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讓生活永遠不無聊。【大田編輯病】與喜歡閱讀的朋友結好緣,一同激盪出不同靈感,做出更多好書。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7/07 第477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游錫堃別再自暴其短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這種脅迫失格的監委,蔡總統竟再度提名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參與國際經貿整合 長路漫漫
民意論壇 獨立監理歸零、壟斷結構滲入 數位發展部的組織挑戰
跳脫九二共識泥沼 尋兩岸解方
葉銀華/如何看待經營權爭奪之亂?
莫讓校長遴選成為政治競技場
聯合筆記/三倍券之亂才要開始
讓行車降速減傷亡 交通應推「零死亡願景」
水利會改制 蔡政府走向集權官僚體制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游錫堃別再自暴其短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立法院長游錫堃又語出驚人。這次是針對中醫、中藥,他說不妨改名為「漢醫、漢藥」,或者「台醫、台藥」,讓「游錫堃語錄」又多了一筆。

中醫中藥「更名說」,自然是來自民進黨「去中國化」思維,但游錫堃舉的例子卻不倫不類。他說「漢醫」傳到各國,只有台灣叫做「中藥、中醫」,韓國、日本、越南都不這麼稱呼。他難道不知,「中醫」的英文就是「傳統中國醫學」?這是無知,還是裝傻?

游錫堃的「漢藥漢醫說」,是抄襲日本;「台醫台藥說」,則仿自韓、越。撇開統獨不論,就是缺乏自信的人,才需要這樣東抄西拷,沒有自己的主見。退一萬步看,去掉個「中」字,台醫就發揚光大了嗎?民進黨就離獨立更近一步嗎?恐怕只是關起門來自嗨罷了!

游錫堃擔任立法院長四個多月,鬧笑話比辦正事多。他聘洪慈庸擔任「機要顧問」,各界譁然;推國會外交,說要「助台美建交」;通過參與世衛大會的決議文,連二讀、三讀都搞錯;以院長之尊卻在臉書「報案」,抱怨被恐嚇卻沒警察來關心。連釣魚台更名爭議,他也湊上一腳,卻只敢說「擱置爭議」,這豈有國會議長一言九鼎的架式?

一路種種失言,對照這次「中醫中藥更名說」,也算「游錫堃超越游錫堃」了。但國會議長一再「走鐘」,只會讓人看笑話。麻煩一下,請藏拙吧!游錫堃若繼續自暴其短,才真的會有傷台灣形象。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這種脅迫失格的監委,蔡總統竟再度提名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偵辦「曲棍球案」的檢察官陳隆翔,去年五月遭監察院以違反辦案程序為由彈劾;司法院職務法庭審理後,認為未違反程序,判他免受懲戒。監委揚言聲請再審,陳隆翔則公布承辦監委高涌誠、蔡崇義兩人約詢他的對話錄音譯文,作為反制。細讀對話譯文,這不像監委辦案,倒像是對檢察官赤裸裸的脅迫和耍賴,監委失格的言行完全躍然紙上。

閱讀這段監委約詢檢察官的譯文,高涌誠和蔡崇義將矛頭對準陳隆翔,主要是在幫前綠委段宜康出氣,意圖改變對林滄敏的無罪判決。兩名監委似認為曲棍球案不起訴,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承辦檢察官隻手遮天偏袒被告;二是從基層檢察官、主任檢察官到檢察長乃至高檢署皆共同包庇。事實上,該案告訴人聲請高檢署再議同樣被駁回,要求交付審判也被駁回,足證此案非檢察官一人即能上下其手。

同時,依據《刑事訴訟法》,只要能提出新事證,仍可重啟調查。但兩名英派監委不要求段宜康走依法翻案的正途,卻執意對檢察官「開刀」,希望逼迫檢察官重啟偵查。更不堪的是,監委甚至連該案相關文件都未詳閱,即選擇赤裸裸地以政治干預司法個案,也難怪引起司法界大反彈。

如果監委如此甘冒大不韙,若是出於保障民眾人權的義憤,或許還能贏得掌聲。但在曲棍球案中,與保障人權絲毫無涉,表現的只是大剌剌干預司法的粗暴姿態,和濫權幫綠營政客出氣的私心。行徑如此離譜的監委,這次竟又獲得蔡英文的提名續任;其中之一的蔡崇義,甚至一度被內定為監院副院長。如此是非黑白不明的提名,如何端正官箴?如何教人民心服?

