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8/25 第121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保險要聞 實支實付醫療險將漲價?金管會:確保調價合理性
醫療險恐調漲!壽險業臨三大挑戰 舊保單告知成最大風暴
地震險新制 理賠「紅單」災戶 保險期間內以20萬元為限
土銀攜手臺產挺攤商 推出傳統市場專屬火險保單
防詐又一招!金管會推保單指定聯絡人 11家壽險業年底上路
投保教戰 專家教你保/完善保險規劃 穩健傳承資產
保險小百科/農險承保範圍 包含疫病、收入

今日財經頭條
實支實付醫療險將漲價?金管會:確保調價合理性
台北21日電/中央社

金管會委託保發中心提作業指引,外界關切實支實付醫療險保費是否可能調漲。金管會今天表示,所謂「保證續保」保單並未「保證費率不變」,本來就可調整價格,指引只是讓相關原則更明確,也會確保保險公司調整價格的合理性。

壽險業實支實付醫療險近年熱賣,但因為自費項目增加,加上也有保險公司認為有醫生引導病患選擇特定醫療服務,進而衍生理賠認定爭議,導致實支實付醫療險損失率暴增。金管會委託保發中心研議「一年期以下傷害保險及健康保險商品訂價合理性作業指引」,昨天已報到金管會。

根據指引,主要是針對1年期以下保證續保個人健康險,這類保單比較為人所知的如實支實付醫療險,保單須符合2特定條件才能申請調整保費,第1年最多漲3成,後續每年上限1成,直到收支打平,不過,調整價格須經金管會核准。消息一出,掀起市場關注。

金管會保險局主秘古坤榮指出,保證續保的醫療保險商品只是約定保險公司不能拒絕續保,並未保證費率不能調整,保險公司本就可依雙方契約約定,有調整保費的權利。金管會指出,20日已收到保發中心研議的內容,將盡速辦理進一步審查,尚未確定實施時程,也沒有上路時間表。

保險局官員說明,保發中心這次提出的指引,是提醒保險公司調整費率注意事項,並非新制度,保險公司本來就可以調整價格,不是訂指引後才能調價格,只是過去公司送件會遺漏事項,因此提出指引原則比較明確。2023年12月18日後保險公司要調整價格就已是採核准制,要經過金管會審核。

由於這次指引適用範圍涵蓋銷售中、已停售以及未來新銷售的保單,官員解釋,如果以前賣的保證續保的健康險完全不能調整價格,那就變成長期健康險,跟業者當初商品訂價基礎就不同,不太可能要求保險公司不能調整,但會確保保險公司調整費率時,要符合精算原理原則,確保調價合理性,也會細分到不同年齡組別狀況。

媒體質疑,如果有公司真的保單首年上漲3成、影響很大,過去業務員銷售時如果沒說明「保證續保」不代表保證費率不變,未來保險公司調價前通知保戶時,不接受的保戶是否只有解約不續保一途。

保險局官員解釋,保險公司調整費率時,依規定3個月前要通知要保人。2022年3月之後的醫療險,銷售時多有告知客戶不保證費率,並請客戶簽告知書,但2022年3月之前的保單,如果沒跟客戶說清楚,就要派人或是專人電話告知,並留存證明,像是通知電話須錄音。

萬一保險公司遲遲無法聯絡要保人,官員說明,每家公司可能有不同作法,有公司可能採取補償措施。此外,公司會看是否有替代商品,在相同費率下引導購買其他產品,不會只有一種做法。

 
醫療險恐調漲!壽險業臨三大挑戰 舊保單告知成最大風暴
記者廖珮君/台北即時報導/經濟日報

醫療險損失率逐年升,壽險業喊漲,周三(20日)保發中心已將「調費指引」送交金管會等拍板;但壽險圈坦言,想調漲保證續保醫療險保費,有三大挑戰,一、舊保單告知難度高,民怨風險大,二、漲多少需經金管會審查通過,三、保戶與業者信任關係。

「保證續保」是要保人繳保費、壽險業就得續保,但不保證費率(指可漲價)。目前民眾手上的醫療險,多是壽險保單「附約」,常見如實支實付醫療險、住院醫療險等,多數都是「保證續保」。

