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勃吉斯(Cliff Burgess)、蓋衛多(Fernando Quevedo)
翻譯/李沃龍
|
![](http://sa.ylib.com/Internet/SA_UDN/070/sa1107Quev01 copy.jpg)
宇宙暴脹有可能是一個跡證,暗示著我們的宇宙其實鑲嵌在一個更為遼闊的空間。
重點提要
■弦論是目前解釋大自然基本理論的佼佼者,但它欠缺關鍵的實驗測試。宇宙暴脹則是描述宇宙初始時刻的最佳劇本,但它卻沒有基本物理的解釋支撐。弦論和宇宙暴脹有可能彼此解決對方的問題嗎?
■當弦論所假設的多重宇宙彼此碰撞,或是高維度空間重新塑造時,可能導致我們宇宙中的空間加速膨脹。
處在半徑長達460億光年、充斥著遠多於億兆顆恆星的廣闊宇宙裡,你大概料想不到宇宙學家會罹患幽閉恐懼症吧!但在21世紀的今天,卻有一項研究主題認為,我們可見的一切總和出來的已知宇宙,也許只是整個空間範疇的一個微小區域。組成超大「多重宇宙」的各式各樣平行宇宙,是宇宙學經常探討的議題。不過,它們若不是距離太遙遠,就是不和我們的宇宙相連,所以我們幾乎無法直接觀測到其他的宇宙。
然而,某些平行宇宙雖然與我們的宇宙不相連,但或許能相互作用,若真如此,我們就可以偵測到它們的直接效應。這個可能存在其他世界的想法,是透過目前解釋大自然基本定律的最佳候選者──弦論,而引起宇宙學家的矚目。雖然弦論探討的弦極其微小,但支配它們性質的原理也預測有較大型薄膜狀的新物體存在,這類東西稱為「膜」。更特別的是,我們的宇宙本身就是個位在九維空間內的三維膜。高維空間的重塑與不同宇宙的碰撞,或許和目前天文學家所觀測到的某些現象有關。
弦論一直遭受著一些不友善的抨擊,其中最主要的是認為弦論未能由實驗驗證。這是個合理的懷疑,但不應該只針對弦論,在測試關於極微小尺度的理論時,幾乎都會碰到同樣的困難。目前所有關於基本定律的理論,包括環圈量子重力,都遭遇相同的問題。弦論專家一直在尋找驗證弦論的方法,有個值得期待的方向,是利用弦論來解釋我們宇宙裡一些神秘難解的現象,其中之一就是宇宙膨脹速率為何會隨時間變化。
坐雲霄飛車去
明年,「宇宙被一種稱為暗能量的未知成份驅使而加速膨脹」這項宣稱就屆滿10週年了。大多數的宇宙學家認為遠在星系構成前,甚至在原子尚未形成時,宇宙曾經歷一段更迅速的加速膨脹階段,稱為「暴脹」。在這個早期暴脹剛結束時,宇宙的溫度遠高於今天地球上所能觀測到的數十億倍以上。宇宙學家與粒子物理學家發現他們都利用相同的原理,試圖在如此的高溫下解釋物理的基本定律,這個原理互通的想法,激發了以弦論為基礎、全面重新思考早期宇宙的風潮。
科學家會提出暴脹的觀念,是為了解釋一些簡單卻令人困惑的觀測結果。其中許多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R)有關,那是早期熱宇宙的化石遺跡。例如,CMBR顯示我們的宇宙是近乎完美地均勻。這是很奇怪的事,因為一般能均勻散佈物質的過程(例如流體的流動)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1980年代早期,現任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古斯(Alen
H. Guth)發現,宇宙若曾經歷一段極迅速的膨脹期,就能夠解釋這個均勻性。這樣的加速膨脹會稀釋所有之前已存在的物質,並弭平宇宙的能量密度不均勻之處。
同時不可忽視的是,這個過程並沒有讓宇宙變得完全均勻。由於支配次原子範圍物理之量子定律的統計特性,使得空間的能量密度在暴脹階段不停地起伏。暴脹像個巨大的投影機,把這些微小的量子起伏放大到天文尺度,我們可以據此預測往後出現在宇宙歷史上的密度擾動情形。…more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7年第70期12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