細讀該篇監委約詢檢察官的對談譯文,從軟磨硬逼,到勸誘威脅,手法粗糙到難以想像,即使不懂法律的庶民都會對這些監委的行徑感到瞠目結舌。例如,高涌誠對陳隆翔說:「你覺得段宜康段委員不會來嗎?段宜康段委員他就來了嘛!來了,你說我們能夠說案子沒問題,檢察官處理得都很好,然後案子就踢掉。你覺得可以嗎?」言談之間,不僅態度隨便,又夾雜威嚇,甚至任意踰越了洩露檢舉人的紅線。如此甘於充當打手的行徑,蔡英文都不打聽一下嗎?

監委蔡崇義在約詢中的說詞,同樣讓人震驚。他說:「陳檢,我也老實告訴你,我真的沒有看卷,因為他(高涌誠)也是臨時找我的,我也是剛才才看起訴書。」他並執意要求檢方應訊問林滄敏。監委「連卷宗都沒看過」,就跑來問案,對檢察官的偵辦指手畫腳,連基本程序正義也不遵守,竟然值得蔡總統二度提名嗎?

更離譜的,是監委的威逼利誘大戲。兩名監委全程扮演「黑白雙煞」,接力以言語轟炸威逼,威脅陳隆翔:「不幫我想怎麼解決方法,就是你要逼我們彈劾你。」還說,接下來就會查辦彰化地檢署主任檢察長,甚至追究負責審核再議的高檢署。這種赤裸裸的施壓法,誰看到了毋枉毋縱的精神?他們不惜扭曲司法以遂行自己的目的,又豈是在追求正義和公理?

蔡英文總統掌權以來,兩次提名監委皆引起諸多非議。最著名的例子,是上任前即聲言鎖定「辦綠不辦藍的司法官」的陳師孟,之後果然大動作出擊立案調查十年前曾演出「諷扁劇」的司法官;又欲約詢判決馬英九涉洩密案無罪的法官。最後,陳師孟因引發司法界大反彈,並遭司法院長許宗力批評傷害司法,而自行請辭。

高涌誠、蔡崇義的所作所為,誠不知與陳師孟有何差異?然而,兩人依舊高掛在新的監委提名名單上,高涌誠甚至兼任「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陳菊出任監察院長備受爭議,再對照這兩名英系監委的離譜言行,台灣人民真能忍受這種沒品質的監院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參與國際經貿整合 長路漫漫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日前舉行部長會議宣布,將在今年稍晚簽署協定。RCEP共有16個成員國,合計成員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占全球約30.7%、貿易總量占29.1%、人口占48.6 %,是一個非常具有潛力的龐大市場。其間,成員國占台灣對外貿易約57%,是台灣最大的區域貿易夥伴。當RCEP正式組成區域自由貿易區之後,成員國間商品自由交易,將會排擠外來的商品,未來台灣的外銷這些地區都將會受到影響,衝擊不可小覷。

值此之際,「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也即將屆滿十年,當各界都在討論這項協議是否會被終止時,重要議題之一即是ECFA對於兩岸經貿和台灣的經濟到底有沒有幫助。其實,在早收清單之中,兩岸貿易的總量達250億到300億美元,很明顯地對於促進兩岸貿易成長助益很大,也讓台灣出口廠商少繳了很多關稅,ECFA的效益無庸置疑。

然而,必須要強調的是,ECFA不只是解決兩岸自由貿易的問題,也有助於改善兩岸關係,讓台灣有機會更進一步與其他國家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乃至於有機會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與RCEP等區域經貿組織。

