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Career職涯電子報】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等精彩內容。給您最完整、最活用的職場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9/11 第604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的「復仇」之路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各地綠能抗爭四起,民進黨的夢醒時分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邁向國家干預主義的時代
民意論壇 擦亮台灣氣候名片
懷孕商業化的社會成本
當台灣能源轉型敲響警鐘
工安地獄之門 因鬆散的管理而開
教師荒凸顯功利主義與義務論矛盾
興達火警 社會信任赤字
代理孕母入題的倫理爭議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的「復仇」之路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柯文哲在看守所多待了三天才出來,顯然做足準備。雖戴著電子腳鐐,他依舊氣勢逼人,毫無「落水狗」的衰相。而外界迎接他的聲音,則不外「挖苦」和「吹捧」兩種極端。哪一端對他影響更大,就得看他個人的判斷。

因為政治獻金和京華城兩大案,柯文哲遭羈押長達一年,若說司法沒有迫害,外界很難相信。但柯文哲自稱「台灣曼德拉」,外界也恐難苟同,因為這並非單純的政治案件。柯文哲的上策,是利用自由之身為自己力爭清白,除求無罪脫身,更促成司法制度的修改變革。如此,將是對迫害者的最佳「報復」,也能贏得社會掌聲。

但民眾黨內有人不作此想。他們認為,柯文哲最佳的復仇是再度投入政治,包括參選高雄市長,甚至參選二○二八總統大選,才是痛擊民進黨的最強戰略。這種想法似顯得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畢竟,民眾黨的八席不分區立委若明年全部換人,戰力如何猶未可知;若過度好高騖遠,可能兩頭皆空。尤其,司法仍操控在民進黨手中,隨時可剝奪柯文哲的參選資格。

至於「藍白合」,則可能是柯文哲最不需要擔心的事。連素有心結的郝龍斌都說出「我們都放下了」,若他當選黨主席,也已無此掛慮。

重點在,柯文哲要怎麼看自己,怎麼看民眾黨的未來。想清楚,就沒那麼複雜。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各地綠能抗爭四起,民進黨的夢醒時分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今年五月核三廠除役,賴總統剛完成蔡英文承諾的「非核家園」目標;但八月「重啟核三公投」的強烈民意,顯示非核家園的神聖光環已經蕩然。不僅如此,全台不滿風光電力開發的抗爭事件四起,達到前所未見的強度,逼得環境部長彭□明說出「不支持陸域風機」。而高雄興達電廠近日的天然氣轟天爆炸,墾丁南灣的珊瑚礁遭核三光電工程排放的泥石流汙染衝擊,在在顯示「綠能變成環境殺手」的問題,已不容賴政府再以拖待變。

民進黨政府過去將核電廠描繪成「邪惡的禍根」,將綠能形容為「善良的天使」;但八年過去,人們目擊的事實卻非如此。以墾丁南灣的珊瑚礁生態為例,數十年來與核三和平共存,海水清澈,任潛水客及海龜遨遊。核三除役後,台電規畫將廠房空地闢建為光電設施,發電供附近居民使用;但整地開發過程卻嚴重破壞水土,大量泥沙排放入海,迅即破壞了當地海洋環境,危及珊瑚礁生態。

事實證明,「邪惡的」核電廠若受到良好的監督,可以成為穩定全台電力供應的基載,成為降低平均電價的廉價燃料,也成為不排碳的清潔能源。至於「善良的」綠能,一旦落在短視近利的官員和財團手裡,可能在開發、環評過程不斷粗糙應付圖利,甚至胡亂剝削土地與環境,最後把惡搞的成本都丟給社會及公部門去承擔。核三除役僅數月,附近海洋生態隨即因光電工程遭遇災難,這正說明「公部門」的作為與否才是能源與環境「善的循環」的關鍵因素,而不是能源本身天生有多大的善惡之分。

