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以英文角度感受臺北的魅力,【TAIPEI英文季刊電子報】給你流行話題、美食景點不同主題的精彩報導。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05/05  第19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小語 關於本週電影
好片推薦 《驗屍官》用驗屍的方式來發現恐怖
《我的海星爸爸》愛,讓這個幾乎崩壞的家沒有四分五裂
《我發瘋的那段日子》精神病患的世界是怎樣的?
 
關於本週電影
各位朋友大家好

本週介紹的三部電影都比較「小」,但都各有特色,驗屍官是有推理又有密閉空間逃脫的創意恐怖片;我的海星爸爸則是感人的真實故事,看一個受到劇變的家庭如何手牽手走過辛苦的路;我發瘋的那段日子帶觀眾去了解精神出狀況的人是什麼感受,身邊的人又是如何。三片都是不錯的佳作,如果有對口味可以試試;如果想等商業大片,敬請期待下週的亞瑟~

祝大家週末觀影愉快

火行者

 
《驗屍官》用驗屍的方式來發現恐怖

我其實不太喜歡別人直接問我恐怖片可不可怕, 這是非常感覺的東西,每個人的感受會差非常多,我覺得小強很可怕,有人覺得直接打死就好了,有人覺得毛毛蟲很噁心,我反而覺得很可愛。有人怕附身型的或沒實體的鬼,有人怕屍變…

我是個非常不敢看恐怖片的觀眾,也沒有喜歡被嚇到的感覺,所以我的驚嚇程度對於恐怖迷而言應該是沒參考價值的,問懼高症的人高度可不可怕是沒意義的。 不過在文章當中我還是會盡量寫出電影本身的特色,畢竟恐怖片除了恐怖跟不恐怖以外還有很多可以談的。

先從恐怖的方式開始談起, 《驗屍官》其中一個恐怖的重點在於解剖, 一般屍體解剖對我們來說就已經是很噁心的了,這部電影要解剖的還是一具詭異的無名女屍,每次特寫她的臉我都會開始緊張,而且在解剖的過程當中發現很多的線索,連她的死法都讓人十分不舒服。

電影在一開始有先解剖其他的屍體(會需要解剖的,通常就是意外或犯罪的狀況,所以屍體也不會太好看…),讓我們認識這一對驗屍官父子的專業,以及解剖的學問,這些在後續的發展都會派上用場,也是這種推理讓《驗屍官》有它自己的懸疑張力。

至於嚇人的手法,免不了還是有那種…硬是要往縫裡看,緩緩靠近,很安靜很安靜,然後…!!!不過這種方式對我就是有效,一定中。

當然還有其他不那麼『直接』的壓力,就像前面提到的推理,漸漸知道這個女孩的遭遇之後,寒意也會越來越重,對她的恐懼感也會提升,不是因為她真的做了什麼,而是因為她都還沒做什麼才感到害怕,不知道受到這種殘酷待遇的人能/會做出什麼。

片中也試著放入一些父子情,但這部分著墨還不到會感動觀眾的程度,至少我自己還無法跟他們有很深刻的情感連結,不過有這些東西就已經感覺不錯了。

電影的前半段大概都是在『了解』的階段,還沒什麼事發生,到後半則不斷有事發生,包括劇情介紹提到的那些還有更多。

其實如果一定要去檢查電影的邏輯(如果她可以如何如何,那個時候為什麼不如何如何…這類的),總是有可挑的地方,但整體來說,劇情的設計是有想法且花了心思的,算蠻特別,就我這個一點也不愛恐怖片的觀眾,幾乎都不太敢把眼睛睜太大的情況下,還是會很想知道發展,所以可以說它是有吸引力的吧?至少除去嚇人的部分,我都還覺得有劇情,有看點的(這片是有雷的,所以上網看資訊要小心,知道真相或結果的話看過程就沒那麼有不確定性的緊張感了)。

 
《我的海星爸爸》愛,讓這個幾乎崩壞的家沒有四分五裂

《我的海星爸爸》光是看故事就讓人好心痛了,它還是真實事件改編的,想想看,好好的一個家庭,一場病,就讓爸爸必須要切除四肢加上毀容…家中還有小寶寶正要出生,這對一個家庭會是多大的打擊?

