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5/05 第595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上位者需要的「不確信」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非核家園已成恐懼詞,卓榮泰還在打哈哈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勞動節省思:重新定位勞工的未來
民意論壇 罷免案濫用羈押 司法寒蟬擴大
和解終止大罷免 挽救政經危機
停止政治力介入醫學期刊投書
以關稅治美債 對症下藥、手段過激
勞工不該成關稅戰代價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上位者需要的「不確信」
黑白集/聯合報
教宗方濟各辭世,電影《祕密會議》因而票房回春。片中樞機主教團長在新教宗選舉前的彌撒,引述拉丁古語Nolite esse certi(不要自以為確信)。先入為主的「定見」,會淪為剛愎排他,正是團結與寬容之敵。團結需要不確定,若只有確定而無懷疑,也就不需要信仰。

「信仰之所以有生命,正因其與懷疑同行。」此話乍聽與一般教義相反,實則是更深體認。若自認走在真理道路上,就可全力打擊「不同路」的人,甚至覺得遏止對方「毒素思想」乃急中之急,因此可不計手段為之。放眼世界,這類例子實在太多。當事人權柄愈大,愈對自己深信不疑,造就惡害也更嚴重。

川普總統上任,天天拋出震撼彈,認為可讓美國再度偉大,結果害慘全球投資者,美國經濟也出現負成長。更糟的,是自毀美國身為民主大哥的「江湖風範」,想藉關稅戰圍堵中國,反而送給北京乘機扮演「反霸」的超級大禮包。

回到台灣,賴總統面對得票不過半、國會朝小野大,仍秉持一貫「賴神」威風,對自身正確性篤信不疑。他就職前便宣示「洗滌人心」,上任後對在野、民間、甚至黨內開刀,狠勁果然「超英趕扁」。但民調的死亡交叉,也比前人來得早。

《祕密會議》去年拍攝,小說原著發表於五年前。故事拿到當今世界,卻有驚人預言性。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非核家園已成恐懼詞,卓榮泰還在打哈哈
社論/聯合報
核三廠二號機本月十七日即將除役,屆時,民進黨的「反核」神主牌便算達標。但從近年的發展看,「非核家園」已成了一個「恐懼詞」,不時與電價上漲、供電不穩、碳排空汙、綠能弊案乃至國安危機連結。在這種情況下,賴政府或許還想大事慶祝一下台灣「非核家園」的來臨,但恐將更招致民眾反感。

尤其,近年來政府「補貼」台電成習,近日更假藉「川普關稅」名義編列一千億元特別預算撥補,名不正亦言不順。試想,在「非核家園」美名下,埋藏著多少民進黨政府的扭曲心思,將一家健全的公司弄到虧損累累,卻無意務實解決,只想藉「補貼」的蹊徑粉飾太平。這種短視作法,縱能把台電破產的時間拖個幾年,也救不了台灣缺電、空汙及供電不穩的危機。這就是「非核家園」的真相!

試問,以民進黨的估計,非核家園的美好時光能持續幾年呢?到什麼時候就會走不下去呢?被問到核電歸零後的供電問題,閣揆卓榮泰以一貫無表情的臉孔答稱:「在二○三二年前,發電量足夠支撐所有產業所需。」這個回答很安全,原因是,卓榮泰也許明年就不站在國會備詢了,未來承諾跳票也是別人的事。包括賴清德,就算下屆能連任,到二○三二年也要下台了。這張支票,正好開在一個不必兌現的日期。

卓榮泰打哈哈的敷衍態度,還不止如此。他說,目前台電備轉容量在十五%以上,核三除役後,備轉容量減去三趴,也還有十二%,都屬安全狀況。但卓揆是不是忘了,他說這話時只是涼涼四月天,俟天氣燠熱起來,家家戶戶都要開冷氣,屆時備轉容量還會剩多少?更何況,台灣自從綠電比重提高到十%以上後,電力供應的穩定狀況即晝夜逆轉;白天有光電支撐時問題不大,反而是傍晚太陽下山後更容易缺電跳電。卓榮泰用一個「備轉平均值」來打混,算什麼安全保證?