先前高雄大樹和山光電的「鬼剃頭」事件,正是光電廠胡亂砍伐山坡地所致;而嘉義多個滯洪池光電場在颱風中被吹成碎片,則是政府一窩蜂開放、卻缺乏適當規範所造成。兩者,皆暴露了行政專業與企業倫理的淪落,政府難辭其咎。正因為層出不窮的環境破壞事件喚醒了地方居民的不滿,最近各地皆陸續出現了抗爭事件,其中又以對陸域風力發電的抗爭為最。

八月上旬,有兩個陸域風電的開發案遭到擱置:一是苗栗後龍大鵬的風機更新案,被要求再補件;二是彰化大城的陸域風機新建案,在環評審查被否決。主要原因,是政府迄未妥善規範風機與民宅的設置距離,許多居民被風機的運轉聲音搞到心神不寧,夜不成眠。民進黨政府對核電廠及核廢料百般挑剔,限制及汙名化無止境;但對風電和光電卻是盡情放水,絲毫不顧噪音、光線、汙染對居民的影響,這難道不是雙重標準?

隨著「核三重啟公投」的民意加持,最近宜蘭和台東都出現反對設置風電場的抗爭。其中,「台亞風能」計畫在宜蘭五結、蘇澳設置十四部風力發電機,由於藍綠白都以擔心破壞濕地、衝擊候鳥棲地為由表示反對,目前該案已暫緩審查。台亞風能同時計畫在台東海岸線設置五十八座陸域風機,遭當地居民抗爭,連經濟部和環境部都不表支持,要求一定要取得地方共識。試想,依照業者四處在海岸邊插旗的隨興態度,台灣不怕成為「被風機圍困之島」嗎?屆時,我們這「小小多山的國家」,美麗壯闊的海岸線將變成什麼模樣?

台灣在二○二五年迎來了「非核家園」,卻也同時迎來綠電的「夢醒時分」,這真是一次弔詭的碰撞。我們看到,各地不滿綠能變成「環境殺手」的抗爭正一波波湧至,每個抗爭節拍都牽動著明年地方大選的旋律。面對這樣的情勢,賴清德還能對能源政策的錯誤假裝視而不見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邁向國家干預主義的時代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美國始終以自由市場經濟典範自居,近年來卻上演了一場頗具戲劇性的逆轉,逐漸邁入「國家干預主義」的新階段,昔日高舉的自由市場旗幟,正悄然改變底色。

從拜登政府推出的《晶片法案》,到川普重返白宮後揮舞的關稅大棒與直接推動的補助變入股,美式資本主義正經歷一場深層次的結構性轉型。這不僅是國內經濟治理邏輯的重塑,更像一顆投入全球經貿體系的巨石,引發的漣漪正持續衝擊著既有的國際經濟秩序。

川普在白宮主辦的一場晚宴,席間矽谷巨頭雲集,Meta執行長祖克柏、蘋果執行長庫克、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皮查伊、微軟的納德拉,連同OpenAI執行長奧特曼與蓋茲也悉數在列。這場罕見的政商會晤,不僅標誌著川普與矽谷關係的升溫,更揭露了美國政府與科技產業間新型態的互動邏輯,試圖以政策紅利與市場機遇為紐帶,將企業投資方向與國家戰略深度綁定,讓市場力量成為服務國家政略的推手。

晚宴上,祖克柏宣布Meta將在2028年前至少投入6,000億美元用於美國本土數據中心與基礎設施建設,為人工智慧產業浪潮築牢根基;蘋果則計畫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使其在美總投資規模攀升至6,000億美元。這些看似企業自主的商業決策背後,實則是川普政府關稅威脅與政策優惠並用的結果。美國政府的角色已悄然轉變,不再只是市場規則的「仲裁者」,更成為直接參與經濟運作的「入局者」,一步步將企業發展軌跡引向政府政績表現與符合國家戰略的方向。

