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來臨,電力即算力,算力即國力。國際能源總署預測,二○三○年全球AI資料中心的用電需求將增加三至四倍,加上電動車、五G與智慧城市等技術快速發展,全球正進入能源需求的指數型增長階段。誰能提供穩定、低碳且可預期、可依賴的長期穩定電力,誰就能主導下一代AI、半導體與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全球電力需求高漲聲中,立法院五月十三日三讀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修正草案,給予核電廠延役立下法令基礎,不過民進黨執政先是罔顧二○一八年「以核養綠」公投過關之民意,堅持續推非核家園,如今新修法條本無強制力,政院也表明不申請延役,核三廠二號機將在周六(十七日)停機除役,台灣正式成為「非核家園」。
總統賴清德近日在《財訊》專訪中提到,政府並不排除接受「先進新式核能發電」,強調若先進的新式核能「在核安、核廢料與社會對話三方面都能獲得解決,政府也不會排除接受」,坊間認為,所謂「非核家園」也只是曇花一現!
核二、核三廠滿載一年約發電三百億度,如今全數歸零,有何取代?蔡政府原訂二○二五年再生能源占比百分之廿,預期可補足核能停工的發電缺口,如今跳票了!依經濟部檢討,預計於明年十一月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達百分之廿。吹牛再次打草稿,反正說話不算話,已經好幾次了,說大話的部長、政次出路都很好,不是升官就是轉職做國營企業董事長。當前核能停止,再生能源上不來,只好把煤與天然氣燒好燒滿,「以肺清汙、以肺發電」,繼續「用愛發電,用心詐騙」了!
其實,我們應該回到基本的物理學與化學,評估各式發電方式,看清各種物質的「能量密度」。「維基百科」定義「能量密度」是指在一定的空間或物質質量中儲存能量的大小,天然氣與氧燃燒的能量密度為五十四MJ/Kg,濃縮鈾用於輕水反應爐為三百四十五萬六千MJ/Kg;也就是說,核能發電的能量密度是天氣發電的六萬四千倍。換一個更生動的比喻:一輛校車燒木頭可以走七公尺,但是同樣的重量的鈾二三五可以行駛一六二五公里,是再生能源木頭的二十三萬倍。
核能發電不排放溫室氣體,可全天候發電,可成為產業最穩定的電力來源。當全世界,尤其是我們的外貿主要競爭國如南韓、日本都在使用核能發電,而且計畫不斷提高其占比時,我們台灣輕言放棄核能,沾沾自喜,只能說頭殼壞去!
如同一場精彩的音樂會,核能曲未終,人未散,朝野應把目前的核能空窗當作一個「中場休息」,儘快華麗轉身,再續前絃!在法令上,立法院應進一步修正「環境基本法」,刪除「非核家園」條款;行政院在科技上要求國發會、經濟部、環境部、科技部等投入研究「先進新式核能發電」,也鼓勵民間投資研發,明令「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定期發表國家核能技術可行性相關分析報告。(作者為前行政院環保署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