最近伊比利半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發生的系統性大停電,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這次大停電,官方一度歸咎於罕見的大氣振動現象;但進一步探討,則認為與綠能的不穩定性有關。西班牙是歐洲再生能源比率最高的國家,平均高達五十六%。專家認為,傳統火力發電透過大型機器連接到電網,其重量和動能慣性有助於電網免受突然的干擾。相形之下,光電和風電缺乏這類沉穩慣性,使電網更容易受到衝擊而中斷。大停電前五分鐘,當地天氣良好,太陽能發電占比甚至高達六成;但僅五秒之間,整個電網便迅速崩潰,社會運作也陷入無法正常運作的狀態。

西葡大停電的例子,除顯示電網運作的許多未知數,也說明綠能電力的脆弱性,有待繼續研發強化。更重要的是,國家的能源政策不能盲目躁進,不能諱疾忌醫,更不能讓政治越俎代庖,明明逆著專業知識及世界潮流而行,卻自以為在追求絕對的真理。再說,歐陸國家的電網彼此連結支援,緊急時可以互通有無。而台灣是個島國,我們的電網是孤立的,無法與鄰國併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發電供電的調節更應抱持「料敵從寬」的態度,才不致事到臨頭措手不及,不是嗎?

無論如何,當核電重新成為全球綠能減碳新趨勢,而賴政府卻還把頭埋在過氣的「反核」沙堆中,硬要關閉價廉、穩定的核三廠,暴露了民進黨「政治掛帥」的偏執多麼強大。當「非核家園」已變成一個恐懼詞,變成一個錯誤的概念,卓榮泰還在假意宣示「電力夠用」,這究竟安慰了誰?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勞動節省思:重新定位勞工的未來
社論/經濟日報

5月1日勞動節,不僅是向所有辛勤工作者致敬的日子,更是一個提醒社會關注勞工處境與權益的時刻。在這個全球經濟高度連結、科技快速進展、社會結構不斷變遷的時代,勞工問題也呈現出前所未見的複雜性與挑戰。面對歐美的「大離職潮」、亞洲的新興勞動力結構,或是台灣日益嚴峻的過勞與低薪問題,我們需重新審視什麼是「好的工作」,以及未來的勞動制度該朝哪個方向演化。

從全球層面觀察,自COVID-19疫情後,世界各地勞動市場都經歷劇烈變動。許多企業轉向遠距辦公、零工經濟興起,而自動化與AI技術的加速導入,也使部分傳統工作加速被取代。這些現象雖然提供部分彈性與創新空間,但是也帶來大量不穩定就業的問題。

以美國為例,「大離職潮」並非單純因為員工不想工作,而是反映出長期積累的薪資停滯、工作倦怠、職場安全感缺失等結構性問題,在歐洲,多數國家雖有較完善的勞動保障制度,但也面臨青壯年人口老化與移工依賴的結構矛盾,導致部分產業陷入人力短缺與社會排斥的兩難。

回到台灣,勞動市場雖相對穩定,但內部問題亦堆積甚久,並正逐漸演化為結構性危機。首先是過勞問題。根據勞動部統計,台灣勞工平均每年工時為2,008小時,遠高於OECD國家平均的1,716小時,甚至比美國、德國、英國都高。在長工時的同時,薪資卻未有明顯成長。根據主計總處資料,台灣近20年實質薪資成長緩慢,許多青年即使大學畢業,起薪仍僅約3萬初頭,甚至低於2000年代初期水平。

其次是台灣企業普遍採取短期合約、外包與派遣等彈性化用工策略,使得正式職缺減少,大量勞工淪為「非典型就業者」,欠缺穩定保障。工會組織率低、勞工參與公共政策不足,使勞動者在談判與制度設計中難以發聲,形成制度上的「沉默多數」。

少子化與高齡化亦對勞動力市場產生深遠影響,今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年輕人口減少導致基層勞動人力不足,許多產業被迫依賴外籍勞工。但外籍勞工同樣處於制度邊緣,其工作條件與人權保障仍有諸多爭議,例如仲介費過高、限制轉換雇主、工時過長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定位勞工的角色與價值,已成為當代社會不可迴避的議題。面對未來,首先是制度創新與勞權保障的再設計。過去以「雇主主導」為中心的勞動制度,已無法應對新型態就業的挑戰。我們必須打造兼顧彈性與安全的「彈性保障體系」,例如針對平台經濟勞工建立合理的保險與退休制度、為非典型就業者提供就業穩定基金,並擴大職業工會的參與與話語權。

