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Career職涯電子報】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等精彩內容。給您最完整、最活用的職場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9/12 第598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焦點新聞 美中外長通話 外媒:為川習會鋪路
盧特尼克:美台將達成重大協議
美中外長與防長通話 專家:代表川習會跨出一小步
新聞眼/川習會遲未落地 不符美中兩國利益
川普盟友柯克遇刺亡…專家憂「政治暴力惡性循環」:此案恐成為導火線
從草根網紅變政治新星 柯克開創美右翼新路線
川普未譴責俄無人機侵波蘭領空 引歐洲各國不安
柯克遇刺只是冰山一角...美政治暴力年增2倍 社會更撕裂
川普盟友波索納洛密謀政變罪名成立 巴西史上首見
出席九三閱兵後 金正恩對外新政策浮現:聯手中俄牽制美日韓

焦點新聞
美中外長通話 外媒:為川習會鋪路
記者陳熙文、潘維庭、廖士鋒、編譯/聯合報

繼美中防長九日視訊通話後,美國國務卿魯比歐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兼外交部長王毅於十日通話。美方表示,兩人討論一系列雙邊關係問題。王毅說,美方近來採取的消極言行,不利於中美關係的改善與發展,尤其在台灣等涉及大陸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美方務必謹言慎行。

川習可能在下月APEC場邊會

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九日剛與大陸國防部長董軍進行上任以來首度通話,華盛頓郵報等外媒指出,美中外長、防長接連通話,讓外界預期美國總統川普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在下月底南韓慶州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場邊會面。

雙方討論全球與地區議題

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皮戈特表示,魯比歐與王毅延續兩人在馬來西亞會晤的討論,於美東時間十日就全球及地區議題進行通話。

皮戈特在簡短聲明中說:「魯比歐國務卿強調,針對一系列雙邊議題保持開放且建設性溝通的重要性。雙方也延續在吉隆坡的交流,討論其他全球與地區議題。」聲明並未進一步說明細節。

七月十一日在馬來西亞舉行的東協區域論壇期間,魯比歐曾與王毅會晤,雙方形容該場會談積極且具建設性,但美中關稅問題依然成為緊張來源。魯比歐當時說,川普與習近平未來會晤的可能性相當高。

大陸外交部十日深夜公布,王毅十日與魯比歐通電話。王毅點出,在台灣等「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美方務必謹言慎行。

王毅表示,「中美這兩艘巨輪要共同前行,不偏航、不失速,就必須堅持兩國元首的戰略引領不動搖,堅持落實兩國元首重要共識不打折扣」。

王毅說,「美方近來採取的消極言行,損害中方正當權益,干涉中國內政,不利於中美關係的改善與發展,中方明確反對。尤其在台灣等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美方務必謹言慎行」。

王毅指出,「中美曾在二戰期間為戰勝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並肩戰鬥,也應在新時期為世界的和平與繁榮開展合作,應對各種全球挑戰,承擔大國應盡的責任」。

大陸外交部新聞稿稱,「雙方認為,此次通話及時、必要,也富有成效,強調要進一步發揮元首外交對中美關係的戰略引領作用,妥善管控分歧,探討務實合作,推動中美關係穩定發展」。

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認為,王毅與魯比歐通話可被視為替幾周後的川習會做準備,峰會最可能在南韓的APEC或馬來西亞的東協峰會期間進行。

我駐美代表俞大□說,美中雖然有歧見,但美方非常重視對話,以免造成任何誤判;俞大□認為,美中在國防上有對話是應該的,但他相信美國非常清楚誰才是印太地區挑釁者、誰才是被挑釁的一方。

   
盧特尼克:美台將達成重大協議
編譯江昱蓁/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十一日說,美國即將與台灣達成重大協議。

盧特尼克回應美國財經媒體CNBC詢問貿易相關問題,盧特尼克提起印度,還說「我們將解決印度的問題」。他表示,只要印度停止購買俄國石油,美印就會達成貿易協議。

他還說,「我們將和台灣達成重要協議」,與瑞士也可能達成貿易協議。不過,盧特尼克並未進一步說明與台灣的協議內容和達成的時間。

   
美中外長與防長通話 專家:代表川習會跨出一小步
編譯茅毅/綜合報導/聯合報

華盛頓郵報及法新社十一日報導,在貿易和國防緊張持續加劇下,本周這波美中官員間的高階外交,已讓外界更預期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最快將於十月會面。

