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以「It's better with Windows」為主軸,結合國內外硬體產品,包括NetBook及全新應用的Windows Home Server軟硬體裝置。 離開純文字的迷宮,進入圖像的秘密花園!【青春畫報】讓左右腦均衡運動一下!一起來看圖、畫圖、評圖!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08/06/14 第120期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科學頭條新聞 核能新思維
發燒新鮮事 小睡片刻有助記憶力
科學家觀點 總編輯的話-了解核能,理性討論
本月優惠活動 《科學人》+《讀者文摘》
再送您Vivitar望遠鏡!!
好康報報 尋找科普接班人,研習營座開始報名
核能新思維
撰文╱李名揚

 

中央研究院「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今年2月建議政府:「在確保安全下,提高核能發電的比率,不僅核四廠應該繼續興建,核一、二、三廠考慮延役,甚至應在既有核電廠加裝新核能機組。」該小組召集人、中研院榮譽院長李遠哲更直言:「溫室氣體減量」與「非核家園」兩個目標目前無法同時達成,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考量下,他主張50年內續用核能,以待再生能源發展成熟。

 

近幾年隨著全球暖化加劇,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全世界最受關注的議題。核能發電廠雖有其他問題,但在發電過程中,確實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因此以核能發電廠取代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火力發電廠,就成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選項之一,在這種思考邏輯下,上述「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建議應運而生。

 

這種立論的前提是「台灣未來電力需求持續增加」。經濟部能源局2007年3月曾經根據我國經濟成長率、產業結構、人口成長率、氣溫、電價、需求面管理、大型開發案或規劃案及發電燃料價格等因素,預測未來電力使用趨勢,預估我國用電成長率將從2007年的4.0%,逐漸降低到2025年的2.7%,也就是說,雖然我國有產業外移、服務業增加的產業結構性變化,但只能減緩用電成長趨勢,並不會使電力需求降為負成長,因此總用電量將從2007年的1543億度,成長到2025年的2824億度。

 

二氧化碳的威脅
在此趨勢之下,要開發哪些新的電力來源,就必須好好規劃,因為發電固然重要,但如何以排放二氧化碳最少的方式來發電,才是現階段全世界共同追求的首要目標。

 

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最主要的氣體,150年前工業革命尚未展開時,全世界二氧化碳濃度約為0.028%,現在已經超過0.037%,提高了約1/3。全球暖化的問題到底有多嚴重?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計算,從1901年到2000年,全世界地表溫度約上升0.6℃;但隨著人類開發程度提高,暖化情況日趨嚴重,IPCC在2006年的報告修正為從1906年到2005年上升了0.74℃,其中,後50年就上升了0.65℃(見2007年9月號〈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證據〉)。

 

而台灣的氣溫變化,根據中研院「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的報告,近一世紀氣溫上升約1.2℃,是全世界平均的1.6倍(見2007年9月號〈台灣也暖化了嗎?〉)。

 

未來全球暖化的情況可能更糟糕,IPCC預測,2100年左右,全球平均氣溫極可能升高1.8~4℃,海平面可能上升30~40公分甚至更多。若上升2℃,將造成20億人面臨缺水危機,20~30%的物種瀕臨絕種,更多人因為熱浪、旱澇而死亡;若情況更嚴重,更可能造成全球1/5人口受洪水影響,32億人缺水,全球發生大規模物種滅絕。…more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76期6月號】

 
小睡片刻有助記憶力
撰文╱懷特費德(John Whitfield)
翻譯/黃鈺敏

在午餐後感到昏昏欲睡的那段時間,如果你真的小睡片刻,肯定會讓你的老闆不高興,但根據最近的睡眠研究結果,你其實應該得到老闆的鼓勵。

 

大量的研究證據指出,睡眠能增強記憶。德國杜賽道夫大學的拉爾(Olaf Lahl)與同事發現,就算只有小睡六分鐘也足以顯著提升記憶力,此結果支持了小睡運動,這是目前發現可影響心智運作的最短睡眠時間,拉爾表示,在失去意識的時刻,發生了可以增強記憶的事。

 

參與拉爾這項研究的受試者,在中午一點時到睡眠實驗室報到,受試者有兩分鐘的時間來記憶30個單字,並在一小時後測試他們記得多少單字。在這一小時中,有人保持清醒,有人小睡六分鐘,或是給予平均35分鐘的較長睡眠時間。結果沒有睡覺的受試者平均記得的單字大約有七個,有小睡片刻的受試者記得的單字則稍微提升到八個字以上,睡眠時間較長、並曾進入一段深層睡眠狀態的受試者,記得的單字則增加到九個以上。

 

過去拉爾認為睡眠對記憶的幫助主要是消極的——無意識的狀態降低了新經驗侵蝕舊記憶的速度,但睡眠中的大腦並未進行特別的工作來幫助儲存清醒中的經驗。但這項發表於《睡眠研究期刊》(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的最新發現改變了拉爾的想法,因為在六分鐘這樣的短時間裡,應該不會忘記很多。不過,英國羅浮堡大學的睡眠研究者何尼(Jim Horne)認為,人們必須進入深層睡眠才能有助記憶,他懷疑小睡片刻的受試者可能只是比持續保持清醒的受試者較有精神,他說:「在拉爾的研究中,睡眠比較有可能是在修復記憶,而不是加強記憶。」

