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驅車穿行大片蔗田與鳳梨田間的鄉道,燦爛陽光撒下滿山的晶亮,不遠處建築拔地而起,錯落大片綠野中。隨時序流轉,那綠野中的校園自陌生而熟悉,在「50+」進行跨縣市進修的設定,是學習,也是賞遊。
「學姊,這是系主任請的特殊品種鳳梨,好像叫『玉蘭花鳳梨』……」黃澄澄的鳳梨切塊,裝在透明潔淨的塑膠杯裡,從鄰座學妹手中遞過來,好誘人!家中已許久不吃鳳梨,最初是「旺」諧音,讓孩子有工作顧慮而避吃鳳梨,後來是我腸胃弱怕刺激。然而鳳梨何其無辜,尤其在這適合栽種鳳梨的山頭,初識這款特殊品種鳳梨,豈容錯過?
經冰鎮而爽口多汁的鳳梨果肉,伴著幽微的香氣,瞬時在感官漫出無法言喻的舒暢,為研究所課堂帶來少見的輕鬆時光。這日有學者前來進行學術演講,「節令歲時」是系主任的研究專長,她準備了在地當令的特產迎賓,學生們也有幸同享。
淡淡飄香的鳳梨為講座揭開序幕,曾經留俄的講者學養豐厚,闡述擺脫單一意識形態箝制之必要,但我畫的重點,卻停在講者提及留俄經歷,警察如同持有權力證照的合法土匪,在心靈烙印終生的創傷。
每一個背負創傷前行的生命,多麼需要繼續懷抱對仁慈和良善的想望。我回味著齒頰間鳳梨的餘香,飽滿地氣日夜滋養的甜潤,化為心中對成長於斯的感懷,如同每次異國遠遊,無論如何終究是望著家的方向,是名為「寶島」、「Formosa」,或在異地每每聽到外國人指稱「有台積電」的地方。
我回想起2019年俄羅斯之旅,在涅瓦河遊船上,水岸視角觀看的聖彼得堡是何其浪漫,不意戰鬥軍機突然呼嘯而過,舉目仰望一架、兩架、三架……空中分列式的軍事演習,毫不遲疑地劃破晴空麗日的寧靜。而那一趟旅程,同時也目睹烏克蘭青年群聚街頭的抗議吶喊,緊張氣氛的印記,不久轉成螢幕所見戰火四起的實境。
「以筆為劍」是試圖以書寫發揮影響力的途徑,講者論及二十世紀初,中、俄兩國文學家都曾將感知的黑暗化為筆端的敘事,我心中盤桓:「那麼現在呢?」「敢寫的人都死了!」忍不住提問後所得訊息,讓我心中震顫。世界持續紛擾,烽火似遠猶近,所有對天災、人禍未知的想像,轉化為近期防災避難包的熱議,需要準備些什麼,安放己身的不安與恐懼,乃至堅韌守護、疼惜美麗的家園?
「這時代各方面的衝擊都很大,面對不可控制的事,只能儘量調整自己。」期末結束與指導教授的會議,她的話語伴我步入黃昏微雨,山間繚繞未散的雲霧,望向這片愛上的山野,心想何不轉去帶兩顆鳳梨?看著攤位前「口感水潤多汁、有淡淡花香」的標語,小而美好的感動自心海的底層湧現,提醒自己打理隨身救急包,別忘了放進「希望」,希望平凡小日子的靜好,今天有,明天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