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幾米繪本,經歷心靈的旅行,再到生活的各種新嘗試,【幾米Spa電子報】將成為你最溫柔貼心的陪伴。 【or旅讀中國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的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之際,掌握其脈動。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07/10 第402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台灣「雙院記」
聯合報社論 聯合/擋住退將赴陸,即能守住國家尊嚴?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G20峰會 反映分歧經濟亂象
聯合晚報社論 聯合筆記/兩岸三地大教改
民意論壇 育才留才 前瞻才會成功
前瞻拚軌道 更要電動、自駕車
幼兒園教母語/傳承文化 客家社團願教學
幼兒園教母語/族群眾多 師資環境問題多
公務員學理財…提撥應可自己投資
漠視關說…當司法皇后不在乎貞操
理財不是點金術…股神也會虧 畫餅充飢啦
袁永興/頒獎典禮的科技運用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台灣「雙院記」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監察院以九票全數通過彈劾涉浩鼎案的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中研院七十院士隨即發表聲明,譴責監察院「未審先判」。未料,隨即爆出若干院士如曾志朗不同意卻被列入,是院士陳良博的烏龍。堂堂兩院這場對演,實在難看。

要論中華民國體制的沉淪,中研院和監察院其實只是小小的一景。國父孫中山對監察權有特殊期許,但監察權卻日漸萎縮,被譏為蚊子院。民進黨欲切割中華民國,更將之貶為「可割可棄」的盲腸;但蔡英文掌權後卻又忙著補提名。如此「政治工具人」特質,當然讓監院矮一截。

再看中研院,過去學術名望何等輝煌。早期院士雖少,卻有不少人享譽全球;近廿年院士倍增,品質反而稀釋,不時因錢、權問題傷害中研院聲譽。翁啟惠在院長任內涉及浩鼎案而去職,更是重創學術形象。

如今,監委終硬起來「打老虎」;但與翁啟惠「系出同源」的陳良博,卻發動院士連署。如此不避瓜田李下,互相包庇,難道要讓民眾看學術界如何秀下限?何況,院士指責監院「未審先判」,還「呼籲所有司法機構謹守程序正義,公平審理」;看來,有些院士連監察權和司法權之區別都沒弄清,才會出現如此「張飛打岳飛」的囈語。

狄更斯的《雙城記》說: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今天監察、中研演出的「雙院記」,寓言著台灣國家名器的敗壞,令人掩目!

   
聯合報社論
聯合/擋住退將赴陸,即能守住國家尊嚴?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由於退將到大陸參加政治活動頻頻引發爭議,行政院提案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和《國家機密保護法》;但美其名為「維護國家尊嚴」的修法,卻變成近乎無限上綱的管控。民進黨完全執政後,層出不窮的政治性立法、草率立法和針對性立法,再添一樁。

在「維護國家尊嚴」的大帽子下,新增的條文規定:曾任國防、外交、大陸事務或國家安全相關的政務副首長或中將以上人員、情報機關首長,現任和離退職十五年內,未獲准許,皆不得參加大陸相關政治機關主辦、大陸地區領導人主持的慶典或活動;即使參加類似活動,也不能有對大陸旗徽歌行禮或唱頌等行為。其情節嚴重者,將終身取消月退俸。

近年退將多次參加對岸活動引發爭議,有些行為當然有必要規範,以明確界線。但蔡政府修法,未標明行為準則之是非,卻大肆強調懲處,內容頗有可議。最令人好奇的是,「十五年」的規範到底從何而來?且看,《刑法》對刑事犯罪的追溯,對本刑三年以下者,追溯期不過十年;而蔡政府將退將、政務官當成破壞國家尊嚴之「虞犯」,限制竟高於刑事犯罪的追溯期,豈不荒謬?