2010年6月,兩岸簽署ECFA的時候,TPP和RCEP的創始會員國都還在商議當中,包括台灣在內的其他國家,要等到協定正式簽署後,才能申請第二輪的加入。

不過,中國大陸占台灣出口市場的40%、貿易總量的30%,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所以當時政府的想法是先與中國大陸簽署ECFA,再與其他個別國家洽簽FTA,等到TPP和RCEP完成協商之後,台灣再申請加入這兩個區域經貿組織。

台灣在與大陸討論洽商ECFA的時候,韓國媒體擔心兩岸的合作會影響韓國的經濟,還創造了一個名詞叫做CHIWAN,特別提醒韓國政府。可能也因為這個因素的刺激,韓國政府加速與大陸有關FTA的協商,並在2015年簽署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2010年簽署的ECFA是一個架構協議,後面有四個協議要完成,包括投資保障協議、服貿協議、貨貿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2012年兩岸簽署了投保協議,2013年6月再簽署服貿協議。一個月之後,台灣即和紐西蘭簽署了「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接著在同年11月台灣和新加坡簽署了「台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

當時尋求先和新加坡及紐西蘭簽署FTA,其中一個重要理由,即是這兩國都是TPP和RCEP的成員國,這對於未來我國爭取參加TPP和RCEP勢必會有幫助。同時,台星、台紐的自由貿易協定都是非常高度開放的協定,等同我國向全世界宣示有意願開放市場,爭取和其他國家簽署雙邊和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

可惜的是,後來的太陽花學運,不但使服貿協議無法在立法院通過,後續的貨貿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也都無法順利完成。太陽花學運結束至今已經六年了,我國只和巴拉圭及史瓦帝尼簽署FTA,但是這兩個國家和台灣的貿易量太少,沒有實質意義。台灣無法和任何一個較重要的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這對於高度依賴對外貿易的台灣來說,情何以堪。

ECFA簽署即將屆滿十年,雖然美國退出了TPP,但剩下來的11個成員國將名稱改成「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重新協商,並在2018年底正式生效,RCEP則將在今年稍晚簽署。但至今ECFA還在原地踏步,甚至還在討論早收清單是否會被終止的問題。

放眼國際,亞太地區的區域整合正在飛快地進行,台灣何時才能加入這些區域經濟整合之中。

兩岸關係現況不佳,台灣要與其他國家洽簽雙邊的FTA已經變得非常困難,想要加入CPTPP並不容易,想要加入RCEP更是緣木求魚。我們只能慨嘆,台灣參與國際經貿整合之路,長路漫漫,不知何時才能看到曙光。

   
民意論壇
獨立監理歸零、壟斷結構滲入 數位發展部的組織挑戰
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慧科技法律/聯合報

媒體報導未來行政院組織改革「數位發展部」的架構方案之一,可能會以NCC為主體,再納入資安處。倘若如此,由於電信、廣電、資安皆涉及科技戰時代的國家關鍵資源,融為一爐,也具有深意。不過,若真採行此方案,可能要面對下列挑戰:

第一,NCC的設立標榜媒體獨立和言論自由,一方面以組織法嚴設委員的遴選標準、一方面透過國會立委審查NCC委員的人事專業資格,層層把關,就是為了確保獨立機關監理的正當性。倘若全面改制為行政部會,固有利行政一體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但原先NCC被賦予的獨立監理目標,恐怕就此歸零。因而目前即將在立院進行審查的人事案,未來如何定位,也令人費解。

第二,如前所述,NCC監管目標是電信廣電產業,而廣電產業目前市場結構,長年少數壟斷,導致市場創新有限。前陣子立委質詢NCC委員,就提到目前有線電視的「萬年頻道表」與「二四○俱樂部」,被提名的委員們均甚了解癥結所在,承諾未來半年將提出改善機制。吾人樂見NCC致力促進市場公平有效競爭,但市場尚未改善前直接改制,壟斷結構是否會滲入新的數位發展部會,導致創新科技導向的商業模式要發展將備加艱難?

