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NOVA情報誌】帶你進入多采多姿的3C世界,每週主題深入探討,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的電腦與數位產品資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07/12 第402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老人也是公民
聯合報社論 聯合/蔡英文射出之箭,為何總落回自己身上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G20峰會 中美德大角力
民意論壇 兩大但書…電價保證不漲 你信嗎?
政策不一 oBike亂象多
強制處理抗爭者 應符比例原則
準反恐對付陳抗 激化對立
反恐、維安 截然不同
改變消費 緩解海洋垃圾
去梯言╱刑法第一百條復辟?
願景回響/公共化 讓窮人翻身
願景回響/發展技職 鼓勵實作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老人也是公民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台灣高齡化社會,不少老人景況堪憐。日前新竹縣一名獨居老人被發現在家「孤獨死」,告別式上出現好幾名綠衣人。原來送信的郵差早已注意到老人困境,平日即接力提供援手,還曾集資幫老人買蛋糕慶生,此時趕來送他最後一程。這類故事令人感動、心疼也感慨。

但另方面,嬰兒潮世代的老人並非全屬弱勢,從政府補貼公共交通工具,到以房養老措施協助,到處趴趴走享清福的老人不在少數。日前溪頭森林區「橫躺族」霸占公共區再引發討論,多年來勸阻無效;未料這些以銀髮族為主的橫躺族理直氣壯辯稱「老人走累需要休息」,連有人行經附近的走路聲都被怒斥吵了他們睡眠。竟還有所謂「專家」幫忙解釋,老人休閒有益舒緩長照需求。

溪頭遊樂區數年前就曾研擬提高門票,因普通票一張二百元,老人特惠票卻只要十元,變成某些人長年流連處所,還經常發生公廁衛生紙整捲失蹤,公共飲水被人用水壺整桶灌滿帶走等異象。或許這僅是少數人的公民素養不佳,但一來竟有人解讀與長照掛勾;二來傳統文化無形中鼓勵倚老賣老,看公車和捷運上常有老人高聲要求讓座,搞到博愛座空著沒年輕人敢坐,堪稱全球獨步怪象。

老人也是公民,基本人權應受保障。唯其如此,老人更應自覺,維持公民素質底線,何況政府對「資深公民」的補貼亦十分可觀。「倚老賣老」不在公民權限之內,人人都應自重。

   
聯合報社論
聯合/蔡英文射出之箭,為何總落回自己身上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蔡英文總統拍板司法改革四大重點,包括打造中立的司法體系、建立法官淘汰機制、裁判書親民化、人民參審制等,並要求相關部會提出具體改革時程。這些,表面看似洋洋灑灑;但對照貪腐的陳水扁正在外面趴趴走,而民進黨內要求「赦扁」的聲音響遍四野,蔡英文此時提出司改主張,只怕未戰正當性已先蕩然。

看得到別人的問題,卻看不見自己的問題,這是蔡總統執政一年多來的最大罩門。也因此,蔡英文大張旗鼓發射的改革之箭,最後往往繞回來落在自己身上,其實毫不令人意外。以陳水扁為例,這位保外就醫的貪腐者天天挑戰公權力,踐踏司法尊嚴;而整個蔡政府卻裝作若無其事,任由醫療團隊在那裡編造藉口,任由挺扁人士在那裡指手畫腳。面對政治對司法的嚴重干擾,蔡英文視而不見,卻誓言要從周邊建設鞏固司法威信,這已不是「見秋毫而不見輿薪」,而根本是「裝瞎」。執政黨一邊公然破壞司法制度,一邊放言進行司改,人民會相信嗎?

這類的例子,不勝枚舉。以華航空服員罷工為例,蔡英文乘著新上任的風光向他們示好,讓華航對工會的要求照單全收,展示主政者的無盡體貼。結果,卻換來華航的嚴重虧損,並傳出正評估是否停止台北-紐約航線。為了總統施其個人小惠,卻把公營事業的經營理性拋在腦後;試問,逞了一時之快,而今滋味如何?

