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戰巴國宣稱六比○懸殊戰果,尤其印度法製王牌飆風戰機遭擊落讓世人驚訝。就事實觀察,中共將網狀化作戰型態移地到印巴空戰做實戰驗證。結合對空搜索雷達、殲十戰機、PL-15長程空對空飛彈、空中預警機、低軌人造衛星,經過資料鏈路同步傳送由空中預警機接收、整合、快速運算、精確掌握、確定攻擊順序,再指揮導引殲十戰機發射PL-15空對空飛彈,攻擊及摧毀空中目標。此種模式之系統化作戰已成為現代空戰成敗的重要因素,關鍵則在中共整體航空和太空技術發展,以及對戰區電磁頻譜掌握,不可小覷。
現代空戰已不是以往單打獨鬥作戰型態,而是系統和系統的對抗,無論是預警機、視距外飛彈、還是高性能戰機,都只是戰區系統化的各個單元,主導系統則是電磁頻譜,要同步有效傳遞頻譜情資要須靠「低地軌道衛星」。試想如果沒有二代北斗建置,巴基斯坦這場空戰怎麼可能打得贏?衛星鏈路不是只有軍事功能,還包括許多外溢功能如「電子對時」等支援,舉凡金融、導航、電力、水力調節供應都和衛星鏈路服務相關連。中共此時已有北斗系統運行,美國GPS就有軍事和商業雙重競爭對手,況且日後亞太和拉美、非洲各國都可能選用更廉價北斗衛星系統,影響層面之大可以想像。
目前中共神舟二十號已在天宮太空站接軌,任務持續約六個月,不難看出中共持續挹注巨資於太空事業發展,甚至積極拓展天宮太空站模組,其戰略目標顯然在軍事用途之餘,也著眼於支援部署在近地軌道其他各國衛星單元開發商業潛力。
航太技術日新月異,飛機和衛星等各式航空器大量利用所運載儀器,聯結對地表觀測與通信。無線通信技術也順理成章進入太空時代,雷達偵測工具能全天候施測,雷達波掃描能迅速提供整個面地表資訊,衛星運行則持續不斷提供地表雷達影像,因此可同步比對不同時間所擷取之影像。美國目前正積極透過軍民通用之通信頻段,擴大潛在商業市場。合成孔徑雷達(SAR)市場上主要業者正在開展合作及合資企業,擴大其市場覆蓋範圍,創造新利潤。
SAR技術在商用和軍用飛機中已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例如可藉由增加「微型合成孔徑雷達」增程版加強其軍事作戰功能。美方估計,SAR市場規模已超過四十億美元,其複合年增長率將超過十%。SAR與飛機、無人機、衛星等經過有效整合,可使各式武器裝備系統獲得解析度小於五公尺誤差內之數據,可以為各種作戰提供精確情報資訊。
由此次印巴空戰結果看未來台海空權爭奪,先進預警機已為國軍目前真正迫切需要裝備之一,但如果只有E-2D卻沒有新版Link-22資料鏈路,沒有美國印太總部戰區共同即時圖像,亦形同枉然。中共不僅已有長程相位雷達技術,目前也正積極研發、改良量子雷達等新偵測技術,待共軍完成部署,則對手第五代戰鬥機將不再具備「匿蹤」優勢,這種場景很可能會在未來西太平洋戰區中上演,我方不可不積極慎重考量國防建設新面向。(作者為清大教授、空軍前中將副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