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文學】網路上第一份學術性電子報,深入淺出,兼具生活藝術及學術價值! 奇人異事怪東西,挖掘每一個角落新鮮有趣的事物。請看【台灣百寶鄉電子報】
2006/03/20109
每月專輯 --北宋時代垂簾聽政的皇太后(一)
縱橫時空 --建築作為一種奇觀東方主義(上)
    --人與石油的愛恨情仇
藝文快遞 --藝文訊息》大英困境 昔日四處掠奪 今日各國追討
    --藝文訊息》孫運璿故居將依原樣保存

直接訂閱:

每月專輯
  ■ 北宋時代垂簾聽政的皇太后(一)
 

【王德毅】

在君主世襲的時代,父死子繼乃為常制,兄終弟及者偶亦有之。但是歷代君主的年壽很多都不是高壽的,能及中壽已極難得。高壽、中壽之主,其皇太子已年長,可以繼位親理國政,而下壽之君主,其皇子尚在幼年,即位後難以處理朝政,必須有最親的人輔佐,或權同聽政。但此幼主最親的人莫過於其生母或嫡母,其次才是叔父,但在國史上只有西周初年周公輔成王,是叔父攝政的,7年後成王年長,立即還政,退居臣位,後世傳為嘉話,但在當時也是流言紛紜,是非常可畏的。後世便沒有第二位周公了。

北宋共歷九帝,太祖為創業之君,其崩時已年50,長子德秀早卒,次子德昭已26歲,本可繼立,但卻由皇弟光義號稱奉遺詔入承大統了,是為太宗,太宗傳之其子真宗,皆是長君。惟真宗崩時雖已55歲,其原先所立之太子已卒,至天禧元年(1017),始立第六子禎為太子,時年8歲,5年後繼位,也只是13歲的少年,遂由母親劉太后垂簾聽政。仁宗崩年54,雖早年有三子誕生,均未能長大成人,晚年乃過繼一位皇姪(名曙)為嗣,立為太子,即為英宗。英宗繼立時雖年已32,但不到5天便生病了,由曹太后權同處分,此實不得已。英宗在位4年而崩,傳子神宗,年已20,甚思大有為,卻不料事與願違,影響聖躬之健康,使神宗早崩了,其子哲宗繼立,年只10歲,乃由祖母高太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哲宗崩年25,所生一子早夭,向太后與太臣集議,迎立神宗的第十一子端王佶為帝,是為徽宗。帝雖已19歲,但再三辭讓始即位,特恭請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徽宗在位25年,因金兵入侵,國難嚴重,乃禪位於欽宗,不到一年半,北宋便亡了。

從上面簡述北宋九帝之傳承,共有四位皇太后垂簾聽政,茲分述之如下:

章獻明肅劉后
  
劉皇后為益州華陽人,父通,任虎捷都指揮使,太平興國四年(979),從太宗征太原,死於征途中,后為通的第二女,幼時寄養於外家龐氏,時年方10歲。后善於打擊小鼓,由一位專以鍛銀為業的商人龔美帶來京師。已年15,真宗尚為襄王,該商人即以后獻之王邸,王以后有才慧,甚愛之。惟以王之乳母性嚴整,怕王沉溺,向太宗奏明,乃被逐出王府,寄住於王宮指使張耆家。真宗即位後,召入為美人,由修儀、才人而德妃,大中祥符五年(1011)立為皇后。史稱:「后性警悟,曉書史,聞朝廷事,能記本末。帝每巡幸,必以從。」后能得真宗的寵愛,是有原因的。后未有所出,適有李宸妃誕育皇子,后即取來撫育之,視同己出,愛護備至,天禧二年(1018)被立為皇太子。到了四年(1020),真宗久病,語言多錯亂,於是軍國重事,乃由后權同處分,當時宰相寇準奏請由皇太子監國,沒有被採納,準卻因此而遭罷相。乾興元年(1022)二月,真宗崩,皇太子即位,是為仁宗。仁宗時年13,難以處分軍國重事,尊后為皇太后,詔軍國事由太后權兼處分。多賴宰相王曾正色立朝,軍國大事得以不亂。王曾特奏言:「請五日一御承明殿,太后坐左,皇帝坐右,垂簾聽政。」其意主在天子要親近群臣,大臣能見到聖躬安康始放心。太后明告太臣,謂:「候上春秋長,即還政。」禮儀院定制:太后對大臣自稱予,下詔制稱吾,與皇上同處分軍國重事,以防唐代武后之往事在宋朝出現。