進一步看,從陳水扁到馬英九執政的十六年,除了正副元首受任期保障外,其餘政務官的平均任期還不到兩年,有國防部長甚至不滿一周即下台。若不問任期之長短,一律以十五年為期管制,除不符「比例原則」,更將成為政府未來向民間覓才的障礙。而且,所謂「政治性活動」的模糊地帶很大,未來勢必爭議不斷,執法也相對困難。由此可見,草擬這個法案的主事者不是邏輯不清,就是別有用心。

這種「別有用心」,也表現在另一法條上,那就是對政務人員的入出境管制期限。這項修法,應是因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在卸任前縮短自己赴陸管制年限而來。但和「退將條款」一樣,也是藉由修法大幅擴張行政裁量權和人身限制,充滿政治算計,極不合理。

首先,將赴陸管制從「原則三年,必要時得增減」,改成「原則三年,必要時得增加」,這固然可杜絕類似「馮明珠事件」再發生,卻也讓行政機關有權對卸任政務官任意限制。尤其,「能增不能減」缺乏彈性,若某一職務因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當特殊情況消失時,即無從改回原期限。此條文因人設事而變得僵硬,由此可見一斑。

其次,最關鍵的新增條文,是對行政部門擴大授權,即使國安相關人員許可期限屆滿,仍須向原機關申報赴陸。由於此一條文並未標注期限,只要行政機關認為「必要」,即可指定所有符合條件者永遠無法擺脫管制,其期限可能是終身。試想,即使是《國家機密保護法》,對國家級機密、極機密和絕對機密的保護,分別只有十年、廿年和卅年的期限;而蔡政府對於政務官的人身自由,竟可如此無限管制,簡直不可思議。

最後,此次修法增加的懲處規定,更是嚴苛到令人咋舌。最高罰款除隨退休俸高低做調整,而且必要時「可追回」;支領一次俸者,最高罰款更高達五百萬元。如此重罰,真的是為殺雞儆猴嗎?只怕不然。蔡政府提出這麼一個侵犯人身自由、管制不成比例且爭議甚多的修法,並非真為保護國家機密或維護國家尊嚴,而是覺得兩岸關係既已急凍,索性將其他兩岸交流盡可能地汙名化、罪惡化,以掩飾自己在兩岸關係上的無能與挫折。一旦三讀完成修法,國民黨的「國共論壇」恐怕辦不成,未來「馬習再會」、「吳習會」當然也就更不可能。

簡言之,這是一次掩耳盜鈴式的民粹修法,無法守住國家尊嚴,更無助挽救台灣的外交挫敗。蔡政府如不好好反省,將永遠無法了解自己為何「內外兼失」。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G20峰會 反映分歧經濟亂象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20國集團(G20)漢堡峰會上周六閉幕,各國領袖對川普做出讓步,在貿易及氣候議題上用折衷措詞兼顧美國政府立場,以維繫G20團結形象,但是,這種脆弱的團結,以及大國在場內外的交鋒,在在反映出當前國際政經的現實,亦即:在沒有美國領導的世界裡,全球合作恐怕都將淪為形式與空談。

對照去年中國大陸在G20杭州峰會所展現共同解決全球重大問題的雄心壯志,今年在德國的漢堡峰會,無論是在場外或場內,呈現的就是當前全球所面臨的各種衝突與不安的殘酷現實,東道主梅克爾也只能在會議閉幕總結時向各國元首喊話:「團結,我們可以有更多成就!」

這次德國舉辦的G20峰會,成千上萬抗議民眾走上漢堡街頭,抗議G20及全球化所造成的貧富不均,還有1,000位民眾化妝成如美國知名影集「陰屍路」裡的喪屍,高喊「歡迎來到地獄!」漢堡街頭持續不斷的暴力及警民衝突,讓人感覺似陷入無政府狀態,和去年杭州峰會的「寧靜」景象,可說是兩個極端對比。

在會場內,最頭痛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對自由貿易及對抗氣候變遷持異議的美國總統川普,最後峰會聯合公報中雖重申支持自由貿易,但也首次附加聲明:當一個國家面對貿易夥伴採取補貼或其他不公平競爭時,可以使用「合法貿易防衛手段」。這很顯然是向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作出妥協。

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為回應美國要求,公報內容明列:「注意到美國決定退出巴黎協定」;「美國將致力與其他國家密切合作以協助各國取得及更潔淨與更有效率地使用化石燃料」。但公報也強調,除美國外的19國領袖認為巴黎協定是不可倒轉重談,並確認在美國退出後各國仍將遵守該協定,並繼續努力對抗全球暖化。

G20為川普保留顏面,在聯合聲明中作出讓步,以維持團結表象,但大國在會場內外的較勁,則是各顯神通,各有所圖。如日本近期致力主導除美國外的11國TPP維繫及生效,並趕在G20前和歐盟達成日歐自由貿易協定。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訪問德國時,大力遊說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進程,並向歐盟提議盡早建設中歐自貿區,在G20期間更藉雙邊會談向各國致力推銷「一帶一路」計畫。

