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覽兩岸科技市場趨勢,博觀全球網路、通訊、半導體產業新聞,不一樣的資訊科技報—【武陵視窗】等你來訂閱! 水果奶奶的活動行程,如果劇團的演出訊息,還有更多更多的戲劇相關活動…,【如果愛抱報】通通報給你知!
 
2005/11/01 第370期     
閱讀/漫畫 --革命情迷‧迷情革命
名家專欄 --雙面維諾尼卡(1)…書靠情緣
線上徵稿 --漫畫心情「雙主角」+塗鴉區
直接訂閱:
閱讀/漫畫

革命情迷‧迷情革命

書名:《革命情迷》(1-12冊)完
作者:川口開治
出版:時報

1990年初,日本出了三套引發爭論的政治漫畫,分別是《政治最前線》、《革命情迷》、《聖堂教父》。它們對於處在經濟衰退期的日本社會,學術語言叫做泡沫經濟崩潰,與變動劇烈的日本政壇都提出了針砭與改進之道,雖然看法各不相同,不過對於日本國民的迷惘、對政客的不奈與死氣沈沈的社會氛圍,倒是不謀而合。三套漫畫為自己設定的故事主題,很湊巧的,都是社會改革的奧德賽之旅。

改革的對象,是那個曾經在戰後滋養日本經濟、架構戰敗日本社會新秩序的政商體制,其代表性人物在《革命情迷》是天動,在《聖堂教父》是伊佐岡,在《政治最前線》是...,忘了,手邊沒有這套書;改革的路途,都像桃太郎一般,一路走去呼朋引伴,組成一支精銳部隊,成為改革的先鋒,社會的中堅;改革的信念,則是積極迎向權力,有權的人才有改革的力量(不管是打擊腐敗還是實現夢想),政治的敗壞不在政治本身的腐化本質,而是政客的短視近利,掌權者的墮落。像極了扁團隊在台北實現政黨輪替後每每遭受社會改革團體批評時的慣用台詞:「現在是做事的時候,不是抗爭的時候。」當然,也適用於現在的執政黨。如果再把這個信念放到1989年蘇聯解體、東歐垮台的國際脈絡來看,似乎體制外的改革儘管用心良善,畢竟底擋不住歷史的潮流而終將潰敗,「歷史之終結」指日可待。一本全新的歷史正等著我們。

作者名片檔:ozison

我,是個愛看故事的ozison。
頭一次發現自己變成ozison了,是在看了 在世界中心呼喊愛情 的時候,雖然故事感人
,發現真正吸引我一直看下去的,卻是戲中那位高中女生,青春。

我,是個愛看故事的ozison。
喜歡日劇、小說、電影和漫畫,有時候閒的發慌,還會看字典。

我,是個ozison。

個人作品:【沒水準文字影音專門店

這與其說是英雄所見略同的真理,不如說是三十年前受過學生運動洗禮(在台灣則是十年前)如今已從熱血青年搖身一變為社會中堅的中年人,對自己狂飆青春的正名。為什麼需要正名呢?因為他們今天的社會地位似乎已經否定了自己青春時期的理想與誓言,難道以前的反叛不過是年少輕狂?亦或是今天的功成名就才是正道?如果不想在自我否定與精神分裂之間作無謂的選擇,那麼探問那段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到底為社會留下了什麼?就意義深遠了。這也是《革命情迷》試圖回答的問題。
川口開治藉由美杜莎的隱喻,把社會運動界定為破壞的力量。在希臘神話裡,美杜莎的首級一直是柏修斯克敵致勝的武器,當敵人消滅殆盡之後,柏修斯妥善地埋葬了令人喪膽的武器,結果美杜莎的頭顱隨即變成漂亮的珊瑚。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破壞,那麼盤據權力的妖魔將為所欲為,這是社會運動的貢獻。但是破壞經常也伴隨著災難,所以需要柏修斯的智慧與勇氣,以及最後破壞殆盡後的溫柔與細膩,美麗的珊瑚才有機會綻放。

於是我們可以在漫畫中看到天縱英明、雄才大略的年輕帥哥,以國家為己任,赴湯蹈火力戰群魔,連帶的看漫畫的我也不時情緒激昂,彷彿找到了一條改革社會的必由之路了,黯淡的房間倏然「叮!」一聲亮了起來。

房間當然沒有倏然「叮!」一聲亮了起來。

倒是耳邊迴響著一位學者從政的前輩,在他當官半年之後,和我們分享官場令他震撼的經驗時,所說的故事:「當你打開車門準備下車時,早已在車外準備好幫忙開車門的隨戶,會將手攤在你的頭上,以防下車時長官的腦袋不慎撞倒車頂;另外也早已經有一把打開的傘,深怕雨打濕了長官,這種滋味,你們一輩子都不會瞭解的。」

這種滋味我當然一輩子都無法瞭解,不過聽完之後,我真確的瞭解了一件事,唯有進入權力核心才能落實改革的信念,如今已然取代了源自60年代的革命情迷,成為待革命的迷情了。

到底社會運動是不是只能帶來破壞?到底社會改革是不是只能從權力的爭奪開始?拿這些足以寫成論文的題目找川口開治麻煩,如果不是吃飽沒事幹瞎攪和,就是拿大炮打小鳥,尺寸不對。漫畫終歸是漫畫,不會變成市政白皮書,只要想想這套漫畫至少安撫了許多瀕臨崩潰焦躁不安的心靈,而不會挑起省籍情結,就已經功德圓滿了。

名家專欄
作者名片檔:LaZo(程朗)

