,光利用數學證明就可以處理交易。 1989年,他創辦一家數位現金公司(DigiCash),想要把這個契機運用在商業上,但他沒有成功,其所能接觸到的商人和採用的用戶相當有限,無法自行壯大發展出自我強化的網絡效應。1998年,數位現金公司破產,《富比士》(Forbes)雜誌一篇文章引用查姆的話:「要讓更多的商人接受電子錢,才會有夠多的顧客使用電子錢,反之亦然,而這很困難。」 他也提到,隨著加入網際網路的用戶人數漸增,用戶的技術熟練度平均水準之下降,人們也不會再以高標準要求交易的隱私性。

1989年,超文本傳輸協定(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簡稱HTTP)問世。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這個縮寫讀來很熟悉,因為這個協定和各式各樣的錯誤代碼有關,最為人所知的是「HTTP 404錯誤,網頁找不到」(HTTP 404 Not Found)。我們時不時都會看到這個錯誤代碼:會出現這個錯誤,是因為使用者試著去瀏覽一個不存在的網頁,原因可能是輸入錯誤或已被移除。但很少人知道,事實上還有另外一個原創錯誤代碼:「HTTP 402錯誤,須付費」(HTTP 402 Payment Required)。一開始制定402錯誤代碼,設想的是以後可能會用到某種數位現金,所以特地留了這個代碼備用。幾十年來,這個代碼幾乎都沒在用,即便在電子商務時代也是一樣,這是因為線上支付最後仍由銀行疊加網際網路來處理,而不是真正原生數位。

1996年,黃金與白銀儲備公司(Gold and Silver Reserve Inc.,簡稱G&SR)推出電子黃金(e-gold),用戶可以在他們的官網上開立線上帳戶,這些帳戶會以黃金克數計價。使用者可以即時將價值轉到其他帳戶,最小的單位可以低至1公克黃金。高峰期,這家公司有超過500萬個帳戶,每年的轉帳價值高達20億美元。然而,到了2000年代,這些公司開始面對法規面的挑戰。911恐攻事件後,美國聯邦政府通過《愛國者法案》(Patriot Act),再加上其他措施,收緊了轉帳業適用的相關法規。美國聯邦政府後來控告這家公司,到了2009年,相關業務就收了起來。 這件事凸顯了我在本書前面幾部提到的黃金問題:黃金要能快速移動,需要由中央化的保管實體加以抽象化,而這類實體有可能會被收買或被勒令停業。

到了1990年代末期與2000年代初期,在數位稀有性這個主題上出現了一些進展。1997年,亞當.貝克創造出雜湊現金(Hashcash),這種工作量證明系統(proof-of-work)的本意,是用來限制垃圾電子郵件和阻斷服務攻擊(denial-of-service attack)。工作量證明的概念,是使用需要相當運算能力的運算技術來生成某種數位符碼或證明,有了這些東西之後,只要出示符碼或證明,任何人都可以輕鬆驗證真偽。尼克.薩博接力提出了位元金(Bit Gold),這個概念是利用無法偽造的成本(unforgeable costliness)來創造具稀有性的數位資產。哈爾.芬尼(Hal Finney)後來結合了雜湊現金與位元金的概念,於2004年發明了可重複使用的工作量證明機制(Reusable Proof of Work ,簡稱RPOW)。芬尼使用一部中央化的伺服器,把雜湊現金變成可重複使用的符碼,是一種可驗證的稀有數位收藏品,他稱之為RPOW符碼(RPOW token)。 此時也有別的數位貨幣提案,但貝克—薩博-芬尼這一條承傳下來的發展路線特別重要。

多數數位貨幣提案都會碰到的限制是,當中都有些中央化的特質。數位現金公司是一家中央化的公司,無法營造出網絡效應。電子黃金一度很成功,但後來被政府關掉了。RPOW符碼也仰賴中央化的伺服器。

2008年,一個沒人聽過的開發人員(也有可能是一個團體)以中本聰為名,用分權的方式建置了某些數位貨幣技術。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聰把一篇文章〈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發給一群加密學同好,電子郵件通訊錄上就包括了上述提到的其中幾人。