話說回來,當初NCC設立主要參考美國的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但是美國採取小政府主義,做為全球數位經濟的龍頭,FCC只有五位專業委員,負責全國數位、頻譜相關法規政策,可見美國的數位經濟之所以蓬勃,靠的還是民間與企業的力量。

反過來說,台灣若以「數位發展」為新部會名稱,帶有規畫的「產業政策」意味,更值參考的是近鄰韓國的例子。過去十多年,韓國資通訊發展相關部會改制多次。例如二○○八年成立教育及科技部,後又將其業務分別併入「教育部」與二○一三年成立的「科技、資通訊及未來規畫部」。二○○八年成立「知識經濟部」,二○一三年又改制「貿易、產業與能源部」。二○一三年成立的「科技、資通訊及未來規畫部」又於二○一七年改為「科技與資通訊部」。於此同時,二○○八年成立的韓國通訊委員會(KCC),掌管廣電新聞監理,也始終存在,並仿照FCC設有五位委員。

數位發展部的規畫如何最為適當,取決於終極目標在哪。和韓國對照之下,台灣除了NCC和資安處,教育部、科技部以及交通、經濟的部分業務,恐怕都和數位科技的全面開展有關。

   
跳脫九二共識泥沼 尋兩岸解方
蔡春鴻/清華大學榮譽特聘教授、原/聯合報

國民黨大選慘敗後,選出改革派的新主席,成立改革委員會,並於日前提出新的兩岸關係論述。提出後引起國民黨大老反彈。江主席強調並未放棄九二共識,只因對岸只提「一中」而未強調「各表」,因此新論述意在指出「一中各表」是「九二共識」的前提。近日馬前總統在參加革命實踐研究院活動時更表示「沒有一中各表就沒有九二共識」。媒體的解讀是「馬江的說法趨同」。

國民黨提出新兩岸關係的目的縱然主要是重新獲得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認同,有助於未來重返執政,依此黨內對九二共識定位的共識當然是必要條件。但另外一個目標是:為兩岸重建互信基礎,也從而期望將來重返執政後可重拾兩岸合作與互利。因此,這個論述也要能被對岸接受。對岸學者雖批評「國民黨已經沒有戰略定力,心亂了,牌也亂了」,但也說「九二共識最初就是台海兩岸求同存異的結果,…兩岸有共同認知的部分是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同的部分是兩岸對於一個中國的意涵、認知各有不同。」假如這能反映對岸的官方立場,其實與國民黨看法並無差異,國民黨大可不必在「九二共識」和「一中各表」的先後順序做文章。

但無論前述有關九二共識的爭論或國民黨的兩岸新論述,都是從政治、從主權的眼光來看兩岸關係,這樣期「盼能打破僵局,走出統獨之外的第三條路」,無疑是緣木求魚,而且更無法有助於兩岸和解。

民眾對兩岸主權的認知是很清楚的。民眾關心兩岸的經濟,就是台灣經濟對大陸的傾斜度,這部分有多少是掌握在政府的兩岸政策,如何在確保經濟發展和民眾福祉上求取平衡點,這部分留給經濟專家去討論。對民眾而言,陸客來台人數直接影響很多行業的生計,也受到兩岸政策直接的衝擊。

筆者希望指出的是,民眾對文化和歷史的認知,才是影響民眾對兩岸關係態度的最重要影響因素。

日前立法院游院長對中醫藥改稱台醫藥的倡議,有些人批評是「去中」意識形態作祟;中小學教科書對文言文比例,以及歷史課本對本國、外國歷史編排方式的爭議,都是源自於對文化、歷史認知的不同。其實大家都知道,台灣最可貴、也最吸引外國人來台旅遊或願意認識台灣的地方就是我們多元融合的文化,我們的生活、文化的每一個層面都少不了中華文化。

