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赤嶺守】
出兵台灣與和議交涉
當時日本政府內部以西鄉隆盛為中心,興起一股征韓熱,支持國權擴張之強硬派分子,包括副島種臣以及板垣退助、後藤象二郎、江藤新平等積極地支持征韓論。然而,征韓論卻遭歐美視察返國之岩倉具視、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等新政府中樞人物,以國內整頓為當務之急而否定了征韓論。征韓論既無法實現,於是西鄉於10月23日提出辭呈,而離開了東京。副島種臣及板垣、後藤、江藤等也接連於第二天連袂下野。征韓論分裂後,因士族之不滿,各地之暴動紛紛而起,內亂之危機一觸即發。政府為將當時中央及地方之政情不安轉移目標,於是決定藉「出兵台灣」之外征,以宣洩士族之憂憤。之後征台的計畫便交由岩倉、大久保等人經手。
翌年1月,政府命大隈重信(大藏卿)、大久保(內務卿)二人負責台灣蕃地處分之調查,兩人於2月6日聯名對閣議提出「台灣蕃地處分要略」,4月4日,台灣蕃地處分事務局設立,大隈奉命任長官之職,西鄉從道任都督一職。蕃地事務局之英譯為「Colonization
Office」(殖民地局),事務局長則譯為「Minister of Colonization Minster of Colonies」(殖民地大臣)。
日本政府認為出兵台灣比遠征韓國之規模較小,亦較不致引發國際糾紛。但1874年4月13日,英國公使派克斯(Harry S. Parkes)致函外務卿寺島宗則,表示日本征台之事與英國人及英國船無所相干,並聲明若中國政府視明治政府之出兵為「侵略行為」,英國則保持中立態度。接著於18日,繼德隆格之後的美國公使平安(John
A.Bingham)亦批評征台之舉屬侵略行為,與英國態度一致,反對美國人及美國船涉及此事件。這些抗議阻礙了日本遠征軍藉由外國船隻運送之出兵計畫,日本政府於是立即改變策略,中止出兵台灣。但是,西鄉從道卻不服從中止令,而以熊本鎮台兵為主力部隊,加上由鹿兒島縣士族募得之300名,共計3650餘名之兵力,在西鄉都督的指揮下,5月17日由長崎出發。22日在社寮上陸後,6月起數天內對牡丹社、高士佛社進行大攻擊,而將附近之幾十個蕃社都一一征服。原企圖將蕃地占領之日本軍在軍事行動結束以後,無視於中國之撤退要求,直接占領了蕃地。
日本政府又為一步步吞併琉球,而於7月12日將原歸外務省管轄之琉球藩交管於內務省,並改那霸外務省出張所為內務省出張所,顯然地將琉球問題定位為內政問題。一方面又命柳原前光為駐清公使赴中國進行交涉,企圖斷絕琉球兩屬之關係。
但是,柳原公使所進行交涉之焦點不在琉球問題,而是台灣主權問題。中國抗議日本之出兵違反中日修好條約,而侵略了中國的領土主權,要求立即將遠征軍由台灣撤退。對於中國的抗議,柳原公使則堅持所占之地乃是中國主權未及之「無主野蠻」之地,日本當擁有先占權,於是雙方交涉僵持不下。而事實上出兵後的交涉,日本政府已處於不利之地位,除一方面要承受來自中國的壓力外,當初無視於英國及美國公使之抗議而強行出兵,已引發國內外嚴厲的批判。「蕃地占領」既不得國際的支持,加上留駐當地之遠征軍飽受瘧疾的威脅,病死士兵已有560多名。
日本政府為打開僵局,命內務卿大久保利通為特命全權辦理大臣,並以和平解決為宗旨,賦予較大的權限。大久保在赴中國前,為使出兵之理由更加充分,策劃在台舉辦宮古島被害遺族之慰靈祭,但這項提案並不被琉球所接受。其赴中國後之交涉結果仍與柳原公使同樣,陷入台灣蕃地領有權之糾紛,雙方互不讓步,大久保苦無解決之道,提出中止交涉之預告,交涉呈現決裂之狀態。最後在駐清英國公使威妥瑪(Tomas
Wade)之仲裁下,雙方達成協定,並於10月31日互換條款如下:
一、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以為不是。
二、前次所有遇害難民之家,中國准給撫恤銀10萬兩。又日本所有在台地修道建房等件,中國願留自用,准給費銀40萬兩。計銀50萬兩,需於12月20日以前全數支付,日本亦同時全數退兵。
三、該處生番,中國自宜設法,妥為約束,以期永保航客,不能再受凶害。
日本國屬民的意義
在互換條款中,撫恤銀之支付對象,不稱為「琉球蕃民」,而曖昧地稱之為「日本國屬民」。當時中國並未放棄對屬國琉球之宗主權,而日本政府卻藉由出兵報復宮古島遇害事件,成立日本國屬民等同於琉球蕃民之架構。此項協議的達成,日本單方面將其詮釋為中國已承諾琉球完全屬於日本主權範圍內之領土。
眼見撤兵的期限在即,西鄉從道火速地進行遇害者墓碑之建立。石材之取得及石工之雇用,委託廈門領事福島九成負責,並將石材運送到台灣。事件發生後,遭砍頭之55具遇難者的遺體,當時皆由鄧天保、楊友旺、林阿久等人暫時將其埋葬在雙溪口現場。出兵台灣之時,墳墓被移至統埔之地。西鄉在墓碑上刻上「大日本琉球蕃民五十四名墓」,大日本三個字冠於琉球蕃民之上,意在誇示琉球之歸屬日本,以遂互換條款中未果之意圖。征服蕃地之後,西鄉由蕃社收回44人的頭顱,但並未將其合葬於統埔之墓,而是藉由高砂丸運至長崎,再送抵蕃地事務局。西鄉之未將遇害者之遺體運回日本,而在台灣立下墓碑之用意實為表明琉民蕃民乃是日本國屬民。另一方面又將頭顱帶回,其用意則在對琉球王府證明已達成懲罰及報復之任務。44個頭顱後來由鹿兒島縣負責琉球藩官員交給王府,王府將之埋葬於那霸若狹「上之毛」。∼未完,詳見《歷史月刊227期》∼
.琉球王國的滅亡
(一)
.琉球王國的滅亡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