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嬰兒與母親電子報】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兼具實用性、權威性、知識性的婦幼專業知識。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11/25 第362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台灣之小與大
聯合報社論 聯合/溢出的聲音:從建中和司改會事件談起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貨貿協議應儘速走完最後一步
聯合晚報社論 聯晚/「傘兵」當選 香港選舉穩中求變
民意論壇 兩岸大談判時代 蔡準備好了?
總統候選人 你給人民什麼願景?
陸生的體驗 改變:台灣的自我凝視
團結跨越勝負 讓人感動
退休了 活得長更要活得好
未富先老 長照政策不能等
語文競賽 讓孩子講想講的話
塑膠遊樂園 孩子的童年?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台灣之小與大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馬來西亞出席東協峰會,記者會中強調亞太地區的反恐同盟,也提到台灣。有人為此喜不自勝,認為美國重視台灣的盟國關係;也有人說,這只是歐巴馬的策略運用。

此事其實無需誇示悲喜。歐巴馬聲稱要成立對抗IS的同盟,對象包括了六十多個國家,台灣只是其一;而歐巴馬的領導角色與對抗IS的功過,在國際間頗受議論,歐洲國家都未必同意視美國為「老大」。台灣列名反恐聯盟,連外交部都僅低調回應,稱只參與人道救援部分。

台灣很小,處境艱難,反而民族自尊心特別敏感,對國際上出現「台灣」二字往往豎直耳朵,有時過度詮釋。法國導演盧貝松來台拍「露西」,台灣演員在其中扮演「路人甲」之類的角色也津津樂道,但片中台北的形象實在無可恭維,甚至有人認為遭到「醜化」。事後議員質詢台北市府,竟為該片補助了近四千萬元,與國片輔導金完全不成比例,所為何來?

其實台灣也可以很大,蕞爾小島,論國家競爭力,論世界貿易量,都超過小小幅員之能量。重點還是看台灣人能做出多強大的事。近來網路瘋傳,剛卸任的我國前駐法代表呂慶龍大使演出布袋戲的影片。呂代表在法參加活動,手執布偶,又唱又演,短短時間快速宣傳國籍航空直飛台北巴黎班機,又賣力向法國人推銷「運用了法國鏡頭技術」的台灣品牌手機,熱情十足抓住機會不放。很多網友感動地稱他是外交官典範。這樣拚命的公務員若能多幾人,台灣何懼自身之小?

小小台灣也可以很大。要表現得不卑不亢,別時時自艾自憐,的確不易拿捏;重點是執政者要有眼界,老百姓要有信心,朝野須齊心才能把台灣做大。

   
聯合報社論
聯合/溢出的聲音:從建中和司改會事件談起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最近有兩起道歉事件值得討論。其一是建中刊物《東海東》指責該校校長在和學生溝通校服問題時,說出「一人一票並不公平」等歧視遊民及低學歷之言語;後經發現校長的說法和語序遭學生斷章取義,學生在臉書上向校長致歉。另一件則是司改會為監督司法官而設的網站,卻誤植並洩漏了許多人的個資,引起法官和檢察官不滿,司改會為此道歉並同意修改。

這兩起事件的主體和性質相去甚遠,原本難以相提並論;然而,兩件南轅北轍的事,恰好反射了台灣社會偌大光譜的共同現象,值得作一對照。小至高中生的校刊言論,大至司法改革的嚴肅議題,無論是《東海東》或「司改會」應該都以監督者自居,也表現得正義凜然;然而,他們最後卻把自己變成了「審判者」,甚至刻意利用偏頗的資訊來醜化對方。如此一來,他們恐怕也背叛了自己的初衷。

建中刊物和司改會之所以如此操切,一方面當然是受到台灣政治氛圍的牽引,以為就是要透過尖銳的對立,引起社會大眾的注目及撻伐,才有可能促成改革──不論是校服的解禁或是司法的公正性。另一方面,這也反映了台灣社會語言近年嚴重誇大及負面化的傾向,尤其在政治人物及電視名嘴的薰染下,一般民眾的語言除不斷提升強度,媒體上更隨時充斥指控、打臉、怒嗆、駁斥、譏諷等用語。簡單地說,人們每次開口,幾乎都要加上情緒語詞,許多人幾乎忘了什麼是事實白描及理性回應;在情緒交鋒下,社會也就越來越失去對話的空間。

