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讀小說•愛閱報】提供最新女性網路文學,內容涵蓋愛情、穿越……熱門排行不錯過,一同情話綿綿來說愛∼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09/18 第407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兩種「造神」運動
聯合報社論 聯合/賴清德的箭要射向何方?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經濟結構改革 賴閣第一要務
民意論壇 友善高齡 別讓老人賭命過馬路
保留盈餘課稅 健全稅改
金融治理 實地查核才是關鍵
聯合筆記/再等一個月
溽夏砍樹截枝 談什麼綠化避暑
從南韓電影看台灣政壇…司機或市長 相信誰?
洪蘭/閱讀是習慣不是本能 須從小培養
踏實外交 爭裡子比面子重要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兩種「造神」運動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妙禪領導的宗教團體因不乏知名藝人和專業人士,又流傳種種「神蹟」,深受側目。最近妙禪接受信徒的捐款「孝敬」,以四千萬元購買兩輛勞斯萊斯代步,更引起崇奢、違反戒律的批評。諷刺的是,當年遭控詐財的妙禪之師父妙天和自稱有分身法力的宋七力,都跳出來發表高見。

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神棍亦然。廿年前,發生宋七力、妙天禪師等連串被控宗教斂財事件,當時舉國沸沸揚揚,然而,案件最後多半以「無罪」收場。廿年足以洗掉一代人的記憶,因此,裝鬼弄神的事又捲土重來,信徒聚會朝拜捐獻的手筆仍絲毫不減。於是,當年檢舉師父詐財的妙禪,用的還是妙天那套手法,甚至名號還有點故意混淆。至於在檢察官面前變不出法力的宋七力,如今談論宗教詐財,似乎還頗有「前輩指導」的味道。

經過廿年前那波宗教劫難,台灣人依然四處追逐神蹟和師父,只說明許多人的心靈空虛無以填補,只能追求神蹟的慰藉。這個社會的啟蒙運動曾經到臨,卻因人們過度崇拜民粹,慢慢又倒回蒙昧狀態。也因此,有人可以「掛上念珠,立地成佛」,滿口胡謅,卻也有信徒拜得如醉如癡。

今天台灣比宗教造神還嚴重的,其實是政治造神。柯文哲的一顰一笑都牽動鄉民神經,賴神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特別的解讀,蔡英文先前的改革誓言不也如風行草偃?政治一味強調個人魅力,大家便忘了就事論事。

   
聯合報社論
聯合/賴清德的箭要射向何方?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行政院長賴清德的首次院會,送出軍公教加薪三%的大禮。這個以「做實事」自詡的新內閣果然接地氣,第一項決策就讓在年金改革成為箭靶的軍公教稍解怨氣。賴清德要把這股怨氣變成士氣,並希望民間企業跟進加薪,促進消費,帶動經濟發展。但是,要治施政無方、經濟不振的沉痾,軍公教加薪只是「安慰劑」,治不了病。如果找不到明確的施政方向,賴清德很快會明白,「做實事」三個字只會是「說易行難」。

以蔡英文總統的盤算,換閣揆、軍公教加薪和前瞻計畫執行三者是配套而行的。從政府開始推前瞻軌道工程,各方撒錢,配合加薪,就是要以各種紅包政策作為「大補帖」,擴大投資、創造就業、改變青年低薪、刺激景氣復甦,並經由新閣揆的精準政治操作,翻轉政治聲望低落的現況。如林全在下台記者會上說的,「明年地方選舉,相信會有很多政治性的東西跑出來,這不是我的興趣所在」;這說明,這一切都是為了政治。

為了成就這政治手段,林全以特別預算的方式,為前瞻計畫開口;而賴清德則以「開源節流」的做法,為加薪謀糧。一八○億元加薪經費,有一一○億節省政府經常開支,其餘七十億來自證交稅。行政院算盤打得精:股市上萬點,證交稅當然會增加。只不過,財政部前兩天才公布,今年前八個月,證交稅實收五四五億元,離目標九七七億元還有四百多億元的落差,不僅不會超收,還勢必短徵。換句話說,證交稅超收只是行政院的「主觀渴望」,這七十億也只是總預算的大餅,很可能是看得到卻吃不到。賴揆如果不是裝糊塗,就是幕僚沒說實話。