我在柏克萊大學念書的時候,中國同學會曾經面臨台灣學生、香港學生、中國學生爭奪主導權的情況(那時候香港還未回歸中國,而台灣學生占絕對多數),我問他們說,假如今天我們在校園要辦「中國之夜」的活動,誰主辦會有什麼不同?大家同意「不會有很大差異」,因此大家就放下爭端,不分彼此,共同來參與社團、服務同學、合作辦理「中國之夜」活動。另外有一次我參加一個國際會議,結束前的晚宴中,各國代表要表演一個節目,會議中台灣去的只有兩位,中國大陸有將近卅位參加,因此中國大陸一位同行就問我願不願意一起唱「高山青」,我欣然同意,表演完大家快樂擁抱。

如真心要改善兩岸關係,而不是個人或政黨的政治利益,可否跳脫九二共識的泥沼,從中華文化和歷史的認同來「求同存異」,尋找國內民眾最大公約數和兩岸和解解方!

   
葉銀華/如何看待經營權爭奪之亂?
葉銀華/聯合報

近來一些上市櫃公司引爆經營權爭奪,其中最熱議的是大同董事改選之亂,自然吸引多方的報導與討論,本文以公司治理的角度,回答相關經營權爭奪的基本問題!

首先,上市櫃公司經營權爭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基本上,掌權者就要接受監督,這是公司民主的基本原則。而且隨著上市櫃公司股權逐漸分散,就越有可能發生經營權爭奪,因此重點不在於好事、壞事,而是主管機關要建立清楚明確的遊戲規則。

傳統上,股市投資人,特別是機構投資人,如果公司表現不好,他們就把股票賣掉,扮演用腳投票的監督功能,但他們通常不會介入公司的經營。然而最近的發展,現有公司的掌權者如果持股較少的話,就應該注意來自市場的挑戰(媒體稱之為市場派)!這些市場的挑戰者,有的是同業或上下游業者,另外是有財力的法人或類似私募基金業者;前者是本身策略發展所需,後者則尋求能讓其獲得資本利得的標的。特別是當公司經營績效不錯但股價偏低、或者經營績效不佳但有改善空間,甚至是公司有吸引人的資產(例如不動產)時,皆有可能被市場派盯上。

其次,到底公司是誰的?是創業者或是創業家族的?當然不是!由於所有股東是公司最後請求權者,承擔公司的最終風險,因此一起擁有公司的所有權。一旦公司走向上市櫃,就要接受來自股市的監督,創業者、創業家族或現在的經營者(稱為公司派)皆是接受所有股東的委託來經營公司。因此,當公司面臨經營權爭奪,公司派可能會違反法規、奧步出盡,此時將考驗現有公司法制是否足以防範或及時改正。

再者,法規該保障誰的權益?根據OECD公司治理原則,首先是公平對待所有股東,而最基本的是股東投票權的行使!因此,不管對公司派是善意或非善意之股東,法規皆要保障其權利。本次大同股東會董事改選會犯眾怒,就是公司派以市場派違反企併法的申報義務,自行認定並剔除五十三點三%股份的投票權,因而當選所有董事席次。但為了符合股東會出席股東持股須過半的規定,這些被剔除投票權的股份,卻也計入出席股份。

另外,市場派的資金來源、委託書徵求與相關行為,當然也要接受法規監督。由於這些爭議皆發生在股東會改選之前,相關主管機關必須盡快做出裁定,以利股東會依循。而且,即使市場派取得經營權,也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或有違反法規之行為,畢竟市場派舉股東行動主義大旗起義,就必須有行動、也要有主義!