一個社會常民的表達習慣,通常可以反映該社會的文化內涵。以台灣憧憬的瑞士而言,瑞士人說話一向保守,通常保留幾分,不喜歡把話說滿;這和其喧譁誇張的南鄰義大利相比,便是極不同的民族性。在台灣,我們也有過純樸簡單的年代,但近年因政治對峙彼此挑激的結果,許多人動輒把話說滿,甚至說到言過其實的外溢地步。到了這種地步,語言就不再是為了「對話」,而成了「對立」的工具。

以建中的事件為例,當天在場討論制服問題的師生,不會不清楚校長談話的整個脈絡。然後,有個學生抓住校長的一點語病,經過截頭去尾及順序的加工,再透過刊物的傳播,立刻就把校長打成了一個不知民主平等為何物的蠻族。雖然只是在文字上動了小小手腳,但建中校長徐建國的聲名幾乎一夕盡毀,連不明就裡的校友都加進來撻伐。試問,學生事後在臉書的道歉,能彌補校長破毀的形象嗎?

再看司改會引發的爭議。表面上,「司法陽光網」的成立,說是為了透明監督,以推動司法公正與改革;實際上,司改會卻不擇手段地假「監督」之名行「審判」之實,用網路技術操作對司法官進行粗魯而片面的人格謀殺。同樣是司法人,司改會成員和他們宣稱要加以監督的法官、檢察官,受的是同一套法律養成訓練;然而,當司改會引用粗糙或不實的資料來審判其同僚時,有沒有想到判決一個案件需要釐清多少事實,需要站在什麼客觀立場?

假藉「監督」之名,對他人進行「審判」甚至「詆毀」之實,是台灣政治對峙中慣用的手法;現在這種風氣更蔓延到社會各個層面,電視上每天無不充斥著這類場景。問題是,當大家認真追問下去,這些外溢的聲音究竟呈現了幾分事實,結果往往經不起檢驗。包括在野黨指控洪秀柱被國民黨以三千萬元「搓圓仔湯」的傳言,雖經特偵組調查澄清,又如何洗得掉民眾心中留存的錯誤印象?

更可悲的是,這些義正詞嚴的揭弊者或改革者,在「神聖任務」的自我膨脹下,不僅簡化了真實的問題,更往往把自己變成了問題的一部分。就像司改會,不僅壟斷了所有司法改革言論,更有人向特定政黨靠攏成為其側翼,甚至挾此力量向司法部門進逼施壓。這麼一個龐然怪物,連與其他司法人對話溝通都無法平等進行,又如何推動讓人信服的司法改革?

建中和司改會事件只是兩個近例,真正值得掛慮的,是台灣社會失去了平實敘事及客觀對話的能力,人們不斷利用尖刻偏頗話語來製造對立而不自覺。這些四溢成災的聲音,有辦法收得回來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貨貿協議應儘速走完最後一步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在政府力拚年底完成兩岸貨貿協議談判的宣示下,原本各界對這次的第12次協商充滿期待,最後卻以下個月再談收場。各國為經貿談判所訂的時間表原本就是參考用,破局與否本應以平常心看待,但「2015年底談完」對貨貿協議不單純只是個時間點,更有重要的關鍵意義,因而我們期待兩岸能儘速完成協商。

兩岸關係複雜且糾結,因此除了少數鮮明的極端立場外,其實大部分的民意對洽簽貨貿協議可歸納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這句話:畢竟中國的龐大商機沒人能夠否認,但又擔心對其開放後台灣會承受不起。這些利益及擔心確實都存在,因此貨貿協議的談判指引,應該是尋求二者之間的平衡,而不是被單一議題所主導。但由於這個平衡點隨時移動並不好抓,而且對岸的平衡點又與我方不同,導致談判難度遠高於其他經貿協定。這也意味著「兩岸沒有貨貿協議」,或是「只求開放不求防守的貨貿協議」這二種結果,對台灣都不利。