這波漲價兇手,被劍指是醫生鼓勵民眾自費治療新興醫療技術,如PRP增生療法、達文西手術等,使醫療險理賠率跳升,讓壽險業苦不堪言。

壽險公會與保發中心已拍定兩大漲價啟動要件,一、該張醫療險整體損失率高於預期;二、近三年實際損失率超過預期三成。符合條件後,首年最多可漲三成,其後逐年限漲一成,直到收支打平。

但是,壽險業想漲價,實務執行上卻有三大挑戰。最大難題是2022年3月以前銷售的舊保單。當時多數業務員未明確告知「保證續保」並不等於「保證費率」,使不少保戶誤以為保費終身固定。

保險局主秘古坤榮說,依規定,業者漲價前三個月,需派專人、或電話告知要保人,才能做後續漲價。

業者認為,這對數百萬件既有保單來說,是非常大挑戰。一旦沒連繫到客戶,公司需提客戶補償方案,依過去案例,就是不能漲價。

那如果保戶不接受漲價該怎麼處理?官員坦言,除了終止續保,可能業者也會引導客戶轉投保其他替代商品。

另一挑戰是,2023年12月起金管會要求,醫療險想漲價,需逐張保單核准。官員說,業者需提供完整經驗資料,例如販售30年的保單,就得提交30年的損失率紀錄。若高損失率與「不當銷售」或「浮濫理賠」有關,也必須排除。

官員說「保證續保」醫療險,依契約規定,本來就是不保證費率,金管會無法要求業者不漲價。過去保發中心「調費指引」就是漲價依據,只是標準不明確,如今是把漲價啟動要件、漲幅上限明確化。

最後挑戰是,一旦保費調漲,保戶勢必反彈,官員說,保戶若認為當初未被清楚告知,評議中心可受理,但對「漲幅過高」則不受理。業者認為,如何讓保戶理解費率調整是為確保制度永續,而非單純轉嫁成本,將是信任的重大考驗。

 
地震險新制 理賠「紅單」災戶 保險期間內以20萬元為限
記者戴玉翔/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住宅地震險新制上路,過去民眾房屋貸款時被要求強制投保地震險,但理賠條件是全損,被認為看得到、吃不到,為了保障更多受災戶,住宅地震保險基金宣布,7月15日起住宅地震基本保險將擴大臨時住宿費用的給付範圍。根據新制規定,只要張貼「紅色危險標誌」者(紅單),每一保險標的物將可依最新辦法申請臨時住宿費用新台幣10萬元,在保險期間內臨時住宿費用合計最高仍為新台幣20萬元。

台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的交會處,是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地震發生頻繁;據住宅地震保險基金統計,我國住宅地震基本保險截至2025年5月底止,全國有效保單368.3萬件,投保率已達39.03%,顯示台灣愈來愈多民眾開始對住宅風險擁有正確認知,同時願意透過投保的方式分散風險、降低財產損失。

若以各縣市投保率來看,截至5月底,以桃園市的投保率最高,達47.85%,新竹縣市則以46.83%的投保率居次,新北市、台中市、台北市投保率亦超過四成;而全國投保率最低的是連江縣,只有6.41%的住宅具地震險保障,本島縣市中,則由雲林敬陪末座,投保率21.28%。

住宅地震保險基金表示,住宅地震基本保險因應921集集大地震而建立,自2002年起,由住宅火險擴大承保住宅地震基本保險,承保住宅因地震「全損」,受災保戶可申請最高150萬元理賠金以及20萬元臨時住宿費用,以保障民眾因房屋不堪居住時可有一筆急難救助費用。其中「臨時住宿費用」採定額給付,且不適用銀行抵押貸款條款,受災保戶可以獲得100%的臨時住宿費用。

住宅地震保險基金指出,但透過理賠實務,發現一部分受災保戶的住宅嚴重受損,雖未達全損標準, 但被政府判定為「紅色危險標誌」建築物時,雖無法入住,仍無法獲得臨時住宿費用的給付。

