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兩大強權在晶片、電動車與太空激烈競逐之後,「人形機器人」成為最新戰場。這場結合人工智慧(AI)與硬體製造的軍備競賽,不只是技術的較勁,更牽動產業版圖重塑與國際戰略。當美中兩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角力加劇,台灣能否再一次從夾縫中找到定位、抓住商機?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大膽宣示,五年內Optimus機器人將力拚年產百萬台規模、明年就開始大規模生產;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將人形機器人喻為「未來經濟核心」,認為AI與機器人深度融合後,將重新定義全球經濟結構,台灣應把握機會。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更透露人形機器人,已經對台積營收帶來明顯貢獻。
「機器人和AI(人工智慧),會讓台灣再引領風騷廿年!」全球砷化鎵晶圓代工龍頭穩懋董事長陳進財接受本報專訪時,信心十足地說。
外資摩根士丹利近日出具最新報告,預期到了二○五○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五兆美元,數量達十億台、市場年收入可達四點七兆美元,超過全球汽車市場。因此,無論規模成長或應用場域,都為台灣代工廠和零組件廠帶來商機。
台廠動起來的同時,全球人形機器人主導權之爭,早已在美中之間戰得難分難捨:從技術專利到供應鏈主導權,正上演一場「大腦與身體」的對決。
美有「大腦」優勢 高階技術領先
據摩根士丹利統計,近五年來,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共申請超過五千六百件專利,領先美國僅一千四百多件達四倍之譜。但若觀察專利品質與企業排名,則是另一個故事,摩根士丹利針對人形機器人前十名專利申請企業中,美國Boston Dynamics居首,其後依序為大陸優必選、加拿大Sanctuary AI、日本Sony。前十名中僅有一家大陸企業,顯示美國仍在高階技術與創新保持優勢。
這場競賽中,美中各有千秋。全球人形機器人技術分兩大面向:AI演算法與晶片構成的「大腦」,以及硬體、零組件與整合製造的「身體」。
美國占據「大腦」高地。除微軟、谷歌、特斯拉、輝達、OpenAI等科技巨擘態度積極,還有Figure AI、AgilityRobotics、Apptronik等新創企業,已與BMW、Amazon、NASA建立合作,搶進工廠與物流場域應用。
陸拚「身體」製造□低成本衝規模
大陸則是在「身體」製造上具優勢:在自動化零組件、馬達、感測器模組與電池製造上供應鏈完整,有具成本效益的零組件,採類似太陽能產業發展模式,讓人形機器人成本降低速度超越預期。
大陸宇樹科技G1、優必選Walker系列,以及小米、小鵬的家用與商業機器人,都已推出具商業潛力的機型,宇樹G1售價更只要一點六萬美元。
大陸供應鏈完整、零組件成本低且交期穩定,被認為是人形機器人商品化最大推手。儘管大陸在半導體、軟體、精密零件、靈巧手臂等領域遜於美國,但靠著「做出來、先量產、再疊代」的中國式創新,競爭力不容小覷。達明董事長何世池透露,陸製機械手臂價格是台廠一半,有些陸商甚至砍到只要三分之一。
我鴨子划水 專利申請全球第七
夾在中美間的台灣,多年扮演AI晶片、零組件與ICT模組幕後推手,亦鴨子划水搶居要角。摩根士丹利統計,過去五年來,各國針對人形機器人專利申請,台灣申請數量一百九十二件,位居第七、擠進世界前十強,大摩更將台積、鴻海、上銀、和大四家公司選入人形機器人供應鏈百強名單。
「但是台廠應該多重布局,」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盧冠芸說,台灣雖在AI晶片與資通訊供應鏈有優勢,但在軟體技術、模型與平台、系統整合必須更進步,應培養垂直整合能力。若能結合AI平台、場域應用與系統整合,才能跳脫代工廠、零件供應商角色,翻轉成為AI人形機器人新時代,與各國並駕齊驅的技術共同開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