而且,就算中央政府籌得到錢,地方政府依然一片哀號。各地方政府財政狀況之差,根本沒有加薪的本錢,但中央一聲令下,地方再難也得照辦。這種「大中央、小地方」的決策模式不合理,來自台南的賴揆心裡有數。只是,賴清德升官後會不會「務實解決問題」,且拭目以待。

雖已有若干企業表態願意跟著政府走,但企業加薪的前提,和一例一休能否貫徹一樣,終要看企業能不能賺錢、能不能負擔得起人事成本。根據一例一休經驗,衝擊最大的多半是中小企業,他們被僵化的政策搞得難以排班運作,索性減班減產,結果造成工作量減少,勞工實質收入降低,勞資皆怨。當多數企業還無法從一例一休的政策震盪中喘過氣來,消費不振錢難賺,企業存活不易,奢談加薪,錢從那來?總不能和政府一樣只會畫餅充飢吧?

更重要的是,加薪並不等於會刺激消費。行政院主計總處甫完成的預測顯示,今年我國超額儲蓄率連續第五年逾一成、高達十三%,五年累計超額儲蓄近十一兆,顯示閒置資金過多。根本問題不是沒錢,而是有錢無處投資或者不敢花。民眾對當前景況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年金無法信賴,未來恐無所倚,政府靠不了,只好靠自己。這種不安全與不信任感,就是政府失能的顯現。政府的無能,還造成每年五百億元公共建設預算無法執行,連政府都有錢花不出去,消費市場如何活絡?

李登輝批評蔡政府的表現,認為關鍵在國家施政方向不清楚。能源政策相互矛盾,為了非核卻製造空汙,能源轉型腳步跟不上眼光;部會施政自亂陣腳,行政立法各行其是,法案鬆綁牛步化,經濟上「五缺」越來越嚴重,企業出走形成產業空洞化危機。國家式微,經濟滑坡,碰上複雜詭譎的東亞與兩岸情勢,紛爭不停的社會對立與束手無策的政府作為,民眾如何能心安?

追根究柢,賴內閣施政如果不能明確找到標靶,重振民間信心,再多的錢,再多的箭,終究都是亂石打水漂,既解決不了經濟困境,政府也無法振衰起敝。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經濟結構改革 賴閣第一要務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行政院長賴清德上任後,以為軍公教加薪3%作為施政起手式,上周行政院會正式通過107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修正案,賴揆並提示政府要以「服務取向」取代「管制取向」,政府的威信不是建立在令出必行,而是要建立在令出民意,所以「接地氣」非常重要;他還特別強調,將親自督導包括5+2產業創新計畫、能源轉型、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等重大政策的執行情形。

賴院長上任,以劍及履及行動,展現和林全內閣完全不同風格的新氣象,尤其在重視民意及體現政府執行力方面,賴內閣備受各方期待。然而,當前台灣經濟所面臨的是結構性、根本性問題,賴內閣會否調整林全內閣的經濟政策路線?能否有效因應、解決台灣盤根錯節的經濟問題?更是未來施政成敗關鍵之所繫。

回顧過去一年多林全內閣的經濟政策路線,簡單來說,就是蔡英文總統在去年520就職演說中所宣示,要致力台灣經濟結構轉型,打造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而這樣的新模式,主要目的是在打破過去以代工出口為主、「台灣接單、海外生產」、重視成本及效率的成長模式,轉型為兼顧出口和內需、以創新帶動成長活力、可以提升就業及薪資水準的新經濟模式。

然而,此一龐大經濟轉型工程,需要強有力的內閣完整規劃施政藍圖,並以強大能量貫徹執行,但林全內閣包袱過重,很多政策虛有其表,無法到位;加上「大政委、小內閣」運作,更造成各行其是、權責不明、統合困難等執行問題,以致和既定政策路線出現巨大落差。