美中外長及防長本周通話,凸顯即使在打了幾個月關稅戰後,兩國仍亟欲保持溝通聯絡。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研究員費瑞安說,本周的外長和防長通話,是為了今年稍晚可能舉行的美中領袖會談,所做的必要基礎準備工作。分析家已暗示,川、習可能在十月南韓慶州的亞太經合會(APEC)經濟領袖會議會面。

費瑞安還說,在諸如「川習會」之類的會談能成真前,還需做更多工作,尤其像在關稅、芬太尼與中國抖音美國版TikTok所有權等持續存在的雙邊議題上,而經濟官員在這些問題上擁有更大主導權。

根據美方通話紀要,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向中國防長董軍指稱,華府不尋求和中國發生衝突,但美國將堅決維護在亞太的利益。

費瑞安表示,赫塞斯這番話意在明確讓北京對華府的意圖放心。費瑞安提到,在美國總統川普第二任,中共已對美國圖謀中國的範圍更感擔憂,具體而言,美國可能以某種方式尋求挑釁中國或顛覆其政治制度,而赫塞斯這番話旨在消除那些擔憂。

中國復旦大學教授張家棟說,中國九三閱兵加劇美中對話的緊迫性,這場閱兵傳遞的一個訊息是,美國應試著以更直接且更具吸引力的方法,更好地評估中國的戰略意圖;本周美中外長及防長通話後,美中間有必要進行更頻繁且更坦率的溝通聯絡,包括川習通話或川習會;美中進行更廣泛且更深層次的溝通聯絡正變得愈來愈必要且緊迫,唯有當雙方做到這點時,才能減少誤判風險、更好地管控危機,實現長期和平共處的目標。

然而分析家也提醒,本周美中外長與防長通話可能代表川習會跨出一小步,但對川習會別過度期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駱明輝認為,本周的通話是延續川習此前的對話與姿態和美中關稅談判;這是積極的一小步,但還有很多事要做。

日本創價大學教授林泰偉也指出,在與川普就討論事項的腳本清單達成協議前,習近平不太可能確認川習會的日期及可能性;中國獨特的政治制度不允許出現任何意外。

   
新聞眼/川習會遲未落地 不符美中兩國利益
本報記者廖士鋒/聯合報
中共九三閱兵後、南韓APEC峰會前,中美防長、外長接連通話引發關注,因為兩國如此層級溝通已停滯好一陣子。接下來,美國總統川普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何時會晤,是國際關注的焦點。

在川普發動關稅戰、大陸強力反擊之下,雙方迄今已舉行過三輪經貿會談,達成暫時休兵,卻未徹底解決兩國關鍵矛盾。中共此番閱兵首次集中展示「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美國則將國防部改為「戰爭部」,雙方就台海、南海等熱點區域擦槍走火的風險也未見絲毫消減。

上述這些重要問題,都有賴於「元首外交」來處理。而在中美高層近日接連兩場通話中,「元首」一詞五度出現在大陸通稿,就具有極強的暗示性。

川普就任前與習近平通話時就表達希望訪問大陸,後又表示將爭取上任百日內訪問大陸,其後兩人在六月五日通話又互邀訪問。如今川普上任已近八個月,美俄峰會都已舉行過,川習會卻仍未落地,這顯然不符合中美兩大國各自的利益。

若川習果真在近期會晤,觸及台灣議題可能性不低。去年底最後一次拜習會中,習近平就提到台灣問題、民主人權、道路制度、發展權利是中方的四條紅線,不容挑戰。

那麼,屆時台灣是否會成為川習交易的籌碼?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上分析「機率看起來不大」。台灣反而要關注,若中美雙方矛盾不解決,川普會不會打台灣牌,從而導致兩岸關係緊繃。

對於中美關係,大陸的底線相當明確,排序第一的副外長馬朝旭日前就說,「對中國搞施壓脅迫行不通、辦不到。想要遏制中國的發展壯大、阻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註定以失敗收場」。王毅七月底會見美國商界團體時則指出,「中美要建立更多溝通協商渠道」。

