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今年2月建議政府:「在確保安全下,提高核能發電的比率,不僅核四廠應該繼續興建,核一、二、三廠考慮延役,甚至應在既有核電廠加裝新核能機組。」該小組召集人、中研院榮譽院長李遠哲更直言:「溫室氣體減量」與「非核家園」兩個目標目前無法同時達成,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考量下,他主張50年內續用核能,以待再生能源發展成熟。
近幾年隨著全球暖化加劇,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全世界最受關注的議題。核能發電廠雖有其他問題,但在發電過程中,確實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因此以核能發電廠取代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火力發電廠,就成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選項之一,在這種思考邏輯下,上述「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建議應運而生。
這種立論的前提是「台灣未來電力需求持續增加」。經濟部能源局2007年3月曾經根據我國經濟成長率、產業結構、人口成長率、氣溫、電價、需求面管理、大型開發案或規劃案及發電燃料價格等因素,預測未來電力使用趨勢,預估我國用電成長率將從2007年的4.0%,逐漸降低到2025年的2.7%,也就是說,雖然我國有產業外移、服務業增加的產業結構性變化,但只能減緩用電成長趨勢,並不會使電力需求降為負成長,因此總用電量將從2007年的1543億度,成長到2025年的2824億度。
二氧化碳的威脅
在此趨勢之下,要開發哪些新的電力來源,就必須好好規劃,因為發電固然重要,但如何以排放二氧化碳最少的方式來發電,才是現階段全世界共同追求的首要目標。
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最主要的氣體,150年前工業革命尚未展開時,全世界二氧化碳濃度約為0.028%,現在已經超過0.037%,提高了約1/3。全球暖化的問題到底有多嚴重?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計算,從1901年到2000年,全世界地表溫度約上升0.6℃;但隨著人類開發程度提高,暖化情況日趨嚴重,IPCC在2006年的報告修正為從1906年到2005年上升了0.74℃,其中,後50年就上升了0.65℃(見2007年9月號〈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證據〉)。
而台灣的氣溫變化,根據中研院「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的報告,近一世紀氣溫上升約1.2℃,是全世界平均的1.6倍(見2007年9月號〈台灣也暖化了嗎?〉)。
未來全球暖化的情況可能更糟糕,IPCC預測,2100年左右,全球平均氣溫極可能升高1.8~4℃,海平面可能上升30~40公分甚至更多。若上升2℃,將造成20億人面臨缺水危機,20~30%的物種瀕臨絕種,更多人因為熱浪、旱澇而死亡;若情況更嚴重,更可能造成全球1/5人口受洪水影響,32億人缺水,全球發生大規模物種滅絕。…more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76期6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