濫情的天秤座,喜歡寫寫程式,煮煮咖啡,做做菜。最喜歡的程式語言是Python(大蟒蛇),由於深受Python的影響,思考方式在二○○一年出現了結構性的轉變,喜歡把閱讀「物件化」,例如把小說、漫畫的結構拆成各種不同的零件,再重新組合,賦以新的意義。最喜歡的咖啡是曼特寧,煮咖啡堅持使用特定品牌的奶精與咖啡糖,這樣奶味和咖啡味才能「涇渭分明」。最喜歡做的菜是「起司脆皮豆腐」,可以把豆腐炸得像黃金一樣的漾眼。

個人網站:程朗的留聲機

雙面維諾尼卡(1)…書靠情緣

◎我要成為妳

柴門文的很多作品,尤其是《愛情相對論》,
總讓我想起了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雙面維諾尼卡》。
在電影《雙面維諾尼卡》裡,波蘭和法國各活著一位叫做維諾尼卡的女子,
巴黎的維諾尼卡和波蘭的維諾尼卡有一次街上的相遇,
波蘭的維諾尼卡在街上看到上車的巴黎維諾尼卡後,
覺得天旋地轉,因為兩個人竟然長得一模一樣。
這就像是《愛情相對論》裡,
大崎笑美子因為從小羨慕佑天寺芽衣,
居然整型整到跟佑天寺芽衣一樣。

波蘭的維諾尼卡熱愛藝術勝過愛情,在舞台上燃盡了最後一滴心力,
留下了未能圓滿的遺憾。
奇士勞斯基用了很多事物來銜接兩個維諾尼卡之間命定聯繫,
諸如護唇膏、玻璃球、喜歡同一個音樂家等。
波蘭的維諾尼卡因為太醉心於藝術,忽略了男朋友,
在波蘭的維諾尼卡死時,巴黎的維諾尼卡感到一陣心抽痛,
似乎感受到波蘭的維諾尼卡已死,從此開始注意周遭的人,
彷彿要替波蘭的維諾尼卡圓因為太熱愛藝術,
而忽略男友的遺憾。
巴黎的維諾尼卡會注意到男主角,是因為他演木偶戲時陶醉的不能自己,
巴黎的維諾尼卡被感動,開始花時間去瞭解男主角,
原來男主角所演的木偶戲全是男主角自我的創作,
於是巴黎的維諾尼卡閱讀了男主角出版的所有書籍,
由於用心的浸淫,男主角數次與巴黎的維諾尼卡玩心靈相通的遊戲,
她都能找到答案,也知道他已經愛上她。

一般人對於《雙面維諾尼卡》的觀感是太過玄奇了,
不可思議。但是細思之後,其實真的一點也不玄奇。
霍普克(Rorbet H. Hopcke)在《意外的禮物》中提到,
我們總會天真的以為,我們自己是自己生命的作者,
我們的生命是我們自己主觀的創造,但生命中某些機運及巧合,
卻將我們引導到超出我們預期的處境,
往往也改寫了我們的人生。
是什麼改寫了我們的人生?
是我的個性嗎?是他人的一笑嗎?
在柴門文的《愛情相對論》裡,
大崎笑美子因為從小羨慕佑天寺,
竟然整型得跟佑天寺一樣,佑天寺的存在,
徹底的改變了笑美子的命運,
就宛如巴黎的維諾尼卡受波蘭的維諾尼卡亡靈指引,
走向不同的人生一樣。
笑美子說她討厭貧窮,不擇手段的往上爬,
目的很明顯的是要成為佑天寺芽衣。


◎ 書靠情緣

柴門文曾在《交錯愛情》裡提出了「書靠」(bookend)的看法,
之所以感受到彼此的訊息,主要的原因是彼此太熟悉,
一舉一動對方都了然於心。
《交錯愛情》中,都築真也雖然寫了〈書靠〉這一首詩,
但是想法卻是得自於都築真也的妹妹都築紗織,
紗織有先天性的心臟病,只能看著哥哥真也與好朋友利根川洋二玩耍,
於是紗織開始藉由冥想,或是閉著眼睛,感受真也和利根川洋二玩耍時心情,
紗織漸漸的以另一種形式融入真也和洋二的玩耍世界裡。

1,22
書靠──都築真也寫的詩

分做在長椅的兩端,我們就像書靠,彼此背對著背,
展現懷抱的一切,雖然看不見彼端的你,
但卻能夠感受到你的氣息。我們是書靠

心理學家容格曾經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看法:同時性(synchroncity),
這是指外在的客觀事物會與內心世界間有一層隱約的聯繫存在。
書靠般的心電感應並不誇張,
容格在一次世界大戰期前曾經造訪波利維亞,
竟然聞到很重的血腥味,過不久果然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容格能聞到血腥味,一種可能的解釋為,
容格很早就關心各國的情勢,當風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候,
內在隱藏的思慮幻化成外在血腥味,
外在的客觀事物從而與內心世界維持著一種隱然的聯繫。
都築紗織藉由長期的觀察哥哥真也與洋二,
從而形成一種心電感應的情況,初視可能有一點神奇,
但是瞭解原因之後,就有一種豁然開朗的釋懷。~未完,詳文請見下一期電子報~

線上徵稿 請備妥個人真實姓名、筆名、住址、電話、個人簡介,註明「投稿聯合動漫週記」,至【電子報投稿專區】線上投稿
漫畫心情
10-12月專題「雙主角」你最喜歡哪本漫畫的雙主角呢?
塗 鴉 區 歡迎讀者把自己畫的漫畫人物,以GIF檔或JPEG檔寄來,並說明漫畫人物的背景或你的繪畫心情。
訊息公告

徵文送小禮︰家教經驗談

你當過家教嗎?你曾教過什麼樣的學生?除了鐘點費外,家教這工作讓你得到什麼?「家教經驗談」徵文歡迎投稿,錄用送小禮喔!
>>前進徵文!!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有料充電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money | stars | job | data |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