首先,5+2產業創新計畫是蔡政府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的核心計畫,但執行一年多來,其浮現的各種問題比試圖要解決的問題還要多,距離產業轉型目標反而愈來愈遠。例如「亞洲·矽谷」計畫,空有理想和目標,但實際執行無論從參與企業或經費規模來看,都極為局限,和作為台灣主力出口的ICT產業轉型升級,完全脫節。又如綠能發展肩負了實踐「非核家園」的重擔,卻因高估執行能力及缺乏完整配套,導致企業界對政府穩定供電能力喪失信心,反而拖累產業轉型進程。

其次,在出口動能長期趨緩下,提升內需是維繫經濟成長活力的關鍵所在,但林全內閣很多政策包括年金改革、「一例一休」等,不僅抑制民間消費及投資,而且引發廣泛政治效應,衝擊經濟信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雖有助擴大內需,但逾半經費卻投入效益愈來愈低的軌道建設,也備受質疑。

再者,台灣人口老化,人才大量外移,不但造成內需的巨大缺口,而且形成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障礙。然林全內閣施政重心仍沿襲馬政府政策,側重擴大外勞晉用,以及制定「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擴大引進迄今總數不到2萬人的外籍專業人才。面對平均每年移出2、3萬人、累計逾百萬人的高級專業人才流失,卻是一籌莫展,毫無作為。

這些結構性的經濟問題,很多都在持續惡化中,如果不採取積極作為扭轉形勢,估計到下一波全球經濟衰退,台灣極可能陷入到一個難以逆轉的惡性經濟循環,屆時就是神仙也拯救不了的災難。

坦白講,要因應解決當前台灣經濟困局,已不是施政「服務取向」或是否「接地氣」問題,賴內閣必須全面審視林全內閣經濟結構改革政策失靈的根本原因,究竟是政策路線偏離經濟現實?或者是政策規劃不力,缺乏可行路徑圖?或者是政策執行力不足問題?或者三者兼而有之?

台灣經濟結構轉型問題已經拖得太久,賴內閣沒有太多試誤時間,從林全內閣執政經驗中找出問題,診斷原因並尋求解答,讓施政儘快步入正軌,方為上上之策。

   
民意論壇
友善高齡 別讓老人賭命過馬路
伊佳奇/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聯合報
近日台北市連續發生兩件高齡者車禍意外,分別造成一位老婦人死亡、另一位老婦人雙腿壓斷,對快速邁入高齡社會的台灣是一大警訊。若閣揆及地方政府首長不重視高齡友善環境,老人如何敢出門過馬路?如何談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活躍老化?

政府忽視高齡友善重要性,對台灣快速高齡化的發展是一大障礙,更對長照形成更大的壓力。至今年八月底,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者占總人口的十三.六%,超過三二○萬人,台北市更高達為十六.○六%。預計明年,台灣將超過十四%,進入高齡社會,二○二五年則達到廿%為超高齡社會,屆時台灣將成為世界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

快速進入高齡社會或是超高齡社會,緊接著是:社會是否能來得及準備迎接這四百多萬的高齡者。如果再不將建設融入高齡友善環境的要素,高齡者將面對更多生活上的挑戰與危險。

「老」是什麼一回事?是我們文化所欠缺的一塊,也因為過去平均餘命不高,造成家庭與社會對老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家中長者年齡愈來愈長;陌生的是,老人體能、感覺、心理等,為何與以前不同?家人都不理解。

政府應該提供通用設計的生活與交通環境,具體的就是高齡友善環境,滿足高齡者需求的生活環境,一方面使他們能有獨立生活的環境條件,另一方面也減少長照或對他人的依賴。

近日這兩件高齡者交通事故,與車輛設計有關,發生在車輛轉彎時,駕駛座旁的A、B柱擋到司機視線。研究駕駛法規與行為,若訓練駕駛者學習減速轉彎,並停、聽、看,同時,地方政府要求執法人員能嚴格執行禮讓行人的法令,意外勢必可降低。

世界衛生組織於二○○七年發布「高齡友善城市指南」的八大面向,其中「無礙」:持續改善公共空間,符合無障礙標準;如綠燈時間要夠長,要禮讓行人;綠色空間的重要性、休憩環境、友善和健康的步道空間、安全的環境、友善的建築空間等層面。