事實上,美國對自由市場的突破早有端倪。拜登政府時期,《晶片法案》以數百億美元補貼為誘,推動本土半導體產業復興,並要求台積電、三星等跨國企業赴美設廠,以確保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可控」,這已被視為偏離傳統自由市場原則的舉措。川普政府將這種干預推向更直接、更強硬的層面,不僅以高額關稅懲罰不願回流美國的企業,更透過談判直接要求入股關鍵領域的企業,讓國家力量深度滲透市場肌理。

美國商務部近期宣布斥資89億美元收購英特爾10%股權,並釋放出未來可能進一步入股軍火巨頭洛克希德﹒馬丁的信號;五角大廈亦出手投資稀土供應商MPMaterials,不僅取得企業股份,更以兩倍於市場價格的長期採購合約,為其收益提供「兜底保障」。這些舉動清晰勾勒出國家力量干涉資本運作的新模式,向政策性資本主義傾斜,國家安全透過資本注入與制度設計,直接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產業生態。這樣的制度轉向也是其霸權維護邏輯的延伸與升級。

美國政府直接入股企業的舉動,正不斷模糊政府與企業間的邊界,讓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界限愈發難以釐清。這種對經濟的深度干預,可能從半導體、雲端運算領域,進一步擴展至能源基礎設施、太空科技等戰略賽道。最終不僅是企業經營自主性持續壓縮,更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的全球效應,其他國家為避免因缺乏政府扶持而在國際競爭中落後,或將被迫跟進走上國家干預的道路。屆時全球市場將不再是自由競爭的賽場,而淪為地緣政治角力與國家資本較量的舞台。

美國的干預行為顯已褪去單純市場經濟的外衣,轉而充滿戰略性的資本布局,如何維護自身產業自主性與制度韌性,已成為台灣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台灣對美國的制度轉型更需保持足夠警惕,比如,當美國政府入股軍火企業,對台軍售究竟是出於「安全保障」的考量,還是包含財務投資獲利的算計?當美國將半導體視為地緣博弈的核心籌碼,台灣的半導體優勢是否仍能憑藉自身產業邏輯自主發展,還是會逐漸淪為服務美國政策的工具?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深刻影響台灣未來的產業走向與發展空間。

   
民意論壇
擦亮台灣氣候名片
謝英士、鄭佾展/環境品質文教基金/聯合報
九日環境部舉行「二○三五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座談會,這份文件標誌賴政府對國際社會的氣候承諾。依氣候公約決議,NDC3.0原訂今年二月提交,迄今卻僅卅一國提出,遠低於一九八個氣候公約締約國。

二○一五年馬前總統、二二年蔡前總統第二任內,曾提出「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NDC,賴總統首任即提出NDC3.0草案,足見其重視。然缺少法律、制度,非常隱晦,甚至連發布日期都沒有,且與階段管制目標高度重疊的NDC3.0,能否成為國際認識台灣氣候治理的名片?茲提出四點觀察與建議:

一、法律位階不明,名不正則言不順。

NDC可視為氣候公約下各國所提「單邊聲明」,透過定期更新與公開檢視,逐漸形成「具體國家義務」。然而,「氣候變遷因應法」僅有五年一期「階段管制目標」,未賦予NDC法律位階,以至於NDC內容創新無法具有制度意義,終究淪為環境部的各別作業,折煞其價值。

二、強化有意義的公眾參與,向國會報告。

直到NDC3.0,環境部才舉辦一場「座談會」,但這樣的「程序參與」淪為資訊告知而非政策共構。相對於「階段管制目標」法有明文公聽會程序,NDC公眾意見缺乏被吸納與回應的制度化機制,應參照英國「氣候變遷法」規定,建立強制性報告義務。

三、以NDC回應國際氣候治理。

氣候大會曾對NDC報告提供指導意見,建議包含「何以認為NDC就本國國情而言公平而有力度」的說明。此為台灣氣候治理靈魂拷問,要求政府從國際角度,客觀衡量台灣於全球減碳框架應所扮演之角色,而非屈就於現況追趕國內減碳目標。

