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學日語—高級報】每週文章介紹日本相關資訊,讓你不僅可認識日本,更可藉由閱讀文章來加深日文程度。 百年大業的根基是教育!【台灣立報】專業教育報,給你活到老、學到老的社會教育、進修、教改、校園、政策等資訊。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08/06/28 第121期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科學頭條新聞 行星創世紀
發燒新鮮事 基因組掃描華而不實
科學家觀點 旋轉女舞者,Psych-You-Out!
本月優惠活動 《科學人》+《讀者文摘》
再送您Vivitar望遠鏡!!
好康報報 尋找科普接班人,研習營座開始報名
行星創世紀
撰文╱李名揚

 

重點提要
■10年前,研究行星形成的科學家還只能以我們太陽系這唯一的例子做為建構理論的依據。現在他們已發現了數十個成熟的行星系統,以及數十個孕育中的系統,可做參照的對象。其中,沒有任何兩個系統是完全相同的。
■目前主要的行星形成理論的基本概念是,行星是由微小顆粒聚積並攫取氣體而形成的。但這概念其實跳過了許多錯綜複雜的層次。各種可能機制間混亂的交互影響,使得各版本的行星形成理論之間產生巨大的差異。

 

在整個敘述膨脹宇宙的偉大故事中,行星雖然只是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但卻是宇宙裡最豐富多變且錯綜複雜的天體。沒有任何其他天體和行星一樣,同時經歷了天文、地質、化學與生物等各層面複雜的交互作用。宇宙中更沒有其他地方,能夠像行星一樣維持我們所知道的生命現象,像我們太陽系這樣的行星系統,在許多方面其實差異極大;而在過去10年裡,即便天文學家並未特意搜索,卻已經意外發現了200顆以上的行星。

 

這些行星具有各式各樣的質量、大小、組成與軌道,對於想要探索它們起源的人來說,是極大的挑戰。1970年代我還是個研究生時,我們認為行星的形成是個井然有序、模式固定的過程;就像是一條裝配線,把雜亂無章的氣盤與塵埃,製造成許多類似太陽系的行星系統。現在,我們逐漸理解那其實是個混亂無序的過程,每個系統的結局截然不同。最終所勝出的世界,是在創生與毀滅這兩種紛擾躁動、互相競爭之機制下的倖存者,其中有許多行星會爆裂開,被剛誕生的恆星吞食,或者被彈射進星際深空。我們地球也許有失散多時的兄弟姊妹,正在黯淡無光的太空中飄浮流浪。

 

行星形成的研究涉及天文物理、行星科學、統計力學與非線性動力學等領域,行星科學家已大致發展出兩種主要理論。連續吸積(sequential-accretion)學說認為,細微的塵埃顆粒會聚積成堅硬的石塊,然後吸引大量氣體,形成木星般的氣態巨行星(gas giant);若沒有吸引到大量氣體,就變成類似地球的固態行星。這理論的主要缺點是整個過程太緩慢,氣體可能在行星建構完成前便逸散無蹤了。

 

另一個是重力不穩定性(gravitational-instability)學說,它認為氣態巨行星形成於不成熟氣盤與塵埃崩解時的驟然撕裂聲中,這是一種恆星形成過程的小型翻版。這項假說仍有爭議,因為它假設必須有非常不穩定的條件存在,而自然環境可能無法滿足這種極端條件。況且,天文學家已經發現最重的行星與最輕的恆星間有道鴻溝,也就是說,尺度介於兩者之間的天體非常稀少。這個不連續性意味著行星的形成並非等同單純的小型恆星,它應該和恆星有著全然不同的起源。…more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76期6月號】

 
基因組掃描華而不實
撰文╱勒曼(Sally Lehrman)
翻譯/林雅玲

花個1000多美元,幾家新興的公司就會掃描你完整的基因組,從中可以獲得祖譜、潛在健康問題以及如乳糖不耐症等遺傳性狀的線索。委託人可以將他們的DNA和名人比較,或是邀請朋友及家人一起分享遺傳資訊。然而有些觀察家相信,這些以網路為基礎所提供的服務,雖然能提供易讀的報告和背景數據,但其他資訊的娛樂性大於實用性。

 

直銷的遺傳檢驗至少已經有10年的歷史了,而近年能夠選擇的數量暴增,不過大部份都只提供少量的遺傳變異檢測。現在基因組晶片的進展,能夠輕易的同時搜尋大量的基因標的,價格也降低了。美國加州紅木市的「基因搜尋」(Navigenics)、加州矽谷的「23與我」和冰島雷克雅未克的「基因解碼」(deCODE Genetics)等公司,最近開始掃描20多種和特殊情況或性狀相關的遺傳標記。如果花上35萬美元,美國麻州劍橋的Knome公司可以讓消費者與凡特和華生這些精英並列。這些人的基因組已經完全定出序列,並供人分析和解讀。

 

由於有新的工具、參考序列和大量受研究的人,遺傳學家發現DNA變異和疾病發病率之間的相關越來越顯著。但是美國疾病防制局(CDC)公共衛生基因辦公室主任庫里(Muin Khoury)警告,這些數據仍然不完整,有時甚至互相衝突。他說,現在定序個人的基因組或掃描疾病發病率的標記,無法提供有用的資訊。

 

除了由單一基因突變造成的罕見疾病,在遺傳上有疾病的發病率,也不能保證一定會生病。生物是由許多基因的交互作用形成,其他重要的因素如RNA、環境中的化學物等,也與疾病的發生有關。像糖尿病和心臟病等複雜的疾病,是由未知數量的基因和許多行為以及環境因子共同造成的。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76期6月號】

 
旋轉女舞者,Psych-You-Out!