文章摘要是這麼寫的:

有了純正的點對點電子現金,就可以有由一端直接付給另一端的線上支付,無須經過金融機構。數位簽章可解決部分問題,但如果仍需要受信任的第三者來預防重複支付,那麼,主要的好處就都不見了。我們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使用點對點網絡來解決重複支付的問題。由網絡替交易加上時間戳記(timestamp),把各筆交易雜湊成一條持續性的雜湊導向工作量證明鏈,構成如果不重做工作量證明就不能更動的紀錄。最長的鎖鏈不但可以用來見證事件發生的序列證明,也證明了這也集結了最大量的中央處理器(CPU)算力。只要大部分的中央處理器算力都控制在彼此講好不攻擊網絡的節點手上,就能創造出最長的鎖鏈,勝過攻擊網絡的人。網絡本身不需要什麼架構。相關的訊息會靠著大家竭盡全力廣傳,任何節點都可以按自由意志離開或重新加入網絡,接受最長的工作量證明鎖鏈確實記錄了他們不在網絡期間內發生的所有事。

這篇文章僅有九頁,以學術論文格式寫成,裡面有八條引用指出各種不同的加密和時間戳記技術,包括引用了亞當.貝克的雜湊現金。接下來幾星期,通訊錄上的各家加密學者都讀了這篇文章並提出問題,大部分都語帶批評、甚表懷疑,中本聰一一禮貌回覆。 現在這些電子郵件都已經成了公開紀錄,讀這些郵件就像在讀論文答辯一樣,是專業人士之間才聽得懂的問題與答案。

中本聰完全不像業務員,從未保證電子貨幣會讓人致富或能一飛沖天。他的寫作風格學術性濃厚,但他講得很清楚,做這些事的目的是為了自由,堅守加密龐克運動(cypherpunk movement)的精神。舉例來說,通訊錄上有一個人寫道:「你絕對沒有辦法解決加密學中的政治問題。」中本聰回覆:「確實,但我們可以在軍備大戰中贏得一場重要戰役,贏得自由的新領地並駐守多年。政府很善於誅殺中央化控制網絡的帶頭人,比方說像Napster,然而,純粹的點對點網絡,例如Gnutella和Tor,看來都可以站穩腳步。」

中本聰接著於2009年1月9日公開開放原始碼,並挖出第一組區塊。在這個創世紀區塊(genesis block;譯註:指區塊鏈裡的第一塊)裡,他提到報紙的時事標題,講全球金融風暴最嚴重期間英國對銀行的紓困行動:

2009年1月3日《泰晤士報》訊,財政大臣即將實施二次銀行紓困(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哈爾.芬尼於1月10日時,在一則推文(tweet)中公開表示,他用了比特幣網絡軟體,之後接到中本聰傳過來的第一筆測試交易。

從2009年到2010年,在比特幣存在的前兩年,中本聰持續更新程式碼,並和早期使用者討論各種概念,一如既往保持著他素來發言冷靜、對事不對人的性格。2010年底,中本聰消失了,再也沒有公開貼文,把比特幣這整件事交到了別人手裡。 截至我寫到這裡為止,沒有人能確切證明他是誰。自那之後,一直都有開發人員不斷加入比特幣網絡。

比特幣是一種分散式的公共帳本,有些人說這叫「三重簿記」(triple entry bookkeeping)。在這套標準之下,全世界所有參與者可以平均每十分鐘對帳本的狀態達成一次共識。任何有基本電腦與網路系統的人,都能用一套免費的開放原始碼應用軟體,加入這個網絡成為節點操作者,之後就可以發送與接收交易,不用取得任何中央化實體許可。挖礦人使用工作量證明與時間戳記,處理網絡上的新交易區塊(即更新帳本),藉此收取交易手續費和新創造出來的比特幣,節點操作者則負責核查,確認這些新的交易區塊有遵循網絡規則。由於帳本非常分散,而且以資料量來說相對很小,節點操作者可以儲存完整的帳本副本,並不斷地和網絡裡的其他人對帳。用戶可以保有他們的私人金鑰,搭配節點應用程式後,他們就可以把數位貨幣(或是部分的數位貨幣;最小的比特幣單位簡稱「聰」〔sat〕,即中本聰的聰)在帳本上從自己的位置移到他人的位置,不需要任何第三方保管單位。或者,如果想要的話,人們也可以選擇信任某個保管機構,請對方保管自己的金鑰,那麼,他們和比特幣的互動就與他們與銀行帳戶之間的互動很類似。最終存在的比特幣總數為2,100萬個,這些比特幣可以分割成總共2,100兆個聰。