在這個背景下,貨貿協議今年完成協商有幾重的意義。第一,中國與韓國、澳洲的自貿協定(FTA)都將於明年初生效,加上中國-東協FTA的升級版也完成談判,而中日韓三邊FTA也有加速的趨勢,對我國排擠的衝擊將逐漸增強;現在完成貨貿協議已經沒有「先機」可言,但至少給我國業者一些防禦的武器。

第二,明年台灣政壇將出現新局面,屆時兩岸關係的發展,變數必然增多而難以預測;對外無法排除我方著急但陸方冷處理的可能,對內也有新政府是否滿意結果、是否願意簽署協議,以及是否有能力讓立法院通過等一系列的挑戰,都會影響貨貿協議的進展。若我們能把握眼前雙方都有加速完成意願的機會,先完成談判,至少可以控制住一個變數,降低複雜程度。

第三是透明化的考量。目前各界對於貨貿協議的期待及批判,其實都建築在政府片段、局部的說明文件之上,對於整個貨貿協議的內容還是有「瞎子摸象」之感。若談判完成外界才能看到承諾及文本的全貌,也才能更為具體評估其利弊得失,而不是停留在捕風捉影式的討論。畢竟完成談判只是整個程序的第一步,距離生效還很遙遠,未來要修改要調整都有可能,因此儘速完成談判既有透明化的好處,又不會剝奪我國最後的決定權。

要如何達成今年完成的目標?按經濟部的說明,貨貿協議的最後一哩路約可歸納為三個瓶頸,分別是農產品的正常化問題、原產地規則的嚴寬問題,以及貿易規則(文本)的爭議。

這三個瓶頸的敏感順序應是農產品居首,原產地次之。對於目前我國限制大陸進口的700餘項農產品,我方堅持無法做出開放承諾,是關稅談判卡關的主因。農業議題一直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隨著大選接近,下個月貨貿第13回合談判時我方要改變這個立場的空間比這次還要更小。這個政治的現實問題意味著貨貿協議若要拚今年談完,勢將取決於北京是否有調整立場的空間;若陸方能展現彈性與決心就此一議題退讓,談完的可能性就大增,否則恐怕今年完成的目標就非常渺茫。

原產地規則也是類似問題。原產地規定得愈鬆,受益於貨貿協議的業者就愈多,反之則否。因此對於如汽車、工具機等最後談判結果是功是過,與原產地規則的內容很有關係,因而導致兩岸互相退讓的餘地有限,也需要政治決定。

最後,若貨貿協議真能突破萬難達成共識,後續的挑戰一樣艱鉅。為了使貨貿協議後續推動更為順利,我們建議主管部會要秉持「成事不必在我」的精神,今年談完達成共識,明年最終簽署的決定權留給新政府,對未來送到立法院通過以致於執行,才會順利,更是留下漂亮身影的好方法。

   
聯合晚報社論
聯晚/「傘兵」當選 香港選舉穩中求變
午後熱評/聯合晚報
香港區議會選舉落幕,雖然這是去年占中運動後香港首次大選,但區議會區域色彩較濃,對其政治意涵不宜過份延伸。但八位被認為是與雨傘運動強烈相關的所謂「傘兵」當選,還是可以解釋成香港人心中一些思變的成分。

親北京的建制派,包括民建聯、工聯會、自由黨仍然囊括了近七成席次,而泛民派一樣只得到2成6左右席次,區域性的政治板塊沒有顯著變化,等於文風不動,究竟是建制派的地域利益盤根錯節,讓占中掀起的民主風潮難以捲動?抑或占中不過是一次短暫的精神亢奮,只留下璀燦的煙花,卻無法落地生根?