最後,如何監督經營權之亂?以大同案為例,在目前法規給予的權力下,主管機關主動發表大同公司派剔除股東投票權是違規的、將大同列為全額交割股、調查自辦股務有無違反規定,並對大同董事長提起裁判解任訴訟,「金管會算是有所作為」。

更進一步,綜觀過去上市櫃公司之公司派通常在害怕失去經營權時,會使出諸多違法或有爭議的手段。因此,在目前公司法給予股東之救濟管道之外,思考是否修改公司法納入「立即改正措施」,明列股東會剔除股東投票權者,股東會董事改選決議無效,主管機關並命其限期重新改選,未改選者,原改選董事當然解任。

(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莫讓校長遴選成為政治競技場
王延煌/高中校長(彰化市)/聯合報

每年五、六月是中小學校長遴選的熱季,屢屢成為新聞媒體的焦點。今年各縣市紛傳政治力介入,縣市政府「假遴選之名,行官派之實」傳聞不斷,校長遴選已然成為政治角力場。可見中小學校長遴選已到了應該重新檢討的時刻,教育行政當局不應漠視。

校長遴選制度始於民國八十五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鬆綁」建議,民國九十年教育部訂定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遴選聘任及任期考評辦法,規定由教育行政官員、學者專家、家長及教師代表組成遴選委員會,投票選出校長,取代官方指派。實施多年,或許達成汰除「萬年校長」或「政治校長」的初始目的,但所衍生的問題也正在侵蝕教育環境。

首先是「假遴選、真競選」。既稱之為遴選,意指嚴格選拔、慎重遴聘,這代表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仍應本於職權,從數個適任人選中擇優聘任。但實際運作可知,教育官員為維持行政中立,多不便表示意見,由委員會投票決定,凡得票過半者即獲選任校長。因此,遴選機制悄悄轉型競選活動,遊戲規則隱含會競選比會辦學重要,另一型態的政治化校長於焉誕生!

其次是「假投票、真選舉」。遴選過程中,校內對談後的「假投票」最為關鍵,不只決定校內教師代表與家長代表在遴委會的投票意向,也牽動教師團體、家長團體及其他不熟悉校長候選人辦學績效(或人格特質)的委員,所以校長候選人都把校內假投票當成真選舉看待。於是選舉的種種奧步,如黑函攻訐、送禮拜票、民代請託、造謠生事、派系分贓等紛紛出籠,不一而足。候選人為求假投票勝出,爭相討好特定對象,濫開選舉支票,漠視學生權益。惡質的選舉文化讓校園更媚俗,莫此為甚!

最後是「假民主、真卸責」。過去的派任制,校長直接由教育首長圈選決定,長官是否有擔當、膽識、遠見,都會被一一檢視,卻容易淪為專斷獨裁。遴選制貴在體現民主價值,理應更能負責任地選賢與能、拔擢優秀校長,實施結果卻是「集體決策、無人負責」,教育因集體民主而走向集體平庸。於今之計,應盡速修正遴選辦法,回歸遴選制精神,並輔以負責任的行政作為,方能讓教育免於因校長遴選而崩壞!

   
聯合筆記/三倍券之亂才要開始
許俊偉/聯合報

振興三倍券即將上路,七月一日起先開放民眾到超商預購紙本券、網路綁定數位券,截至七月六日已有破七百萬人預購和綁定。民眾反應熱烈、預購開紅盤,但蔡政府「慶祝行情」之餘,恐怕不能忽視後續可能引發的三倍券消保之亂。

三倍券有紙本、數位券。數位券還分信用卡、電子票證和行動支付,不管選擇哪一種,都須先綁定;紙本券原有超商兩階段預購、郵局臨櫃直購,昨經濟部除臨時宣布首批預購期限延長到十二日,後續郵局直購還要單雙號分流。此外,綁定數位券可以今天綁這家、明天改綁另一家,甚至還可後悔改購紙本券;但紙本券預購了卻無法改綁數位券。

真亂啊!但這還只是如何購買三倍券,後續七月十五日上路使用後,其他消費爭議恐怕才正要開始。

首先,三倍券消費範圍有一大串黑名單、白名單。可用在護髮、美甲、加油,甚至可買彩券,但不能用在繳罰單、買菸、買股票,甚至也不能繳國民年金;禁用在電商網購,但卻可用在國內訂房網、訂鐵公路票和藝文票券,網路叫車平台也能用。消費者和商家都搞清楚了?

