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2055
每月專輯 --美國博物學家史蒂瑞的台灣探險行:意外之旅(一)
縱橫時空 --寵任宦官崇禎亡國
    --八指頭陀和他的詩作
歷史留言 --動支昂貴預算來巡守海防的船艇,卻被海巡署拿來舉辦「體驗營」,實則是協助高官和樁腳出海遊樂。
    --提防有權的人在語言裡下毒。
藝文快遞 --演講》馬英九朱立倫同台拚場 主講台灣性格

每月專輯
  ■ 美國博物學家史蒂瑞的台灣探險行:意外之旅(一)
 

【陳政三】

公元一八七三年(同治十二年)十月初,年方三十一歲的博物研究員史蒂瑞(Joseph Beal Steere,1842~1940),意外的抵達當時外國人稱為福爾摩沙(Formosa)的台灣島,展開為期半年的考察、探險之行,為後人留下邵、巴宰、賽德克(泰雅)、西拉雅、排灣等五族早期珍貴的資料。他在世時,雖曾陸續發表過三篇有關台灣的文章,但絕大部分涉及台灣的手稿"Formosa and Its Inhabitants"(福爾摩沙與島民),直到近一百三十年後才意外的被密西根大學發現,交由中研院李壬癸教授攜回台灣出版。

史蒂瑞是在一八七○~一八七五年間,為密西根大學博物館蒐集南美巴西、厄瓜多爾、秘魯,亞洲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地博物資料,於路過香港時,為了等待家書及與學校方面聯繫的方便,臨時決定撥出半年的時間,一探當時在外人眼中仍是神秘島嶼的台灣。

行前的準備

他是在結束秘魯研究工作,經七十二天的顛簸航行,於一八七三年八月抵香港;而於十月三日由廈門抵達淡水。這中間一個多月他到過廣州、汕頭、廈門,拜訪了當地美國領事、洋商,取得介紹信、地圖、相關資訊,當然,還申請到清國允許他來台的旅行證照。這段準備期間,他所接觸的人,其中有兩位頗引起我的注意。第一位是住在廣州的美國商人吉頓.奈伊(Gideon Nye, Jr.),他出生於麻州,一八三三年(道光十三年)二十一歲時,即到廣州打天下,與幾位兄弟合組「奈伊兄弟洋行」(Nye Brothers & Co.),從事鴉片、糖、茶的進出口生意。他們貿易網在一八五○年代,即涵蓋台灣。一八五五年(咸豐五年)六月,奈伊兄弟洋行與另兩家美商威廉士洋行(William, Anthon & Co.)、魯濱內洋行(W. M. Robinet & Co.)合作,與台灣道裕鐸簽訂密約,取得了獨占南台的貿易及使用打狗港(今高雄)的特權。相對的,美商必須提供砲船,對抗海盜的侵犯。自此,美國國旗在打狗海邊飄揚了年餘,當時猖獗的海賊望旗披靡,不敢對附近的海域稍有染指之意。這種「砲艇貿易」是早期的常態。

吉頓.奈伊的堂兄弟湯姆士(Thomas Nye)於一八四八年搭船航經台灣時船難失蹤,吉頓展開營救,屢向美國政府當局要求派兵船、人員到台灣搜救。由於他的奔走,美國曾先後派四批軍艦來台,其中最有名的是打開日本鎖國政策的貝里提督(Mathew Perry)於五四年派阿波特上校(Captain Abbot)率二艦訪基隆;較不為人知的、但意義重大且頗突兀的是,五七年春,美國派水兵隊長辛茲(John D. Simms)以搜救失事船員為名,長駐打狗,美國國旗、軍旗在港埠飄揚,達七月餘。五○年代,吉頓鼓吹美國併吞或租借台灣不遺餘力,但美國因黑奴問題正陷入南北矛盾,無力也無心於此,故美商乃陸續退出台灣市場,而於一八五八年起,由英商接手。同年至六三年,吉頓當了五年的美國駐澳門副領事,一八八八年(光緒十四年)卒於清國,足足在華五十五年,可謂是個中國兼台灣通。這也是為何他有辦法提供史蒂瑞許多台灣的資料,包括一幅古地圖。引人好奇的是:史蒂瑞選擇來台,而非留在大陸考察,是否受到吉頓之影響?這只是合理的懷疑,也恐怕是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疑惑。