這其中包括:設定規律的間隔時間,以確保行人穿越馬路的安全。道路應有的良好設計與規畫,如安全島、天橋或地下道,以協助行人橫過繁忙的道路。行人過路號誌提供足夠的時間讓高齡者過馬路,並有視覺和音頻信號。

賴內閣正式上路,希望能將高齡友善元素融入政府前瞻計畫中,地方政府首長能要求交通執法者嚴格執行,如此才能保障高齡者行的安全,走向健康老化,遠離對長照的需求,別再讓高齡者不敢出門。

   
保留盈餘課稅 健全稅改
陳聽安、陳國樑/政大名譽教授、政/聯合報
外界對未分配盈餘加徵營所稅之規定—一般所稱之「保留盈餘稅」—有諸多誤解,讓人扼嘆。

首先,未分配盈餘與保留盈餘不同。公司資產負債表中所揭露之保留盈餘為營業結果所產生之股東權益,包括有:法定盈餘公積、特別盈餘公積以及未分配盈餘等,因此,保留盈餘稅其實只針對保留盈餘中之屬於未分配盈餘部分,所加徵之營所稅。

其次,保留盈餘稅非為國際間罕見的作法,更絕非一九九八實施設算扣抵之兩稅合一制度所增設之配套措施。我國所得稅法原即有對於企業保留不分配之盈餘,在超過一定比例時,應辦理增資之規定;對於未依規定辦理增資者,以其全部累積未分配之盈餘,按應分配數,強制歸戶課稅。而就保留盈餘稅之沿革與發展來看,未分配盈餘加徵十%,可謂為「租稅優惠」的延續作法。國際間,不論有(如南韓)無(如美國)實施設算扣抵的國家,都可見對於公司不分配的盈餘加徵稅負的做法。

未分配盈餘加徵營所稅,不論在效率面及公平面,都有難以駁斥的立論根據。

在效率面,由於現代企業之所有與經營兩權分離,股東與經理人為委託—代理關係。企業營業所產生之盈餘如保留於公司,容易衍生資訊不對稱下所產生的道德危機及逆選擇問題。另一方面,個人所得稅對分配給個人股東之股利所得課稅,如在股東避稅誘因下,盈餘傾向保留,則加劇上述資訊不對稱下所造成的問題。未分配盈餘加徵營所稅之規定,可降低公司盈餘保留的誘因、導正股利所得課稅所造成的資源配置錯誤。

在公平層面,第一、公司保留之盈餘反應於公司之股價,在證券交易所得免稅的情形下,未分配盈餘加徵營所稅之規定,有證券交易所得稅「替代稅」的實質效果。

第二、根據所得稅法規定,未分配盈餘加徵營所稅之完整稅基,為營利事業當年度依商業會計法規定處理之稅後純益,為公司當年度的收入扣除包括所得稅費用在內的所有支出之後的獲利淨額。此稅後純益可能大於營利事業根據所得稅法規定所計算之課稅所得,原因在於後者可再進一步減除企業所享有之各式租稅優惠。因此,就此些租稅優惠的範圍內,包括未匯回的海外投資收益等,未分配盈餘的加徵,有營所稅「補充稅」的實質效果。

第三、未分配盈餘加徵,可以降低個人以公司為避稅管道的誘因,拉近兩稅差異。

保留盈餘稅的課徵,契合本次稅改所揭櫫之建立公平合理所得稅制目標;目前改革方案既已配合營所稅率調升調降未分配盈餘加徵比率保留,希望財政部接下來務必要能堅定立場,否則不僅有害全民稅改目標,未來更會是整體稅制山崩梁折的發端。

   
金融治理 實地查核才是關鍵
王健安/暨南國際大學財金系副教授/聯合報
近日金管會新任主委有關「家族化」的議題,及兆豐金被美國重罰、永豐金關係人交易等案,「金融治理」議題再度被重視,整體來說有三個主要方向值得深思:

一是過去台灣金融產業存在「吳辜的蔡花」五大的戲謔說法,也有媒體指稱「外資才是最大家族」的情形。永豐金外資持股約廿七%,國泰與富邦都接近卅%,中信金更高達四十三%。但為何一般人認為家族掌控?