這是威力無窮的概念。一個比特幣持有人,只要記住十二個英文字彙(代表他們的金鑰),就可以隨身攜帶自己的儲蓄到全世界,完全不用仰賴任何中央化的相關機構。比特幣是一套分權式的帳本,以分散式的形式存在於世界各地的一群電腦裡,攻擊這套系統的成本很高,也不可能片面修改規則。系統裡沒有中央化的伺服器,也沒有中央化的發行者,完全透明,這意味著每一行的程式碼都是公開的。開發人員可以合作以創造並提議做更新,但不可能強迫使用者接受更新;用戶可以自由決定要不要接受更新,如果更新要成為現存網路的一部分,必須要能與過去相容(backwards-compatible)。

此外,比特幣終結了我在本書講過好多次的交易與結算之間的速度落差。自十九世紀下半葉發展並建置洲際電信通訊系統之後,全世界的交易就能以光速進行,然而,具備稀少性、由個人保管的實物資產貨幣(比方說黃金),僅能以實體物質的速度運送與驗證。這種速度上的落差,對銀行和政府來說是可善加利用的大好套利機會,因為這讓他們在快速長程支付上享有保管壟斷權。比特幣代表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能顯著地以光速結算具稀有性的價值;一旦在網絡裡發送出比特幣,並在區塊鏈(blockchain)裡某個區塊裡結算,之後又有新區塊繼續疊加上去,就不可撤回,但如果網絡裡(這套網路分散在全世界)有超過一半的挖礦人試著撤回,則另當別論。比特幣是稀有資產,而且不是任何其他人的負債,這跟金條很像;而且,比特幣可以快速長程挪移非負債資產的能力,是這個世界過去從沒想過的。

我在第8章裡談過威廉.史丹利.傑逢斯在1875年描述的中央化全球性結算機構,讓所有實體可以快速和彼此結算。雖然他的版本在現實中逐漸成形,一開始以倫敦為中心,後來又移轉到紐約,但問題是,這種中央化全球性結算機構以抽象化和債務為基礎,帳本有可能出現嚴重的管理不當。比特幣是一種分權式的全球性結算機制,不仰賴抽象化和債務,交易雙方可以在短短幾分鐘內直接結算實物資產。

交易能以光速結算之後,又過了約一個半世紀,實物資產才也能以光速結算,這並非偶然。這個過程有路徑相依性,就好像一定要先發明某種形式的自行車,才會催生出汽車。用電信通訊系統進行信貸導向的交易,僅需要有像摩斯密碼這類簡單的數據就可以了,因此,十九世紀時就做得到。要在電信通訊系統上結算具備稀有性的價值,需要更複雜的計算、數據架構、頻寬和數學證明。比特幣和更廣泛的數位稀有性與分權數位結算網絡的概念,要以其他基礎技術為根本,若以基礎技術發展的時間點來看,這些數位貨幣與相關網絡出現的時間也算很早了。

