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是嚇了一跳,然後是不敢相信,緊接著是傷心,又是憤怒,最後是無力感不停上升,感到胃部忽然變冷變涼,手心也開始出汗了!這一連串心理的衝擊,是我上星期讀完三位英國社會心理學研究者合寫的一篇文章之後的情緒反應。因為40年來,為大多數心理學家所相信,也一再在教學時候所引用的一個「眾所周知」的行為案例,竟然不是「真」的!而環繞著這個案例所衍生、出現在每一本心理學教科書上的金科玉律──所謂「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是否也必須跟著一齊被拋棄呢?
這個被扭曲了43年的謀殺案,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石。所謂「旁觀者效應」指的是個人因為知覺了團體的存在,就把個人本來要參與某件事的行動力減弱了,換句話說,個人本來擁有的或強或弱的責任感,會經由團隊的被感知(perception)而擴散(diffuse)、減弱,最後消失了。這個現象在1970年代被研究者廣為宣導,而大家共同舉的例子就是1964年春天發生在紐約市皇后區的凱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謀殺案,其中最駭人聽聞的是,凶手在路燈通明的街道上公然殺人,而38位住在附近公寓裡的目擊者,沒有報警,也沒有出聲阻止,當然更沒有人跑出去英雄救美,大家只是眼睜睜看著街頭「上演」類似電視影集的一場「逼真」謀殺劇而已!
《紐約時報》的一位記者在凶殺案發生(3月13日)後的兩個星期(3月27日)報導了這個事件,在頭版頭上劈頭就下了個非常煽情的標題:「38人目擊謀殺發生卻沒有報警,皇后區女性被殺事件反映的冷漠無情,震驚警界!」文中的敘述更是令人毛骨悚然:「將近有半個小時,住在皇后區的38位平日道貌岸然、奉公守法的紐約市民,隔窗觀看一位年輕女子在街上被三次追殺,他們在房裡講話的聲音以及偶爾在臥房開燈的亮光把凶手給嚇跑了,但凶手很快又跑回來追上那名女子,再次舉刀殺人。凶手一再動手的期間,沒有一位市民打電話報警,只有在女子被殺死之後,才有一個人以電話報警。」《紐約時報》的一位編輯根據這樣的敘述,寫了一本書,叫做《三十八位目擊者》!…more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77期7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