有鑑於此,在不影響危險承擔總額及保險費率前提下,於今年7月15日起,擴大承保建築物因地震發生且符合內政部災害後危險建築物緊急評估辦法辦理張貼「紅色危險標誌」標準者,給付臨時住宿費用新台幣10萬元,每張保單於保險期間內最高仍以新台幣20萬元為限。住宅地震保險基金指出,期待解決過往投保住宅需達到「全損」程度才能理賠的無感問題,以強化本保險救急救難的功能。

 
土銀攜手臺產挺攤商 推出傳統市場專屬火險保單
記者林勁傑/台北即時報導/經濟日報
土地銀行代理銷售臺灣產物保險公司專為傳統市場量身打造的「集合式商業火險保單」,將傳統市場火災、爆炸及營業中斷等潛在風險納入保險範圍,能在災害發生後提供攤商基本保障並填補損失,強化市場韌性。

依照內政部消防署統計,我國去年發生15,430次火災,總共造成13.3億元房屋及財物損失,平均每次祝融肆虐造成8.6萬元損失。去年至今年3月間發生數起傳統市場火災,造成攤商財產損失及營業中斷,讓商家多年心血付之一炬。

傳統市場過往是保險服務覆蓋盲區,為提供攤商合宜保障,土地銀行代理銷售臺灣產物保險公司提供攤商專屬的「集合式商業火險保單」,投保範圍涵蓋火災、爆炸、煙燻等項目,並注入微型保險精神,減輕投保負擔,同時獲得基本合宜的保障。

臺北市成功市場及錦安市場已透過土地銀行與臺灣產物保險公司簽署「集合式商業火險保單」,以市場自治會為要保人,平均每位攤商每年保費僅數百元,即享有停業損失保險,且最多可補償90日,讓攤商做生意更有保障。此外,土地銀行積極推展微型傷害保險、小額終老保險,以簡單易懂、低保額及便宜保費為商品特色,讓更多客戶只須繳交低廉保費就能享有遭遇危難時的基本保障。

 
防詐又一招!金管會推保單指定聯絡人 11家壽險業年底上路
記者廖珮君/台北即時報導/經濟日報
金管會推動「保單指定聯絡人機制」,除新壽已上路外,另有11家壽險業者預計2025年底前上路。該機制是要保人可指定聯絡人,當保單異動前通知對方,避免保單資金遭詐騙或盜用。

「保單指定聯絡人機制」是允許要保人可與壽險公司約定,指定一個聯絡人,當保單發生異動時,如解約、部分解約或大額保單借款時,壽險公司將同步通知該聯絡人,確認申請動機,發揮「預警阻詐」。

金管會已在今年3月25日正式行文給各保險公司,鼓勵各壽險公司引進該機制,並將其納入「公平待客原則」加分項目,藉由監理誘因加速普及。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表示,因保單解約、部分解約或大額保單借款,這些交易都是從保單提領現金出來,屬較高風險,只要保單有效,要保人即可隨時申請指定聯絡人,保障自身權益。

推動此機制除需保險公司建立內部審核流程,資訊系統亦須同步更新,將金額門檻、通知作業等功能內建管控。

例如具備解約金、保價金的壽險保單,最容易成為詐騙鎖定標的,業者會優先納入設計。

為避免保單遭詐,金管會在2024年底已請壽險業者,在承辦保單借款、解約時,需適時關懷客戶其資金用途,避免遭詐;這次更進一步參考日本高齡友善措施,鼓勵壽險業者建立保單指定聯絡人機制。

未來若有不肖份子誘導保戶解約或提領,壽險公司可即時聯繫指定聯絡人,確認申請動機,形同設置一道「防詐守門員」。

 
投保教戰
專家教你保/完善保險規劃 穩健傳承資產
郭宜綸/經濟日報

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風險無所不在。一場意外、一場疾病,甚至經濟動盪,都可能對家庭財務造成衝擊。因此,保險不只是單純的風險管理工具,而是財務規劃的重要一環。然而,許多人對保險仍有迷思,認為它只是「應對突發狀況」,而忽略了保險在財富傳承、稅務籌劃與退休規劃上的關鍵作用。唯有完整的保險規劃,才能確保資產穩定傳承,避免因財務缺口影響家庭與企業的長遠發展。

