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純文字的迷宮,進入圖像的秘密花園!【青春畫報】讓左右腦均衡運動一下!一起來看圖、畫圖、評圖! 【跟我學日語—高級報】每週文章介紹日本相關資訊,讓你不僅可認識日本,更可藉由閱讀文章來加深日文程度。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08/04/05 第115期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科學頭條新聞 拯救黑鮪魚
發燒新鮮事 降膽固醇要也能對抗細菌感染
科學家觀點 三千煩惱絲,青春不再?
本月優惠活動 閱讀與全球接軌,4大好禮任您選!
好康報報 【魚類生存大作戰】,開放報名!
拯救黑鮪魚
撰文╱艾里斯(Richard Ellis) 翻譯/姚若潔

 

重點提要

 

■壽司和生魚片受歡迎的程度大幅提升,已使黑鮪受到嚴重傷害。無論是大西洋、太平洋或印度洋,過漁已經使黑鮪族群大幅減少,朝向滅絕。管理單位無法設定嚴格的漁獲配額,而非法捕撈也四處橫行。

 

■圈養繁殖可能可以挽救黑鮪,不過困難重重。日本和歐洲的研究團隊已經在實驗室裡繁殖鮪魚,而現在澳洲有一家公司正試圖把這種技術擴大到商業規模。

 

鮪魚有很多種,拿來做三明治或沙拉的罐頭鮪魚,通常不是正鰹就是長鰭鮪。正鰹體長約一公尺,世界各地的捕獲量都很大,被當成「淺色鮪魚」來販賣;長鰭鮪則是另一種市場上稱做「白肉鮪魚」的小魚。體型較大的黃鰭鮪和大目鮪也被大量捕撈,不過這兩種魚做成壽司並不怎麼美味,通常拿來烤。而魚中的巨無霸──藍鰭鮪(即黑鮪魚),是壽司及生魚片的首選,成為世界上最令人垂涎的食用魚,但黑鮪也因此躍上另一項不怎麼光彩的排行榜冠軍:牠可能是瀕臨絕種危機最高的大型魚類。過漁問題不斷把黑鮪推向滅絕,牠們可能很快就會消失,除非魚類養殖業者學會如何圈養繁殖。

 

目前所知最大的黑鮪,體重將近750公斤、體長4公尺,牠甩動彎刀般的尾鰭,劃破海水前進,讓身上巨大的肌肉塊保持溫熱。世界上有近兩萬種魚類絕大部份都是冷血動物,體溫和牠們生活的海水差不多,黑鮪卻是少數的溫血魚類之一。在海面下一公里潛游時,水溫可能只有5℃,黑鮪卻可維持27℃的體溫,與哺乳動物很接近。黑鮪也是游速最快的魚類之一,可以加速到時速80公里,並橫越整個大洋。由於黑鮪是如此傑出的游泳健將,因此1990年代科學家試圖製造機器魚時,就以黑鮪為藍本,設計出具有子彈形身體、彎月形堅硬尾鰭的機器魚。研究者發現,黑鮪尾巴的功效在於尾部快速來回甩動時,產生渦流與渦流間的交互作用。不過電動魚產生的流體動力遠不及真正的黑鮪,發明人提安達芬羅兄弟寫下這樣的句子:「當機器鮪魚的設計越來越精細複雜時,我們就更敬佩活生生的鮪魚。」

 

黑鮪和狼一樣,通常集體狩獵,組成高速行進的拋物面隊形,集中追趕獵物,使掠食者比較容易逼近獵物。鮪魚適應高速追逐的代謝狀態,不過身為機會主義者(如有必要也是強迫進食者),牠們會吃下任何出現在眼前的獵物,不管是游速快的鯖魚、底棲的鰈魚,甚至定棲的海綿。美國麻州海洋漁業局的蔡斯主持了一項胃內容物的研究發現,新英格蘭黑鮪最主要的食物,依重量來分依序是大西洋鯡魚、玉筋魚、扁,以及各種烏賊(其他的食物包括烏鯧、銀無鬚鱈、美洲菱、美洲鰈、油鯡、海馬、鱈魚、鰈魚、青鱈、單棘魨、鱵魚、杜父魚、刺鯊、鰩、章魚、小蝦、龍蝦、蟹、樽海鞘和海綿)。只要獵得到,鮪魚什麼都吃,牠們幾乎獵得到所有會游泳的東西(或甚至漂浮、爬行、固定在海底的東西)。總之,牠們是靠視覺來狩獵的。