異曲同工卻為害更烈的,是勞基法「一例一休」的修法。蔡政府罔顧產業的不同特性和規模,用傳統製造業的思維來框限勞動時間,表面上美其名「照顧勞工」,實質上卻讓勞資雙方同受其害。更惡劣的是,在新法對經濟的衝擊一一浮現後,民間業者深受其苦,哀鳴連連,蔡政府竟採取「鴕鳥戰術」,一方面不願修法改正其錯誤,另一方面更要求地方政府暫勿執行勞動檢查,以免傷害太大。如此首鼠兩端地蹉跎觀望,完全自失法治國家的立場,也暴露了蔡政府投機而怯於負責的本質。

蔡政府射出的改革之箭,為何總像回力棒一般飛回來擊中自己,原因有幾:一是美好的口號太多,而細膩的思維太少;二是追求近利的躁動太多,長遠發展的見識不足;三是自我膨脹的欲望太大,但自我實現的本事太少。三者概括而論,其實就是「權力」與「能力」太不相稱:權力很大、欲望很多,卻沒有足夠的能力權衡整體的輕重緩急及複雜的利弊得失。不僅如此,這又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要解決的問題沒解決,會影響民意支持;執政者再進行下一場改革,民眾信任度又更打折;接下來,又是更多的不信任。

以「前瞻基礎建設」為例,這是蔡政府唯一一個以「發展經濟」為著眼的計畫,而不是以「分配」為目的的改革;理論上,這應該受到外界的熱烈歡迎,但為何卻有過半的民意反對?理由無他,就算一般市井小民,也看得出這個大頭大腦的計畫其實是胡亂拼湊而成,看不出任何「前瞻」的策略性眼光。更令人不安的是,林全內閣的效能經過一年多的檢驗,已證明其規畫和執行能力均不合格;而如今驟然提出長達八年、花費八千八百億的建設計畫,怎麼可能落實推動?今天林全在那裡擺姿勢拍胸脯作出保證,但是民調已崩頹至此,明年他和其他幾位前瞻操刀手還會在那裡嗎?如果不會,人們為何要把這麼大的經費和責任交到他們手上?

看得到別人的問題,卻看不到自己的問題,這是蔡總統的一大缺陷,因此造成決策路線的一錯再錯。明明看到問題已經擺在眼前,卻不願誠懇面對及解決,則是整個執政黨共同的心理障礙,不斷在自我蒙蔽中流失民心。蔡英文射出的箭,最後總會落到自己身上,不正是大話說到難以自圓其偽?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G20峰會 中美德大角力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20國集團(G20)峰會日前在德國漢堡落幕,各國領袖針對經濟、金融、貿易、氣候多條陣線交鋒,不過《金融時報》報導,這次的G20峰會,其實是美國總統川普、德國總理梅克爾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競逐全球領導地位的賽場。此一評論觀點相當到位,且讓我們從習近平在峰會中發表的關於世界經濟形勢的講話談起。

習近平在題為《堅持開放包容推動聯動增長》的演講中針對當前全球經濟提出四點看法與建議:

一、全球應堅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大方向。因為只有開放,也就是全球化,才能帶來更多的貿易及投資,進而促進更高的經濟增長。

二、全球應共同為世界經濟增長發掘新動力。這個動力首先來自創新。

三、全球各國要攜手使世界經濟增長更加包容。處理好公平與效率、資本和勞動、技術與就業的矛盾,要繼續把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有機結合起來。

四、全球應繼續完善經濟治理。特別應加強宏觀政策協調、改革國際金融機構、完善國際金融監管。

習近平還提到不久前在中國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特別提出全球治理的「五通」新理念,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及民心相通,並以此期許G20峰會的努力與成就。

去年的G20峰會在中國杭州舉行。從杭州峰會到今年元月瑞士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到今年5月中國舉辦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再到這一次G20漢堡峰會,習近平對全球經濟發展的看法與主張一以貫之:

首先,堅持對經濟全球化的肯定。認為全球化應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唯一正確選擇;與此同時,不迴避及正視全球化帶來的相關麻煩與困擾。「一帶一路」的倡議正是中國針對21世紀的全球治理,從「坐而言」到「起而行」。