此亦可從國際氣候績效評比(CCPI)關注問題,例如是否有去煤、去燃油、去天然氣或去化石燃料補貼政策,是否有侵害人權、或如何回應氣候治理挑戰和障礙等。避免過度美化政績、克服吝於自曝其短的文化障礙,是以NDC務實對外回應的關鍵。

四、融入氣候人權與原住民權利。

NDC報告指導意見尚包含酌情納入與地方有關事項,與地方社區和原住民聯繫等訊息,意旨融入氣候人權與原住民權利。此與公正轉型在語境及偏重勞動關注不盡相同。首部「國家人權行動方案」氣候人權專章之缺憾應予呈現,並說明至二○三五年規畫,以為完整。

作為台灣氣候名片,NDC亮眼關鍵在於從「宣示」轉向「制度落實且究責」。當NDC成為有拘束力之法律文件、政策承諾與社會共識複合體時,台灣氣候形象自然極佳。請賴總統繼續擦亮,珍惜台灣這罕有的國際義務。

   
懷孕商業化的社會成本
尚君璽/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監事/聯合報
代理孕母法案被納入高中北區模擬考作文題目,引發社會廣泛討論,許多名人也紛紛表態。若從公共政策的角度觀察,此議題目前仍缺乏社會共識,遠不如酒駕、毒品防制、死刑執行或核電政策等已具高度共識。依照民主社會政策推動的優先順序,代理孕母法案屬較後端的議題,卻值得謹慎看待,並應持續蒐集多元觀點以避免貿然立法。

首先必須重視母體的健康權益,懷孕與生產即使在醫療進步的今日,仍存在不可忽視的風險,包括妊娠糖尿病、癲癇等慢性疾病,或羊水栓塞、產後大出血等急性狀況。若懷孕行為轉為商業化,這些風險將被簡化為金錢交易,代理孕母可能因此承擔遠超過報酬能補償的後果。更嚴重的是,為滿足「客戶」需求而接受非醫療必要的剖腹產或安胎處置,可能帶來長期後遺症,凸顯此議題的複雜性。

其次,母體風險亦可能衍生社會治安問題。由於代理孕母具有金錢誘因,弱勢女性可能被迫淪為非法仲介或不肖人士的生財工具,特別是身心障礙者、未成年人或經濟困窘者。若制度缺乏完善的監管機制,將難以避免假結婚或販賣子宮等地下產業鏈,不僅侵害女性人權,更可能引發社會倫理爭議與治安隱憂。

綜合而言,代理孕母議題不僅涉及生殖醫療,更牽動女性健康、人權保障及社會公平正義。現階段台灣社會尚未形成足夠共識,倘若立法過於倉促,恐造成無法挽回的負面後果。因此相關政策之推動,應置於更廣泛的公共討論與專業審慎評估之後,並輔以健全的社會安全網及保障機制,才可能逐步凝聚社會共識,為此爭議性議題找到兼顧母體健康與社會倫理的平衡點。

   
當台灣能源轉型敲響警鐘
陳清雲/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新北/聯合報
高雄興達電廠九日晚間在試運轉過程中發生火警,火光衝天、數公里外清晰可見,居民驚恐大喊:「不要住這了!」這起事故不僅凸顯台電燃氣新機組在安全管理上的隱憂,更迫使社會重新思考:在「非核家園」政策下,台灣是否已過度依賴火力發電?

火力電廠長期帶來空氣汙染,對民眾健康無異於「以肺發電」。高雄大樹、美濃山頭遭濫墾,挖出宛如「大峽谷」的天坑,國土嚴重受創,凸顯能源轉型過程中環境破壞的另一面。風電雖能減碳,卻造成生態衝擊與噪音干擾;光電則被質疑「魚電共生」流於口號。更令人憂心的是,多起光電貪瀆案件至今司法偵辦未竟,引發外界質疑綠能政策恐淪為圖利特定財團的「世紀大騙局」。

能源轉型並非不可行,關鍵在於必須回應民生需求並兼顧公共利益。屋頂型光電若在不影響居民安全與生活品質的前提下,自然可以適度推廣;但若以大規模圈地、濫墾為代價,造成國土與生態破壞,恐怕就是得不償失。