而美國總統川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亭長達二個多小時的「雙普會」,既搶G20鋒頭,也凸顯川普聯俄思維並未因近來團隊成員深陷私通俄國風暴而有根本改變。另川普會晤英國首相梅伊,表示美國希望能很快與英國締結強有力的雙邊貿易協定,對照英國正加速脫歐談判,反映美英在自由貿易之路和歐盟漸行漸遠。

嚴格來說,美國迄今仍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龍頭老大,無論是在全球自由貿易或對抗氣候變遷上,如果沒有美國點頭甚至還唱反調,任何國際性合作都將事倍功半,不可能有重大成果。日本主導11國TPP,但很明顯又排斥中國參與;歐、日、中都是川普眼中造成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戰犯」,三者都被視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彼此簽署貿易協定,對改變全球貿易秩序影響有限;美、英和西方工業國家在自由貿易上分道揚鑣,反映的更是對重建世界貿易秩序的不同思維。

而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並致力於生產及輸出頁岩油氣等化石原料,不僅可能造成全球石油、天然氣、燃煤等價格長期崩跌,影響全球能源供需結構,而且可能抑制綠能及再生能源發展,讓全球減碳努力功虧一簣。這是市場力量的必然趨勢,不是其他國家繼續遵守原本強制效力不大的巴黎協定所能改變。

G20在漢堡的現實,映照的就是一個更加分歧及混亂的全球經濟,短期內我們看不到有可行的解決方案,各國只能各掃門前雪,自求多福了!

   
聯合晚報社論
聯合筆記/兩岸三地大教改
陳言喬/聯合報
最近大陸、香港、台灣三地都在教育(材)變革,大陸成立了建政以來的首個「國家教材委員會」;香港新特首則準備將中國史納入中學標準教材內;台灣則是忙著去中國化,刪減中國史專冊。他們都在「做年輕人的工作」。

青少年是人格塑造最重要的關鍵期,什麼樣的歷史教育,就會給出青少年什麼樣的歷史認同,並進一步形成什麼樣的民族認同。

香港政界與教育界多人批評年輕人不了解中國過去百年的苦難以及香港與中國的密切關係,是因一直沒有把中國史納入中學課程專章,欠缺歷史教育所致,才導致近年一連串由年輕人發起的政治運動以及港獨聲浪。

在台灣,歷史教育的改造,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李登輝時期推動編寫國中課程「認識台灣」開始,台灣歷史逐漸脫離中國歷史,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到陳水扁執政後教科書進一步把台灣史與中國史分割開來;現在蔡英文執政則是大刪中國史專冊。

從多年來各項民調中可以看出,贊成台灣獨立的聲音愈來愈多,儘管影響台灣與大陸關係漸行漸遠的因素不少,但從台灣這一代年輕人全都接受了這廿年來去中國化的歷史教材洗禮,兩者應有極大的關聯性。

在大陸,十多年前推動教育改革,各省市版的教材陸續出籠,課程活潑多元,但近年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文言文或紅色教材被排除,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西方作品。有的文章泛宗教化、去意識形態化,甚至違背基本事實和常識,問題愈來愈嚴重,大陸才決定成立「教材委」,負責審查大中小學的課程與教材。

大陸新設立的「國家教材委」級別不低,是由副總理(副國級)劉延東擔任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長、中宣部副部長擔任副主任,多名委員還是中共中央黨校的專家,顯見未來大陸的大中小學教材都將加強意識形態的課程。

年輕人是國家未來的棟梁,他們怎麼認識自我、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如何認同民族與國家,都在中學至大學時期形成;來自家庭的背景或有一點點不同,但學校一連貫的教育,加上必須死記熟背應付考試,要灌輸一個年輕人的觀點,就在學校的課堂上。

兩岸三地政府都在透過教育加強(或改變)年輕人的意識形態,多元變一元,未來幾年台灣「天然獨」對上大陸「天然統」的激烈碰撞將會層出不窮,兩岸關係趨勢下的大局勢恐已難改變。

   
民意論壇
育才留才 前瞻才會成功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前瞻計畫,無論綜觀整個行政院計畫書,或者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都讓筆者質疑:前瞻未來,國家需要新世代的基礎建設,但什麼才是真正新世代的基礎建設?是一些看似充滿先進科技、卻可能因為少子化而少有人使用的硬體設施?還是可改善人們學習與工作條件,營造為台灣育才留才、甚至吸引國際一流人才的基礎建設?