現在看來,後者的成分似乎更大。占中這個有點像是從台灣太陽花運動嫁接過來的民主運動,雖然堅持的時間更久、所對抗的體制更為專橫,但占中卻像一株孤挺花,只有高傲,卻沒有土壤。它將目標拉高到空氣稀薄的高空,毫無妥協餘地,彷彿只為了等待一次絕美的死亡。它讓多數的市民看不見一條可以現出民主微光的路徑,反而更像是一場為了一些人當上民主英雄所打造的媒體造勢。

這次選舉唯一真正可談的是投票率增加,但它其實是兩個陣營相互動員的結果,它透露了香港更為撕裂的真相,一個分裂的香港,替她的前景蒙上更深的陰影。一部分人高亢地追求民主,但更大部分的人卻擔憂香港失去競爭力,意圖反過頭來壓制民主的呼求。

值得慶幸的是,包括社會民主連線在內的三個激進路線本土派政黨,這次全軍覆沒,無一席當選,完全可以解讀為香港社會的難得共識,亦即:香港並不相信激情,改變要穩健改革,而不是玉石俱焚,香港的政改前途依然未卜,但拒絕激進主義,可以是一個不錯的起跑點。

   
民意論壇
兩岸大談判時代 蔡準備好了?
左正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台/聯合報
馬習會落幕後,民進黨蔡主席表示,選後希望與對岸展開溝通,一個兩岸大談判的時代儼然到來。兩岸談判能否成功,決定於對彼此核心利益的取捨達成共識。對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及芬蘭與蘇聯之間的談判,有相當參考價值。

為解決二戰後的以巴衝突,一九九一年馬德里和平會議提出「以土地換和平」,拉賓政府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一九九三年八月達成協議,在以色列占領區建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向「以土地換和平」大步邁進。只是以色列國內的看法兩極,隨著拉賓遇刺,從自治政府到兩國方案的下一里路難以推進,兩個社會的暴力相向延續至今,仍然無解。

至於一次大戰獨立的芬蘭,則是於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四年兩次面對蘇聯入侵,在戰敗後割地賠款。一九四五年巴錫基維接任總理,力行「以尊蘇換自由」,不參加馬歇爾計畫和北約組織,並與蘇立約,同意若蘇聯為德國或其盟國所威脅,芬蘭將允許蘇軍入境,並予協助。蘇聯由此控制芬蘭軍事與外交,而芬蘭換得內政自主,沒有落入東歐國家的附庸命運。

和解的基礎是交換,以巴和蘇芬這兩組交換公式,固然有相應的國際環境,但主要還是兩方自己談判決定。相反的,兩岸間的交換公式—以形式一中換實質獨立—最初是兩強之間的默契,季辛吉一九七一年訪問北京時,即表達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一中一台和兩個中國,其後毛澤東表示北京對台灣問題可等一百年。一九七九年華府與北京建交,雙方默契是美台斷交,兩岸問題和平解決。換言之,形式一中與實質獨立的交換公式,早在一九七○年代即為兩強確定。

馬總統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沒有超出上述公式,但有重點與新意。重點是對兩岸未來保持開放,一九九○年代國內曾將一中稱為「未來一中」,陳總統提出「兩岸統合論」,同樣是以未來一中尋求兩岸和解。相反的,馬總統的一中是現在式,更符合國人對未來保持開放的期待。二是將一中立基於中華民國憲法,若對岸要台灣堅守一中,就必須承認中華民國憲法,承認另一套憲政秩序和政治實體,與北京並存。馬習會,是大陸對治權分立從不否認邁向承認的一大步。

但是,八年來兩岸之間的關鍵問題未能解決,反映這套公式的侷限。第一是馬總統基於憲法的一中表述,能否經得起政黨輪替的考驗。第二是兩岸間以各表呈現的形式一中,如何解決國際上北京優勢對台北活動空間的框架。前者受限於台灣社會變化,後者有賴於國際環境。兩者之間的矛盾與統合,端賴於詮釋。一中要能存活於已有獨特認同的台灣,和扭轉各國只承認北京的外交現實,在台灣內部,要將一中朝兩中詮釋,才能被社會接受;在國際上,要將兩中說成一中,方能讓各國放心接納台灣。馬習會時馬總統對一中各表的表述,受到許多國人批評質疑,正說明兩種舞台交疊時的詮釋困難。