名目上大家族的個人持股不高,但把「XX投資公司」派任法人代表算入,就會形成「家族以相對少數股權卻能控制公司多數重大決策」的現象。所以「家族化」是事實,而「去家族化」的必要性,卻須思考金融產業高度財務槓桿的特殊性。

二是由民營金控延伸至公股銀行的經營問題,如媒體述及泛官股才是最大家族。但當政者派任法人代表不以才能(而或以政治顏色)為導向,不正與民營金控做法如出一轍?這也就是法人代表之妙用,即使歷經多次政黨輪替也少有根本改變。

公股銀行經營的主要問題的確是「不以績效為導向」,但許多政策也都靠公股銀行帶頭。個人開設「微型創業與融資」課程,對文青創業的學員都會指引「資金如有問題請先找公股銀行」,其有較大可能解決問題的資訊。所以問題核心是:配合政策到什麼程度?政府執行的尺度拿捏。

第三是金融監理與發展孰重,媒體稱金融監理的「新三條」,有興利成分,也有除弊傾向。美式金融體制發展的歷史說明:有弊案大事時輿論重監理,否則偏興利。因此,或借用媒體社論:「金融政策需明確與可預測性」。

另外,一般對金融機構有兩道防火牆,概以銀行為核心,限制投資其他金融業、非金融業,後者即為永豐金案強調的產金分離,亦為金融治理特別強調「關係人交易」。但需注意:過去多次金融弊案模式概為產業投資設立銀行等金融事業體,再反過來放款投資其關連產業,對於後者法令有較多的嚴格規範(但為何還是重演關係人交易?),前者的限制卻相對較少。

爭論台灣金融業最大的家族,不如思考「金融治理任何重點都不在名目的法令,而確實的實地查核更攸關」。兆豐金與永豐金不也都出具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亦依法設置獨董與各種委員會嗎?兩者還是證交所「公司治理一○○指數」成分之一,你說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聯合筆記/再等一個月
陳言喬/聯合報
再一個月中共將召開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九大)!多年來,每五年一次的黨代表大會開幕前,從中央到地方都會進行思想統一、言論收緊工作,今年不例外,但更緊縮。

五年或更早以前,大陸已有微博、QQ等網路社群,但那時多半是坐在桌前靠電腦傳遞信息;隨著網路與手機的普及,尤其微信創建後,人手一機隨時隨地獲取信息,並可立即轉發帶有圖文與短影音的消息,其效率、影響力、擴散力道遠遠高出當年網路環境。

在全民都是消息來源與傳播者的雙重身分下,對一向講求宣傳有紀律的中共來說,無異造成莫大衝擊。當網路社群傳遞一張照片或一段短影音時(尤其負面消息),每每逼得當地政府與官媒疲於奔命解釋,處處於被動局面。如果是惡意、經過竄改散播的不實消息,更容易引起大眾的誤會與躁動。

從去年起,大陸網信辦、文化部等部門已多次召開整頓網路的會議。九月七日,網信辦公布「網路群組管理規定」,除各網路群組必須實名制外,還將加大網路群主的責任,「誰建群誰負責」,即哪個網群裡有攻擊、詆毀黨、政府、領導人者,不僅是發言者可能觸法,群主也要連坐負責。

消息一出,大陸各大網群熱烈討論:今後只能聊美食(還不能批評公家食堂)、旅遊(不能批評過高的景點門票),以及傳遞正能量的事務。

中央除了公布新規,各地也以實際行動抓捕一些違規者,予以行政拘留處分,或直接關停某些常與黨唱反調、諷刺歷史,嘲笑、批評黨的人士。

較著名的例子就是大鳴大放的歷史老師袁騰飛,他被當紅網路作家周小平檢舉「侮辱人民志願軍」後,九月十一日袁騰飛的微博被關閉。

相對地,與中央不一致的言論被封後,近來「向黨說句心裡話」的活動則是撲天蓋地展開,從小學到中學到各黨政機關,陸續展開作文或演講比賽,要說出自己對黨的真實感受和建言。瀋陽街頭還出現類似像公用電話亭的「留聲亭」,群眾隨時可進去亭裡對黨說心裡話,而且旁人不會聽到你說什麼內容。