第二位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駐廈門領事恒德遜(J. J. Henderson),史蒂瑞拜訪他時,恒德遜除了幫助取得赴台旅行證照,還半開玩笑的說:「萬一『生番』砍下你的頭,我一定派艘砲艇為你報仇,狠狠修理那些無賴!」恒德遜留名台灣史是在一八七四年八月初,也就是在他碰到史蒂瑞十個月後,下令逮捕協助日本策畫攻打南台排灣族(史稱牡丹社事件)、也是他的前任領事李仙得(C. W. Le Gendre)將軍,引起國際震動。

李仙得為南北戰爭北軍少將,作戰受傷、左眼失明,他的好友格蘭特將軍已當上總統,遂派他出任駐廈門領事兼管台灣事務。李氏在任期間(一八六七.一-一八七二.十),從一八六七年美船羅妹號事件、六八年樟腦戰爭英船砲擊安平事件、歷年的教案、商務糾紛案,都看得到這位獨眼龍將軍活躍的身影。他繼吉頓.奈伊之後,鼓吹台灣內山、後山為無主之地,美國應予占領。其強硬作法不見容於美國駐清公使鏤斐迪(F. F. Low),遂去職,轉投入日本陣營,推動出兵台灣行動;他的「東亞文明月彎」概念,深深影響二次大戰日本軍方的「大東亞共榮圈」主張。有人認為他是十九世紀影響台灣前途走向最大、最深遠、最富爭議性的西方人士。史大個兒(史蒂瑞身高六呎四吋,約一九○公分)雖無緣見到李仙得本人,不過卻從廈門一位愛德華赤(E. John Edwards)手中借到李氏在台灣取得的照片;可惜史氏的手稿似乎未予引用,或許探險歸來已還人。幸好,法國外交官、歷史學家殷保.胡亞特(C. Imbault-Huart)於一八九三年出版的《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L'il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蒐集到一位住廈門、也叫愛德華赤(Saint-Julien Edwards)所珍藏的一些照片,使後人得能一窺老台灣面貌。~未完,詳見下一期電子報~

  -----------------------------------------------------------------------------------------------------------------------------    TOP

縱橫時空
  ■ 寵任宦官崇禎亡國
 

【晁中辰】

春明朝也像漢朝和唐朝那樣,是一個宦禍熾烈的朝代。但是,人們似乎覺得崇禎帝是個例外,因為崇禎時並未出現像王振、劉瑾、魏忠賢那樣臭名昭彰的宦官,而且即位不久就處死了魏忠賢,欽定「逆案」,對依附魏忠賢的閹黨分六等治罪,永不敘用。但自袁崇煥被下獄處死後,崇禎帝懷疑臣下結黨欺蒙,又重用起宦官,致使宦官的權勢越來越重,干預的範圍也越來越廣。這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提高東廠權勢

東廠設於明初永樂時,是明代專制君主威懾和打殺天下臣民的工具。按照舊例,東廠一般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第二人或第三人掌管,最高職級稱為提督,連魏忠賢也只是東廠提督而已。崇禎帝竟一改舊章,將東廠提督京營的宦官改稱「總督」。實際上,京營當由宦官掌管時,一般由東廠提督兼掌。這樣,東廠提督升為總督,「儼然以將相之職授璫矣」,其職級和權勢都大為提高。~more~

  -----------------------------------------------------------------------------------------------------------------------------    TOP
  ■ 八指頭陀和他的詩作
 