在兩岸大談判時代來到之際,我們社會必須對可欲和可能的交換公式,做好心理準備。馬習會的訊息是,馬總統對兩岸關係的信念與實踐,是對岸目前可期的最高標準,若下屆總統與馬總統完全一致,兩岸關係的高峰可高如領袖峰會。若非完全一樣,但符合過去建立的交換公式,或許有低於領袖峰會的次佳選項。只是若完全沒有交換公式存在,要期待能維持現狀,恐怕會非常困難。

   
總統候選人 你給人民什麼願景?
鄭博文/屏東大學副教授(高雄市)/聯合報
國親民三黨都在近日公布其副總統參選人人選,三黨競爭態勢已形成,但三黨卻宛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至今仍提不出一套完整的政綱,向台灣人民交代台灣何去何從。

中國大陸二○一三年的十八屆三中決定,是習近平主政未來中國大陸十年發展政綱。目前中國大陸的自由貿易試驗區、一帶一路戰略、國企改革、公私夥伴關係方案都是三中決定的重要內容,其未來具體落實推動在十三五規畫反映,而十三五規畫已在今年十月十八屆五中拍板,凸顯中國大陸的三中決定是整體的、長遠的且有目標性的政綱。三黨是不是更要見賢思齊,不要連政綱制定工作都不如中共。

馬總統的「黃金十年」,蔡主席的「十年政綱」的醞釀時間是二○一一年,距今快五年,上一屆大選,台灣民眾選擇「黃金十年」,但近五年國際環境已發生許多重大事件,如中國大陸的十八屆三中決定、一帶一路戰略、亞投行成立、美國重回亞洲戰略、TPP及RCEP等FTA談判速度加快、韓國與各大經濟體FTA完成、中日東海對抗、南海紛爭等,都讓「黃金十年」、「十年政綱」顯然過時。

但馬總統「黃金十年」的兩岸關係是建立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所以兩岸關係大幅進展,因此蔡主席更應更新其政綱,交代沒有「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兩岸經貿關係,來化解國人疑慮。

國民親三黨若有心讓人民有願景與希望及安心生活,就應好好盱衡世局,將自由經貿戰略、高房價問題、國土重建、能源危機、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等民生議題以及兩岸發展戰略,好好研擬一套新的「十年政綱」並提出具體目標年預期成果,讓台灣人民有新的選擇希望。

因此三黨總統候選人當下工作是要繳交一份治國政綱,否則未來總統大選辯論會失焦,讓民眾無法認清誰有能力帶領台灣脫離困境。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在此次大選能贏得新加坡人民信任,理由無他,端在政綱、政策能及時反映人民所需,盼望國民親三位總統候選人能幡然回正,在大選決戰前五十多日前,好好制定給台灣人民的十年願景政綱,說不定令人耳目一新的願景會激發選民熱血。

   
陸生的體驗 改變:台灣的自我凝視
韓鑫/陸籍交換研究生(台北市)/聯合報
此刻的台灣如何自我凝視,是我來台後一直思索的問題。我穿過湧動人情味的大街小巷,在社交軟體上觀察,在街頭運動裡奔走,試圖挖掘和解釋台灣的希望和困境。漸漸地,一個關鍵字—改變,浮現在腦海。

「改變」,初次接觸到這個詞是在台北捷運的巨幅廣告,寫著「改變,從.taipei開始」。「.taipei」是台北市的網路代名詞和網路門牌,它將「改變」作為台北市政府對自我的一種凝視。

「改變」亦成為政客對於台灣的自我凝視。在台灣提出什麼政見都可能是錯的,唯有「改變」不會錯。蔡英文發文要「改變台灣,改變台灣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洪秀柱曾提出要改變自己所屬的政黨;朱立倫也將「改變永遠不嫌遲,只要行動,就有力量」作為競選宣言。

「改變」所以成為台灣上下的自我凝視,不正是因為現在的困境?只有在困境中才有尋找破局的動因。從大埔事件到反美麗灣運動,從反媒體壟斷到太陽花運動,這些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共同構成了台灣穩定社會中的不穩定因素,也成為台灣社會矛盾間歇性噴發的出口,勾勒出一個經濟剝削、政治內耗、社會正義蕩然、環境破壞嚴重的困境中台灣。