天聖二年(1024)二月,劉太后諭宰臣說:「吾受先帝顧託之深,皇帝富於春秋,助成正道,用乂斯民。期見抱孫之歡,永遂含飴之樂,此吾之志也。」並希望朝中百官都能了解她的心意,共同勉勵,以底於道。又選擇儒臣為侍讀、侍講,以啟迪聖智,養函聖德,其用意亦至善。但垂簾日久,權勢更盛,不免有朝臣奉承,首先是上尊號曰「應元崇德仁壽慈聖皇太后」,已用8字,與皇帝尊號相同,到明道二年(1032),又加上「應元齊聖顯功崇德慈仁保壽」12字尊號,亦與仁宗相同。太后之父劉通初封為彭城郡王,旋晉升王爵,禮儀院請避諱,乃改隸屬給事中的通進司為承進司,亦極過份。太后的生日為十一月九日,乃定為長寧節,仁宗的誕辰為四月十四日,稱為乾元節,遼朝每年皆分別遣使來稱賀。仁宗極尊母后,曾於天聖四年(1036)十二月稟告太后說:「欲元日率百官先上皇太后壽,然後受朝。」太后說:「豈可為吾而後元會之禮哉?」帝又以告知大臣,宰相王曾聞後,立刻面奏說:「陛下以孝奉母儀,而太后以謙全國體,請如太后令。」雖有太后的謙辭及大臣的諫言,但仁宗還是在次年正旦率百官上皇太后壽於會慶殿,然後仁宗再駕臨天安殿接受百官的朝賀。這時仁宗已年18,太后仍沒有還政的宣示。到七年十一月九日,為太后60大壽,又逢冬至,仁宗率百官向皇太后拜壽於會慶殿,禮甚隆重,確實不合乎傳統的體制,所以秘閣校理范仲淹乃上疏論之:
  
天子有事親之道,無為臣之禮,有南面之位,無北面之儀。若奉親於內,以行家人禮可也。今顧與百官同列,虧君體、損主威,不可為後世法。(《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08)

疏入,竟然不報。仁宗時已年20,不再是幼主,所以仲淹又上疏請皇太后還政,亦不報,朝中一片譁然,甚至最賞識仲淹的晏殊也批評他狂率邀名,仲淹隨後請求補外,尋出為河南府通判。由此一事之發展來看,朝中大臣為保官位,多不敢直言,甚至宰相呂夷簡也有迎合之意,遠不如王曾能隨事進諫。

實則,劉太后垂簾日久,不免貪戀權位,頗羨慕唐代武后,曾問參知政事魯宗道:「唐武后何如主?」宗道回奏說:「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太后默然。當時有人還建議為劉氏立七廟,以奉宗祀,太后以問輔臣,眾人多不敢回答,只有宗道一人說不可以,其理由是:「若立劉氏七廟,如嗣君何?」對趙氏而言是極不尊敬的。所以《宋史》稱揚宗道為人剛直,遇事敢言,人以「魯直」目之。自宗道於天聖七年二月卒以後,大臣中便無人敢向太后直言的。雖然呂夷簡心機甚深,但在明道元年二月仁宗生母李宸妃病故後,太后特意淡化,對如何殯葬的問題,呂夷簡的建言,確實展現了政治智慧,據彭百川《太平治蹟統類》卷6載:
  