回顧九年前G20峰會誕生的背景,當時(2008年)全球爆發世紀金融海嘯,全球主要機構如IMF及G7等,全都束手無策,一陣倉惶中,乃匆匆將G20財長峰會升格為G20峰會,並於當年11月舉行了第一次會議。G20峰會的誕生因而有三個特質:(1)針對及因應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2)在原有的機制無能為力下必須建構一個包括中國在內的新機制;(3)短期任務在於化解極可能惡化為世紀大蕭條的金融危機。

過去九年,一眾發達國家在持續擴張性的量寬(QE)貨幣政策下,雖然避免了經濟大蕭條的出現,但也埋下了日後可能爆發新一輪危機的種子。更值得關切的是,導致全球經濟陷入長期「L」型發展的結構性因素──即全球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情況並未得到矯正,甚至還因長期大範圍的QE政策進一步惡化。

就在此刻,一向高舉全球化大旗的美國,在總統川普上台之後,開始揚棄了全球化,重回保護主義,全球經濟因此正走到了十字路口,這也意味著發展了才九年的G20峰會也正走到了十字路口。一股質疑全球化、棄守全球化甚至反對全球化的力量被美國主導,一股肯定全球化、堅持全球化並主張完善全球化的力量由中國主導。對中國而言,幸而吾道不孤,出現了另一西方大國德國的力挺。這即是《金融時報》看到及描繪的場景。

然而這或許只是本屆G20峰會的一個面相。世局錯綜複雜,各國在各個不同問題上的態度、立場及選擇也因此有不同、有一致、有矛盾、有合作。比如在朝鮮核武問題上,中美之間既有合作又有分歧,在IS問題上,美俄之間既有合作又有分歧,在一帶一路問題上,中印、中日、中美,也是既有合作又有分歧。

總括言之,G20成員彼此之間存在著諸多合縱與連橫,但無疑,中、美 、俄、德之間的博弈還是最受關注及影響最為深遠的,而其中,從杭州到漢堡,觀察G20峰會的氣象,中與德這一對最新的G2關係,或許是一個最值得關注的新形勢。

   
民意論壇
兩大但書…電價保證不漲 你信嗎?
陳立誠/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台北/聯合報
媒體報導經濟部保證發展綠電不漲電價,這不是經濟部第一次掛保證了,讀後深感這個政府真是騙術高超。

經濟部為何再度「保證」也是其來有自。因為立法院預算中心指前瞻計畫發展綠能的隱憂,就是「未來電費恐漲」;當然立法院預算中心不願讓政府太難堪,說得很含蓄;什麼叫「恐漲」,根本是必然「大漲」。

蔡政府發展綠電的原因就是取代核電。現有核電每度發電成本一元,今年地面型太陽能及離岸風電每度收購價分別為四.五元及六元,兩者每度電差價約四元。以綠電取代四百億度核電,每年發電成本將增加一千六百億元,電價怎麼會不漲?電價是非漲不可,還得大漲。

但政府談電價不漲很有技巧,有兩大但書。

第一、政府說「民生」用電不漲,政府從來不說工商業電價不漲。

今日台灣工業用電占六成,民生與服務業(商業)約各占二成。政府一再掛保證民生電價不漲,但電價上漲全由工、商業承擔,這樣就皆大歡喜了嗎?服務業包括百貨公司、便利商店、電影院、餐飲業及公司行號。工業大者如電子業、鋼鐵業、化工業等。服務業電價上漲不會反映在物價?工業電價上漲不會影響產業國際競爭力?不會使工廠倒閉或外移影響就業率?

政府說不漲電價的第二個但書,是「今年不漲」。

但核電除役以綠能取代是二○二五年的事,目前核電仍提供大量廉價電力,綠電占比仍低,以綠電取代核電的後果當然尚未浮現,八年後呢?

經濟部官員說,目前綠電占比低,只有四.八%,即使綠電貴也不影響電價。但規劃二○二五年綠電占比廿%,怎麼不說八年後的電價呢?立法院預算中心也不擔心今年的電價,大家擔心的是八年後綠電果真大行其道後的電價,政府為何不談呢?

