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類屬於兩棲類,兩棲類又稱為兩生類,是指一群大多數種類幼體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在陸地用肺、口腔內膜及皮膚呼吸的水陸兩棲動物。兩棲類主要包含三大類,分別為為無尾目的青蛙、蟾蜍;有尾目的山椒魚、蠑螈及無足目的蚓螈。根據世界兩棲類網站統計,全世界已被記錄的兩棲類種類多達6307種,其中無尾目有5569種,有尾目有563種,無足目有175種﹙資料來源為AmphibiaWeb,2008﹚。
台灣的蛙類有三十二種,分佈範圍非常廣泛,從海平面到三千公尺的高山,棲息的環境也非常多樣,包括都市、稻田、平原、池塘、森林、溪流等,容易觀察及接近。蛙類成體用皮膚呼吸,蝌蚪在水中生活,都直接與自然環境接觸,也迅速反應各種環境變化,是重要的環境指標生物。
此外,從「一隻青蛙一張嘴….」的兒歌,造型可愛的青蛙玩偶,到象徵招財的三腳蟾蜍,可見蛙類形象已經融入人類生活中。因此,蛙類是非常好的環境教育教材。
環境教育教育目標包括: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與環境行動經驗。簡單而言,環境教育是「在環境中」、「與環境相關」及「為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的教育是幫助人們發展對他們周遭環境和自然世界的敏感度,「與環境相關」的教育提升人們對組成環境的自然、物質和社會系統有進一步瞭解,「為環境」的教育則誘發人們採取行動以改善環境的動機。而環境教育在適切的情況下,應運用戶外環境做為學習場所。
生物多樣性之保育為國家永續發展的重要政策目標之一,物種的調查為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基礎工作,要進行物種的調查必須先具備野外觀察及分類的能力。而野外觀察及分類的課程除了能讓人更能瞭解及接觸蛙類,也可以藉此訓練學生歸納、邏輯推理及判斷的能力,符合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精神與基本理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我們應將生物多樣性與其他環境的主題概念,融入在教育系統及教學課程與訓練中。」,根據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國小三、四年級課程包括認識常見動物,而五、六年級課程涵蓋動物行為和人與環境的關係。而台灣近年已經有學校以週遭環境的動物為主題進行課程設計,並藉此推廣環境教育,例如台北縣瑞柑國小以蛙類為主題推廣環境教育獲得良好成效。
在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將資訊融入各科教學,鼓勵教師結合網路資源、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活動中。國科會近年來推動「數位典藏計畫」,成果相當豐碩,計畫的首要目標是將國家重要的文物典藏數位化,並期望能藉由加值、推廣、應用等計畫,使文化與全民生活、學習連結在一起,提昇全民生活與學習素質。「數位典藏計畫」並希望建構出可供教師於教學上應用的網站內容,成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中便利的網路資源。因此研究者在96-97年度執行國科會「發現後山;蛙蛙世界」數位典藏計畫,建立蛙蛙世界學習網http://learning.froghome.org,期望提供多元的教學方式,尤其是戶外體驗教學,讓學生喜愛及關心生活周遭的蛙類,進而主動認識蛙類,以實踐生物多樣性保育,並落實環境教育。
★ 蛙蛙世界學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