《我的海星爸爸》就是在講一個家庭面對這件事的過程。

電影一開始只花了一點時間,讓觀眾看到這個家庭的幸福,包括爸爸和女兒的感情,以及爸媽之間的感情。還有爸爸自己本身的一些回憶,這是後續對於他自己父親身份定位會有影響的舖陳。

不過《我的海星爸爸》的過程並沒有弄得很情緒,至少比我自己預期的還要低調些,比如爸爸被送進醫院,醒來卻發現自己手腳都沒了,臉還要重建…光是這一點…我們局外人用想像的就是好大好大的心理打擊了…但電影並沒有在這類的地方做很放大的強調。雖然如此,該呈現的還是都有呈現出來。

從一開始住院,媽媽要簽字做這些手術時的心情,接著雙方母親都來用自己的方式提供協助(但並不是他們很想要的方式),然後小寶寶再出生,媽媽要一肩扛起所有的責任,兩個小朋友年紀又太小還無法理解這些,鬧脾氣之類的事在這樣子的情況下也會變得特別讓人受不了…然後爸爸開始想辦法生活,卻得要面對外人的目光,以及自己變得「無能」連上廁所和吃飯都要人幫忙,頓時變成被當小孩對待一樣,加上那恐怖的臉孔,讓他覺得身為人的尊嚴都沒有…龐大的醫藥費成為很實際的壓力,和心理壓力一起壓在這個家庭上…一切看來即將崩壞…

如同前面說的,《我的海星爸爸》沒有去誇大這些細節,但也不會覺得悶,畢竟還是一直有大小事在發生著,別擔心自己好像還無感動,順著電影看下去,到後面還是會狂掉眼淚的。

不知道遇到這樣子的事,能做到多少?

若身為爸爸,有可能不自怨自艾嗎?不過《我的海星爸爸》更多的著墨是在媽媽身上,受苦的並不只有當事人,媽媽幾乎是投入了一切在維持著這個家,身體上負擔超大,心理更是難熬,每個人都充滿了負能量,坦白說,不論有多愛,到最後都有可能會選擇逃離…因為自己真的撐不下去,因為孩子也會受連累,若必須要抉擇,相信大家也能夠諒解選擇離開吧?可是如果真的離開了,那爸爸真的就一無所有了。

而後續…到了臨界點的時候,大家都要爆發的時候,爸爸媽媽把話都講開了,那段戲超級有張力,爸爸講出了他內心受到的煎熬,這一路走來有多痛苦,聽得好讓人難過,遇到這種事會憤世疾俗並不難想像的…也實在不能怪他。但媽媽也說出了內心最深處的話,不論多痛苦她都不會放棄,即使他們不可能再找回原本那麼美滿的幸福,至少可以設法在現況中找到一點點的幸福,但她需要爸爸一起幫忙,雖然爸爸有權生氣,可是不斷把氣轉嫁在身邊那些真正愛他、為他在努力(即使方式可能不是他喜歡的)的人身上,只會讓一切更辛苦…。

因為跟著角色們走過前面那段路,在他們都說出這些感受時,我就止不住眼淚了。太多的感受,一言難盡。《我的海星爸爸》讓我們看到很多的不完美,媽媽沒有辦法把家真的撐得很好,爸爸也沒有辦法真的重新站起來,來幫忙的家人也沒有辦法提供他們最需要的協助,孩子們沒更沒有辦法體諒和幫忙…我們看到好多好多的問題,可是,這個家沒有四分五裂,只因為那份愛…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別人,但有時候人就是無法完全了解別人的想法或是立場,可是能夠真心好好溝通,讓他們有機會能夠繼續手牽手走下去…

這是個真實故事,也因此特別感人,這樣的愛並不是什麼編造出來的巧合劇情刻意展現的,它就是那麼生活化,同一個屋簷下的大家,在自我與家庭中掙扎求平衡,世界對他們並不公平,可是發生的事無法改變,《我的海星爸爸》就是帶我們去看這個家庭共同承擔這樣的命運。

人生有時候真的會給我們太過嚴酸的考驗,如果有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還願意陪著你走下去,不論是否真正有實質的幫助,光是讓你不孤單,不用自己一個人去面對,就是非常珍貴的了。

 
《我發瘋的那段日子》精神病患的世界是怎樣的?