政府有膽推動綠電取代核電政策,就應承擔後果,勇敢向民眾說明非核家園理念的代價。而不是一再欺騙民眾「電價不漲」,不敢承擔政治責任。

   
政策不一 oBike亂象多
林佑謙/前市議員助理(台南市)/聯合報
oBike這種無樁租借的營運模式並不算新穎,在德國法蘭克福、柏林等城市早有相同模式的Call a bike。不過德國運作順利的模式,何以在台灣引起如此大的爭議?

首先從環境面,德國與台灣的根本差異就是機車數量。台灣機車數量一三九○萬,密度全球第一。都市內機車停車格在oBike進駐前,數量已明顯不足,騎士停車花十至廿分鐘找車位稀鬆平常,如今又多了腳踏車搶位,大家自然反彈。

其次,會造成大反彈也可歸因於廠商未因地制宜。法蘭克福人行道或景點附近,常見數十部Call a bike停放成群,不過德國並沒有大量的機車,因此環境就相對不擁擠。反觀,oBike在進入前對台灣的行車以及法規狀況應有一定了解,卻仍以天女散花般將腳踏車投入市區與機車搶位,而非先以景點做重點式投放,除有占用公用停車格營利的嫌疑,也導致民眾怨聲四起,終讓各縣市政府不得不去處理。

最後,從政策面看,oBike爭議明顯是政策跟不上時代腳步。台灣腳踏車停放是比照機車,不像歐洲國家除腳踏車停車架及設置停車塔外,也開放部分人行道、燈架等,基本上只要不妨礙交通、不對他人造成危險多可停放。

台北腳踏車停車格約三萬六千多格,數量嚴重不足,台大周遭腳踏車亂象是老問題,但中央對停車位規畫及法規改善緩如牛步,導致現在各地對oBike管制各玩各的,明確的規範可能還得等到明年才有可能上路。

oBike賦予民眾更大的租用自由度,但如廠商在上路前就與政府共同推動政策及執行上的改革,不僅經營上方便,相信也會得到其他單車族的支持,而非像現在這般全盤皆輸。

   
強制處理抗爭者 應符比例原則
陳正根/高雄大學教授(高雄市)/聯合報
報載反年改民眾對蔡總統抗議強度拉高,從如影隨形到丟擲水瓶、鞋子、煙霧彈,抗爭愈來愈激烈。抗議現場常見民眾與警方推擠、拉扯,其後並有強制帶回相關畫面,警方強制作為性質為何?確有討論必要。

按特種勤務條例第十二條第一項規定:「主管機關對安全維護對象之住居所、辦公處所、乘坐之交通工具、行徑路線及蒞臨場所等特種勤務地區,因應危害防止之必要,得劃出安全維護區及設置安全設施」,特勤人員及特勤編組人員得為必要之查驗、管制,並得準用警察職權行使法第十九條管束、第廿條對依法留置管束人民使用戒具、第廿一條對危險物品扣留等相關規定。

另特種勤務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五條特勤實施時得查證身分、第十九條得代保管物品、第廿條得採取必要之即時強制,亦賦予特勤人員或特勤編組人員強制管制之權限。而警察機關為特種勤務任務編組人員,故於公告管制期間或特種勤務實施時,警方應可依法對特定區域內之人、物、交通等實施管制。

抗議現場警方將民眾強制帶回,是否即為逮捕?應視當場民眾是否違反刑事法規而論。倘警方認定行為人該當刑事法規,即依刑事訴訟法逮捕現行犯之相關規定,當場告知所犯法條後依法帶回偵辦,此等情形警方是執行逮捕行為。

惟若警方判斷民眾係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則依該法第四十二條,在違序行為人無法查知身分之情形下,警方亦得當場逕行通知後將行為人強制帶回,此時是通知到案。

另外,依據特種勤務實施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公告劃定管制區或有其他管制措施時,違反者當場亦得依據警察職權行使法,在「認為有必須救護或危害公共安全之虞,非管束不能救護或不能預防危害」情形下,對行為人及相關物品實施暫時管束、扣留及驅離等作為。