待十月下旬「十九大」勝利閉幕,中央政治局底定,從上到下大家按部就班後,緊張氣氛消除,社會回復正常,才有可能放寬言論空間。

   
溽夏砍樹截枝 談什麼綠化避暑
何石松/教(桃園市)/聯合報
人皆知種樹的重要,卻輕忽護樹的可貴。護樹,不只是護樹,更是護自己,護自然。城市護樹,可以城鎮變綠海,去塵除公害;馬路護樹,可以路邊樹栽滿,晴雨不打傘。

更重要的應是:前人種樹後人護,後人也要種新樹,才是永續經營。

如果把路樹當成朋友,這才是護樹意識,也是仁民愛物的表現,不然,路樹就成了馬路拓寬的犧牲品,每天都在為誰風露立中宵的付出,一旦拓寬馬路,首先遭殃的便是這些路樹,最後流離失所,不知所終。

馬路兩邊的樹,如能妥善保留,其實可以造就綠海,春夏有鳥鳴,烈日可遮陰,降溫防旱,去塵除害,衣袂生涼,美化市容。

對將拓寬的馬路,如中壢龍岡路兩邊的路樹,能妥善安置。也有人認為馬路不宜有路樹,以防風雨災害,然而颱風時造成災害的禍首可不一定是路樹,應可獲得折衷解決。

路樹不宜砍伐,如果一定要修剪,也須要有美學概念,不宜砍得如電線桿一般,否則不如豎些木柱即可,何須種樹?修剪更宜掌握時機,不宜在春夏茂盛之際砍伐,古人在立春時禁伐木,立夏時毋伐大樹,季夏樹木方盛時,也不敢斬伐,而我們卻常在夏日之時砍樹截枝,實在有違自然生長之時節,和城市綠化,暑熱降溫避暑之方背道而馳。

同時,高速公路分隔島上之路樹亦不宜修剪過度,其實可再茂盛些,可以不必看到對方來車之高度更適宜。

種新樹更須掌握樹木之性,如桃園市決定在陂塘邊種落羽松,因可顯現剛強之美,如能再種柳樹可剛柔並濟,弱柳池塘更能表現其美,而且柳樹最能抓緊泥土,保護堤岸,雖然「松樹乾死不下水,柳樹淹死不上山」,即是指種樹之理,亦為護樹愛友之道。

   
從南韓電影看台灣政壇…司機或市長 相信誰?
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台/聯合報
最近內閣異動,行政院召開不少重要會議,媒體到行政院找到某個位置就可輕鬆拍攝大官們下車的鏡頭。這些大官坐的車子,高級進口車不多,看來單價與計程車差距不大。如果大官不坐公務車,坐計程車會如何?更進一步想,如果大官當一天的計程車司機或Uber司機,會不會更能感受到真實的民意?

當大官或民意代表坐公務車,地位比司機高,卻聽不到真實又真誠的意見,但搭計程車,往往能有特別的收穫。每天與不同的司機接觸,等於是趁機做了民意調查。計程車司機,比起行政院會議室裡開會的人,何者的口才較好?何者視野較寬?何者較能體會民意?何者較真實?