作為一個短居的外來者,我無從深切地感知困局所在,但畢竟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與他們的接觸讓我漸漸進入了一個真實的深層次的台灣社會。

James,是我的鋼琴老師,今年剛從大學畢業,主修機械。最近他總是穿著西裝,咬著麵包,趕來給我上課,一起吃飯總是點最便宜的魯肉飯,笑說「最近面試不順利,沒錢花」。上次James向我分享他參加鋼琴老師婚禮,反覆強調婚禮是在家族遊輪上舉辦。我對他說好好努力,說不定以後的婚禮更盛大,他擺擺手說這大概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

從James身上,我彷彿第一次觸摸到了在台灣和台灣人身上的隱形枷鎖,台灣年輕人面對的是十年不變的薪資水準和廿二K的低薪泥淖,在「那場盛大的婚禮」中他們終究只能作為看客,階級、世代的怨懟由此植根。

將「改變」視作一種自我凝視,其實台灣已經醒了。政客們用嘴闡釋著對於「改變」的理解,民眾們用腳在街道上、在廣場上實踐著他們的「改變」,NGO社團組織致力於偏鄉、教育、綠能、社區、食安以默默「改變」。「改變」需要的是政黨、政府、民眾和社會團體在共識之上作出的共同努力,而當下的台灣,這說法似乎也只能被束之高閣。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台灣,人人都感到變革將要發生,卻又不知道它會在何時、以怎樣方式發生(許知遠語)。三十年來台灣政治與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台灣社會似乎又陷入一種希望與困境構成的新的張力之中,「改變台灣」似乎已成為全台灣的通關密語,然而台灣卻遲遲找不到「改變」的正確打開方式。

   
團結跨越勝負 讓人感動
林柏寬/教師(台南市)/聯合報
網路上流傳一段影片「最珍貴的一堂課」,內容是新北市光榮國中九年十二班,全班同學為了讓行動不便的同學治愷也有機會參與體育競賽,在校慶運動會示範了一場超越勝負的接力賽。他們將治愷安排在最後一棒,全班陪伴著他跑完最後一棒。即使其他班級的最後一棒陸續超越治愷,治愷依舊克服身體缺憾,賣力衝刺,享受人生中第一次衝過終點線的喜悅,媽媽為他掛上人生第一面運動獎牌。

這種團結跨越勝負藩籬令人動容,也讓我想起去年底班級的大隊接力競賽。班上跑最快的同學意外受傷,跑第二快的同學因為母親不幸過世無法到校比賽,替補的兩位同學與這兩位同學跑步秒數相差高達七秒鐘,全班學生依舊士氣高昂,用團結與意志力彌補速度的差距。

當團結不再只是口號,當全部學生服膺這樣的信念價值時,我們班級竟然以破全校紀錄的成績拿到第一名!全班學生無不感動流淚,因為唯有全班真正團結在一起,跨越勝負的感動才會刻骨銘心!

   
退休了 活得長更要活得好
翁煙源/藝術工作者(宜蘭市)/聯合報
看到聯合報願景工程「翻轉超高齡社會」論壇的報導,想到筆者剛過半百,即回宜蘭呈半退休狀態,學校偶而兼些課外,也會去陪陪老人家畫畫。他們還願意走出家門,有群體接觸的活動,總覺喜樂多些。

回到工作室,不時遇到一位老婦人,常會埋怨隨她移居到宜蘭的另一半,不知好好安排退休生活,鎮日只會守著電視與電腦,心情總開朗不起來;而我出去寫生,遇到提前的退休族,明言就是要趁著體力尚好,天天騎著單車逛宜蘭的好山好水,顯得心情多麼開朗。

也有一對夫妻,從台北移來,偶而回台北授幾堂課外,在宜蘭過著近退休的生活,但不忘將一身的技藝傳授在地一些有心學習的人,相得益彰外,夫妻倆過得似神仙眷侶。

但有些本地的退休族,只偶而居家附近走走,甚少參與其他活動,沒多久整個人衰老許多;也有屆退尚年輕的退休族,無聊到似乎幾近「吃飽換飫(餓)」而已,還漸發現自己身體上不少毛病,這又是何等悲哀!

