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9/18 第61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北美智權網站
 
 
 
 
專利評析 從智財局2026預算看戰略:TIPO、USPTO、KIPO比一比
人形機器人應用成熟落地 台灣廠商機會點為何?
   
深入報導 從AI資料中心發展趨勢看台灣產業機會
   
研發創新 2025亞太永續博覽會:生物多樣性成企業變革重點
   
 
從智財局2026預算看戰略:TIPO、USPTO、KIPO比一比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全球主要經濟體對智慧財產局的投資規模,清晰且直接的反映了各國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上的不同戰略。邁入第3季,多國智財局2026年的財政預算已紛紛出爐, 且讓我們一探究竟。 筆者特別挑了台灣經濟部智慧財產局(TIPO)、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以及韓國智慧財產局(KIPO)的2026財政預算案來研究,雖然三者在規模上差距懸殊,卻各自展現了鮮明的政策取向。其中美國是台灣申請境外專利最多的國家,而韓國則是在產業發展上與台灣有很多雷同的地方,值得台灣學習。

在進入正文前,先說明三點。首先,為了方便閱讀與比較,筆者把不同的幣值全換算成新台幣(匯率: 1 美元 ≈ 32 新台幣;1 韓元 ≈ 0.022 新台幣);此外,由於3國規模相差甚巨,因此加入了人口基數作為觀察點,而人口基數採 2025 年底預估值。最後,要注意的是,USPTO是自給自足的單位,主要收入來源為規費、年費及服務費…等等,而其年度預算即其預估2026年的收入;而KIPO及TIPO則是收入上繳國庫,再提出預算案待國會通過後,由政府統一撥款。

圖1. TIPO、USPTO、KIPO 2026財政預算案比較;資料來源:各IPO 2026年財政預算案;整理製表: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備註1:金額統一換算為新台幣 (1 美元 ≈ 32 新台幣;1 韓元 ≈ 0.022 新台幣;人口基數採 2025 年預估值)。備註2:TIPO及KIPO收入上繳國庫,再由政府統一撥款;USPTO主要收入來源為規費、年費及服務費,經費自給自足,無政府撥款。

總量比較(規模與人力)

從表1可見,美國USPTO在規模上明顯領先,預期2026全年收入約 1,599億 (新台幣,下同),可使用總額約 1,500億,並維持/增加龐大的營運準備金與儲備。在員工人數方面,2026年編制為15,363名(含全職員工14,451名) 。當中,負責專利及商標的人數分別為13,597及1,767。 值得注意的是,專利審查人員高達11,814名 (全職審查人員10,995名) ;此規模代表美國USPTO以使用者付費模式支撐大規模審查、資訊系統、以及在地外擴展辦公網絡。

南韓 KIPO的年度總預算約159.4億 ,較2025年增加4.2億新台幣,展現出政府以智慧財產為基礎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成長的強烈意志。其中,用於核心項目的支出大幅提升92億,較前一年增加11.8億,並在政策中強調透過預算提升來支援高品質審查、IP 融資與產業化支援。KIPO曾於預算案中提到多項中小企業與 IP 金融支持計畫,顯示資源配置除審查外,亦重視 IP 商業化與市場保護。至於人力配置方面,2023年年報顯示,KIPO專利審查員 (含發明及新型) 共876名、商標 (含設計)審查員共213名。

台灣TIPO在 2026 年度編列的總預算為47.5億,整體屬於中小規模。由於規模有限,TIPO 將重點放在提升行政效率與數位化轉型,包括建置 AI 智權服務平台、推動文件全面數位化,以及推行新創快速審查制度。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希望讓新創公司能在4個月內獲得專利審查結果,以加速創新成果的市場化。在有限資源條件下,TIPO 並未像韓國KIPO那樣投入龐大金融支援,而是以檢索服務與審查加速作為新創企業的主要支援工具。這是一種務實取向,企圖用效率與技術來補足財務資源的不足。至於人力配置方面,TIPO於2026編制員工共822名;此外2024年年報顯示, 專利審查員 共391名、商標審查員共88名。

圖2. 台、美、韓三國預算反映不同國策定位 ;整理製表: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8期:從智財局2026預算看戰略:TIPO、USPTO、KIPO比一比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人形機器人應用成熟落地 台灣廠商機會點為何?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於2025年9月8–9日舉辦的第38屆 MIC FORUM Fall《馭變:科技主權 全球新局》,其中9日「從實體AI觀測人型機器人發展趨勢」單元把焦點放在「實體AI」與人形機器人實務落地。MIC資深產業分析師盧冠芸指出,人形機器人將是最理想的通用型機器人,其應用潛力自2025年起快速擴張。預估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460億美元,出貨量突破百萬台。其中工業與商業應用將是主力市場,規模高達415.2億美元;家用市場則約36.9億美元,其他應用約9.2億美元。這些數字顯示,人形機器人不僅是實驗室的產物,更將成為推動產業變革與社會服務的重要角色。對於以製造與元件優勢著稱的台灣,這輪實體AI浪潮究竟意味著什麼商機?本文將從技術現況、場域應用、台灣供應鏈優勢與弱點、可行商業模式與策略步驟,提出具體、可執行的觀察與建議。