最近南韓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大賣,計程車司機與德國記者記錄了改變歷史的光州事件。記者的報導挑戰了大官的權威,戳破了政府的謊言,呈現了真實的民意。計程車司機也扮演關鍵角色,開始時雖然是貪圖高報酬有了冒險之旅,接著在與記者的互動中展現真誠及支持。司機目睹軍方與政客結合後的荒謬,看到年輕生命被殺,看到無辜百姓受害,他成為歷史中的關鍵人物。相對於有權者對人民及對部屬的冷酷,記者與司機的互動卻溫暖貼心。

計程車司機是被低估的意見領袖,很多學者進行各種訪問研究,很多社會科學領域的調查,都忽略這群朋友。其實,到運匠聚集的地方,買些飲料點心,來場焦點團體,絕對比學者專家的意見更豐富有用。立法院或議會裡的公聽會,應該到司機大哥常用餐的地方辦,能聽到庶民的心聲。國民黨渴望東山再起,八德路大樓旁就是眾多計程車司機休息打盹之處。賴內閣想要聲望高一些,行政院的後面有好多司機在此用餐打屁,大官走到後門找司機,送上小禮物請對方多說幾句,鐵定比院會更有趣。

賴清德上任主持行政院會,鮮少露臉的柯P也來了,記者捕捉到他下公務車的神情。我立刻想到另一部南韓片〈超級市長〉,有太多類似台北和台南政壇的劇情:市長在乎媒體曝光率(其他四都市長在電視露臉的時間加起來也比不上賴神加柯P)。電影中,市長交代部屬:「給我搶下搜尋網第一名。」

市長不斷說一些讓人信以為真的話題(無數政壇領袖都如此,智商高者特別會操弄)。市長對部屬無情(看看世大運功績第一名的蘇麗瓊秘書長及這兩年十幾位掛冠求去的局處長)。劇中有句名言:「被抓到把柄的人,特別忠誠。」真實嗎?

〈超級市長〉今年暑假剛上檔賣座就衝到第一,但接下來氣勢遠不如計程車司機。南韓觀眾的眼睛雪亮,知道計程車司機在光州事件的投入是真的,也知道市長所言所行是演出來的。台灣處處跟南韓比,我們不寄望國片的票房會多好,也不寄望台灣的記者敢冒著生命危險尋求真相,只期盼更多計程車司機的聲音能被聽到。

   
洪蘭/閱讀是習慣不是本能 須從小培養
洪蘭/聯合報
有個出版社在夏日的晚上舉辦閱讀活動,請不同領域的作家來講他們的閱讀心路歷程。

這真是個好主意,我一直認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把孩子帶進閱讀之門,因為大腦中,有專屬說話的器官(布羅卡區Broca’s area),但是沒有專屬閱讀的器官。閱讀是個雜牌軍,視覺、聽覺,大家湊合起來處理文字。因為文字的發明才五千年,在人類演化的歷史上太短了,短到來不及登錄到基因上。因此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一個孩子只要生在正常的環境中,沒人教他說話,他會說話,但是沒人教他閱讀,他是文盲。

閱讀既然是習慣,就需要從小培養,父母若能在孩子小時候養成他閱讀的習慣,那麼他一輩子不會寂寞,就如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先生說的,「一個生命因閱讀而不再失落」。人可以在人聲鼎沸的派對中感到寂寞,也可以一個人獨居而不感到孤單,只要有一本好書陪伴。

閱讀在廿一世紀太重要了,因為眼睛一分鐘可以看六百六十八個字,耳朵卻沒有辦法在一分鐘內處理這麼多的訊息;前者是平行處理,可以一目十行,後者是序列處理,無法一次處理十個音。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孩子一定要有閱讀的能力才能跟別人競爭。

我很遺憾生得太早,那時台灣貧窮,兒童幾乎無書可讀。我的童年沒有電視、沒有隨身聽,也沒有圖書館。每學期開學時,我們都迫不及待的把新發下來的課本全部讀完,我姊姊比我大五歲,她的課文深,看不懂,但是囫圇吞棗的也看,那時只要有字的東西我們都拿來讀。甚至連報紙的警告逃妻,遺失學生證、公車票的作廢聲明都看(當年遺失車票或學生證要登報聲明作廢後,才能補辦),現在想起來也覺得不可思議,全校只有一份國語日報,而且在校長室。