妃始生帝,皇后即以為己生,使皇太妃(楊氏)保視之,宸妃默默先朝嬪御中,未嘗自異,人畏太后,帝不知妃所出也。疾革,乃進位,遽薨,成服苑中,攢塗於嘉慶院。宰相呂夷簡奏事,因進曰:聞有宮嬪亡者。太后矍然曰:宰相亦預宮中事耶?引帝偕起,有頃獨出,曰:卿何間我母子耶?夷簡曰:太后他日不欲全劉氏乎?太后意稍解。夷簡請發哀成服,備宮仗葬之。

太后怕仁宗知道李宸妃是他的生母,所以忽聞得夷簡的問話,甚驚,便在簡單的回答一句話後,就帶仁宗回後殿,再單獨至前殿與夷簡議事,夷簡堅持要用安葬皇后之禮,喪宜自西華門出。太后最初始終不計,夷簡回奏道:「太后不許,臣終不退。」並嚴正的告訴內侍羅崇勳說:「宸妃誕育聖躬,而喪不成禮,異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謂夷簡今日不言也。」這種極機密的宮中之事,外朝大臣竟然都知道,必是先前的宦官外洩的,崇勳立即稟告太后,太后終於允許。次年三月甲午(初十日),劉太后也以疾逝世,竟然下遺誥尊皇太妃楊氏為皇太后,與皇帝同議軍國事,實在不合禮制。而仁宗時年二十四了,還要母后同議軍國事嗎?所以御史中丞蔡齊謁見宰相,進言:「上春秋長,習知天下情偽,今始親政事,豈宜使女后相繼稱制乎?」適於此時,范仲淹自陳州召還,任左司諫,也上奏云:「太后、母號也,未聞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無母后之助矣!」此言尤警切動人,仁宗也應明白,身為帝王,要能英明善斷,遂詔刪去太后遺誥中同議軍國事之語,仁宗始真正親政。當時朝臣多推崇呂夷簡能調和兩宮,使政局穩定,但仁宗的皇后郭氏卻批評呂夷簡為人「多機巧,善應變」,此話也極切中夷簡之心術,使夷簡遭到罷免。仁宗既親政,或有言聖上為李宸妃所生,宸妃生前未受尊重,死非正命,喪不成禮,仁宗號慟不已,乃遣宸妃之胞弟李用和改易梓宮,驗視之,看到宸妃容貌如生,服飾嚴整,如同皇后。用和具實奏明,仁宗嘆道:「人言可信哉?自今大孃孃平生分明矣!」於是尊宸妃為皇太后,劉太后加諡莊獻明肅。仁宗的孝德固然可稱,但不能不佩服呂夷簡確實有先見之明。

從宋人的記載看,劉太后實是一位多心智、善權謀的女主,在垂簾聽政的初期,就留心對仁宗的教育,命儒臣孫奭、宋綬等選輯《孝經》、《論語》中之要言,配合前代帝王聖德之故事,輪流講說,以啟發仁宗明知孝道。又編錄太祖、太宗、真宗故事為《三朝寶訓》10卷,每卷10事,令帝每日閱覽,一再叮嚀要效法祖宗。還編了一部有關郊祀儀仗的《鹵簿圖》,先由翰林待詔高克明繪畫,備極精妙,再於其左用文字說明,由傅姆輩日夕侍上展玩,並加以訓釋勸誘,遂培養出仁宗仁孝的德性。此舉雖有利於太后長期稱制,但從整體看,仁宗實為北宋的賢君,更能鞏固趙家政權。不過太后稱制長達11年,總有些朝臣曲意奉承,晚年稍稍重用外戚,信任宦官,也極可議。所以在太后薨殂後,朝臣也常常批評太后垂簾時不當之舉,以激怒仁宗,所幸范仲淹及時上言:「太后受遺先帝保佑聖躬者十餘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仁宗甚受感動,於是詔中外「毋得言垂簾事」,遂免除了一場政治風暴。宋朝之制:皇后二字諡,稱制者加至四字諡,至慶曆四年(1044),改諡章獻明肅皇后。 ∼未完,詳見下一期電子報∼

  -----------------------------------------------------------------------------------------------------------------------------    TOP

縱橫時空
  ■ 建築作為一種奇觀東方主義(上)
 

【文/石計生(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時尚是一劑藥,是以集體的規模,針對忘記的命中註定的結果的補償。」
--班雅明/巴黎拱廊街(The Arcades Project)

1.