前些日子爬山,遇到一位從陽明山來的山友,自言以前連陽明山的各山頭也少去走訪,想不到老了才喜歡爬山,至少今不嫌遲,老人家體力尚可,多出去走走,真的有益身心健康。

活得夠長也要活得好,最好別留下那平均近十年不健康且需被長照的日子,是老人們該思考的問題。

   
未富先老 長照政策不能等
徐明仿/中臺科大老人照顧系助理教/聯合報
我國的長期照顧政策不能等。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三年後(二○一八年)我國人口結構將邁入「高齡社會」,十年後的二○二五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短短七年,我國人口高齡比將由十四%轉換成廿%;幾乎每年增加一%的人口高齡比,換算人口數,每年約增加廿三萬的老年人口。

日本—全球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僅十一年(一九九四至二○○五年)人口高齡比由十四%轉換至廿%,老化速度震驚全球。但,我國將刷新日本的紀錄,預計僅七年。

人口結構邁入高齡化,代表國家的社經發展與醫療水準都達到一定的國際水準,這是值得樂見的事。為創造充滿活力與希望的高齡社會,「醫療.年金.長期照顧」是必需的三大政策,預防國人因「疾病.退休收入不足.失能」三大風險,陷入老年貧窮的困境。

我國已建立三項「防貧政策」與一項「救貧政策」,預防老年貧窮問題的發生。一、全民健康保險:預防因疾病導致生活陷入困境。二、勞工保險、國民年金保險等,預防因退休所得不足生活陷入困境。三、老人福利制度:預防因失能與身心障礙等因素生活陷入困境。四、社會救助:救貧政策,全家經濟狀況符合貧窮線以下水準,透過津貼給付等維持最低生活水準。

目前我國亟待建立最後一道的「防貧政策」:長期照顧制度。

觀看全球,緩慢老化的國家(法、北歐各國)多採用稅金制;快速老化的國家(德、日、韓)多採用保險制,建立長期照顧制度。

長年研究北歐社會政策的日本學者指出:人口高齡比達到十%,長期照顧問題將成為社會問題,需要國家實施長期照顧制度,透過社會力量共同解決。日本於一九八五年人口高齡比達到十%;但是於二○○○年實施長期照顧保險,人口高齡比已突破十七%,於今年更高達廿六%,在不斷老化的人口結構下,使用長期照顧保險的人口數也節節上升,造成保險財政壓力。若日本能及早規劃實施長期照顧保險制度,或許可延緩保險制度的財政壓力。

我國與日本皆面臨快速人口高齡化帶來的挑戰—如何於短期內規畫長期照顧制度?而且,我國還得面臨「未富先老」的挑戰—財源哪裡來?推動長期不宜延緩,政策愈晚推動,只會讓未來推動長期照顧制度面臨更大的財政壓力,無論是採用稅金制或保險制。

別忘了,再十年,台灣的人口高齡比將高達廿%;且預計二○四○年人口高齡比將高達三十%,屆時,台灣社會每三位人口裡有一位是高齡人口,台灣的老年潮將一直持續到二○六○年。

期許政府按照原定期程規畫長期照顧制度,台灣沒有時間去討論實施長期照顧制度的「最佳時機」,因為人口老化的腳步不待人。

   
語文競賽 讓孩子講想講的話
李啟嘉/高中教師(基隆市)/聯合報
全國語文競賽周末即將展開,身為參與、指導語文競賽十幾年的國文教師,面對一些現象,委實不吐不快。

每每在各項研習與裁判講評中,聽到許多前輩叮囑不少競賽潛規則,例如:國語演講不要舉演藝人員當例子,因為他們可能有緋聞纏身,形象不夠正面;不要碰觸政治議題,因為會引來不同立場裁判的不快;還有人叮囑閩南語演講一定要舉台灣本土的事例。

本來美學標準與意識形態各有所好,不足為奇;然語文競賽許多資深前輩往往既擔任各縣市集訓教師,又擔任各級裁判,個人美學標準便成為比賽裁判標準。如此反覆複製,便成為比賽的潛規則。