北京依然希望與美國有更多對話爭取雙邊關係能回穩,與此同時,也做好隨時反制美方加壓的準備。

   
川普盟友柯克遇刺亡…專家憂「政治暴力惡性循環」:此案恐成為導火線
華盛頓10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央社
美國右翼意見領袖柯克(Charlie Kirk)遇刺身亡,標誌著美國政治暴力升級的一個分水嶺。部分專家憂心,此事將進一步撕裂本已分化的美國社會,並可能激發更多動亂。

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研究員顏森(Mike Jensen)表示:「這起事件令人震驚、駭人,但並不完全出乎意料。」

他指出,美國今年上半年發生了大約150件政治動機攻擊事件,幾乎是去年同期的兩倍。「我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階段,若無法控制,很可能迅速升級為更廣泛的社會動亂。這次事件完全可能成為引爆更多暴力的導火線。」

專研美國國內恐怖主義的學者指出,美國政治暴力增加有多重原因:經濟不安、對人口結構變化的焦慮,以及政治言論日益激化。傳統上以政策分歧為主的意識形態對立,已演變成更深層次的私人敵意。這股怒氣又受到社群媒體、陰謀論和個人不滿所推波助瀾。

路透社先前統計,在2021年1月6日國會大廈遇襲至2024年總統大選之間,美國至少發生300起政治暴力事件,這是自1970年代以來最嚴重且持續的暴力潮。

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極端主義研究計畫」研究員路易斯(Jon Lewis)表示:「極端政治暴力正逐漸成為美國社會的常態,而柯克槍擊案只是冰山一角。如今暴力事件愈來愈頻繁,即便沒有明確的意識形態或動機。」

他指出:「真正令人擔憂的是,社會將會如何對這起事件做出反應。」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梅森(Lilliana Mason)也同意這樣的評估。她指出:「人們通常不願率先挑起暴力,但他們更願意為了報復而動手。沒有人想當第一個動手的人,但很多人都想當『結束這場戰鬥』的人。」

現任總統川普在去年競選期間曾兩度遇刺未遂。一次是槍手在開槍後數秒內遭警方擊斃;另一次則是有人帶著步槍和狙擊鏡出現在川普打高爾夫的棕櫚灘球場附近,目前正接受審判。

此外,美國今年還發生了兩起由右翼陰謀論者主導的高調攻擊事件,震撼各地的政界與政府機構。6月,一名基督教民族主義者在明尼蘇達州殺害了一名民主黨籍州議員及其丈夫,並槍傷另一名民主黨人。8月,一名沉迷於COVID-19陰謀論的槍手在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亞特蘭大總部掃射,擊斃一名警員。

今年迄今,全美至少有21人死於政治暴力事件,其中 14人是在元旦清晨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遭遇伊斯蘭國(IS)支持者發動的汽車炸彈攻擊身亡。

5 月,一名支持巴勒斯坦的激進人士在華盛頓殺害兩名以色列大使館員工,落網後向警方表示:「我這麼做是為了加薩(Gaza)。」

川普重返白宮後,已縮減對國內極端主義的反制工作,把資源轉向移民執法,並宣稱南部邊境才是頭號安全威脅。

追蹤恐怖主義數據的馬里蘭大學研究員顏森直言,前景不容樂觀。

他指出:「這屆政府,不論你認不認同,在上任8個月內已對美國做出了深遠改變。有人熱愛,有人痛恨。而那些憎恨的人已經開始行動起來;熱愛的人則會反過來對抗憎恨的人。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可能把我們推向極為危險的境地。」

   
從草根網紅變政治新星 柯克開創美右翼新路線
編譯周辰陽/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保守派活動家、演說家、倡議組織「美國轉捩點」聯合創辦人柯克十日在猶他州遭到槍擊身亡。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柯克開創一種新的保守派政治倡導模式,結合多平台媒體評論、實體聚會與動員,形成強大影響力。