由於警察任務,除刑事偵查外,針對危害防止仍有不可推卸之職責,前述警察管束行為係屬危害防止,所依據者為行政法,並非刑事偵查。故抗爭現場警方所為管制措施,包括抗爭升高後是否應逮捕、強制到場或應即時管束、帶離等,均應視現場情狀,權衡公益後依個案具體判斷,並符合比例原則等,尚非均得以「逮捕」視之。

   
準反恐對付陳抗 激化對立
邱冠倫/金融業(新北市)/聯合報
總統府發言人於記者會宣稱,有組織力量預謀於外賓來訪時衝擊維安,製造社會不安,呼籲相關人士冷靜。新聞報導稱,元首出行將準反恐維安。此說法讓人以為社會動盪不安,烽煙四起,國安單位對蔡總統陪伴友邦總統的行程維安因應困窘,甚至要準反恐維安,嚴重影響國際視聽。

總統府發言人雖未明言,但暗指此組織力量即是反年改團體也是昭然若揭。反年改團體的群眾抗議行動,即使是如影隨形,讓當權者出行處處噓聲坐立難安,是民主國家的常態。但將這些抗議貼上製造社會不安的有組織力量標籤,並暗喻維安要對付的是準恐怖團體,所以要提升至準反恐維安,讓民眾以為台灣遭受有組織力量的準恐怖威脅,這樣的說法極不當,反而更讓社會動盪不安。

甫於德國漢堡舉行的G20峰會,引來歐洲各地及其他地區的左翼分子抗議,萬名群眾與警方起衝突,火燒車的畫面較反年改團體的嘴巴叫喊更震撼驚人,德國政府並沒有將此左派團體大集合稱為有組織力量,也不多評論,因是民主國家常態。

反年改團體由許多退休公教人士組成,現在不能安排退休生涯,對政府措施的抗議行動,至今未造成任何社會動盪,最多是總統座車慢速不便,對這樣連秀才造反都談不上的團體,即使用通訊軟體聯絡,怎麼會是有組織力量。執政當局卻要將他們打成製造社會不安的有組織力量,暗示要採用準反恐維安來對付,這樣的執政者手握國家公權力棍棒隨時出手的言論,不但不能讓相關人士冷靜,反而更激化對立。

總統府發言人高喊要別人冷靜前,自己是否該先冷靜,更不要站在總統府講台上成為亂扣帽子製造組織,誇大社會不安的鼓譟者。請總統府發言人淡定。

   
反恐、維安 截然不同
陳林生/陸軍退役上校(高雄市)/聯合報

蔡總統施政造成民怨,群眾抗議如影隨行。巴拉圭總統到訪,國安單位聲稱,兩位總統的維安工作,將採「準反恐」的標準。筆者呼籲政府發言要謹慎啊!

群眾如影隨行的抗議,多半是在蔡總統車隊經過的路線,於道路兩旁搖旗呼喊,較激烈也就是丟水瓶、鞋子。比較嚴重的一次,應是蔡總統前往復興崗,參加軍校聯合畢業典禮,抗爭群眾造成總統車隊停滯不前約三分鐘。

民主國家領導人,遭群眾抗議,本就是常態現象。保護總統安全,亦是必要作為,稱之總統「維安」工作。維安與反恐的實際作為,是截然不同的,一是面對抗議人民,一是面對身懷武器的恐怖分子。

去年勝選時,高喊謙卑、謙卑、再謙卑;一年多後卻要以「準反恐」的思維,處理抗議群眾,真是荒謬至極。政府難道不擔心過激的言論,把群眾抗議行為,激成真正的恐怖活動。

   
改變消費 緩解海洋垃圾
華健/海洋大學輪機工程系副教授(/聯合報
新北市府號召漁船建立「藍海艦隊」,出海捕魚順道帶回海上垃圾。其他由中央和地方發起的淨灘活動也一一展開,試圖減少海洋垃圾。