治國必須以民意為依歸,八月廿三日「重啟核三」公投落幕,社會已清楚表達對能源政策調整的期待。非核家園並非萬能,若缺乏穩定基載,終究只能依賴火力硬撐,其代價就是更嚴重的空氣汙染與更高昂的電價。當前國際趨勢已從「非核即進步」轉向「核綠共存」,台灣也應擺脫意識形態限制,務實看待核能在安全、穩定與低碳供電上的角色。

興達火警絕非偶發插曲,而是對能源治理的警鐘。它提醒我們:能源政策必須回到安全、環保與永續的基本面。唯有勇敢檢討既有路線,務實考慮核能與綠能並進,才能為下一代留下真正安全可靠的能源未來,也為台電化解財務困境與供電風險找到出路。

   
工安地獄之門 因鬆散的管理而開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聯合報
高雄台電興達火力發電廠氣爆閃燃發生火災,晚上突然來的爆炸聲響,據傳有當地居民還誤以為是飛彈打過來了,紛紛驚恐往外逃。

興達火力發電廠屬燃煤發電廠,在南側增建天然氣發電機組,台電說明當日運轉後壓力有變化,發現洩漏狀況後即關閉管路,因殘留管外流出的甲烷氣體遇高溫發生氣爆閃燃、爆炸聲響與震動,但台電卻未公布起火點照片與相關管路壓力表數據及相關的損害,恐難說服當地民眾。

事故發生之前,未能發揮防災機制的預警功能、盡早告知當地居民,做出妥善疏散與安全防護,造成民眾人心惶惶,紛紛在黑暗中逃命。雖然台電稍晚表示,起火前偵測器就已偵測到天然氣外洩,因此自動切斷閥有動作,但民眾仍質疑警報系統未發揮預警功效;另外,台電並未對當地居民廣播發生火警,請民眾做好安全防範;事件發生後,也未告知村里幹部,以利安撫人心,只顧回應中央的關懷與報告現場狀況,顯然各種SOP都出了問題,不能第一時間做出正確的處置,應做細部檢討與改正。

台中新光三越氣爆、高雄氣爆血跡斑斑,政府運作卻不能記取血的教訓,瓦斯氣不會無預警就閃燃爆炸,黃金預警時間錯過,災禍就會蒞臨。這次事件再次說明,我們的風險管理與危安預警機制太鬆散了,政府該覺醒,務實正視危險安全問題根源,避免類似工安事故重蹈覆轍。

歷史上氣爆事故數不完,不能「今日公祭,明日忘記」,既然我們仍大量使用天然氣發電,就該做好預警防範機制與各種SOP,落實嚴謹的管理機制,才能避免開啟鬆散的工安地獄之門。

   
教師荒凸顯功利主義與義務論矛盾
褚天安/高中退休教師(桃園市)/聯合報
新學期開始,全台各地照例傳出「教師荒」。學校拚命徵才,門檻減碼,卻依然找不到人,這不只是人力缺口,而是教育制度深層的病。若從哲學角度切入,這場危機正好凸顯功利主義與義務論的矛盾。

功利主義強調「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當教師面臨薪資停滯、退休制度削弱、社會尊重流失,他們在功利天平上計算後,自然會選擇離開。因為相較於其他行業,當老師帶來的「快樂效益」不足,「痛苦效益」卻在增加,離開教育現場反而是「理性的幸福選擇」,這也是為什麼短期的補救措施,例如放寬門檻聘代理教師,雖然能解決一時需求,但長遠看反而讓教育品質下降,「幸福總和」並未提升。

然而,若僅從功利主義來解釋教師荒,我們容易忽略一個根本問題─教育並不是單純的效益計算。康德的義務論提醒我們,人不應該只是工具,而是目的本身;教師不該被視為「填補缺口的螺絲釘」或「滿足家長需求的服務業員工」,他們的專業與尊嚴本身就應受到尊重,即使社會整體幸福可能因某些緣故而短缺,也不能以犧牲教師的尊嚴來換取表面的安定。