還有工作價值需要重塑,在AI、機器人逐漸取代重複性工作的未來,人類的創造力、情感勞動與社會服務工作將更為重要。我們需重新認定「有價值的工作」不僅僅是高薪或高科技,更包括教育、照護、文化、環境等人本與社會導向的職業。這涉及薪資結構、社會尊重與資源配置的根本調整。

台灣應積極面對高齡與少子化所帶來的人力挑戰,推動「終身就業力」的發展。政府與企業應共同推廣技能再訓練與職涯轉換制度,協助中高齡勞工在不同生命階段找到發展機會。

最後,我們需重建勞動的社會文化,勞工不是可消耗的資源人力,而是社會的骨幹。唯有透過教育、公民參與與思想改變,重新強化對勞動價值的認同,才能建立真正有尊嚴、有未來的勞工工作環境。

今年的勞動節,當我們回顧過去爭取勞權的點滴歷史,不禁要問,在AI將工作自動化、全球資本流動壓縮勞動條件的當下,我們是否還記得勞動和勞工的真正意義?

   
民意論壇
罷免案濫用羈押 司法寒蟬擴大
董保城/東吳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聯合報
有則笑話:學生長期偽造簽名,某日家長親簽反遭質疑。此事說明偽造文書難辨,若以罷免案高標衡量,恐難有人倖免;如今對在野人士動輒收押禁見,令人憂心,難道所有偽造文書案都須如此高規格處理?

國民黨北市黨主委黃呂錦茹,僅被控涉及罷免連署文件偽造即遭羈押禁見。年逾七十五的在野幹部,會滅證勾串,自毀政譽?遑論連署資料已交選委會保管,滅證風險亦不存在。刑事訴訟法明定,羈押須有具體事實足認逃亡或勾串滅證之虞,而非僅憑推測。

並且,本案適用舊選罷法,未強制附身分證影本;民進黨當時反對修法並提覆議,導致程序寬鬆、瑕疵風險提高。檢調以重手處理,恐違反比例原則。

羈押制度的濫用,柯文哲案中亦可見端倪。依刑訴法,案件移審法官初次訊問被告時,檢察官所提接續羈押的主張,既無聲請法律效果,即無聲請被駁回可言,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台抗字第五九三號裁定已明揭此義。然地院裁定准許保釋後,檢察官仍抗告,高院竟受理發回,致地院重裁羈押,顯違反程序正義與最高法院見解。

更令人憂慮者,在黃呂案,檢方對地院無保請回之裁定提出抗告,經高院發回重裁後,地院火速羈押,無異於釋放訊號「以後有圖可按」。司法寒蟬效應不僅籠罩社會大眾及在野黨支持者,更滲透法院體系;法官為免反覆抗告,只得知趣識意配合上級法院意旨。壓力與爭議終將由承審法官承擔,司法獨立與程序正義正被侵蝕。

在國民黨北市黨部書記長等羈押禁見抗告案中,高院竟稱偽造連署「顯非一般偽造文書可比擬」,並以「民主基石動搖」等高空論述佐證羈押必要性,令人搖頭。如此以憲法語彙包裝輕罪,將五年以下刑度之罪,拔高如同國安叛亂組織犯罪,造成法律評價失衡;共諜、詐騙案束之高閣,卻對在野罷免行動雷厲風行,令人質疑選擇性執法與政治力介入。

更有主張罷免影響立委身分安定性,符合偽造文書「足生損害」要件。此說混淆罷免提議與正式投票,連署僅屬人民提案,尚未進入投票程序,難由基層黨工逐一查核授權,貿然入罪是倒果為因。

若偽冒連署真會動搖民主基石,更應嚴守比例原則與程序保障。選務機關依法審查並剔除無效連署,正是制度自我淨化的機制,豈能將行政責任轉嫁於連署發起人,甚至坐實刑責?選務機關未依職權調查,並對當事人之有利與不利併予注意,是怠於執行職務,恐生國賠或刑責;貿然高規刑辦,反令人民對公民參政產生不信任,此非保護民主,而是製造寒蟬。

司法應以保障人權為首要,濫用搜索與羈押手段打擊在野,是戕害民主憲政秩序、動搖民主。本人在考選部長任內,將憲法考試改為案例題,正是希望司法官具人權意識。昔日法官面對死刑,尚以「求其生」表達對生命的尊重;今對輕罪羈押,更應審慎對待。在此前韓市長罷免案中,地檢以授權難查為由不起訴,足為前例。