令人深憂的是:這樣的比賽潛規則,深深灼傷了語文的底蘊與發展。

以閩南語演講為例,常聽到集訓老師或裁判,要求選手改掉稿子裡的中國故事,說:「我們台灣也有自己的故事啊!為什麼要用中國的例子?」甚至學生的演講稿中,講了愛因斯坦的例子,分享了泰國的公益廣告,都受到批判和刪改。每次聽到前輩們夸夸其言,我總是搖頭。

第一,我們應尊重選手的想法;第二,台灣即使獨立,這些故事仍是祖先的故事;第三,所有的物事都該是我們語言的資產。

我總認為要讓選手講自己想講的話。小女生可以在演講稿寫自己的感情困擾,可以追星,可以說自己和一隻黑貓的故事。小男生可以講家庭衝突,講自己對阿嬤哭笑不得。他可以在講稿裡評論時政,選手可以講他信耶穌,他拜阿彌陀佛。他可以用台語主張台灣獨立,他也可以用台語喊出他主張兩岸統一。

因為這是他的演講。

如果台語演講比賽,也要講究「淨化」,把移民祖先從中國大陸帶來的故事洗滌殆盡,那會刪去了台語很大一塊的語言層,也限制了台語原本廣闊、無限延展的表述能力。台語演講如果不能講中國、講西洋,這是在灼傷自己的母語,而不是呵護。

一個語言要能存活,就是要能從生活語言,進入文學語言,建立學術語言。台語要能說台灣、說中國、說日本、說美國,說原子、說中子、說到全宇宙。用台語談戀愛,用台語吵架,用台語說故事,用台語講上帝,講佛陀,用台語講出所有的事事項項。

所以當學生告訴我教會裡如何用台語說「摩西」、「以色列」,我是滿心歡喜,教學相長,而不是告訴他台語不能講演講西方的故事。

要求選手比賽要說政治正確的話語,完全違背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本懷,恕我不能接受,更要嚴厲譴責這種做法。

   
塑膠遊樂園 孩子的童年?
陳祺章/服務業(台北市)/聯合報
青年公園是台北市最大的公園,有不怕人的赤腹松鼠,有眾多樹蔭蔥鬱的老樹,有充滿樂趣的木製及石製遊樂設施,有媲美陽明山國家公園的造型花鐘,有唯美玻璃屋造型的園藝展覽館,有節能減碳功能的智慧太陽能圖書館…,這些功能迥異的角色或設施,吸引了大小朋友的歡樂笑聲,也增添了青年公園的活力元氣。

最近青年公園圈起圍籬在施工,要拆除現有的木製及石製遊樂設施,取而代之的是一組組塑膠製遊樂設施。這些無質感的遊樂設施置身綠意盎然的青年公園,與身旁老樹格格不入,也破壞了原有青年公園的風格。原有的木製及石製遊樂設施存在數十年,有許多大人的童年回憶,小孩如今卻得接受塑膠製遊樂設施,難道我們的小孩只能在充滿塑膠製品的城市長大,連到公園裡也不能逃離塑膠製品?

安全當然是到公園遊玩的最高原則,但是否要無限上綱,殘暴拆除原有木製及石製遊樂設施,抹除大家共同美好的回憶,而讓塑膠製品緊緊地如影隨形?有什麼樣的公園就會有什麼樣的城市,台北市需要一座什麼樣的公園?台北市希望變成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哇!《星際大戰》電影珍藏品即將在蘇富比開拍
蘇富比宣佈與著名日本服裝設計師NIGOR 再度攜手,於12月份——即最新一集《星際大戰:原力覺醒》電影公映前——呈獻其首個《星際大戰》電影珍藏品專拍:「Return of the NIGO」。

行政拖垮教學!主任、組長大逃亡
學校的行政壓力,不亞於醫師,評鑑過量、垃圾公文、活動競賽、教務扛總務……,一大群教師兼行政人員,工作負荷太大,續任意願低,台灣教育界正爆發史上最大逃亡潮!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