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美國總統大選失利以來,民主黨不斷反思檢討,企圖找出重掌政權的路徑,但效果很差:民主黨的支持率跌至數十年來的最低點,反觀川普以睥睨天下之姿全方位擴張總統權力,卻未遭遇嚴峻挑戰。上個月,年僅卅三歲的社會主義者兼州議員曼達尼,在民主黨紐約市長初選中大爆冷門,以明顯優勢大勝選前民調領先的前紐約州長古莫,彷彿為民主黨點出一條生路。
曼達尼是印度裔,出生於烏干達,七歲移居紐約市,鮑登學院畢業,主修非洲研究,二○一八年成為美國公民。畢業後曼達尼曾從事居住諮詢和嘻哈音樂,二○年首次參選,成功進入紐約州議會,二二年和二四年順利連任。以如此輕的年紀、第一代移民的背景和平淡無奇的學經歷,曼達尼如何在這次民主黨紐約市長初選中,成功挑戰民主黨建制派出線?
就像川普宣稱要為被全球化傷害的美國工人階級而戰一樣,曼達尼將「可負擔性」作為競選活動的唯一主軸,誓言要具體降低紐約市民在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裡生活費,讓他們只要願意努力工作,再也不必為生計擔心。這個階級性的訴求激發起許多紐約市民的共鳴,讓曼達尼成功組合出橫跨多元族群的聯盟,贏得勝利。
但曼達尼的勝利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他能號召超過四萬名志工在紐約市五大行政區進行地毯式拉票,並橫掃卅歲以下的年輕選民,這對去年總統大選痛失年輕選民優勢的民主黨而言,意義尤其重大。這個結果與曼達尼的個人魅力、尤其是言行真實的格調息息相關。
譬如說,在川普式保守主義當紅的今天,他毫不隱諱自己左翼自由派的理念,甚至據理力爭、大聲疾呼;又譬如,即便明知可能會失去一部分猶太人選票,曼達尼仍堅守其親巴勒斯坦的立場,甚至宣稱如果他當市長而內唐亞胡在紐約出現,他會以戰爭犯逮捕。曼達尼的另一個人格特色,是他對紐約市面臨的難題展現出無窮的好奇心,並真心樂於與市民面對面討論。這種純真的熱情,加上令人放下戒心的微笑,十分具有感染力,甚至對那些無意投票給他的選民亦是如此。
曼達尼的真實與熱情透過社群媒體的傳播,使他能吸引各類選民關注,與他們對話,進而傳達他的競選訴求,最終贏得他們的支持。當人們閱讀新聞的主要模式是利用零碎的時間片段瀏覽社群媒體時,候選人吸引選民關注的能力對選舉成敗便有決定性影響。當前民主黨主流政治人物普遍缺乏這種能力,相形之下,川普謊言連篇、語不驚人死不休、但娛樂效果十足的選舉風格,雖為名門正派不齒,恰是吸引群眾、傳播主張的利器,對於爭取政治冷感或忙於生計的選民支持尤其有效。
傳統台灣政治領袖的人設偏向學歷優、品行高、經歷廣形象,而非長袖善舞、能言會道的推銷員,然而,在自媒體蓬勃、網紅當道的時代,大眾對從上而下、指點江山的政治權威普遍失去興趣,反而新鮮好玩、故事性強的候選人更能引發共鳴與認同。韓國瑜以順口溜與庶民肢體語言在高雄市長選舉所捲起的政治旋風,正是經典範例;柯文哲的無厘頭在二○一四年的台北市長選舉也有類似的味道。奠定大型語言模型研究基礎最重要的論文標題叫「關注是你唯一所需」,對今天的選舉,這句話同樣適用!(作者為清華大學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