 

從貓食變身頂極壽司

 

黑鮪並非自古以來就是佳餚,在1900年代初,黑鮪被稱為「馬鯖魚」,牠們的紅色魚肉味道較重,被認為只適合給貓、狗吃。不過,在美國紐澤西和加拿大新斯科細亞地區,專門獵捕大型魚類的漁夫仍然喜歡黑鮪,因為這種強壯有力的魚是值得一戰的對手。受歡迎的美國西部小說作家葛雷(Zane Grey,其作品Riders of the Purple Sage曾被改編為電影「荒野情天」),把他那可觀的版稅(他的小說銷售量超過1300萬本)大多投資在漁具、船隻,以及到特殊地點尋找鮪魚、旗魚及馬林魚的旅費。旗魚雖然也可以吃,但鮪魚和馬林魚才是真正的獵捕對象。黑鮪一直到20世紀後半葉成為食用魚時,價值才節節高升,同時壽司也開始出現在世界各地的菜單上。…more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74期4月號】

 
降膽固醇藥也能對抗細菌感染
撰文╱龐中培

 

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感染的情況在全球非常嚴重,在美國因感染MRSA而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愛滋病,同時感染場合也從醫院擴大到一般社區(見2008年2月號〈科學人新聞:肆虐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目前只有少數抗生素能夠對抗MRSA,新抗生素的發展則非常緩慢。不過現在中央研究院生化所與美國兩所大學科學家合作發展出了對抗MRSA的新藥物,作用的方式並非殺死細菌,而是消除MRSA的葡萄金黃色素(staphyloxanthin);妙的是,這種藥物原先是發展用來減少人類體內膽固醇的。

 

葡萄金黃色素是一種類胡蘿蔔素,能讓MRSA呈金黃色。類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的功能,MRSA可利用葡萄金黃色素的抗氧化性質,對抗人體免疫系統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的攻擊。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尼日特(Victor Nizet)發現,缺乏這種類胡蘿蔔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不呈金黃色,雖然生長正常,但是無法抵禦活性氧自由基與嗜中性球的攻擊。葡萄金黃色素的合成途徑與人體膽固醇的生化合成途徑,剛開始是相同的,都需要合成鯊烯(squalene)的前驅物質,在人體中,這個合成途徑最後一步由鯊烯合成(SQS)催化,在MRSA中則由去氫鯊烯合成(CrtM)負責。研究人員在知道葡萄金黃色素與對抗免疫系統的關係後,聯想到是否有可能藉由抑制葡萄金黃色素的合成,進而減少MRSA的抵抗力,而讓人類的免疫系統得以發揮功能?由於當今研發中的許多降膽固醇藥物,有些是從抑制膽固醇的合成著手,也或許可以用來抑制葡萄金黃色素的合成。

 

一般篩選抗病原藥物的方式,是看藥物是否能「殺死」病原,但只消除葡萄金黃色素的合成並不會殺死MRSA,因此傳統的篩選方式無效。不過如果抑制膽固醇合成的藥物能夠發揮作用,那麼MRSA的金黃色會消失,研究團隊以此找出了數種藥物。然而問題來了,這些藥物是否是真的抑制了CrtM的作用,而使葡萄金黃色素無法合成?…more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74期4月號】

 
總編輯的話

撰文╱李家維                            

高中時,我胸口長出一撮黑毛,頭上又是濃厚密髮,家母常揮著削薄髮剪,說是怎麼生了個野人孩子。20多年前剛到清華大學教書,還常敞著領口露出胸毛,自以為頗有些漢子氣。但是現在已是皺皮黑斑,頂上又白毫斑雜稀疏,而看著家母養了11年的老貓,卻仍是毛髮鮮亮,既感嘆自己青春不再,又為人類抱屈。我們是哺乳動物之最,為什麼褪卻毛髮來彰顯老態呢?

