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漆黑的夏夜,夜空像灑滿晶瑩的玻璃珠,可惜抓不下來。
沒關係,我還有在四周輕盈飛舞的綠色小燈籠。即使小小的手大多是撲空,總還是有比較遲鈍的那一隻,乖乖在我掌心發光。
六歲前,我是阿嬤的小孩,一起當寄居蟹住在花蓮的二舅舅家裡。當寄居蟹的守則就是要乖乖聽話、不能跟表妹計較,即使手上被咬出了紅紅的齒痕,也不能還手。因為我曾在裝睡時,看見阿嬤背對著我偷偷拭淚。那時我就知道,要再乖一點。
夏天無窗的小房間,即使入夜也很悶熱,這時阿嬤就會帶我去透透氣。
鄉下作息規律,早早就跟著稻穗一起入眠。阿嬤拿起手電筒,用不吵醒其他人的無聲腳步,拖著後面探頭探腦的小尾巴,溜出屋外。
外頭沒有路燈,我的眼睛像被蒙上一層黑布,但我聽得到熱鬧的蟬鳴,還有屋前那條乾淨的大排溝裡嘩啦流動的水聲。夜風輕輕吹來,阿嬤把燈關掉,坐在藤椅上拿扇子搧風,看我自得其樂地奔跑,又不時提醒我要小心,別摔進水溝。
我仰高頭對著滿天的璀璨傻笑,覺得那些星星和我的玻璃珠一樣漂亮。等到脖子痠了,就改去追地上的星星──在我旁邊飛舞的螢火蟲。
那些小小的閃爍綠光很有趣,像在跟我玩鬼抓人的遊戲。每次我覺得就快抓到時,牠又一溜煙飛走。等到終於有慢吞吞的那隻,落入我的魔爪中,我就會像獻寶似的,拿去給阿嬤看,阿嬤總會笑著提醒:「看一下就好,要放牠走喔。」
我瞇起一隻眼,透過掌心闔起的小縫看牠在裡頭一閃一閃,可惜真的很暗,我根本看不到牠長得是圓是扁,只好讓牠維持神祕,放牠回到自由裡,我則繼續又跑又跳地在光點裡搗蛋,當牠們眼中的酷斯拉。
那是漆黑的夏夜,但我不害怕。因為有阿嬤溫柔指引的手電筒燈光、天空寬闊包容的璀璨星光、螢火蟲淘氣陪伴的點點螢光。
長大後遇上的黑夜,總是又濕又冷。
當我害怕時,我就回想起童年的夏夜,那些光就會一點一點,從我掌心流進心頭,最後匯成一道把我包圍的河。
在我的人生裡,再次亮起來,靜靜地,繼續溫暖我。
●本文以童年記憶中的螢火蟲為線索,展開對光明與黑暗、童年與成長的思考。作者從具體回憶到抽象思考,再回到現實生活,形成自然流暢的循環。意象和隱喻穿梭在螢火蟲的光與心靈的光之中,技巧純熟。最特別的是描寫夏夜與螢火蟲的部分,天真稚氣中,不失優美深刻。作品成功地將個人成長經歷與普遍人性關懷綰合,展現出對生命本質的深沉思索,是一篇具文學性和思想深度的優秀作品。──廖玉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