可是全篇計畫唯一出現與人才有關的是「完備數位包容、保障寬頻人權」、「建設下一代科研與智慧學習環境」、「校園社區化改造」,與特別條例中才加進的「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卻是屈居於「軌道、水環境、城鄉、數位、綠能、因應少子化、食安」等項目之末。

二○一三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已經警告過,台灣專業人才占外移人口達六十一點一%,居各國專業人才外移之冠。同時,英國牛津經濟研究中心也預估:台灣至二○二一年,將成為人才最為短缺的國家之一。在人口基數「少、老、移」等壓力下,台灣的全面國力如何維繫?育才與留才建設,前瞻計畫為何未提?

這十多年來,台灣不僅未能有效吸引外來的人才,連本國人才也大舉外流。眾所皆知,人才外流的主要因素是:近二十年來,整體薪資未能隨企業革新而有效成長,原封不動的薪資結構,讓台灣就業環境缺乏競爭力。產業的外移與空洞化,加上政府效能在選舉文化中的消磨,無法有效掌握與鄰近如大陸等的崛起,加速投資環境惡化和人才的出走,形成台灣有近百萬台商與台配在大陸「楚才晉用」的遺憾。尤其在最近兩岸政治局勢僵持下,大陸更加足馬力,釋出各種優惠方案,企圖吸引更多的台灣年輕人就業與台生赴陸求學。未來台灣青壯人口的西進,恐怕難以抵擋。

相對之下,受到國人家庭與學校教育的影響,大多數國內年輕人缺少多元思考、系統性溝通的能力與多國語言,這方面可以採取向外尋求「互補性人才」,包括從已經在台灣求學或實習的年輕外籍人士、僑生,甚至是陸生身上找,把優秀的人才留下來,才能補足人才的缺口!

最後,許多大學在徵求新任教師時發現,海外名校畢業的申請人愈來愈少,有些科系甚至招不到人,而一招再招。相對的,一些在國內具有學術聲望者,甚至一些剛回國不久的助理教授,也屢屢被鄰近國家以更高的薪資待遇挖角。學界長期的低薪,加上最近年金改改革拍板底定,將導致另一波台灣大專教師人才的流失。

筆者必須呼籲:在少子化浪潮中,在國際社會激烈搶才的關鍵時刻,前瞻計畫必須正視人才培育的整體規劃,才能真正為下一代人營建永續生存的環境!

   
前瞻拚軌道 更要電動、自駕車
李若松/資深媒體工作者(台北市)/聯合報
四、五十年前,清華大學在新竹復校不久,動力機械系就開始發展電動車,安靜無聲載著貴賓在校園裡參訪,我就期待電動車成為未來交通工具。法國最近宣布二○四○年不再銷售汽油車,瑞典Volvo富豪集團二○一九年不再銷售汽柴油車,各大汽車廠都在發展電動車,電動車時代就要來臨,台灣政府準備好了嗎?

從「共享單車」占機車位引起民怨,台灣適合發展電動汽車、機車充電站或應該發展電池交換站?台灣的前瞻計畫或許在軌道建設之外,應該加速發展電動車、自動駕駛車,投入發展汽機車充電站、電池交換站,形成電動車、自駕車產業鏈。

十多年前,我就參與試騎「電動機車」實驗,充電式電動機車龜速,續航力僅二、三十公里,電池容易老化,假如我住一樓,家裡使用充電型電動車確實可行,但台灣大多數的大樓公寓並沒有充足的停車空間或充電設施,必須借用辦公大樓停車場的插座;最後我放棄電動車代步,但從未放棄駕駁電動車的嚮往。

最近幾個月,國內新創公司推出兩人座的電動機車,預購一個多月就超過一萬輛新車;這款在國內快速竄起與普及的智慧型電動機車,採用比加油站更快速的電池交換站,但分擔共享電池的成本,必須燃料依里程計費,有不同的里程計價,平均每公里從一點五元至二點五元。