全世界幾乎所有事物(能源的豐沛程度、技術的豐沛程度,諸如此類的)都在大幅進步,貨幣卻長期崩壞,如果我要用一句話來講為什麼會這樣,我會說這是出於電信通訊時代創造出來的交易與結算速度落差。一個半世紀以來,這世界陷入一種局部最大值(local maximum)的狀態,需要也鼓動更複雜的中央化抽象化形式,來縮短兩者之間的差距。國際性的金本位制在承平時期順利運作了幾十年,但因為用很少的實體黃金貨幣基數衍生出大量的請求權,一開始便出了錯,歐洲強權之間一爆發戰事,系統就崩潰,連第一次的測試都沒通過。布列敦森林體系更是錯得離譜,抽象化程度更高,完全運作之後不到十五年就垮了。現代的金融體系裡有約160種不斷貶值的法定貨幣,寬鬆地和1種世界儲備法定貨幣綁在一起,由於儲備貨幣完全不具備稀有性條件,因此到處都是破綻。發明比特幣,給了世界一套開放原始碼的快速結算系統,而且其本身還具備稀有性,這是第一套用於縮短交易與結算速度落差的可靠方法,現在的問題只剩下多做研究與多做測試,看看比特幣是否夠穩健,能不能達成長期大規模使用的目標。

⏩⏩閱讀更多 奇光出版 琳.奧爾登《貨幣失能:通貨膨脹擋不住?攸關全人類的金融革命即將到來!》

 
從聖城麥加到富都朵哈,定義伊斯蘭千年文明的15座城市
圖/聯經出版
書名:《走讀伊斯蘭:從聖城麥加到富都朵哈,定義伊斯蘭千年文明的15座城市》

內容簡介:走訪形塑伊斯蘭文明的十五座重要城市,回顧伊斯蘭千年璀璨歷史!曾受世人欽羨、充滿無限可能的伊斯蘭世界,一千五百年來造就了許多名垂青史的重要王朝、領袖和城市。在極盛時期,於各方面締造了無可比擬的成就;在頹敗時期,變成封閉、殘酷而危險的文化荒地。

  從七世紀伊斯蘭誕生的麥加,到二十一世紀驚人崛起的朵哈,結合史料和實地報導,以創新角度探索伊斯蘭世界豐富多元的文明。

  定義伊斯蘭文明的十五座偉大城市:

  七世紀:麥加——眾城之母

  八世紀:大馬士革——芳香樂園

  九世紀:巴格達——和平之城、流血之城

  十世紀:哥多華——世界之點綴

  十一世紀:耶路撒冷——紛爭之城

  十二世紀:開羅——勝利之城

  十三世紀:法斯——非洲雅典

  十四世紀:撒馬爾干德——典範花園

  十五世紀:君士坦丁堡——世界渴望之城

  十六世紀:卡布勒——群山間的花園

  十七世紀:伊斯法罕——半天下

  十八世紀:特里波利——海盜窩

  十九世紀:貝魯特——地中海東岸區(黎凡特)遊樂場

  二十世紀:杜拜——先建,他們就會來

  二十一世紀:朵哈——珍珠城

  伊斯蘭曾是備受全世界欽羨的文明,從一連串閃耀奪目、文化多元的大都市出發,伊斯蘭帝國執掌著中東、北非、中亞和印度次大陸的一大片地區,而歐洲則虛弱地退縮在邊陲之地。幾個世紀以來,統治者哈里發既在戰場上叱吒風雲,又在思想戰役中取得勝利,伊斯蘭城市是無與倫比的藝術瑰寶,它們也是商業力量、精神聖潔和前瞻思維的強大國家,在這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在這一千五百年的時光裡,引領穆斯林世界的是一個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王朝——巴格達的阿巴斯朝、大馬士革和哥多華的伍麥亞朝、法斯的馬林朝、君士坦丁堡的歐斯曼朝、印度的蒙兀兒朝和伊斯法罕的薩法維朝;還有歷史上最具領袖魅力的一些領導者——從開羅的薩拉丁、撒馬爾干德威猛的帖木兒、卡布勒的詩人君主巴布爾,到杜拜難以壓制的瑪克圖姆家族。

  本書描寫了這些偉大的王朝和它們在伊斯蘭歷史中高峰時刻的首都,將伊斯蘭歷史上的決定性時刻精彩地串連起來,記錄了這個文明的盛世繁華,並關注伊斯蘭世界在今日的持續變化。

作者介紹:賈斯汀.馬羅吉 ,皇家地理學會前託管人、白金漢大學新聞與大眾史學高級研究員,前《金融時報》和《經濟學人》駐外記者,曾長期派駐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埃及、摩洛哥、突尼西亞、敘利亞、黎巴嫩及索馬利亞工作和生活。