更麻煩的是找不找零、退不退票的問題。蔡政府怕民眾「以券換現」,失了振興美意,規定三倍券消費不找零(現金)。但舉例來說,紙本券最小面額是兩百元,難道在夜市買一碗一二○元的牛肉麵,只為防弊就不找零,八十元送商家?

連攤商都為此抗議,經濟部隨後雖趕緊改口三倍券確實不能找零,消費者不能要求商家找零,但商家為了服務民眾可主動找零。模糊混亂的規定,後續落實到樣態千百種的消費行為上,恐將引發消費現場爭論。

頭痛的還有退費問題。根據日前鐵公路車票初步規畫,為了避免換現,大多索性不提供退票,只給換票。但訂了票難免臨時可能有事,不能退票恐違反消保權益,勢必引發更大的消費糾紛。部分業者像兩廳院售票系統,索性決定可退票,但用紙本券買就退紙本券,防堵「以券換現」。

根據近日預購、綁定統計,民眾選擇紙本券占逾八成,後續紙本券找零、退費爭議,已可預料只會更多。

蔡政府務必「超前部署」,趁三倍券上路前制定一致性且符合消保規範的全國規定,免得屆時還沒三倍振興,消費民怨反作用力先「加倍奉還」。

   
讓行車降速減傷亡 交通應推「零死亡願景」
趙家麟/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教授(新/聯合報

日前新聞報導,台北和屏東各有道路一再發生死亡車禍,一是陽明山的仰德大道,二是屏東長治鄉省道繁華村路段,後者在十五天內七起死亡車禍,媒體標題和社會的應對竟是「恐怖巧合」和「路祭祈安」!

對於車禍,除宣導「十次車禍九次快」觀念和取締超速外,如何讓車輛有效減速才是重點。台灣社會面對車禍的觀念太落伍,政府作為太消極,才是導致車禍不斷發生的關鍵。

每當道路事故,有人當場死亡,媒體和民眾常會訴諸非理性的怪力解釋,只覺得是恐怖和倒楣,卻沒有深入思考這些死傷其實是可避免的。

台灣卅年來每年道路事故死亡人數,沒有一年低於九二一大地震的死亡人數,如換算成死亡率(每十萬人口),台灣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東亞第一,是英國、日本、荷蘭、瑞典、挪威、丹麥等國的四至六倍。台灣車禍傷亡如此嚴重,政府應立即推動「零死亡願景」。

一九九七年,瑞典議會率先通過「零死亡願景」,核心精神是「任何人因為道路交通喪生或重傷,在道德上是完全無法被接受的」。挪威於一九九九年跟進,之後世界各國如英國愛丁堡、加拿大、紐約、澳洲、日本…也陸續採行,全球許多城市都將「盡最大努力降低交通傷亡邁向零死」納為共同目標。瑞典從二○○○至二○一四年道路死亡人數減半,成為從交通死亡來看全球最安全的國家。二○一九年紐約市長白思豪表示,紐約二○一八年交通死亡人數創下百年新低,實行「零死亡願景」四年,紐約市車禍身亡人數已比二○一三年減少三分之一。

台灣政府應以三點新觀念和作為,推動「零死亡願景」:

一、車禍死亡可以預防和避免,不是現代生活的必然:

人們總認為車禍死亡和重傷,是現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因此稱車禍為「意外」。「零死亡願景」的理念是車禍死亡是可以避免的,我們應該有能力預測與預防這樣的悲劇,透過前瞻性、預防性的作法提升安全的優先等級。

二、道路設計者和政策制定者應負更多責任確保安全,而不全是駕駛:

傳統道路安全觀念是駕駛背負最大的責任,事故發生都是駕駛或路人的錯。「零死亡願景」體認到人們總會在某些時候犯錯,因此道路設計者和政策制定者,應承擔更多改造道路環境設計與政策的責任。