許多人將保險與醫療費用劃上等號,認為主要功能是支付住院、手術或長期照護費用,確保不因突發狀況影響生活品質。的確,醫療險是財務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但保險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壽險更能確保財富順利傳承,有效降低突發財務需求對資產的影響。

以高資產人士為例,若資產主要以不動產、企業股權或其他流動性較低的投資為主,當家族面臨財務變動(如遺產分配、稅務支出)時,若未提前準備充足資金,可能導致資產被迫出售,甚至影響企業經營權。透過壽險規劃,可確保關鍵時刻有穩定的現金來源,無須動用核心資產,即可支付相關費用,讓財富順利傳承給下一代。

台灣的遺產稅最高可達20%,對於高資產人士而言,如何確保有足夠的流動資金支付稅款,是財務規劃中不可忽視的問題。若資金未妥善安排,家屬可能面臨短時間內籌措大筆資金的壓力,導致出售資產、影響企業營運,甚至影響財富累積。

壽險的優勢在於提供即時且穩定的資金,能在短時間內填補財務缺口。例如,企業主可以透過投保適當額度的壽險,確保企業經營權不因突發財務問題而變動,家族資產不因現金不足而流失。

此外,壽險還能搭配信託與分年贈與策略,讓財富傳承更有彈性。例如,可透過信託設定資金發放條件,確保子女或受益人在特定時機獲得財務支持,同時避免因突發狀況影響資產分配的穩定性。

單靠勞保或勞退基金往往難以滿足退休需求,因此,透過年金保險、投資型保單與儲蓄規劃,才能累積足夠的退休金,確保未來生活不受財務壓力影響。例如,年金險可確保退休後每月穩定領取收入,避免因長壽風險資金短缺。

此外,退休後的健康風險亦不容忽視,醫療險與長照險能為老年生活提供保障,避免因醫療與照護費用拖累家人。例如,長照險可確保當被保人需要專業照護時,有足夠資金支應,而不需動用子女資產。透過完善保險規劃,每個人都能擁有安穩無憂的退休人生。

(本文由全球人壽承駿通訊處行銷經理郭宜綸提供,記者戴玉翔採訪整理)

 
保險小百科/農險承保範圍 包含疫病、收入
記者林勁傑/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政府自2015年起推動農業保險,協助農、漁、畜業者分散經營風險,農業保險承保範圍廣,不僅限天然災害,尚包含疫病、蟲害、收入等,較能因應現代農業所面臨多樣化風險;目前農業保險已開辦28種品項、44張保單,除了商業型農業保險外,政府也透過農會擔任保險人推出政策型農業保險。

農業保險自2015年推出第一張高接梨保單,2017年擴大試辦品項,截至2024年底止,已開發包含梨、芒果、水稻、釋迦、養殖水產、石斑魚、家禽禽流感、農業設施、蓮霧、木瓜、虱目魚、鳳梨、香蕉、文旦柚、甜柿、番石榴、荔枝、鱸魚、吳郭魚、棗及桶柑等28種品項、44張保單,並持續擴大品項。其中釋迦、香蕉-收入、高粱-收入、水稻(基本型)、水稻(加強型)、豬隻死亡、豬隻運輸死亡、乳牛死亡等屬於政策型保險。

 
雙手不需握住方向盤
自動駕駛汽車自1980年代就出現於電影,但科幻美夢現已成真。汽車已被研發為運用電子地 圖來導航方向,還有LiDAR光學雷達感測系統能避免汽車撞到東西。然而,批評這類新式汽車的人擔憂,會有過多司機職務就此流失。時間會說明一切,屆時我們就會知道自動駕駛汽車到底是美夢─抑或夢魘。

TACO時刻!台股啟動瘋狂模式
就在日本政府宣布輸美關稅十五%,並未疊加過去關稅;回頭看台灣卻需在美國宣布輸美課徵二○%關稅外,還需疊加原來關稅。美國七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三.○一%,市場預計九月可能降息兩碼。而美股四大指數及個股從四月中旬開始反彈至今已有四個月,彈幅不小,除道瓊及費半外,其他兩大指數已創歷史新高。短線上包括博通、輝達、微軟等股價都創新高。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