搶先試閱:〈朵哈——珍珠城.〉

就在西灣環礁湖正對面,在眺望天際線最佳位置提供一棟文化調和的建築物,已經成為朵哈的標竿。貝聿銘設計的朵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Islamic Art)放棄圓頂的結構,雖然招致一些人批評,但是在他九十多歲時完成的這棟建築,已經成為這座珍珠城裡的一顆寶石。

博物館坐落在事先劃定珊瑚礁南邊的獨立島嶼,參觀者通過棕櫚樹圍繞的河濱大道進入博物館。這是近年來該地區最大膽的建築之一,是一棟酷建築,以方形與八角形模塊堆疊呈現出立體主義特性,組成像堡壘的建築物,具有寧靜、簡潔、力道與優雅的風格。博物館的外觀讓人印象深刻,內部也是。薩尼王室斥巨資購買諸多伊斯蘭藝術品,以追溯過去伊斯蘭帝國統治者與藝術贊助者們源遠流長的脈絡。這裡收藏用石油美元(petrodollar)從伊斯蘭世界各個角落及曾經統治伊斯蘭世界最偉大朝代蒐集的珍寶─阿巴斯朝的九世紀陶瓷器與十世紀黃銅星盤;十三世紀瑪穆魯克朝敘利亞的鍍金琺瑯掛燈;十七世紀印度蒙兀兒帝國穆斯林禮拜禱告詞的雕刻翡翠門牌與鑲嵌寶石的琺瑯金獵鷹;伊朗薩法維朝詩人菲爾杜西(Ferdowsi)創作的《帝王之書》(Shahnameh)插圖手抄本,精采記載波斯帝國史;十四世紀帖木兒遼闊帝國中心烏茲別克的上釉綠松石、鈷藍與午夜藍陶瓷紀念物;一系列哥多華伍麥亞朝閃耀之城的雕花柱頭;鑲嵌鑽石與紅寶石極奢華炫耀的十九世紀土耳其咖啡杯托(zarf)。博物館收藏品中最美麗精緻的珍品之一是一本十三世紀的插圖手抄本,作者是著名阿拉伯地理學家兼自然歷史學家扎卡利亞.伊本.穆罕默德.嘎茲維尼(Zakariyya ibn Mohammed al Qazwini,一二○三—一二八三),書名是《奇異造化與稀珍存在》(Ajaaib al Makhluqat wa Gharaaib al Mawdujat)不可思議地與這座博物館及朵哈相稱。

當這間博物館在二○○八年揭幕後,許多人認為它是伊斯蘭世界的新奇觀。然而,正如瑪莉嫣.易卜拉希姆.穆拉(嘎塔爾國家博物館〔Qatar National Museum〕前館長兼嘎塔爾大學樂於直言的歷史教授)回憶,當地有很多人對這個地標建築加以批評:「人們說:『它完全摧毀我們的認同感。』我問:『為什麼?』他們回答:『它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軍事建築物,沒有圓頂,全是鋼架,這不是伊斯蘭。』這全然是嘎塔爾人的態度,先是批評、拒絕,然後開始愛上它。就像在一九九○年代,他們先是認為瓦奇夫市集(Suq Waqif,常設市集)是不合宜的嘎塔爾建築,但現在所有人都愛它。」

誠如珠寶商變成企業大亨的阿勒法爾丹,穆拉也尊敬前任統治者哈瑪德.賓.哈利法.薩尼,她對那些表示外國人大量湧入使得嘎塔爾正失去認同感的批評不表同意,俐落地說:「如果你不對外國人開放,嘎塔爾就不會發展這麼快。在哈瑪德酋長之前,這個國家是停滯的。」

在這些巨型工程成為頭條新聞的同時,更多的國內發展也以匆促態度全速展開。瓦奇夫市集西南方的阿斯瑪赫(Al Asmakh)和納嘉達(Al Najada)是具歷史性居民區,是來自印度次大陸低收入移工世代居住區,正受到新建築浪潮的威脅。根據一項研究顯示,阿斯瑪赫區約有一半的建築物已被通知要搬遷、拆除。