 

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睡眠的史提葛(Robert Stickgold)並不同意此說法,「很難相信六分鐘的睡眠可以讓人覺得比較不睏。」相反的,史提葛猜測拉爾的實驗顯示了記憶整合的過程。記憶整合甚至在睡眠前就開始,在經過非常短暫的睡眠醒來後仍持續進行。史提葛揣測:「在清醒前的最後幾分鐘,大腦可能正在為不同的主題貼上標籤,以便稍後處理。」

 

睡眠中的大腦並非只是處於備用的狀態,而是啟動了一組複雜且有系統的活動,其中之一是從海馬組織(形成短期記憶的地方)到大腦皮質層(以較持久形式來儲存記憶的地方)兩者間一連串的神經活動,這也是人們在睡醒後較能記得事情的可能原因。這個過程不是只把資訊抄寫到神經細胞組織這樣簡單的事情而已,近來有幾篇與睡眠及失眠有關的研究顯示,在利用資訊以隨機應變時,睡眠尤其重要,諸如摘錄學習的重點、以有趣的方式結合事實,以及處理當天的情緒。…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756期6月號】

 
總編輯的話-了解核能,理性討論

撰文╱李家維                           

 

公共電視剛播出自製的高畫質新片「野性蘭嶼」,精采極了。這部片子贏得了多項國際榮譽,除了禮聘英國名導演,又精心製作之外,最重要的是選了好主題。世上像蘭嶼這麼有獨特風情的地方並不多了。飛魚、角鴞、丁字褲和拼板船,樣樣都是說故事的好題材。那年夏天,東清村同時發生了喜、喪事,我繞過圍擺驅鬼的枝幹陣,去拜訪造了新船的這家人。道賀後,聽說要把舊船拆散了,一片片賣給台北的古董商。幾經情商,他們將整艘船轉讓給了我。這鍾愛的拼板船,最後由核一廠的放射性廢料船代運回來,成了我許多愉快的蘭嶼經驗之最。

 

傳統的蘭嶼人,會無私地均分捕來的漁獲和種植的芋頭,而蘭嶼卻早在30多年前,就被台灣人私心地建了放射性固體廢料貯存場。龍頭岩海邊的巨大水泥溝槽裡,擺滿了近10萬個55加侖的大鐵桶。這種貯存場理當有數百年放射性不外洩的安全考量,但是蘭嶼是座每年颱風必經的火山島,潮濕的海風已鏽蝕了大多數的鐵桶,也強烈激起蘭嶼人的憤怒和抗議,而政府保證遷場的承諾卻一再跳票。

 

過去10年裡,我們的核能政策、核電安全和核廢料處置都不曾被認真公開討論,政治意識的對立凌駕了一切。現在能源危機就在眼前,政權也輪替了,新政府必須面對核能的抉擇。這一期《科學人》適時推出〈核能新思維〉專題報導。我預期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場場的公聽會,屆時人手一本《科學人》,讓我們理性的辯論吧。

 

理性是件難事,事實就在我身邊。清大生命科學院的研究生幾乎都不願嘗試有放射性的實驗了,儘管書上寫得很清楚:大多數的實驗用放射線以一張紙就能阻隔,但是整體社會的恐核,讓學生清楚直言:「老師,我還沒生孩子啊。」另一件更不理性的事是吸菸,儘管證據確鑿,吸菸會殺人,仍有450萬台灣人吸菸,每年有兩萬人因之喪命。有為青年們,讀了〈抽一根菸就上癮〉、〈少年菸癮誰負責?〉之後,就該知道錯誤的第一步是跨不得的。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76期6月號】

 

《科學人》最新優惠活動:

 

《科學人》+《讀者文摘》,再送您【Vivitar望遠鏡】!

1.訂閱《科學人》一年12期+《讀者文摘》一年12期

 再免費加贈【Vivitar望遠鏡】一組,只要2,480元

============================================================================================

「尋找科普接班人」科普寫作研習營

●為何尋找科普接班人?

科普寫作有著可貴的價值,它讓科學知識的累積與傳承,貼近普羅大眾,甚至跨越了科學的界線,深入各個思維,在眾多面向上影響人類生活。希望藉由整合之自然科學知識,生動引人的文筆經驗交流,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培養科普寫作人才,拓展台灣科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誰是科普接班人?

對於科普有興趣的一般民眾、各中小學教師、高中及大專院校師生、各研究機構人員與熱愛自然、關懷生態者皆可報名參加
(本研習營適合高中以上學生參加)

●如何培養科普接班人?

將邀請專家學者擔任講席,深入淺出介紹自然科學整合性背景知識與前沿發展,並請具有聲望之科普作家現身說法,暢談寫作經驗並與學員對談。
============================================================================================

更多專題文章請參閱《科學人》雜誌2008年6月號

1.Science 2.0:預見科學新世代 (紙本雜誌P.50)            

2.馴服血管治腫瘤(紙本雜誌P.70) 

3.從微塵埃解析行星起源(紙本雜誌P.28)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有料充電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money | stars | job | data | paper |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