撰文╱曾志朗                          

 去年底,中研院物理所所長吳茂昆院士忽然來了一封伊媚兒,附了個網址說:「我兒子在網站上看到這則訊息,覺得很好玩,也許你這位研究認知與腦神經的心理學家可以告訴我們這是什麼現象?為什麼我們的腦會有這樣的反應?!」

 

伊媚兒上的訊息不夠清楚,我就打電話找到吳院士,問他到底在講什麼?他興致勃勃的說:「你點了網址看到那個旋轉的舞者嗎?還沒有!那你一定要先看一下,真的很令人驚奇!看了之後,再告訴我你們認知神經科學的看法!」

 

我的好奇心全被勾起來了,就趕快點入網址,不一會兒,一位女舞者的畫面出現了,她的一隻腳直立地上,而另一隻腳往前抬高,以同樣的速度不停轉圈圈。我看到她曼妙的舞姿以順時鐘方向旋轉了起來,但是,等等,她怎麼忽然間就轉了個方向,變成逆時鐘方向旋轉了?我把眼睛眨一眨,再仔細看一會兒。咦!又轉回去了,變成順時鐘旋轉了。怎麼一回事?我可以確定那螢幕上的移動程式是不變的,如果有變化,則一定是來自我這位觀看者的知覺變化。

 

而且,舞者總是無預期的時而逆時鐘方向,時而又順時鐘方向,再看一會兒,又是逆時鐘旋轉過去?順時鐘?逆時鐘?。天哪!我到底是怎麼了?昏了頭嗎?當然不是!因為我清醒得很呢!

 

盯著螢幕看了好一陣子,我又發現一個新的現象:我只能看到順時鐘方向的旋轉,不再看到逆時鐘方向了!我眨眼,揉眼,閉上眼,又張開眼,再看畫面,舞者仍在旋轉,我再努力也沒辦法讓她往逆時鐘方向旋轉了!這也告訴我,之前會看到一下順時鐘一下又逆時鐘的旋轉方向,絕不能用習慣化(habituation)和反習慣化(dehabituation)的生理機制來解釋,也許是我們腦在面對環境中的矛盾訊息之後,做了選擇,而一旦確定了選擇的方向,就不再三心二意了!

 

我關上電腦,拋開女舞者旋轉的身影,就去忙別的日常事務,晚上和同事們去狠狠打了幾場競爭激烈的羽球賽,讓自己累個半死,洗個澡,再到實驗室聽同學報告他們的研究成果,回到家裡已十一點半,看了半小時的小說,眼睛疲倦了,熄上燈,希望好好睡一覺,看看第二天一早,休息夠了,會不會有自發性的復元現象(spontaneous recovery),讓我重新看到舞者順時鐘和逆時鐘交替旋轉的現象。

 

所以,起床之後,一如平常生活步調,洗臉刷牙,換衣服,乘車,進辦公室和同事打招呼,一切料理妥當,我啟動電腦,打開女舞者的檔案,螢幕上的影像一出現,我就知道,沒有什麼自發性的復原,因為我看到的就是不停的順時鐘旋轉,根本看不到另一個方向的旋轉。當然,這個結果再次證實旋轉方向的輪替變化,不是來自生理的機制,而是知覺系統對周遭環境的衝突訊息所做的選擇,而一旦做了選擇,就有從一而終的執著了!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76期6月號】

 

《科學人》最新優惠活動:

 

《科學人》+《讀者文摘》,再送您【Vivitar望遠鏡】!

1.訂閱《科學人》一年12期+《讀者文摘》一年12期

 再免費加贈【Vivitar望遠鏡】一組,只要2,480元

============================================================================================

「尋找科普接班人」科普寫作研習營

●為何尋找科普接班人?

科普寫作有著可貴的價值,它讓科學知識的累積與傳承,貼近普羅大眾,甚至跨越了科學的界線,深入各個思維,在眾多面向上影響人類生活。希望藉由整合之自然科學知識,生動引人的文筆經驗交流,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培養科普寫作人才,拓展台灣科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誰是科普接班人?

對於科普有興趣的一般民眾、各中小學教師、高中及大專院校師生、各研究機構人員與熱愛自然、關懷生態者皆可報名參加
(本研習營適合高中以上學生參加)

●如何培養科普接班人?

將邀請專家學者擔任講席,深入淺出介紹自然科學整合性背景知識與前沿發展,並請具有聲望之科普作家現身說法,暢談寫作經驗並與學員對談。
============================================================================================

更多專題文章請參閱《科學人》雜誌2008年6月號

1.Science 2.0:預見科學新世代 (紙本雜誌P.50)            

2.馴服血管治腫瘤(紙本雜誌P.70) 

3.從微塵埃解析行星起源(紙本雜誌P.28)                    

 
數位資訊•主編精選》

Wii公司貨 沒有中文界面
Wii確定7/12在台上市,售價八千五百元,隨機贈送一片中文版Wii Sport遊戲,但台灣版不能上網,無法連結任天堂官網下載和更新遊戲,也沒有中文界面,只算是「陽春版」的Wii。
LG HB620T 首款DVB-T手機
怎麼看「部落客出書」?
出版業是不是夕陽產業?
「快樂大結局」是絕對必要的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有料充電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money | stars | job | data | paper |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