雖然現在掌權的薩尼政權被視為等同嘎塔爾及其首都,自從二○一七年與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哈連和埃及斷交後,榮耀的塔米姆(Tamim al majd)黑白畫像即出現在汽車前後保險桿上、摩天大樓、商店櫥窗、手機殼、旗幟、海報及水泥牆上,但這是相對較新的現象。這個家族在嘎塔爾的重要性,直到十九世紀中葉,穆罕默德.賓.薩尼(一八五○—一八七八在位)統治時才顯現,當時被稱為比達阿(Bidaa)的朵哈這時才開始大量出現在史料上。

對比達阿的描述最早出現在一八○一年,英國在穆斯卡特(Muscat)的代表大衛.瑟騰(David Seton)船長和歐曼統治者一同航行到此,當時這裡是一個很小的沿岸定居點。「北邊山丘上有一座城牆防禦工事,在山谷裡有臨時工事,裡面有兩門炮;南邊山丘上有兩間具防禦性的房屋,向南半英里,靠近山脊處有另一個插旗桿的方形建築……」

英國對比達阿的著筆帶有軍事上的明顯目的。瑟騰認為這個蘇維迪(Al Suwaidi)部族是一個海盜基地,對英國的商業利益構成威脅。由於當地海灘水淺,戰艦無法靠近小鎮進行炮轟,令英軍感到氣餒,最終放棄任務,返回穆斯卡特。

二十年後的一八二一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雙桅橫帆船貞女號(Vestal)做到瑟騰未能達成的事,炮轟摧毀這座小鎮,因為她被認為違反海洋和平協議。儘管這裡的居民既未簽署條約,也不知道城鎮為何被毀,但是這對英國人而言並不重要,英國人的行徑迫使多達四百名部族居民只能到鄰近島嶼避難。一年後,當寇耿中尉和他的同事在整理關於附近的杜拜調查報告時,孟買海軍陸戰隊的侯騰(Houghton)中尉正在發現號(Discovery)甲板上描繪比達阿的速寫畫,泥土小屋與碉堡塔樓組成畫面中的天際線,這是印度事務處(India Office)記錄文獻中有關嘎塔爾的最早記載。

一八三○年代末,比達阿和朵哈兩個定居點之間的距離還不到一英里(因此訪客常常弄錯兩者),由於沒有一個強勢的嘎塔爾領導人,這段波斯灣沿岸地區正成為海盜與不法者的避難所,導致英國人於一八四一年再次炮轟,報復對航運更多的攻擊。由於無法完全以現金支付三百美元罰款,撒樂敏.賓.納西爾.蘇維迪(Salemin bin Nasir al Suwaidi),即比達阿的素旦(Sudan)部族首領,只能退而求其次向英國人送上四十二個銀手鐲、一把劍、一個銀髮飾、四對金耳環、一對銀耳環、兩把匕首及九條珠鍊。

⏩⏩閱讀更多 聯經出版 賈斯汀.馬羅吉《走讀伊斯蘭:從聖城麥加到富都朵哈,定義伊斯蘭千年文明的15座城市》

 
動得健康不受傷!
近年來因健身運動盛行,許多年輕人出現椎間盤突出等脊椎相關疾病,缺乏暖身是導致運動傷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暖身的作用在於提升肌肉的張力與彈性,促進肌肉之間的協調性,並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與柔軟度,如果沒有暖身就突然開始高強度運動,易導致肌肉不協調,甚至引發拉傷或其他傷害。

【 Follow ≠ 跟進 】這個最常被用錯的「職場萬用字」,你也中招了嗎?
你是不是也常說這些話?「I will follow him tomorrow.」、「Let me follow this email.」我們以為是在表達「我來處理/我來追一下」,但外國同事聽了卻可能感到迷惑,甚至誤會你要「跟蹤」誰,或是完全聽不懂你想表達什麼。Follow,這個字雖然簡單,但一不小心就會「中式英文」爆棚。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