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用的好造就貴氣、奪目。Sony Ericsson W880i 耀金色有拋光金屬表面,加上利用其他顏色引出層次感,展現大器風範。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07/12/17 第107期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科學頭條新聞 宇宙級雲霄飛車
發燒新鮮事 人類寶寶不瞎搞
科學家觀點 未知死,焉知生?
本月優惠活動 訂《科學人》五大好禮任您選!
好康報報 12/28(五)晚上7:30「仿生科技大突破」
宇宙級雲霄飛車
撰文╱勃吉斯(Cliff Burgess)、蓋衛多(Fernando Quevedo)
翻譯/李沃龍

 

宇宙暴脹有可能是一個跡證,暗示著我們的宇宙其實鑲嵌在一個更為遼闊的空間。

重點提要
■弦論是目前解釋大自然基本理論的佼佼者,但它欠缺關鍵的實驗測試。宇宙暴脹則是描述宇宙初始時刻的最佳劇本,但它卻沒有基本物理的解釋支撐。弦論和宇宙暴脹有可能彼此解決對方的問題嗎?

■當弦論所假設的多重宇宙彼此碰撞,或是高維度空間重新塑造時,可能導致我們宇宙中的空間加速膨脹。

處在半徑長達460億光年、充斥著遠多於億兆顆恆星的廣闊宇宙裡,你大概料想不到宇宙學家會罹患幽閉恐懼症吧!但在21世紀的今天,卻有一項研究主題認為,我們可見的一切總和出來的已知宇宙,也許只是整個空間範疇的一個微小區域。組成超大「多重宇宙」的各式各樣平行宇宙,是宇宙學經常探討的議題。不過,它們若不是距離太遙遠,就是不和我們的宇宙相連,所以我們幾乎無法直接觀測到其他的宇宙。

然而,某些平行宇宙雖然與我們的宇宙不相連,但或許能相互作用,若真如此,我們就可以偵測到它們的直接效應。這個可能存在其他世界的想法,是透過目前解釋大自然基本定律的最佳候選者──弦論,而引起宇宙學家的矚目。雖然弦論探討的弦極其微小,但支配它們性質的原理也預測有較大型薄膜狀的新物體存在,這類東西稱為「膜」。更特別的是,我們的宇宙本身就是個位在九維空間內的三維膜。高維空間的重塑與不同宇宙的碰撞,或許和目前天文學家所觀測到的某些現象有關。

弦論一直遭受著一些不友善的抨擊,其中最主要的是認為弦論未能由實驗驗證。這是個合理的懷疑,但不應該只針對弦論,在測試關於極微小尺度的理論時,幾乎都會碰到同樣的困難。目前所有關於基本定律的理論,包括環圈量子重力,都遭遇相同的問題。弦論專家一直在尋找驗證弦論的方法,有個值得期待的方向,是利用弦論來解釋我們宇宙裡一些神秘難解的現象,其中之一就是宇宙膨脹速率為何會隨時間變化。

坐雲霄飛車去
明年,「宇宙被一種稱為暗能量的未知成份驅使而加速膨脹」這項宣稱就屆滿10週年了。大多數的宇宙學家認為遠在星系構成前,甚至在原子尚未形成時,宇宙曾經歷一段更迅速的加速膨脹階段,稱為「暴脹」。在這個早期暴脹剛結束時,宇宙的溫度遠高於今天地球上所能觀測到的數十億倍以上。宇宙學家與粒子物理學家發現他們都利用相同的原理,試圖在如此的高溫下解釋物理的基本定律,這個原理互通的想法,激發了以弦論為基礎、全面重新思考早期宇宙的風潮。

科學家會提出暴脹的觀念,是為了解釋一些簡單卻令人困惑的觀測結果。其中許多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R)有關,那是早期熱宇宙的化石遺跡。例如,CMBR顯示我們的宇宙是近乎完美地均勻。這是很奇怪的事,因為一般能均勻散佈物質的過程(例如流體的流動)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1980年代早期,現任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古斯(Alen H. Guth)發現,宇宙若曾經歷一段極迅速的膨脹期,就能夠解釋這個均勻性。這樣的加速膨脹會稀釋所有之前已存在的物質,並弭平宇宙的能量密度不均勻之處。

同時不可忽視的是,這個過程並沒有讓宇宙變得完全均勻。由於支配次原子範圍物理之量子定律的統計特性,使得空間的能量密度在暴脹階段不停地起伏。暴脹像個巨大的投影機,把這些微小的量子起伏放大到天文尺度,我們可以據此預測往後出現在宇宙歷史上的密度擾動情形。…more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7年第70期12月號】