司法的尊嚴來自堅守獨立,人民的信任亦植基於此。盼司法界以此為警惕,勿忘守護正義人權之初心,勿使正義蒙塵於權力之下,方能不負人民所託。

   
和解終止大罷免 挽救政經危機
陳貴端/逢甲大學教授、曾任職立法/聯合報

當前世界兩大經濟體(美中)因經濟及政治利益發生衝突引發對抗,川普發動全面性「對等關稅戰」,全球多邊協定變成雙邊或單邊協定,衝擊自由貿易及全球供應鏈。值此全球經濟已步入「停滯性通膨」、國內眾多員工賴以為生的傳產及中小企業面臨訂單減少之際,民進黨政府應速提出「振興經濟方案」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及照顧經濟弱勢者生計。

上周行政院院會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預算條例草案」及特別預算編列四千一百億並送立法院審議,行政院長卓榮泰盼立院能在最短時間內能通過。在現有政治氛圍下,要順利通過恐仍困難重重,盼朝野能共體時艱。

筆者建議:民主法治國家中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憲法賦予立法院立法權及預算審議權,特別條例與特別預算必須送立法院審議通過,總統明令公布,行政院才能依法執行。

本屆總統及立委大選,顯示民意不希望民進黨長期完全執政,期盼增加國會監督制衡力量。總統得票未過半,僅以相對多數取得執政權,卻掌握國家資源。國會朝小野大,執政黨應接受選舉結果,「謙卑再謙卑」,尊重立院的立法權及制衡監督權。府院黨不能為政黨利益頻頻反制,甚或為取得國會多數,在立委任期未滿一年時,即企圖提早改選,發動全面大罷免,行政院團隊則配合街頭宣講,為政治目的「當家鬧事」,朝野惡鬥,造成社會動盪,破壞憲政體制及正常選舉制度。

罷免及反罷免聲請連署,連署資料是否有「虛偽不實」?檢調介入調查、搜索、聲押,是否引發寒蟬效應?涉及兩岸政策主張,與當朝不同調就被抹紅為「中共同路人」,是否違反「言論自由」?四二六在野黨「反綠共,戰獨裁」集會,凡此種種皆因大罷免及相關反制引起,互鬥愈演愈烈,造成社會動盪不安。

近年稅收超徵金額頗大,去年超徵五二八三億元,創歷史新高,在野黨認為經濟發展成果稅收超徵,當然要還稅於民,提出「稅收超徵全民共享發放現金特別條例草案」(以下簡稱稅收超徵草案),編列特別預算每人發放現金一萬元。稱可藉此舉擴大消費幫助經濟復甦,亦可嘉惠經濟弱勢者。

筆者認為,朝野可將相關國計民生、振興經濟方案併案審查;在野黨所提「稅收超徵草案」以稅收超徵五千多億為財源還稅於民,全民普發一萬元,剩餘三千億,可作為執政黨所提「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及特別預算財源。至於是否撥補台電一千億,則應徹底檢討能源政策及如何讓台電專業領導、專業經營,依循「以核養綠」全民公投民意,重新檢討核二、核三延役,或重啟核四或引進新核電技術設備,作基載電力,穩定供電、降低供電成本。

當前國內外局勢已衝擊台灣政經及兩岸關係,呼籲賴總統能以國家元首之尊,快速召集行政院長、立法院長及在野黨主席溝通協商,和解終止大罷免。朝野應共體時艱,快速通過振興經濟特別條例及特別預算,才能挽救政經危機,為國家共創未來,為人民所至盼。

   
停止政治力介入醫學期刊投書
陶宏洋/醫師(高雄市)/聯合報

媒體報導,知名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登載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及護理師的投書,指台灣健保體系瀕臨崩潰、急診壅塞、低薪過勞、護理師離職等問題。因文內誤用了台灣COVID-19住院死亡率達五十八點二%的數值,衛福部已投書期刊,除澄清死亡率數據,並呼籲期刊撤銷這篇錯誤文章,避免影響「台灣的國際聲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也發布聲明表示,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認定引用資料錯誤,嚴重違背科學倫理,對健保制度造成不實指控,已致函期刊要求撤稿,以維護台灣醫療體系之專業聲譽。

為什麼衛福部無權要求撤稿?首先,「投書」只是作者的觀點看法,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醫學研究,後續也不會納入相關綜合分析而影響其他研究的結論。投書被期刊接受,說明作者有不錯的英文書寫能力與學養,期刊主編認知其價值而同意發表,並罕見地允許在參考文獻中引用中文資料及中文報紙報導,顯示主編相當尊重在地觀點,並希望世界看見台灣。