在美國住了一年的兒子說,特斯拉電動車在國外只需要負擔電費即可。他認為電動機車或電動汽車,採取充電站模式成本較便宜,但台灣的狀況不容易用充電站。

台灣都會區和郊區有不同的條件,北部或都會區要設立充電站有空間取得的困難,就算快速充電,仍找不到充電期間的停車位;其實,電動車或電動機車關鍵就在於市場規模,電池交換站模組可以在加油站、量販賣場、便利商店、社區設立,方便移動充電設備,關鍵在於電池規格統一量產,充電成本就可降低。

汽機車是台灣最重要代步工具,使用汽柴油為能源,空氣汙染、碳排放無法避免,加速發展電動車、政策補助發展與購買,建立完整配套措施,刻不容緩。

   
幼兒園教母語/傳承文化 客家社團願教學
陳元勳/客語薪傳師(新北市)/聯合報
文化部日前公告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將母語教學提早至幼兒園。客家社團頗感欣慰,認為對復甦提振客家母語大有助益!

教育部長潘文忠二月頒發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時,面對母語斷層危機致詞,指閩南語已住院、客家語在加護病房、原住民語在急診室急救。一語道破客家語言流失程度,確實比閩南語嚴重!客家鄉親擔心將來的幼兒園母語教學,會不會像過去國小推行母語教學西瓜偎大片,僅選人數較多之閩南語來施教?客家社團憂心母語斷、文化滅,願協助政府辦好母語教學。

據聯合報報導偏鄉師資難找,新北市就有一七一名合格客語薪傳師,各幼兒園可向各縣市政府教育局或客家事務局申請師資支援。目前新北市有五十多個客家社團,新北市客家事務局正鼓勵各客家社團與各國小合作辦理有關客語教學活動,將來新北市的幼兒園可就近找客家社團協助或透過客家局幫助。

新北市客屬文化協會曾和中和區積穗國小合作舉辦「客家生活體驗營」,教唱客家童謠、客家美食DIY和展示客家文物。此類體驗營教學,學生感到好奇又可實際體驗,收效很大。將來幼兒園不妨模仿試辦,如班級少,辦理半天即可,如只有一個班級的幼兒園,亦可與附近兩三個幼兒園一起辦理。

   
幼兒園教母語/族群眾多 師資環境問題多
溫蘭英/六堆文教基金會監察人(屏/聯合報
報載根據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幼兒園未來要教母語。筆者覺得此舉不切實際,必徒勞無功。

一、除極少數偏鄉幼兒園有單一族群的學生外,幾乎都是多族群在一起,請問到底要教誰的母語?除閩南語外,光原住民語就有十幾種,客語也有五種,外省族群也有他們的母語。

二、師資呢?具備幼教資格者不一定會說該族群的母語,會說母語者不一定具備幼教資格。

三、現在閩客、閩外、客外等等通婚者多,到底要學爸爸的母語或媽媽的母語?

四、即使在幼兒園學會了,在家或到了小學沒接續學習一樣會忘光。

五、除偏鄉幼兒園外,其他幼兒園幾乎都在花錢學英語,誰會認真學這個不必花錢又不容易與世界接軌的母語?

既然是母語就該在家裡學習,如果父母不教,只靠學校老師不會有效果。此外,如果每個人都很有族群意識、堅持要說母語,則國家必不易團結。國語是學習之母,沒有豐厚的基礎必會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英語是世界語言,想走出去和世界接軌非學不可。然而每個人能力和時間都有限,顧此容易失彼,過度強調母語的學習可能有礙國語和英語的學習。

為了國家長遠未來,應該推行「在家說母語,出外說國語」,這才是有遠光、有智慧、兼顧國語和母語的明智之舉。

   
公務員學理財…提撥應可自己投資
查士朝/台科大資管系副教授(台北/聯合報
筆者為六年級生,當筆者相當多同學或學長學弟,如果畢業後進入到正確的公司現在已經過著半退休生活的同時,筆者對年改有些不吐不快的想法。

首先,我們要解決問題時,可以先思考:即便少子化,年金也不會破產的方法是什麼?最簡單的概念就是個人帳戶,例如美國的401K制度,你可以向自己帳戶投入薪資的一定比率,然後雇主至少要提撥一定的比率,有些雇主想吸引人才,會選擇更高的提撥。

其實我國目前退休制度不管公保或勞保,都有自己與雇主提撥的部分,加起來金額目前最高是月薪的十八%。就這部分來說,筆者計算一下,如果一個人從卅五歲薪資比較穩定開始計算,每個月存兩成薪,存了卅年之後退休,如果以利率五%計算,退休後每個月領八成薪,可以領到一○二歲。倘若覺得這樣報酬率太高,一般如果找到三%的投資標的,從卅歲開始每個月存薪水的四分之一,這樣退休後月領八成薪可領到九十四歲。

