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常以簡單法則投資理財,例如定期定額買ETF長期持有、房貸不超過所得的三分之一、保險費用比例為所得的一成五、資產配置比例為股六債四等等。如果深入思考一下,許多人應該會同意,這些法則不可能適合所有的人,就像許多在網路上頻傳的健康保養建議一樣,不可能適用所有的人;譬如吃某些水果對養顏有用,但是血糖高的人即可能不適用。
本文以定期定額買ETF長期持有為例,幫助讀者思考簡單投資法則是否有效。定期定額買ETF其實是個好主意,能避免「擇時」。選擇時機買進與賣出,經常是散戶賠錢的重要原因,因為與法人內部人比較,散戶缺乏資訊優勢,在進出時機的選擇上居於劣勢。與定期定額投資比較,買ETF是否是個好主意,就相對不明顯,因為ETF種類很多,散戶通常不具備選擇好的ETF之能力。傳統ETF重要優點之一,例如投資標的多元、方便投資人分散風險的功能,許多新型的ETF已不具備;例如比特幣ETF之設計目的是方便一般人投資比特幣,完全未分散風險。原則上,愈能提供投資人市場平均報酬的ETF愈適合,因為可避免選錯ETF的風險,又能分散風險,而且費用比率低。
長期持有是否有利,要看許多條件是否存在。依據歷史經驗,持有期間報酬率是正的機會,與持有期間的長度成正比,但是股市與景氣循環有緊密的關係,如果持有期間剛好是一段比持有期間更長的景氣衰退期,到期時報酬率極可能是負的。因此,投資人必須問「多長的期間算是長期」?而且,儘管持有期間很長,也有可能在當中多數的時間內股市都是多頭的,但到了投資期限結束時,卻轉折變成一個頗長期的空頭期,這種情況下投資人還是賠錢的。
所以長期投資並不保證獲利,但是我提倡的「八喜投資法則」可以大幅增加獲利機會。首先,投資人必須確定投資期限到底多長,畢竟投資是為了將來要花錢,例如買房頭期款與退休準備金等。投資期限的長短由人生理財規畫決定,在規畫當中確定投資目標、目標金額與目標實現的時點等等,然後找到可以達成這些目標的報酬率,並據以作資產配置,等目標到期時把部分投資變現,支付理財目標所需的支出。
其次,散戶投資風險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培養「等」的能力,只要能等,總能等到好時機再變現,實踐「八喜投資法則」可以大幅增加「等」的能力。在理財規畫中必須規畫足夠的生活費用及緊急預備金,在所得規畫中納入努力工作,在支出規畫中注意自己的健康;投資時做好分散風險,定期定額投資於市場型的指數型基金,並且在投資目標尚未達成前買進持有;追蹤自己的投資績效,如果目標到達前的實際報酬率超過理財規畫的目標報酬率,則可以將下一個理財目標所需要的支出金額先變現,放在存款中,等到目標到期時花用;最後,在理財目標到了需要花錢時,再調整理財規畫及資產配置。
投資人如果把以上的建議做好,定期定額買ETF長期持有,應該會有不錯的結果。(作者為行珩全人均衡系統創辦人、政大商學院財務管理系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