從視覺經驗上來說,我所認識的台北城市之美從來不是以西方摩天高樓式「建築」為基礎,而是以自然為主體,人的行動為輔的城市,不與天爭的低調。它原來充滿登高必自卑的俯視,土庫岳山、二格山、天上山、大屯山、七星山、陽明山、觀音山、五分山、姜子寮山、五指山至雞南山等大大小小山系,從南到北,從西到東,選定任何一座美麗的山,我們可以目睹豐饒水系江河的交會、分離,與謙卑到比樹高不了多少的樓房群點綴其中。台北城之美在於它的東方式的含蓄、內斂,它是群山環抱的盆地,快樂是在人的行進間有意或無意的抬頭所見,一片雲往某個山頭隱去;這種快樂現在原則上還有,但是要靠運氣,因為高樓越來越多,在地下化的捷運經驗越來越多,而且時時會受到建築「奇觀」(spectacle)的干擾。∼more∼

  -----------------------------------------------------------------------------------------------------------------------------    TOP
  ■ 人與石油的愛恨情仇
 

【文/馬凱(作者為經濟日報總主筆)】

國際原油價格一年之內上升了六成,擔負著法定盈餘任務的中國石油公司連連大吐苦水,終於促使行政院倉促通過汽柴油再度漲價一元的決定;不顧此舉將迅速同步推升台塑石化漲價,以及天然氣、電費與一切跟能源有關的商品及服務業紛紛跟進;更不顧行政院以漲價的手段幫助中油度過難關,卻使生產成本遠低於中油的台塑石化因而坐享暴利;尤其未慮及正在中油漲價的前一天,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滑,而且根據彭博專欄作家林恩的判斷,價格還會持續下滑到每桶50至60美元之間,因為過去五年油價狂漲三倍的因素已然消失。∼more∼

  -----------------------------------------------------------------------------------------------------------------------------    TOP


藝文快遞
 

藝文訊息》大英困境 昔日四處掠奪 今日各國追討
名列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典藏文物曾隨著「日不落帝國」的國土擴增,一路從七萬件暴增至七百萬件,只是,當年象徵帝國榮耀的世界文物,如今已成為大英博物館遭到世界各國追索的箭靶。∼more∼

藝文訊息》孫運璿故居將依原樣保存
前總統府資政孫運璿哲人已杳,但寓所可望指定古蹟供後人憑弔。台北市文化局昨邀集文資專家會勘他生前位於濟南路及重慶南路的兩處寓所,重慶南路寓所仍保留日式重簷木造宿舍原貌,內部擺設也留存其儉樸風格,專家建議以孫資政對台灣光復後現代化貢獻,其人風範結合寓所特色,指定為古蹟原樣保存,日後可作文物館活用。∼more∼

  -----------------------------------------------------------------------------------------------------------------------------    TOP

  ■訂購《歷史月刊》方式
  1.網路購書:聯經出版網
  2.專用信用卡單下載
  3.郵政劃撥18789062 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若有批評及指教,請mail至:history@udngroup.com
地址:110台北市基隆路一段180號9樓 電話:﹙02﹚27680091 傳真:﹙02﹚27672444
本電子報版權屬於歷史月刊以及聯合電子報所有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徵求專輯題目  徵求駐校代表  線上投稿專區

訊息公告

大自然的警戒色

許多動物甚至植物身上也有非常鮮豔的顏色,而且是不分雌雄,通通都有,這種色彩通常不是表現給同種動物看的,牠們雖然能夠吸引其他動物的目光,但是其他動物看到牠們,不但不會靠過來,反而會以最快的速度離開牠們,這一類的色彩,被稱為警戒色。>>More∼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有料充電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money | stars | job | data |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