因此,當目前公教年金制度個人提撥加雇主提撥會朝向十八%的方向在走時,筆者覺得如果自己來管理退休準備,選擇合適的投資標的,根本不該出現天花板是月薪六成的情況。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有尊嚴地領自己存下來的錢。

有了理想狀況後,接下來看現在年金的狀況,一般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通常會採用分割與解決的做法(Divide and Conquer)。對於一部分早期採用恩給制的是一種作法,對目前還在工作、仍然需要繳好幾十年退休準備的人作為另外一種處理。

從近來政府宣傳可以節省多少錢來看,這個金額絕非政府目前財政不能負擔。政府可以解決年金問題的手段非常多,可以像健保採用點數制,每年只把基金孳息按比例分給所有人;可以調漲利率,讓基金獲益報酬更高;乃至於適度利用通膨等等。很遺憾的,這次年改完全只是以多繳少領延退為方向,但又不能保證不會破產,而且更加深化階級對立。

報載年改衝擊文官體系,考試委員建議安排公務員上理財課程。筆者更覺得,幸好是在四十出頭遭遇此事件,現在還可採用比較積極的方式自行進行退休準備。只是個人提撥和雇主部分負擔的部分,應該讓我可以拿來投資,而不是讓政府拿去亂操盤;另外,依先進國家做法,個人投入退休金帳戶的金額應該有部分免稅。

不過,事已至此,只希望政府能建立辦法,照顧那些年金減少又身體有恙的退休長輩。

   
漠視關說…當司法皇后不在乎貞操
羅智強/總統府前副秘書長(台北市/聯合報
「司法的公信力有如皇后貞操,不容懷疑」。這句話本是期勉每一位司法官,要珍惜、重視國家所賦予自己的公權力。但如果有一天,最不關心皇后貞操的就是皇后本人,那麼台灣的司法獨立,還有未來可言?

在馬英九前總統的所謂「洩密案」中,有許多法律攻防見解不同,這在訴訟中是常事,但北檢的表現,卻讓人有二大驚訝:

首先,北檢從頭到尾,完全忽略了「杜絕司法關說」的公共性與重要性。為了扭曲馬總統的動機,北檢花了許多力氣,去製造所謂「馬王不和」的論述,先不說這種「誅心論」的荒謬,更重要的是,馬王和不和,跟「杜絕司法關說」有關係嗎?難道因為馬王和,所以司法關說就和公益有關,而馬王不合,司法關說就和公益無關?

所以,如此荒謬邏輯背後,北檢真正的目的,是要把「司法關說」來個「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刻意漠視「司法關說」對公共性、公益性與社會正義的重大影響,才能只限縮討論「洩密」。才會出現,對足以把司法正義之戟,折戟沉沙的「司法關說」,北檢竟然可以冷漠地表現出既不在乎,也不關心的樣子。

法治是民主社會的前提,獨立性更是司法權的基礎。當國家最高領導人,為了捍衛司法公正,遍體鱗傷時,卻荒謬的發現,身為皇后之一的北檢,一點也不在意皇后的貞操。

而第二個讓人驚訝是,其實馬英九的洩密案,早在三年多前,承辦黃世銘案的主任檢察官就依據最高法院判決,實質認定馬英九沒有犯罪、也沒有教唆犯罪,並簽報檢察長楊治宇核閱了。但等到蔡英文上台換了北檢的檢察長,卻把這個案件硬改為起訴,還拗三年半前不辦,是因為總統有豁免權。但事實上,在三年前的簽呈中,根本沒提總統的刑事豁免權,在簽呈中檢察官白紙黑字就認定馬英九沒有犯罪,北檢為了讓馬英九繫訟入獄,竟公然說謊!

對司法關說無感冷漠,是北檢這位司法皇后,放任權力黑手,玷汙司法皇后的貞操。而把已實質認定為無罪的洩密案,在沒有新事證的情況下,硬改為起訴,這是北檢自己玷汙司法皇后的貞操。

當司法皇后自己都不把貞操當一回事,台灣還有法治可言?台灣的司法,還能讓人民有幾分相信?幾分尊敬?