《我發瘋的那段日子》是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也有出了書,在官方釋出的劇情介紹中,其實也都把真相給說清楚了,所以不太需要擔心「梗」的問題,我也覺得這部片子的重點不在於懸疑感(到底女主角是怎麼了),所以是否保持未知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它並不是那樣子的商業娛樂。

比較重要的,是要去跟大家一起經歷這個事件發生的過程,包括女主角本人,從一些莫名其妙的小症狀開始,到影響到工作,最後開始失控,她自己會是什麼樣的感覺?而她身邊的人,長時間相處的同事,能夠和一個情緒似乎很不穩定的人共事?當她的情緒會影響到手上的工作甚至別人的工作時?

還有家人,對她的父母來說,雖然她是自己親身的孩子,但孩子根本就判若兩人,不知道她怎麼了,也無法和她溝通,根本不能理性互動,要如何一直包容?且當她的陰晴不定變得很可怕的時候呢?比如會突然抓狂?還有男友,男友不像家人是被血緣給綁住的,若自己愛的那個人完全變了個樣,且沒人知道怎麼回事,也不知道會不會康復,這樣還能不離不棄?

身為置身事外的人,要批評別人都很容易的,但《我發瘋的那段日子》就帶我們進來這個世界看看,一個「疑似精神病患」的生活會是怎樣的,他們身邊的人又會怎麼樣看待這個人。

我不知道大家對於「精神病」的感受是如何?但通常不會是好的感覺吧?害怕?嫌惡?敬而遠之?坦白說,我會想保持距離,因為覺得他們有著不確定性,我無法知道他們會做出怎樣的行為(比如我會想…萬一她拿著菜刀切水果時突然抓狂怎麼辦),但仔細想想,沒精神病的人也很難說不會有很多亂七八糟的行為?

如果對於精神病患有負面感覺是來自於「不了解」,那麼《我發瘋的那段日子》可以讓我們多了解一點,並不是說了解這類疾病,而是了解我們的誤解。這樣行為舉止怪異的女孩可能只是腦部的某個地方受損,而不是「瘋子」,她本來還是個開朗熱情的女孩呢。

我知道這很難,在路上看到一個外表和一般人不太一樣,自言自語或是對路人做出奇怪行為的人,我們還是會閃開,我家這裡就有一個中年男子常常在路口對著每個路人、每個騎車的騎士亂罵一通,或是說些沒頭沒尾的話,我一定都是快速閃過,絕對不會想說他可能本來也是個很正常很有趣的人,但頭腦受了點傷害,是吧?

可是如果你至少在想法上願意不是只把他當作路邊的瘋子…會想思考看看他是怎樣的感覺、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他身邊的人會如何看待他等等,若能有這樣子的心態,那可以看看《我發瘋的那段日子》,多去了解一些我們很幸運不用去經歷的歷程。就算也許不能立刻改掉我們的刻板印象,至少願意去了解,就是個好的開端,很多事情都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我們想像的只是根據我們自己所知(相對於全世界全宇宙的知識,我們所知超超超超少)自己去編的情境(相對於全世界全宇宙的可能情境,我們能編出的超超超超少),既然想像通常都是錯的,為什麼要一直把自己想像的印象套在別人身上呢?

先學著把評斷給拿掉,再學著去了解。不見得只是在精神病這方面,很多很多和刻板印象相關的議題都是如此,很可能,和人扯上關係的都免不了有這樣的狀況,只是《我發瘋的那段日子》用個很搶眼很引人著目的例子來更鮮明呈現出這些人性而已。

像這樣的片子,真的不是娛樂用的,但也不會很乾到商業片觀眾會睡著的程度,只是它的題材和走向,跟商業娛樂片不一樣而已,片子的過程還是有張力且緊湊的,也不會太抽象都需要觀眾自己去想,所以我是覺得只要對題材感興趣,就可以嘗試。(全片真的就只圍繞著這個女孩的生活和她的狀況在轉,且很快就開始有症狀了,所以對題材真的要感興趣,全片就是專注在談這件事而已)

克蘿伊摩蕾茲〔Chloe Grace Moretz〕演得非常精采,病前病後判若兩人,尤其是得病後的狀況,讓人好奇也讓人怯步。也因為有她,讓《我發瘋的那段日子》更傳神地傳達出它想傳達的訊息。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