其次,住院死亡率數據是誤用了,但這並非作假或剽竊,醫院不能遽下「嚴重違背科學倫理」的結論。作者只在第二段起始處,以此說明多年以來,醫療資源與健保署管理困境的長期問題。若數據誤用只需作者去函要求更正,下期補登回正確數值即可,並不影響整體觀點與分析。有趣的是,正確數值是什麼?衛福部與醫院多次說「數值錯了」,卻從沒說正確數值應是多少,為什麼?因為數值不好看,說出來也不加分,更無力支持其撤稿的請求。

二○二二年媒體批評新冠病人死亡率過高時,當時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為解釋過高死亡率,曾脫口說出大白話「其實救得回來」,引起廣大討論。 媒體統計當時死亡案例數中,簽署DNR不插管急救之比率高達卅六點四%。

再次,醫學期刊也是媒體,依職責與倫理操守秉持客觀獨立,不能也不應受政治力介入。 近廿多年來,評論政策的文章於醫學期刊上愈發常見,如醫療崩潰、行政傷害、公衛危機、社會安全等主題,新冠疫情期間及川普就任後更多。不同於美國大學,醫學期刊迄今尚未受到政治力介入;雖然四月下旬起已有多家醫學期刊,收到美國司法部要求「刊登文章應避免誤導偏見」的建議,卻也未聞有要求撤稿情事。

當年輕醫師與護理師被政府扣上了「影響台灣國際聲譽」的大帽子,單獨面對排山倒海、難以承受的天大壓力時,醫療專業團體(醫師公會、內科醫學會、護理師公會、護理學會)應即施以援手提供關懷,別讓醫師與護理師再接受更多的傷害。

允許不同聲音才能帶領國家進步,況且兩位作者所持的觀點在台灣也並非少數。政治力介入都有高尚的理由;國際聲譽當然重要,但連川普政府都還不敢要求醫學期刊撤稿,衛福部卻要求外國醫學期刊撤稿;有失身分,恐再次折損了「台灣的國際聲譽」。

   
以關稅治美債 對症下藥、手段過激
楊智/退休媒體工作者(台北市)/聯合報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說,「美國發動關稅戰,就像美國生病,卻讓別的國家吃藥」。這話說對一半。

美國最大的財政問題是美債,美債的規模對經濟、財政是很大的負擔。除了每年要支付一兆美元的利息;沒有有效處理,每半年更以一兆美元的增速積累。

病灶既然是美債,為什麼歷任總統都不處理?簡單說,過去美債金額沒有這麼多,利率也低,沒燃眉之急,所以對問題視而不見;真不堪負荷,請聯準會印鈔票,或發行新美債還舊美債,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川普願意捅這馬蜂窩,可說勇氣及膽識都超越過去的總統;愈來愈嚴重且還在上升的美債,今年有十兆美元到期,逾期不贖以債養債,會使美國的國際債評信譽不好,影響投資者信心;再不處理,它的利息就要排擠掉其它的社福預算,冒此美國之大不韙,會嚴重影響共和黨二○二六期中選舉。

美債這麼高,原因很多。每年嚴重的貿易逆差是重要原因,從一九七五年到現在,美國連續五十年貿易逆差,累計金額超過廿兆美元,這是天文數字。美國要付進口貨款,從銀行付美元給銷售國,不夠就印鈔票,再不夠就發行美債,賣給外國政府、國內外企業或自己的聯準會換美元。

出口到美國的大國,有的用正當的交易方式,也有用貶低自己匯率以增加美元,或者用政府補貼擴大對美出口,也有利用產能過剩低價傾銷,這些手段就是川普所說的「他們在占美國的便宜」。謝鋒說「美國生病,卻讓別的國家吃藥」,話講得不公平也不厚道。中國大陸連續多年是美國最大的出超國,敢說上述的貿易不當行為都沒有施用?所以很多國家,以不當的貿易手段,擴大對美出口,推升美國財政赤字助長美債。