   
理財不是點金術…股神也會虧 畫餅充飢啦
鍾邦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高雄市/聯合報
為了降低年金改革帶來的衝擊,有考試委員建議安排公務員上理財課,但筆者認為這是畫餅充飢,無助解決實際問題。且理財教育若可行,那為何本應該是理財高手的退撫基金操盤手,都只能交出連定存利息都不到的成績單,以致基金面臨斷炊的窘境?

所謂的理財教育,應該是讓投資人在購買金融商品時俱備必要的風險意識,不要人云亦云,盲目投資;此外也應該明白投資的時機與大環境因素十分重要,並非總能人定勝天。

以被稱為史上最難賺錢的二○一五年為例,根據避險基金研究的統計,該年度避險基金平均虧損四%,連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績效也創二○○八年以來最差表現,他掌管的波克夏海瑟威跌幅逾十一%。倘若投資時機不對,遇上類似金融風暴或九一一恐攻的國際事件,試問我們上過幾堂理財課的公務員能否表現得比巴菲特更好?

理財課不是點金術,賺錢者退休生活更加無虞,但賠錢了又要怎麼辦?倘若原本就因為退休金減少而捉襟見肘的人,不是要更雪上加霜,造成社會問題?

如果要上理財課,也恐怕是那些弄出全國皆輕軌的官員才是吧!不計大眾運輸工具的運量需求,更不管財經學者們未來將掏空財政及債留子孫的沉痛呼籲,但求眼前看得見的明顯「政績」,便毅然決然讓「前瞻」強渡關山,如果他們有絲毫的理財概念與規畫,又或者這是自己的血汗錢,還會這麼毫不猶豫的「投資」下去嗎?

   
袁永興/頒獎典禮的科技運用
袁永興(樂評人)/聯合報
這些年世界各國在音樂表演的舞台上,充分展現科技能量已達競賽般的程度,一方面得力於演唱會帶來的豐厚經濟效益,能讓表演得以強化、進階到奇幻的視聽效果,另一方面則是許多技術的進步和成熟都有軟硬體的配合,厚實了表演內容的縱深。

金曲獎頒獎典禮在2012年、第22屆的呈現是個分水嶺,那一年恰好也是由新聞局轉為文化部的一年,主辦單位變成「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由台視承辦。舞台從較單調且運用了幾年的LED開始做了層次的變化,五月天在這場典禮演出的「2012諾亞方舟」帶給當晚觀眾音樂和眼球的震撼,但最大亮點則是鳳飛飛以「浮空投影」的演出,這是過往典禮上所沒有的內容。當時的浮空投影技術還是個新鮮話題,日本虛擬歌手初音未來先引起的注目,在後來被廣泛運用到演唱會及頒獎典禮上,無論東西方皆然。

金曲獎在2014年的第25屆堪稱集視覺、聽覺美學之大全。巨型LED版襯托的蔡依林華麗歌舞秀,集結桑布伊與蕭煌奇、謝宇威的原民、台、客融合演出的「大地」,以及林俊傑跟Jason Mraz的crossover東西合作,加上風格化設計的入圍與各種轉場影片,和找來葛萊美獎的成音大師Laurence H.Estrin,讓這屆的聲音呈現超越了以往,是至今讓人最為激賞的一次頒獎典禮。

到了今年第28屆,浮空投影的安排依舊運用,新出現的是擴增實境AR,和這兩年歐洲電視歌唱大賽或去年江蘇衛視的跨年晚會、或更早日本團體Perfume在2015的NHK紅白的表演相較,效果尚有努力的空間。

不過,「金曲獎」畢竟是音樂人的盛會,音樂是核心價值所在,「聲音工程」的完善更是最重要的基礎。但是今年典禮在這一塊的表現卻讓人失望了。我們期待一個好的科技跟視覺結合,去強化並強大音樂的力量,而非掩飾技術的缺陷與不足。

   
培養即戰力 成為職場贏家
「即戰力」也就是即時的戰力,當進入職場時能立即上手工作的能力。社會新鮮人在職場擁有即戰力,除了能提升工作效率,在工作上的能見度更高,並且適應力能變得更強。

盛夏來臨,減重甩肉就從有氧開始
說到減重,許多人的第一選擇是先從有氧運動開始,但真的只要做有氧就能達到理想效果嗎?而什麼時間做又是最有幫助的呢?而其實想要減重燃脂,適量搭配「吃辣」還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喔!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