柯克的身分多元,他是極為成功的政治基層工作者、TikTok網紅、電台主持人、非營利組織領袖及演講者,將這些身分揉合為鏡頭感十足的人物,可能前一刻出現在福斯新聞替美國總統川普宣傳政策,下一刻在社群媒體X或IG號召年輕人在高中與大學校園成立保守派社團。

二○一二年十八歲的柯克共同創立美國轉捩點,打造直接與共和黨接軌的新世代草根運動,令民主黨對手羨慕不已,評論工作則與組織活動幾乎無縫結合,而最引人注目的正是他頻繁在保守派會議和校園公開露面。

柯克遇刺當下,正好是「美國復興之旅」的全美大學秋季巡迴活動開場,他為此特地從日間廣播與播客節目請假,卻在上台廿分鐘後遭到槍手射殺。

過去十年柯克成功將美國轉捩點發展為全國性重要政治力量,並將自己塑造為「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青年派的代表人物。該組織官網引述他的一句話:「我們以緊迫感主動出擊,贏得美國的文化戰爭」。這正是柯克和美國轉捩點獲得成功的模式:直接投身文化戰場,將爭議辯論轉化為線上與面對面的互動。

柯克積極推廣右翼理念,常在鏡頭前與進步派學者激烈交鋒,隨後在社媒爆紅,尤其是X。他對辯論的熱衷成為組織特色,也讓他成為MAGA媒體明星,以及電視和播客爭相邀請的嘉賓。他二○二一年接受CNN訪問時說,正試著積極鼓勵持不同意見的人對話。

柯克在保守派政壇的崛起,反映出美國右翼民粹主義的興起。他在二○一六年美國總統選戰支持川普,並積極推動川普競選連任。美國轉捩點的地方分會協助登記年輕共和黨人,並確保可能支持川普的選民票票入匭。作為回報,川普及其核心圈子進一步推升柯克與美國轉捩點的地位。

柯克在遇刺前數天接受猶他媒體訪問時說,「我們希望成為一個像紐約時報、哈佛大學或科技公司一樣知名且強大的機構,我們有信心正創造這樣的機構」。

   
川普未譴責俄無人機侵波蘭領空 引歐洲各國不安
編譯陳韻涵/綜合報導/聯合報

北約組織下令戰機在波蘭領空擊落俄羅斯無人機約半天後,美國總統川普在社群平台發文提到此事,但沒有譴責俄國。川普隨後與波蘭總統納夫羅茨基通話,納夫羅茨基表示,談話內容確立盟國團結。

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導,納夫羅茨基十日表示,「我已與美國總統川普通話,討論俄國無人機九日多次侵犯波蘭領空的事件。此次對話是我與盟友一系列磋商的一部分,今日的對談證實盟國團結」。

納夫羅茨基與川普通話前,川普透過社群媒體發文寫道,「俄羅斯用無人機侵犯波蘭領空是怎麼回事?又來了!」這是川普對波蘭在其領空擊落俄國無人機事件首次公開回應。

「華爾街日報」分析,歐洲領袖一致譴責俄國無人機入侵波蘭領空,指其為歐洲戰事的危險升級,而川普卻沒有譴責俄國,模稜兩可的反應與歐洲領袖對比鮮明。

這是北約史上首次在盟國領土與俄國軍力交鋒,且在美國主導結束俄烏戰爭的努力停滯之際,俄國攻擊烏克蘭平民目標的次數日增。

歐洲官員透露,川普就此事的首度公開表態,引發歐洲各國不安,因為川普並未強調美國致力捍衛北約領土的承諾。

四名歐洲資深官員認為,俄國無人機入侵波蘭領空,可能是俄方試探北約的反應與決心,但也可能是無人機因故障、電子戰和訊號干擾而進入北約領空。

德國國防部長佩斯托瑞斯十日告訴德國議員說:「沒有理由懷疑這是路線調整或失誤等情況,他們本來就沒必要從這條路飛往烏克蘭。」

美國駐北約大使惠塔克十日表明支持盟國,「面對這類領空侵犯,我們與北約盟國站在一起,將捍衛每一寸北約領土」。

   
柯克遇刺只是冰山一角...美政治暴力年增2倍 社會更撕裂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右翼意見領袖柯克遇刺身亡,代表美國政治暴力升級的一個分水嶺。有專家擔憂,這將更撕裂早已分化的美國社會,恐激起更多動亂。

