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歷史回音與當代政治形成奇妙交錯,我們得以在古今鏡像中讀出權力博弈的不變邏輯。日本戰國時代的三大權傑: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他們的性格與戰略,雖生於十六世紀,卻宛如今日世界強權的縮影。當前美中對抗日趨激烈,國際秩序重構方興未艾,若將這場全球權力再平衡視作另一場「戰國亂世」,三雄對應之譬喻不僅合理,更發人深省。
織田信長可謂最具革命性思維的變革者。他藉火繩槍等新科技摧毀舊秩序,打破門閥限制,大膽斷裂傳統聯盟,一舉改變日本政治結構。
在今日國際格局中,川普所代表的美國政治力量,頗有信長之風。他對內顛覆建制、對外推翻多邊主義架構,發動關稅戰、科技封鎖、供應鏈重組,試圖重塑全球權力結構。
這類「打破規則、重建規則」的霸權策略,雖聲勢浩大,卻也在盟友間激起不滿,在全球經濟中造成不確定的長尾效應。
如同信長橫掃列國之後,卻死於部下之手,川普式強硬政策也正面臨來自國內體制與外部聯盟的反彈與制衡。其餘波,仍在世界經濟與地緣政治中迴盪。
豐臣秀吉則以出身寒微的背景,運用靈活手腕崛起於亂世。他善於籠絡人心、整合資源,建立穩固的中央政權。惟其晚期對朝鮮的軍事擴張,卻成為其政治生命的敗筆。
當代中國亦有類似軌跡。歷經改革開放四十年崛起,中國以經濟實力為槓桿,在國際間廣植影響力。中國展現了秀吉式的資源動員力與權謀技巧。但隨著對外擴張與對內管控日趨強硬,西方世界開始產生警惕與圍堵,外部摩擦與內部壓力並行,亦如秀吉後期兵鋒過猛、國力難支的歷史困局,隱含著過度擴張導致戰略透支的風險。
德川家康則是典範的耐性戰略家。他不如信長強勢、秀吉多變,卻憑藉精密布局與深厚人脈,在時機成熟時一舉制勝,建立江戶幕府長達兩百年的太平。
今之歐盟、印度,乃至於其他國家政府中偏向多邊協調與制度維穩的力量,譬如新加坡,都可視為當代「家康型」行動者。他們選擇在美中兩強對峙間保持距離,不輕易選邊,致力於推動綠能轉型、數位主權與區域自主供應鏈等政策,試圖在亂局中建立平衡支點。
如同家康不靠戰場上豪賭,而以制度與聯盟累積優勢,這些勢力的策略是以時間換空間,耐心等待霸權消長後的制度重建契機。
若從宏觀歷史眼光審視,今日的國際秩序轉變,與日本戰國時代後期「天下布武」的權力整合過程極為相似。信長之力如火、秀吉之勢如水、家康之策如山,三者互為牽制、亦互相成就。現代世界亦如是:美國若只靠封鎖與威懾,終將自陷疲態;中國若在擴張中未能掌控節奏,則易招反噬;而第三勢力若欠缺主導願景,亦難從空窗期中突圍。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全球戰國時代」裡,誰能真正集軍事、經濟、制度與價值於一體,建立可持續的「現代幕府體系」,將是未來十年國際格局的關鍵。
歷史從不重演,卻往往押韻。日本戰國三雄啟示提醒我們,霸權轉移從來不是瞬間定局的劇變,而是長期競合與內部韌性的比拚。勝者未必是最強者,而是最懂得等待時機、調整節奏並耐得住歷史風雨者。
國際政治正處於大變局之中,世界亦許正走在一條由戰國走向江戶的漫長曲線上。在那盡頭,是另一種秩序的萌芽,抑或是更大的裂解,仍待時間與智慧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