事實上,「海洋垃圾」已是全球性議題,台灣淨灘熱潮也不下二、三十年,只是長期下來的整體印象是:垃圾越淨越多。

近年來,集結在大洋或無人島海岸的垃圾大軍景象,透過傳媒報導令人怵目驚心,引發世人對海洋垃圾議題的關注,可惜迄今相關資訊仍不足以讓我們拿出有效對策。實際情況恐怕比大家知道的要糟糕許多。

我們看待海洋垃圾,往往和看待其他環境問題一樣,僅眼見為憑,眼不見為淨。其實海裡的垃圾讓我們有機會目睹的僅占五%,其餘九十五%都沉在海面下。而這些我們看不到的垃圾,對海洋環境中的生物、食物鏈和生態系,才是主要威脅。

從統計上看,對海洋塑膠垃圾貢獻最大的前五名全都是亞洲國家,總共占了六成。隨著亞洲經濟起步,民眾習慣便利消費,但是尚未養成管好自己產生的垃圾的習慣,而垃圾也不一定能順利進入管理體系。

垃圾自此隨著風、水,開始流浪,一部分進了海洋,繼續流浪。就算垃圾進入了集散場,若場址正好位於河邊、海岸,隨著大雨、颱風集體入海的情形,也不難想見。

儘管有資源回收者解決了部分垃圾問題,但畢竟多半只針對寶特瓶、鋁罐等高價項目收集,回收價值不高的塑膠繩袋等往往被篩選掉,接著有機會入海。

除了廢棄漁具,海洋垃圾絕大多數是一般消費品。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活品質提升,「用了便扔」的文化也擴散開來,尤以丟棄式飲食包裝更形成大問題;而在商業利益的催化下,精美卻荒謬的包裝,更使問題趨於嚴重。

大家都不否認這是「每個人」的責任,只不過當真要負起責任時,所針對的往往只剩下製造或使用廠商。

論及這類全球環境議題,總不外先歸咎人口過度成長。近來人們逐漸發現,過度消費、胃口永無止盡,才是地球的真正威脅。過度生產和無度消費的「丟棄式」產品,似被視為理所當然。最近如雲林的垃圾危機,在台灣不會是特例;當垃圾危機難以平息,海洋承受垃圾威脅的程度,也必然增加。

儘管我們面對的問題,其規模與複雜性都不免讓人絕望,但若回想當年人類共同面對氟氯碳化物造成臭氧層耗蝕的挑戰,和如今臭氧層復合在望,我們應有足夠理由持續追求符合永續的未來。所依賴的,正是追求真正好的產品、有效率的生產方法,以及改進個人的消費型態。

藉淨灘等活動喚起民眾環境意識,是解決海洋垃圾問題不可少的;我們更需要將這好不容易喚起的激情,深植人心,並轉換成正面思維與習慣,進而在社會建立得以自發擴張的永續生活型態。我們作為消費者的第一步,何不用荷包投票,減少浪費,拒絕華而不實的產品。

   
去梯言╱刑法第一百條復辟?
公孫策/聯合報
無論蔡英文口中的「改革」如何定義,限制退將赴大陸參加政治性活動,絕對不是「改革」,甚至是開倒車,而且倒車還開很大。

整整卅年前(一九八七年),政府開放兩岸探親,之後兩岸不再劍拔弩張,這是改革;整整廿五年前(一九九二年),立法院修正刑法第一百條,只要不是以行動竊據國土或顛覆政府,基本上都屬言論自由範疇,這也是改革。

我的新聞工作經歷超過四十年,前述二件重大民主改革都能恭逢其盛。而有些事情只有老記者才記得,例如「廢除刑法第一百條」是當年(一九九一)野百合學運四大訴求之一「訂定政經改革時間表」下的具體項目之一。野百合學運直接促成了國會改革,同時促進了開放言論自由,而限制退將赴陸參加「政治性活動」的解釋空間可以無窮大,正是當年要改革的標的,所以這是「開修正刑法第一百條的倒車」。

由野百合聯想到三年前太陽花,太陽花學運事實上成就了民進黨現在的完全執政。今年五二○那天,一個問題在我腦中出現:那兩年跟著高唱「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知識青年,這一年下來,感覺台灣有變好了嗎?還是懊惱將政權交給了民進黨?