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員顏森說,此事震驚駭人,但並不完全令人意外;美國今年上半年發生約一五○件政治動機攻擊事件,幾乎年增兩倍;美國正處於很危險的階段,若無法控制,很可能迅速升級為更廣泛的社會動亂,這起事件完全可能成為引爆更多暴力的導火線。

專研美國國內恐怖主義的學者指出,美國政治暴力急速增加有多重原因:經濟不安、對人口結構變化的焦慮與政治言論日益激化;傳統上以政策分歧為主的意識形態對立,如今已演變為更深層次的私人敵意,這股怒氣又受到社群媒體、陰謀論和個人不滿等因素推波助瀾。

根據路透統計,在二○二一年一月六日美國國會山莊遇襲案至去年總統大選,全美至少發生三百起政治暴力事件,這是自一九七○年代以來最嚴重且持續的暴力潮。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研究員路易斯說,極端政治暴力正逐漸淪為美國社會的常態,柯克案只是冰山一角,如今暴力事件愈來愈頻繁,即使沒有明確的意識形態或動機。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梅森也說,人們通常不願率先挑起暴力,但更願為了報復而動手,沒人想開第一槍,但很多人都想當結束戰鬥的人。

美國總統川普一月回任後,已縮減對國內極端主義的反制工作,將資源轉向移民執法,並主張美國南部邊境才是頭號安全威脅。

顏森直言,無論認不認同,川普第二任八個月內已對美國做出反應兩極的深遠改變,有人熱愛、有人痛恨,而痛恨的人們已開始動起來,熱愛的人們則反過來對抗另一極的人們,這就形成惡性循環,恐將美國人民推向極危險的處境。

   
川普盟友波索納洛密謀政變罪名成立 巴西史上首見
聖保羅11日專電/中央社
巴西最高法院第一小組今天以4比1票數判決前總統波索納洛(JairBolsonaro)與其7名核心盟友因策劃政變罪名成立,波索納洛被判處27年3個月徒刑。這是巴西歷史上首次有前總統因政變罪名遭定罪。

此案在國際間引發廣泛關注,美國總統川普早前已形容這是對波索納洛的「政治獵巫」,對巴西政府提出強烈批評,並對巴西出口商品如咖啡與牛肉加徵關稅,同時援引「馬格尼茨基法」制裁本案主審法官莫瑞斯(Alexandre de Moraes),指其「違反基本自由」。

川普與波索納洛在政治理念上高度一致,兩人皆主張保守價值,並在任內強調國家主權與反左翼立場。波索納洛曾多次公開讚揚川普,並在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後支持川普對選舉結果的質疑。兩人被視為「右翼盟友」的代表人物。

據巴西媒體報導,波索納洛被判處27年3個月徒刑,其中包括:24年9個月的監禁,需在封閉式監獄服刑;以及2年6個月的拘留,半開或開放式監禁。

此外,波索納洛還被判處124日罰金,每日金額為2倍最低工資(2025年為巴西幣1518元),以目前匯率約5.39元兌1美元換算,這筆罰金的總額約為7萬美元(約新台幣212萬元)。

巴西法院認定,波索納洛與政府高層在2021至2023年間密謀阻止當選總統魯拉(Luiz In□cio Lula daSilva)就職,透過散播選舉不實資訊、動員軍方、擬定政變計畫,甚至考慮實施戒嚴。

2023年1月8日,波索納洛的支持者攻入巴西國會、總統府與最高法院,造成嚴重破壞。波索納洛當時人在美國,調查顯示他曾與軍方、部長及外交官會面,質疑選舉制度並策劃阻止新政府上台。

波索納洛與其他7名被告被控5項罪名,包括:組織武裝犯罪集團、暴力廢除民主制度、策劃政變、破壞公共財產,以及損毀受保護文物。

合議庭也經過對這7名被告各人行為的分析後予以判決,最高刑期達26年徒刑。波索納洛的前貼身助理西德(Mauro Cid)在政變案中擔任污點證人,與檢方達成認罪協議,獲判最多2年開放式監禁。