【黃永健】

近代詩僧群落,崛起三大聲音,一為釋敬安(又號八指頭陀),一為釋曼殊(又號博經),一為弘一法師李叔同,我們從近年來的各種選本所選三僧詩的數量可以略窺一斑,比如《歷代名僧詩詞選》(台北國家書店一九八二年出版發行)入選民國詩僧四人──弘一、果玲、博經、敬安,其中弘一詩詞計六首,果玲詩四首,博經詩二十首,敬安詩二十七首。其他從清初的今種(屈大均)至清末詩僧戒顯,入選篇目最多的今種(十七首),最少的戒顯(一首)。雖然入選數目多未必就是說詩的質地高明,但最起碼它說明其影響的勝出。從傳播學的立場來看,社會活動空間大,社會活動頻率高的詩僧,讀者的批評層廣,其詩作流傳的空間遠、時間長、速度快。如此來看敬安、曼殊和弘一的詩作,很有道理,但這並不是說,那些社交相對封閉的詩僧,其作品不能流傳於世。社交封閉如寒山竟能通過岩壁題寫的方式,讓他的六百多首詩保存三百一十一首,可見真正的好詩,不管是出自俗世的文士之手還是世外的僧徒,自會得到歷史的珍重和人間的喜愛。八指頭陀作為近代中國佛教界的領袖人物,江南諸名剎住持,交遊甚廣,名震士林,這本身為他的詩作流行創設了有利條件。但是,我們不應只從這個角度來看待他的詩名,而更應客觀地從他的詩作的質量及其創作的心理機制,來看待他的創作方式和詩歌文本對於詩的意義。~more~

  -----------------------------------------------------------------------------------------------------------------------------    TOP

歷史留言
■ 動支昂貴預算來巡守海防的船艇,卻被海巡署拿來舉辦「體驗營」,實則是協助高官和樁腳出海遊樂。(《聯合報》2004-08-09)
 
-一個社會,兩個世界。一篇社論提到,一方因二十萬元的醫療費用無力支付而走上絕路的母子,一方則是考試院長姚嘉文及其妻率鄉親和助理在負有巡守海防任務的海巡艇接送下,出海渡假。兩相對照,讓人想到「方便」與「特權」只是一線之隔,卻是任何權力人物都不可輕忽的分寸。
  -----------------------------------------------------------------------------------------------------------------------------    TOP
■ 提防有權的人在語言裡下毒。(《中國時報》2004-08-09)
 
-資深評論家南方朔在「星期專論」裡提到,說話是一項藝術,話語如牆,它是防堵邪惡、錯亂、混淆的屏障。但當這道牆被破壞或利用時,語言的暴力化將隨即產生。台灣的政客特別懂得狡猾的語言生存術,把語言當成權力的附庸,藉以挑逗和煽起大家的情緒,將台灣帶向暴力的邊緣。
  -----------------------------------------------------------------------------------------------------------------------------    TOP

藝文快遞
 

演講》馬英九朱立倫同台拚場 主講台灣性格
「台灣的性格與歷史發展」系列演講,將於9月19日(星期日)下午2時起,辦理最後四場專題。桃園縣長朱立倫與台北市長馬英九,也將以「台灣性格」為主題進行演講。

由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台北市文化局、桃園縣文化局及「歷史月刊」合作的「台灣的性格與歷史發展」系列演講,本周日下午,除了兩位縣市長的演講外,還邀請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所長陳慈玉及學者林玉茹,將談台灣茶的發展歷史、行銷世界的經驗;另以清代台灣稻米的輸出、臺灣西部和東北部沿海各大小港口,從事兩岸及世界貿易的各種重商趨利現象,看台灣人靈敏的市場性格和旺盛的生命力。

演講地點在臺北市徐州路46號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表演廳。全部的專題演講及論文,將在「歷史月刊」10月號發表。 【2004/09/16 聯合晚報】

  -----------------------------------------------------------------------------------------------------------------------------    TOP

訂購《歷史月刊》 專用信用卡單下載
郵政劃撥18789062 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若有批評及指教,請mail至:history@udngroup.com
地址:110台北市基隆路一段180號9樓 電話:﹙02﹚27680091 傳真:﹙02﹚27672444
本電子報版權屬於歷史月刊以及聯合電子報所有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徵求專輯題目  徵求駐校代表  線上投稿專區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有料充電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emoney | stars | job | data |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