設計不良,道路會殺人。很多時候是道路設計不好,直接間接引發事故。前述台北、屏東兩條路會在相同地點以相同模式重複發生事故,不該迷信怪力,而該積極修改道路設計,讓駕駛行為改變,使車速自動降低,讓事故大幅降低。

三、不是單一專業和部門,而是跨專業跨部門的整合性任務:

「零死亡願景」將各種不同的利害關係人拉在一起,共同處理這個複雜問題。各國以往這種結合交通、工程、政策與公衛等跨專業合作也非常少見,「零死亡願景」注意到許多因素都與安全有關,包括道路設計、車速、行為、科技與政策,因此許多國外城市訂出共同目標朝向零死亡目標邁進。

政府存在的目的,應該是給予人民幸福感和安全感;若幸福感是高標,安全感就是低標,台灣城市恐怕連低標都達不到。當許多國家城市陸續對道路傷亡採取更積極的作為,「零死亡願景」應該成為台灣當前城鎮前瞻計畫推動的重點。

   
水利會改制 蔡政府走向集權官僚體制
陳劍賢/台東縣體育發展基金會董事/聯合報

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關,各界紛從政治面及經濟面探討是否合宜,忽略了從公共行政面思考問題。廿世紀末公共行政主張建立「管理最少,服務最好」的小而能政府,重新建構競爭力的國家,以取代「管理最多,干預最多」的大有為政府;但很遺憾從黨產會、促轉會及水利會改制,蔡政府是走向集權又專制的官僚體制,不符現今公共管理的思維。

依立法院三讀通過的農田水利法,未來農委會增設農田水利署,與隸屬經濟部的水利署,同屬水利單位,其界線如何區分?莫非灌溉的屬農田水利署,防洪及水政就屬水利署,未來工業用水是否又要增設工業水利署?疊床架屋,事權不統一, 如何提升效率?而現有的十七個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十七個分署,屬第四層級,未來農業用水,依官僚體制的屬性皆須請示農田水利署及農委會,其效率能否提升,令人懷疑。

原公共行政係屬官僚體制,重視層級節制,強調防弊,難有卓越的績效,廿世紀末新公共管理崛起,師法企業管理的策略與方法,重視管理、策略及績效,強調興利,引發各國政府再造運動,從組織精簡及宏觀的治理途徑推動公部門的改革。特別是面臨多元及複雜的環境,政府部門無法獨立解決問題,必須與民眾、私部門共同治理,因此民間可以做的就委由民間經營,透過市場機制予以民營化,政府機關掌握的是關鍵性的政務,以發揮其領航者的角色,也就是小而美的政府,不再是凡事多管,凡事都做不好的大有為政府。

農田水利會原屬公法人的民間組織,係屬農民自治的權力,民進黨主政後,靠著完全執政的優勢,為所欲為,將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關,未來值得關注的是地方農漁會是否同樣收編為國有,鄉鎮市改制為區。

蔡政府凡事皆從政治面考量,以鞏固綠色執政的「大有為政府」為優先,未考量國家的發展,漠視政府再造,組織精簡及共同治理的思潮,未來官僚復辟,績效不彰,人事增胖,龐大的人事費用將斲傷國家的競爭力,國人不可不慎。

   
經濟權威:中美將再混戰十年 台灣應保持獨立性
若真如馬丁沃夫預言,未來10年全球格局是美中持續混戰,但誰也無法徹底壓倒另一方,在貿易上,則以地緣關係形成區域集團,身處兩大強權之間的台灣,應該努力保持獨立性。

流浪到香港塔門島 寧靜與繁華常不可兼得
雖然許多人把香港當做購物天堂,但我可不是。我總覺得香港有許多祕境,等待慢慢被人發掘。如香港的離島--塔門,這個帶點印尼、泰國風味的小島名字,位在香港島東北的海面上,人口雖少,卻是個風月無邊的地方。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