 
人類寶寶不瞎搞
撰文╱史瓦米納尚(Nikhil Swaminathan)
翻譯/涂可欣

亞人類寶寶勝出!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兩歲大幼兒的社會成熟度,要比成年黑猩猩和紅毛猩猩高。在體能方面,所有物種平均都表現出相近的靈活度,但在面對社會挑戰時,人類幼兒的能力可要比其他動物好兩倍以上。舉例來說,在一項測試中,受試者必須從一根管子裡取出一塊食物,人類幼兒會跟隨實驗人員的提示,熟練地取出食物,但黑猩猩和紅毛猩猩則是又咬又抓又敲著容器,嘗試了許多次也不得其法。這個發現與「整體智力假說」衝突,該學說認為人類和其他猿類不同,是因為人類的腦大三倍,讓我們有較佳的認知技能。相對的,這項實驗結果支持「文化智力假說」,該學說認為強化的社會技能是人類所獨有,人類必須運用這項能力與其他群體和文化交流訊息。若想知道更多,可參見9月7日《科學》。

【欲閱讀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7年第70期12月號】

 
未知死,焉知生?
撰文╱曾志朗

我在朋友父親的告別式中,打死了兩隻蚊子。

問候友人,走出禮堂,哀思之餘,低頭見,掌中的血痕依稀,彷彿蚊子的死亡印記。生死瞬間,忽然想到一隻普通的蚊子在實驗室中養大,由生至死的平均生命期大約是三個月左右,但在野外的蚊子平均生命期大概就只有一個月左右(我隔壁辦公室的陳正成教授正好是研究蚊子的專家,我怕蚊子,經常找他滅蚊),而這兩隻蚊子意外死亡是由外在人禍所造成的災難,牠們的壽命與科學家計算的平均生命期應該分開來看,這是為什麼生物學家在計算生物生命期時,只能考慮自然死亡,才能正確推測生命體的死亡原因。能了解生命體真正死亡的原因,才有機會去探討延長壽命的可能性,「未知死,焉知生」確實是有道理的!

也許是喪禮以及緬懷故人的悲情仍籠罩著我的心思,那天下午我靜靜地在電腦螢幕前,啟動搜尋引擎,在網路上各個有關談論死亡的小站徘徊,想要知道人類死亡的型態是怎麼一回事?我查到考古人類學家利用出土的人類骨頭以及他們牙齒磨損的程度,推斷出智人(Homo sapiens)的平均壽命大概是25歲,雖然這個估算是基於有限的數據及概括式的推測,但從各式各類的證據上,這個25歲的限制一直沒有被打破。自從人類有了文字的記載,和墓碑上較清楚的記錄,科學家才可以較準確的推估人類平均壽命大概是在1000年前發生了大躍進,而且持續向上提升到現代仍是進行式。

但因外界環境的安全與衛生條件不一,而造成不同社會之間的壽命落差。根據美國社會安全局的統計預測,到了2050年美國男人的平均壽命將是77歲而女人則為83歲,台灣、日本的統計預測都差不多,但聯合國的統計則指出在136個會員國中,有27個國家的人民平均壽命仍低於50歲。也由於這些落差的型態,使科學家得以建構死亡的理論。

當我們把這千年來的統計數字做了系統整理之後,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浮現出來:1000年前,要能活到老,靠的是嬰兒的存活率,也就是說只要活過嬰兒期,則長大至老一點的機率就有保證了;到了100年前,只要活過5歲,則過60歲的生日就可以被期待了。到了近幾十年,情況又變了,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公共衛生的提升及較佳的傳染病控制,使得嬰兒、兒童的死亡率降低,但戰爭及HIV疫情的擴散又奪去了許多兒童的生命,以至於平均壽命就延長不了;已發展國家則不然,出生率降低使嬰兒及兒童受到更多的保護,存活率就較高,超過60、70歲的人的比例也增加了,而強健的兒童期提升了進入青壯年期的機率,老人本身的生命力也增強了,表示老人不再是兒童、青壯年的「殘存」而已,而是真的「活」得更有生命力了!…more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7年第70期12月號】

 

《科學人》最新優惠活動:

訂《科學人》,五大好禮任您選!

1.訂閱《科學人》五大好禮任您選!

•《貓為什麼有九條命
•《科學人-愛因斯坦物理年特刊》
•《
科學人-永保青春特刊》
•《科學人》重新想像探索筆記本
•《
科學人》再加送一期

2. 訂閱《科學人》112期+《人類大百科
 驚喜優惠價52折!特價2,680
(原價5,130元)

只要訂《科學人》本月優惠方案,即可再以55折加購暢銷新書《追蹤哥白尼》

============================================================================================

好康報報

12/28(五)「仿生科技大突破-視網膜晶片讓未來更明亮」講座,開始報名!

時間:2007年12月28日(五)晚上7:30~9:00

本次講座特別邀請交通大學校長 吳重雨 博士告訴您視網膜晶片有什麼功能、人造視覺能看見什麼、視網膜晶片如何提升盲人、一般人及老年人的視覺品質!

  more

============================================================================================

更多專題文章請參閱《科學人》雜誌2007年12月號

1.未漸凍人找回溫暖 (紙本雜誌P.94)            

2.血袋上的秘密(紙本雜誌P.114)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有料充電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money | stars | job | data | paper |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