我真正大量閱讀是在考上法律系以後,父親叫我看《拍案驚奇》、《今古奇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因為做法官的不可以不食人間煙火。這些小說告訴我,人行為背後都有原因,城府越深的人,喜怒越不形於色,別人就越不知他葫蘆裡賣什麼藥,所以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免得被騙。而且人心難測,得罪了人,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小人報仇一天到晚,日子就難過了。所以曹雪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這些社會百態若沒有透過小說去濃縮,人一生哪有那麼多時間去體驗?尤其刑期的考量是看動機,情有可憫者可減刑,法官非常需要知道人性。現代的孩子幾乎都沒有看過《三言二拍》(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喻世明言和拍案驚奇及二刻拍案驚奇),或《隋唐演義》、《石點頭》、《東周列國志》等,其實這些書幫助我們了解人情世故、增加待人接物的圓融,因為不管社會怎麼進步,人心是不會變的。

愚者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智者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現在的孩子有這麼多書可看時,趕快做個智者,打開書來看吧!(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踏實外交 爭裡子比面子重要
張光球/致理科技大學副教授(台北/聯合報
日前蔡總統在出席中美洲獨立紀念日時表示,台灣將全力推動對友邦的商品採購,增加投資及參與基礎建設,以鞏固與中美洲國家的邦誼。筆者認為要實現小英總統喊出的踏實外交,就要先放棄官方外交關係的迷思。

拉美向來是我國的外交重鎮,經歷過阿扁的烽火外交,和馬英九的外交休兵後,拉美再度成為兩岸關係的外在指標,巴拿馬的斷交更是將兩岸關係打入另一低點,所以小英政府在推動新南向外交之餘,也要防止再有邦交國出走。

然而,如果台灣要以經貿換外交,對台灣並不利。以中美洲友邦為例,台灣除了對尼加拉瓜有政策性商品採購,呈現入超之外,其餘各國台灣都是出超的狀況。在雙方貿易金額上,除了我對瓜地馬拉出口超過一億美元之外,與其餘各國的金額都是數千萬美元上下。

雖然大陸與我中美洲四國都是出超,但是其貿易額都在億元以上,去年大陸與拉美的貿易額達到二千一百億美元,肉類、大豆等原物料是大陸主要進口的大宗,成為拉美第二大的貿易夥伴。反觀台灣與拉美間原物料交易的需求量不大,民生製成品存在著與大陸和當地業者的競爭關係,所以要大量採購以中美洲為主的拉美商品恐有實質難度。

其次,台灣要增加對中美洲的投資,應創造出有利台商利基的條件和環境,才能利用雙方的貿易協定,達到雙贏的局面,否則一味地要台商前往投資恐有去無回,例如,語言的隔閡、風俗民情迥異、法令不明、工作認知不同等問題,都是台商必須面對的挑戰,更遑論該地區治安普遍不佳,對人身安全的威脅。

在基礎建設方面,台灣應以我在當地的農、工、電子等技術團為主,從有利其發展的周邊小型公共建設開始,避開與大陸在當地的大型開發,區隔出我方的市場和目的,才能凸顯出台灣的優勢和品質,就像台灣協助友邦發展「一鄉一特產」計畫一樣,以小而精,小而美為重點。

最後,台灣必須要有外交未雨綢繆之計。大陸不太可能搶光我邦交國,但邦交國會從兩岸關係的溫度,調整他們的兩岸政策,再有邦交國出走應不意外,所以政府應積極建立與斷交國的踏實關係,畢竟台灣在無邦交的國際環境中,也已立足數十年,沒有被打敗,因此,爭取對國人生存有利的裡子,比空有邦誼名稱的面子重要。

   
害怕衝突?不如積極「管理衝突」
隨著現代組織愈強調團隊合作,組織內也愈容易產生衝突,像是各方目標互斥、對事實解釋有差異、對行為期望有爭議等情形,屢見不鮮。但衝突不一定只會造成危害,只要經過適當管理,建設性的衝突,甚至能替組織帶來火花。

「鼓勵」與「稱讚」大相逕庭!如何正確給予孩子鼓勵?
「鼓勵」是讓孩子發展出勇氣、自信與行動力,讓孩子能發展出自我價值與歸屬感;「讚美」則會讓孩子依賴他人的認同與讚美,得不到認同或讚美就害怕失敗並容易放棄。究竟該如何正確給予孩子鼓勵?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