換句話說,功利主義解釋了「為什麼教師選擇退出」─因為效益不合算;義務論卻提醒我們「為什麼不能只看效益」─因為教育是一種責任與價值,不能拿來簡單計算幸福總合。如果我們只追求短期的功利,教師荒將不斷重演;若能在制度上重建教師的專業地位、減少行政負擔,並尊重教育的內在價值,老師才有意願留下而受惠於學生。

要解決教師荒,必須先明白教育的本質不是政治工程,也不是幸福總和的算式,而是對人的尊重與成全。

   
興達火警 社會信任赤字
方芷珩/科技業專案經理(新北市)/聯合報

九日深夜,高雄興達火力發電廠一聲巨響劃破天際,興建中燃氣新二號機的熊熊火光,不僅驚嚇了奔逃的在地居民,更為台灣艱鉅的能源轉型之路投下一顆震撼彈。這起工安事故雖迅速被控制且無人傷亡,但暴露出的問題,遠比火焰本身更加棘手,直指工安、風險溝通與社會信任等核心議題。

此次事件的背景,正值台灣能源政策的關鍵十字路口。興達電廠的「燃氣更新改建計畫」,是國家「增氣減煤」能源轉型藍圖中的重要一環。政府與台電期望透過汰換老舊燃煤機組、改建為高效率燃氣機組,兼顧穩定供電與降低空汙的雙重目標。政策立意良善,也是邁向永續發展的必要之舉。然而,新二號機的爆炸無情揭示了一個現實:再宏大的政策藍圖,若是建立在脆弱的工安基礎上,都可能在一夕間化為民眾的恐懼與不信任。

深入剖析,這已非單純技術失誤,而是系統性的警訊。首先,是工程管理的失靈。造價數百億、攸關國家供電命脈的新機組,在試運轉階段就發生疑似天然氣洩漏的重大事故,從設計、施工、監管到測試的流程,是否存在被忽視的漏洞?台電在追求工程進度與上線時程的壓力下,是否犧牲了安全標準?這不僅是台電內部需徹查的課題,主管機關經濟部更應介入,對全台所有重大能源建設項目進行總體檢。

其次,是風險溝通的潰敗。在地里長說法,事發前數小時廠區即有異常,甚至傳出「阿摩尼亞」外洩,但周邊居民卻未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明確、透明的官方示警。這種資訊的真空,在爆炸發生後,迅速被恐慌與憤怒填補。台電第一時間的否認,與居民親身感受產生巨大鴻溝,更加劇對立。這凸顯大型國營事業在面對「鄰避設施」的社區關係時,仍停留在被動、封閉的舊思維。與其事後耗費巨資弭平民怨,不如事前建立一套公開、即時、有效的風險溝通機制,將社區視為夥伴而非麻煩。

最後,最嚴重的是社會信任的赤字。一場工安意外,燒掉的不僅是管線與燃料,更是民眾對政府能源政策的寶貴信任。當人民連最基本的「安全」都無法確信時,又如何能支持需長期投入的能源轉型?這把火,讓「以核養綠」、「非核家園」等各種路線爭議,都暫時退位,因為所有能源選項的共同前提─「安全」,已被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因此,面對興達電廠的這聲警鐘,政府與台電的應對不能僅止於調查報告或幾句道歉,而應立即成立包含外部專家與公民代表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徹底釐清事故真相,並將結果公諸於世,以昭公信。長遠來看,則必須從制度面進行改革,強制要求所有重大能源基礎設施,都必須建立制度化的社區溝通平台與緊急應變計畫,並將其列為營運許可的必要條件。

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充滿挑戰。興達電廠的火光,是一次慘痛的教訓,但也提供了重新檢視與修正的契機。唯有將安全與信任置於政策核心,能源轉型之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更得民心。

