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小威廉絲,大部分的人會想到她是世界知名的網球冠軍。但你知道嗎?她同時也是一位曾在產檯上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母親。
在2020年出版的《Data Feminism》一書中,介紹了兩個鮮明的案例,其中之一便是小威廉絲的瀕死生產經驗,她在2018年初透過個人臉書和雜誌媒體,公開分享在生產過程中遭遇的一連串併發症與緊急手術。小威廉斯因為病史擔心有血栓風險,卻未被醫療人員重視,最後她堅持要求檢查,才發現是肺栓塞。術後又因使用抗凝血藥物造成嚴重出血,差點喪命。
小威廉絲的故事凸顯,即便是資源充足、全球知名的女性,也會在孕產過程中經歷生死邊緣,並遭遇醫療體系的忽視與不信任。
她的故事引發許多回響,許多黑人女性紛紛站出來,訴說自己相似遭遇,她們的擔憂同樣經常得不到足夠的醫療關注。數據證實了她們的感受──在美國,非裔女性因懷孕或生產併發症的死亡機率,是白人女性的三倍以上。
書中的另一案例則是美國的獨立媒體ProPublica與公共廣播NPR在2017年展開的「Lost Mothers」專題,調查為何美國的孕產婦死亡率在已開發國家中居高不下。調查發現,美國每年有七百到九百名女性死於孕產相關原因,數萬人遭遇威脅生命的併發症,其中超過六成其實可以透過更好的照護與安全流程來避免。
更嚴重的是美國官方數據的長期中斷。2007年起,美國疾管局(CDC)因各州死亡證明格式不一,竟停止公布全國孕產婦死亡率長達十三年。這意味著在超過十年的時間裡,美國社會根本沒有一個可靠的國家級數據可以監測孕產風險。
「Lost Mothers」團隊訪談近兩百位母親與家庭,並且比對州級資料與醫院紀錄,才揭露出這個「隱形的危機」:黑人女性的死亡率是白人女性的三到四倍,但她們的聲音很少出現在公共討論之中。
最終,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美國疾管局重新檢討孕產婦死亡的資料蒐集方式,2020年美國恢復公布全國孕產婦死亡報告,並且讓「孕產相關死因檢核欄位」標準化在全國各州施行,改善數據一致性。這背後的轉折,正是倡議、媒體調查與數據改革共同施力的結果。
從美國的經驗回望台灣,我們不禁要問:關於生產,我們真的了解得夠多嗎?不論是生產常規、產前教育或產後照護,我們長期缺乏完整透明的統計資料 。
為了補足這片空白,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在2023年發起「祝您好生:台灣女人生產經驗大調查」,蒐集了2157份有效問卷。其中,台灣醫院的「會陰切開術」施行率高達73.4%,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10%以下,也高於許多先進國家;凸顯出台灣的醫療文化,仍常以醫師習慣而非產婦需求為核心 。
資料不只是冰冷的數字,而是反映出我們在健康照護上真正重視的是什麼。當我們把孕產經驗轉化為可見、可用的資料時,就是讓女性的經驗,成為推動改變的力量。因為,每一筆資料、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承載著一個真實的生命故事。
●作者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高等教育系統及政策分析研究員、生動盟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