站在美國立場,川普採取關稅措施來改變貿易秩序,是對症下藥。但四月二號宣布的辦法,猛烈激進,且針對一八五個國家全面開戰。

如果將全球國家分等列級。基本上,對美出超國都要十%的關稅,但各國可申訴溝通;對美國出超前廿名大國,逐一談判磋商,打點不打面,最高課六十%關稅,匯率、對美採購投資,及進口限制,一併討論後成案。今年上半年溝通談判,既或結果彼此都不滿意,也必須接受,七月一日實施。

   
勞工不該成關稅戰代價
溫宗諭/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秘書長/聯合報
五一勞動節本應是勞工被肯定、社會反思勞動價值的重要時刻,然而今年的勞動節,台灣基層勞工卻無暇慶祝,因為他們正承受前所未有的雙重壓力。一方面,美國以「對等關稅」為由,對我國出口產品祭出貿易壁壘,不僅削弱了台灣產業的外銷競爭力,也使本土製造企業面臨訂單流失、無薪假與裁員的隱憂。另一方面,長期積壓的勞動政策問題仍未獲實質性改善,職場霸凌頻傳、護理人力嚴重透支、公務體系勞工權益長期受限、薪資結構停滯不前,層層困境疊加,形成基層勞工無以為繼的生計危機。

近日全國總工會與多個產業工會座談,多位代表坦言,企業經營信心受到關稅不確定性的嚴重打擊,甚至已有原擬返台投資設廠者選擇按兵不動。這不僅是貿易競爭的警訊,更是牽動就業與社會穩定的警報。然而令人憂心的是,政府對此一連串國際挑戰的應對策略依舊模糊,未見明確談判進程與配套規畫,導致勞工與產業成為不確定政策下的首當其衝者。

我們呼籲政府,應以更積極的姿態投入對美談判,爭取有利我國出口的關稅條件,特別是相較於越南、菲律賓等主要競爭國,更應努力推動台美自由貿易協定進程。同時,對內亦需提出具體配套,包括稅賦調整、產業升級輔導、數位與綠能轉型補助等,穩住企業信心,更穩住基層勞工的飯碗。

然而,處理對外風險只能解燃眉之急,真正結構性的問題仍在於我國勞動體系本身的長期失能。護理人員長期處於高工時、低報酬的惡性循環,職場霸凌事件頻傳卻欠缺有效處理管道,警消與公務員甚至連基本組織工會的權利都尚未獲得,最低工資調整幅度年年未能反映實際生活開銷,致使勞工只能以「撐下去」來定義生活。

這些制度性缺口,已非零星補丁所能彌補。我們主張,儘速推動《職場霸凌防治法》,建立具有獨立性與效力的第三方調查制度;同時修正《工會法》,確保所有勞動者均享有團結權與集體協商權;並導入國際勞工組織所倡議的「生活工資」制度,讓最低薪資不再淪為象徵性調整,而是實質反映民眾生活成本的經濟保障。

勞工不應只是政策承受者,更要成為改革推動者。全總與多位產業學者正組成民間專業團隊,針對關稅調整對台灣勞工與就業的影響進行量化分析,試圖以數據與專業作為政府決策的推動力量。制度改革不能只靠呼籲,更需落實在立法、預算與行政作為中。

當國家面對日益嚴峻的國際政經挑戰,唯有回頭強化內部制度韌性,才能真正保障人民安身立命的基礎。從對外貿易到職場制度,政府不能再以拖待變。因為每一次政策延宕的代價,都是無數基層家庭無法負荷的現實。

勞動權益不是節日談資,而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核心。我們不要口頭承諾或象徵性致意,而要看見制度性改革的真正啟動。唯有如此,台灣的勞工才能從被動承受者,轉變為挺起胸膛、共同迎向未來的改革主體。

   
川普強逼「美國製造」!紡織業告白:再加5%就崩盤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企圖為過去運行80年的世界經貿秩序大幅整形。業者第一反應都是抗拒美國製造,但也認為儘管談判未定,但至少「10+N%」。一紡織業總經理直言:「我們毛利僅個位數,進美國的成本我們受不了,10%關稅也撐不住,若再加個5%就崩盤了。」

回眸台灣日治時代建築 走入時空穿越的人文角落
大至總統府、監察院、台南市美術館,小至台北的青田七六、樂埔薈所、台中的道禾六藝文化館、嘉義的檜意森活村、花蓮的將軍府1936園區……這些興建於日治時代的建築,不少甚至歷經多年的棄置後修復,再以不同的身分重新轉生。可以發現,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漸漸成為不分國內外旅客在台灣旅遊的重要景點。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