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台幣升值迅速,引發產業高度關注。對於如此明顯升值走勢,中央銀行卻未大力干預,引發諸多解讀。其中一項說法是央行此舉實為政治考量,避免川普政府將台灣列為「匯率操縱國」,並當作關稅貿易談判把柄。從政策角度觀察,這類戰略性放手雖非無理,但其所牽動的產業衝擊、資金套利與市場混亂,不應被低估,更不應缺乏明確政策因應。
升值表面上有其可取之處,特別是對依賴美元採購原物料的產業,如石化、鋼鐵、航空、食品等,可短期減輕成本壓力。貨幣升值亦有助壓低輸入性通膨,在國際能源與原料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確實可緩和國內進一步物價漲勢。部分企業亦可趁台幣強勢,布局海外併購與擴大外幣資產,提升國際競爭力。
然而,這些利多效應集中在進口導向型企業與資本充足者,對台灣絕大多數以出口為主的中小型製造業而言,升值帶來的是立即性匯兌損失與國際報價競爭力削弱。尤其在毛利率已經極低的情況下,台幣升值足以使部分訂單轉向幣值更具彈性的越南、印度等新興生產基地。近年來,這些國家積極吸納原本屬於台灣的中階代工與零組件訂單,一旦升值趨勢持續,產業出走將更加明顯。
中央銀行此次選擇對台幣升值放手不作為,顯然並非出於單純市場力量,更可能是源於關稅經貿談判的風險考量。隨著川普對各國經貿態度將轉為高壓且交易化,央行若積極壓抑升值,可能會被貼上操縱匯率標籤,進而讓台灣成為高懲罰關稅目標。在此脈絡下,選擇放手讓台幣升值,成了政府的策略選項。
但即便如此,這樣的戰略性放手不能沒有配套機制。若政府與央行明知升值是政策選擇的一環,卻不主動向企業說明政策方向,甚至讓市場誤以為升值是因為經濟基本面強勁所致,可能造成錯誤預期與資金錯置;更有部分金融業者、投資基金甚至外匯套利資金,看穿政府立場而大舉押注升值,乘機賺取「國難財」。在此過程中,獲利的是跨境資本與套利投機者,受害的則是腳踏實地經營出口訂單、為國家創造就業與外匯的實體企業。
尤其值得強調的是,匯率劇烈變動所帶來的衝擊,最終不僅落在企業財務報表,更將傳導至就業市場。一旦中小企業出口動能減弱,首先受到波及的就是基層勞工與臨時工班,從製造線縮編到加班時數刪減,整體薪資水平將受到下拉。這時,經濟部的角色不能缺席。作為產業主要輔導機關,經濟部應設立匯率變動應變小組,對受升值衝擊較大的中小企業提供臨時優惠貸款、協助訂單媒合,並針對特定產業或艱困區域加強資源下放與在地資金周轉支援。
同時,經濟部也應會同勞動部,啟動就業安定方案,例如啟用短期減班補貼、針對出口導向型產業員工開辦再訓練課程、補貼勞工就業轉型。不能再讓匯率波動成為少數金融機構套利,卻讓多數勞工承擔痛苦代價。
值此產業生存關鍵時刻,政府亟應積極作為。央行應釋出明確訊號,說明台幣升值可容忍幅度與區間,以降低不必要之市場預期,避免短期資金過度湧入。經濟部、金管會與財政部則應盡速提出出口導向產業短期紓困與中長期轉型資源計畫,不應讓升值代價全由實體產業與基層勞工共同承擔。
此次新台幣快速升值,應非純經濟現象,而是一場政治與產業博弈。為求免於美國貼標籤而選擇放手匯率,固可以理解,但若任由資金炒作與企業流血並行,終將損及整體國家經濟體質。行政院與央行此時若不即時提出對策,不僅將失去政策信任,也將戕害台灣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競爭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