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無聲勝有聲。會前火熱的台灣問題,並未端上談判桌;大陸官媒形容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美中防長仍在東協會議交鋒。但高階晶片與稀土出口管制報復回到原點;兩國關稅退到對等關稅宣布前,助益雙方恢復貿易。最重要的是,時隔六年川習再會面,開啟美中元首外交時代。川習將就高科技經貿到軍事展開一系列對話,台灣的生存空間壓縮戰才剛開始。
台灣議題未上桌,但川習會前兩周,台灣突然與稀土、晶片並列會談熱點。美國軍方背景的蘭德智庫率先拋出「穩定美中競爭」報告,主張美國應「為北京採取漸進和平統一」創造最大誘因,並限制台灣破壞現況,反對台獨。其後多個智庫與外媒熱議台灣問題,「棄台論」因川習會發酵,可預見台灣問題將伴隨美中元首外交被反復盤點。
這波外媒探討台灣問題的目標是避戰。重點有三:一,論述以美國利益出發,多將台灣視為風險,必須管控。二、風險聚焦在賴清德,如《時代》雜誌專文形容他是「魯莽領導人」,大陸武嚇及灰色襲擾未如過去多著墨。三、管控方式包括和統反獨。《外交事務》提議美中再保證台海休戰,最新一篇論點將「和統」列為休戰條件之一;《經濟學人》等則建議兩岸對話。
美國地緣政治論述轉變,台灣從「抗中前線」變成「風險引爆點」。我方戰略學者分別指出,半年多來陸續有美國智庫學者點出台灣並非美國生存的國家利益,建議避免為台灣和中國開戰;而美防長等核心國安官員認為美軍目前相對共軍並無足夠優勢,除非核心利益遭威脅,應避免軍事衝突,以爭取更多時間重整軍力。
親台美國學者也投書綠媒,提醒風向轉變。但賴總統及國安團隊置若罔聞,除高唱「民主同盟」老調,吹噓美國要再次偉大少不了台灣,外長林佳龍還指控某些美國智庫背後有大財團介入,帶風向引導不利台灣的言論;其說法和側翼批外媒「洋五毛」如出一轍。
無論綠營如何抹紅撰文者,不能改變的事實是:國際地緣政治正發生「氣候變遷」。美中關係再平衡,除川普新孤立主義和交易性格,也因大陸綜合國力上升到與美國平起平坐。美中劃定勢力範圍,以交易方式管控競爭避免衝突,而台灣的「抗中保台」政策無異和美中對撞,論述基礎崩塌。
面對美國政策風向轉變,以及北京加大反獨促統,賴總統在川習會前後都喊出反併吞、反侵略、反對推進統一。他強調投資國防與提升不對稱戰力,以戰止戰,還要全民學《聖經》的大衛用彈弓射倒巨人歌利亞;但那些天價彈弓有的延宕未到,更有的因川習會被取消。賴清德完全忽略美中要和平避戰,正好落入「魯莽領導人」的人設,自證台灣是危險引爆點。
未來一年,川習互訪,美中元首外交主導地緣政治,台灣只有兩種選擇:備戰與對話。沒有美國支持,他國出兵挺台機率極低。台灣的談判桌只在兩岸之間,賴總統卻要以「大衛對抗巨人歌利亞」精神,抵抗威權主義脅迫,視兩岸對話是綏靖主義、對侵略者讓步。難道川普與習近平談止戈,也是綏靖屈服?
當和平避戰成為美中安全的主流議題,視中國如外敵的賴政府,當即淪為絆腳石。台灣本可藉台積電在台美與兩岸關係上取得談判優勢,偏偏賴清德把好牌免費奉送川普,還加碼提高軍費,幫助川普累積交易籌碼;沒換得出兵抗中的實質承諾,台灣被淘空還成了麻煩製造者。領導人要犯多少錯,才會把國家領進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