儘管定罪成立,刑罰尚未立即執行,被告仍可提出上訴,需待所有法律程序結束後,判決才具法律效力。若刑期超過8年,需入獄服刑,但因其年齡與健康狀況,居家監禁仍有可能。

川普對波索納洛遭判刑感到「震驚與不滿」,並暗示此案與他本人在美國面臨的司法挑戰相似,認為波索納洛的遭遇可能代表言論自由遭受壓迫。白宮發言人更表示「不排除軍事介入」以維護民主秩序,引發外交震盪。

巴西外交部迅速回應,強烈譴責美方言論與潛在軍事威脅,重申三權分立制度的穩固,並指控「反民主勢力試圖操控外國政府以威脅國內機構」。巴西媒體指出,這場外交交鋒不僅是對川普政府立場的挑戰,更是巴西對自身主權與司法獨立的堅定捍衛。

國際媒體普遍形容此案為「巴西民主的關鍵時刻」,判決加劇波索納洛支持者與司法機構之間的緊張局勢,也可能重塑巴西右翼政治版圖。而川普與波索納洛之間的政治聯繫,使此案不僅是巴西內政問題,更成為全球右翼運動與民主制度碰撞的縮影。

   
出席九三閱兵後 金正恩對外新政策浮現:聯手中俄牽制美日韓
編譯張佑生/即時報導/聯合報
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9月3日於北京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亮相,與中俄元首習近平、普丁並肩登台。北韓揭露對外新政策構想,強調對日美韓採取先發制人,同時加強與中俄戰略合作,凸顯其在國際舞台上的新布局。

金正恩首次在多邊外交場合現身,意在彰顯朝中俄三國在國際秩序重整中的合作。根據報導,他依據國際情勢變化,制定新的「對外政策構想」,並由胞妹、勞動黨副部長金與正在外交部高層會議上傳達。核心策略是「對韓、美、日等敵對國採取先發制人,將地緣政治變化導向北韓有利」。

構想的三大支柱包括:判定南韓政府的對話攻勢為「欺瞞」,在國際社會中將南北定位為「敵對的兩國關係」。對抗由南韓倡議的國際要求北韓非核化外交行動。鞏固與中俄的戰略合作,在聯合國等國際舞台上維護共同利益,抵制美國霸權。

此次金正恩與中、俄兩國領導人會談,被視為新構想的起點。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未提及「朝鮮半島無核化」,似乎事實上承認北韓的核武能力。分析指出,中方立場的轉變,意在牽制日美韓對中國的壓力。

此外,金正恩向中國提出「分享黨建設與經濟發展經驗、支援北韓經濟建設」的要求。習近平也提到「推進各領域實質合作」,為經濟合作重啟留下契機。鴨綠江新大橋及擴建通關設施等基礎建設已就緒,可支撐雙邊恢復交流。

然而,北韓的外交攻勢對南韓構成重大壓力。南北韓在國際舞台對立,李在明的對話努力將受到嚴重動搖。未來若川普與金正恩重啟會談,南韓甚至可能被架空。專家指出,南韓必須超越南北合作框架,重構涵蓋中俄的國際合作架構。

   
黃仁勳公布 輝達AI基建大升級
全球資本市值最高企業的Nvidia最新公布財報顯示,即使財報內容與對本季的財測均優於市場預期,卻因為資料中心部門營收連續兩季呈現季減,財報內容並非無懈可擊;加上市場最近擔心AI泡沫化,以及Nvidia目前的高本益比壓力,造成公布財報後股價下跌。日前Nvidia舉行一場亞太媒體分享會,揭櫫未來三年藍圖計畫,一旦成形會讓Nvidia轉型為AI基礎設施架構的設計者。

瀨戶內海貓島寧靜時光 飛天喵的午後散步
瀨戶內海的島嶼眾多,像直島、豐島、小豆島,因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聲名遠播,成為藝術與設計愛好者趨之若鶩的所在。但同樣位於這片海域的「佐柳島」卻寧靜得像被時光遺忘,這裡沒有喧囂的景點或觀光商店,只有超過百隻貓咪、吹拂臉頰的海風,以及30位住了大半輩子的老居民。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