   
代理孕母入題的倫理爭議
陳復/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佛光/聯合報
北北基各高中在這兩天舉辦一一四學年度學測聯合模擬考試作文測驗,題目竟然是「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考完後許多同學在社群媒體一片罵聲。

作文題目範文寫道:「我也怕我朋友知道了會怎麼看我。是羨慕?是感激?還是尷尬?」還寫道:「我從來沒想過,媽媽還會懷孕。更沒想過,她懷的不是我的弟弟或妹妹,而是別家的孩子。」學生普遍反應觀感不佳。範文還說:「有些人想當媽媽,卻沒有機會。我只是把我有的,借給她用一下。」學生失去討論「是否支持」的層面,被強制進入「既成事實」的情境中,讓寫作空間局限於「感謝與理解」,這樣出題適當嗎?

因此,有高中生在社群媒體憤怒表示:「為什麼出題老師要我把媽媽物化成生殖工具?」還有高中生質問:「出題老師應該不是女人,才會覺得媽媽的子宮可輕易『借出去用一下』。」這顯然已產生性別議題的道德滑坡效應。作文測驗不是不能考包括哲學思辨在內的跨領域素養,但台灣迄今並未立法通過開放代理孕母,這種議題若要做為考題,應更中性引導學生作理性反思,為什麼要引導高中生帶著「情感」來面對「自己的母親去當代理孕母」這個假設命題呢?

我得知有名高中女生本來不知該怎麼寫此文,想到自己媽媽年紀已經很大了,竟還要當代理孕母;結果寫到自己媽媽「因難產不幸過世」的虛構情節,難過到嚎啕痛哭、趴在桌上寫不下去。出題老師事前可曾想過給學生的心理衝擊?且不論出題者的背景,若閱卷委員沒有哲學思辨的專業訓練,而只有語文素養,要如何全然放下個人的價值判斷,批閱這種具有重大倫理爭議議題,並評出恰當的分數呢?

這就像台灣沒有開放性產業並設立特區,作文測驗或可請學生理性思考,是否同意立法開放設立性專區,卻不能請同學寫「如果我是性行業工作者」這種具有重大倫理爭議的題目,請問學生該如何帶著對性工作者的「同理或共情」來作答?這反映出在社會尚未獲得共識的議題前,學者專家尚且需要辯論與釐清背後的倫理困境,且幾乎沒有幾個媽媽有這種經驗,又怎能拿來普遍詢問高中生們面對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即使學生寫出真實想法,閱卷委員卻因立場不同以致評分不高,又該怎麼辦呢?

據說北部各縣市教育主管機關回應,這是由出版社自行命題後再提供給各校,並不是統一命題,卻沒有經任何主管機關把關,顯然審題程序大有瑕疵!

執好這 只是一次模擬考,但北北基的高中生回到家裡,跟家人討論怎麼會有這種烈擊自己身心的作文考題時,這已非試題說明所言「若台灣代理孕母合法後,你的媽媽決定成為代理孕母,為無法生育者懷胎生子,你可能會感到敬佩與驕傲」。作文命題需要給高中生帶來巨大的困惑嗎?很值得深思。

   
動得健康不受傷!
近年來因健身運動盛行,許多年輕人出現椎間盤突出等脊椎相關疾病,缺乏暖身是導致運動傷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暖身的作用在於提升肌肉的張力與彈性,促進肌肉之間的協調性,並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與柔軟度,如果沒有暖身就突然開始高強度運動,易導致肌肉不協調,甚至引發拉傷或其他傷害。

【 Follow ≠ 跟進 】這個最常被用錯的「職場萬用字」,你也中招了嗎?
你是不是也常說這些話?「I will follow him tomorrow.」、「Let me follow this email.」我們以為是在表達「我來處理/我來追一下」,但外國同事聽了卻可能感到迷惑,甚至誤會你要「跟蹤」誰,或是完全聽不懂你想表達什麼。Follow,這個字雖然簡單,但一不小心就會「中式英文」爆棚。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