 

為了不讓青春留白,前些時候我拔了根頭毛,真空鍍金後,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下細細賞玩,並照相留念。為了對比,我還拔了根老媽寵貓阿咪的金毛,再加上非洲羚羊和北極馴鹿的毛。排比之下,長相是難分軒輊,所有哺乳動物的毛髮表面上,都是覆瓦狀的層層鱗片。

 

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系出同源,外表之所以分別披上毛髮和鱗甲,該是因為哺乳動物有了恆溫生理,毛髮有助於控溫保暖。然而所有哺乳動物中,唯獨人類身軀無毛,這應和築屋、生火、穿衣取暖有關,身上毛髮之有無,和生存、繁殖無關後,也就逐步退化了。另有一說是,早期人科動物為了使身體清涼,而脫落了毛髮。但是頂上華髮卻和美麗相關,古今皆然。我曾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看過唐代髮飾展,那華麗創意的打扮,毫不遜於當前時尚。

 

髮是現代人生的重要議題,不論日常的洗染吹燙,或尷尬的植髮再生,都該有正確的科學知識。因此在這一期《科學人》,李名揚寫了篇扎實的〈三千煩惱絲〉,細讀了,必有受用處。不過頭髮若只剩三千,還真是令人煩惱,對我來說是越多越好啊!

 

天下事常無定數,冷血如魚者,竟也有熱血的種類,那就是有鮮嫩紅肉的黑鮪魚了。牠們和恆溫的鯨豚一樣,都能用熱騰的血,直潛千米深的冰冷水域,來追捕獵殺。但命運造弄,牠們也和鯨豚共同面臨人為的種族滅絕。讀過封面故事〈拯救黑鮪魚〉後,我們也該想想如何為東港的「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善後了。或許這也是個改正的好契機,畢竟在現代社會裡,以屠殺為慶典已不是光彩的文明事了。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8年第74期4月號】

 

《科學人》最新優惠活動:

 

閱讀與全球接軌

 

1●訂閱《科學人》,4大好禮任您選!●

《科學人》雜誌加贈一期

•《台灣魚故事》一冊

•《科學人》T裇一件(Free size)

•【科學人透視圖解】書籤一組

 

2●訂閱《科學人》+《Newsweek》驚喜優惠只要28折!●

《科學人》+《NEWSWEEK》驚喜優惠只要28折

 

3●訂閱《科學人》+《Forbes》亞洲版,驚喜優惠價只要41折!●

《科學人》雜誌一年12期+《Forbes 》雙週刊一年22期原價10,440元
合購特價2,990元(馬上節省7,450元)
再免費加贈《科學人》半年份(2006年1月號至6月號)!

 

============================================================================================

《科學人》4月講座活動:

主題:【魚類生存大作戰】,開放報名!

大綱:
•魚的生態與洄游之秘
•魚類資源為何衰竭?
•養殖在族群延續上的意義
•養殖是否會造成環境污染?
•如何挽救台灣魚類資源?

主講:邵廣昭 教授(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學歷:美國紐約州大石溪分校生態演化研究所博士

時間:2008年4月26日(六)下午2:30-4:00

地點:遠流出版公司6F『遠流講堂』(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2段81號6樓)

報名截止時間:2008年4月23日(三) 

【聽講座,送愛心】科學人講座收入將全數使用於公益用途!!

「給孩子一粒種子,就有可能成就一位愛因斯坦!」想要將閱讀《科學人》的喜悅傳遞給偏遠地區學校的學生,讓他們有機會打開世界性的科學眼界,進入國際級的科學殿堂。現在只要報名「科學不簡單講座」,除了可已從講座中獲得更深入的科學知識,與專家學者近距離接觸外,還可以將自己欣賞科學的美與愛心,散播出去!

●2/22講座所得已轉捐贈屏東縣獅子國中《科學人》雜誌一年份
============================================================================================

更多專題文章請參閱《科學人》雜誌2008年4月號

1.太空戰爭即將開打?(紙本雜誌P.102)            

2.大腦白質的學習價值(紙本雜誌P.44) 

3.燙染頭髮好科學(紙本雜誌P.112)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有料充電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money | stars | job | data | paper |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