周厲王「暴虐侈傲,國人謗之」,大夫進諫「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厲王反而加強管制言論,還沾沾自喜「不敢再講我壞話了吧」,最後國人驅逐厲王。《詩經.大雅.桑柔》就是述說大夫芮伯諷諫厲王的故事,其中四句:朋友已譖,不胥以穀;人亦有言,進退維谷。意思是:限制言論會讓朋友相互陷害檢舉,人們不再以善道相勉,我現在的處境,正如俗話說的進退維谷啊!

芮伯為什麼進退維谷?因為一邊是國君,一邊是人民。如此情境或許正是前述知識青年的心情吧?一邊是他們投票支持的民進黨,另一邊是此刻承受劣政的人民—進退維谷。

甚至我不敢想像,如果當年領導抗爭,要求廢止刑法第一百條的已故中央研究院院士李鎮源教授死而復生,他會不會再度領導大家起而反對「刑法第一百條復辟」?還是會進退維谷?

退將赴大陸,縱使上了天安門閱兵台,他們將來以何面目見老校長(蔣中正),是他們進退維谷。可是民進黨今天開民主倒車,將來又要以何面目見李鎮源教授?

   
願景回響/公共化 讓窮人翻身
莊貿捷/研究生(台北市)/聯合報
近日「高教自由化」又掀起熱議,一切起因於少子化衝擊。過去高教發展,大都由教育部主導,與市場機制相違,產生過剩弊病。如今國際競爭激烈,台灣高教已走到交叉路口,下一步決定將引領未來台灣學子的前途。

部分學者主張高教自由化,建立財務及資訊公開透明的機制,將學費細項公開,並透過民主程序,讓學生、家長能夠了解,由教育當事人決定要不要來就讀。透過不斷競合,吸引國際上的人才,藉以提升高教水準,促成良性循環,使教育市場趨向供需平衡。

其實,教育理想是走向「公共化」,避免教育成為權位者或富者的玩物,壟斷階級流動的可能,使貧富差距不再擴大。政府的重心應在開放「自由化」的同時,阻止少部分人寡占高等教育,並透過獎助機制讓貧窮孩子順利階級流動,保障自由選擇機會。

   
願景回響/發展技職 鼓勵實作
魏世昌/工程師(宜蘭市)/聯合報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高教十字路」專題,筆者想提出一點看法。我以為,台灣高等教育問題,就是台灣不應該有這麼多大學,更不應該有報名就有大學念。

因為大學不是人人念得了。有些孩子的優點是能動手做,需要的是非以學術研究為導向的技職型學校,不靠背誦來學習及通過考試,而是透過實作課程與訓練。如果一味讓課業不好的學生勉強進大學,結果就是像今天高教的困境,大學生素質低落及稀釋高等教育資源。

根據教育部調查,各國廿歲淨在學率,德國大約廿六%,美國則約五十二%,台灣最高,為七十三%。以就業率看,一九九○年高職就業率為八十七%,二○一五年卻是十九%。試想,如果一個國家超過七成的人都只搞學術,不談應用,即使有一批大學畢業的工程師,恐怕英雄無用武之地,因為誰來製造飛機呢?而且如果沒有技術人員維修噴射客機,誰敢乘坐呢?

當「機械系不懂機械設計,電機系不懂馬達」,學生因為缺乏實作能力,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國家怎麼會有競爭力,這樣的高等教育還不夠扭曲嗎?

   
鴻海集團軍 搶賺5G大商機
全球連網需求大增,為了滿足隨時隨地上網,提供高速連網服務的「5G」無線寬頻通訊規格,將為5G相關設備供應鏈及鴻海集團軍,帶來新一波營收獲利大成長動能。

必知!防曬新觀點
不論陰晴,身處戶外或室內都有機會受到陽光紫外線侵襲,必須塗抹防曬,做好防護,但就算塗了防曬,為何還是會曬黑?原來還是有幾項防曬漏洞、觀念特別容易被忽略。快瞧瞧究竟有哪些該留心的抗曬細節。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