從實驗室到場域:第三代人形機器人的技術圖像

盧冠芸指出人形機器人進入第三代,關鍵在於「在開放且動態物理環境中可靠執行複雜任務」的能力。這一代技術整合三大要素:強化的感測(多模態視覺、力覺、聲學、環境感知)、高自由度運動控制(精準伺服、協調多關節)、以及更強的邊緣與雲端AI運算架構。這樣的整合使得機器人不再局限於受控的工廠產線,而能嘗試進入最終組裝、室內巡檢、餐飲上菜、旅宿接待、零售導購、醫療照護等過去少量自動化的場域。

同時,實務上亦強調可靠性與安全性:在與人共處的場域中,機器人必須處理光線變化、地面摩擦差異、攜帶物品的重量與形狀差異,以及人類行為不可預測性。因此,第三代機器人的研發重點集中在「高性能動態控制」、「人機協作(safe HRI)」、「自適應行為(online adaptation)」三方向,並以場域驗證(field trials)驗證整體系統的耐久度與穩定性。資策會指出,全球研發已朝這三個方向集中,預計廠商會在2026年前後陸續進入場域驗證階段。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盧冠芸;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8期:從智財局2026預算看戰略:TIPO、USPTO、KIPO比一比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從AI資料中心發展趨勢看台灣產業機會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隨著主權AI意識崛起,各國布局主權AI算力成為驅動全球伺服器市場的成長關鍵。從2025年起,新建的資料中心已開始全面導入AI伺服器,雲端服務商、科技巨頭以及AI時代的新興的Neo Cloud雲端服務商,對於AI算力需求都正在急劇攀升。除了採購現成的GPU伺服器,雲端服務商也開始導入自家研發的客製化晶片,以強化其AI推論能力。由於AI推論需求持續增加,未來幾年中低階與客製化AI伺服器的市場佔比也將持續提升,將成為未來台灣產業更可切入的利基點。

圖1.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日前舉辦第38屆MIC FORUM Fall,MIC產業顧問魏傳虔分享主權AI風潮下的AI資料中心發展趨勢;;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主權AI」已與國力密不可分,各國為了確保AI關鍵資源與決策權掌握在本國,並能在安全、經濟、文化語境上自主發展,除了加速制定政策,也積極發展符合在地資料規範的AI模型與生成式AI應用,其中又以美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最積極投資算力。

2029年AI伺服器出貨將近四成

各國布局主權AI算力是驅動全球伺服器市場成長的關鍵之一,根據MIC預測,2025年全球伺服器市場為1,432萬台,成長5.6%,預估2026年全球伺服器市場為1,498萬台,成長4.5%,除了受惠於主權AI熱潮,雲端服務商、科技巨頭與Neo Cloud廠商皆加大採購AI伺服器、AI訓練與推論需求的成長影響,皆使得AI伺服器需求持續提升,2024年AI伺服器出貨占比約23%,預估2029年將接近四成,達38.4%。關注不同類型AI伺服器的出貨占比,預估2025年AI伺服器占整體28.23%,中低階、客製化AI伺服器占23.3%、高階AI伺服器占4.93%,隨著AI推論需求未來幾年將只增不減,對中低階、客製化AI伺服器的需求勢必增長,預估2029年中低階、客製化AI伺服器出貨占比將達31.95%、高階AI伺服器占6.45%。

圖2. 2024-2029 年全球AI伺服器占比預測;圖片來源:MIC,2025年9月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顧問魏傳虔指出,推動全球資料中心市場的動能主要來自三個面向。首先,雲端服務商不斷增加資本支出,擴建 AI 叢集並購置最新一代 GPU,以因應演算法對運算力的龐大需求。生成式 AI 的應用也帶動雲端服務營收與廣告精準投放,進一步強化產業成長。其次,主權 AI 的概念在全球興起,促使 Neo Cloud 這類專為AI打造的算力租賃服務蓬勃發展,北美、歐洲與亞太皆已有數十家業者崛起。第三,國際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例如美國的關稅風險,也可能改變資料中心的採購模式。整體而言,2025 年起中低階與客製化 AI 伺服器的比重將逐年上升,特別受益於 AI 推論需求的快速擴張。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8期:從智財局2026預算看戰略:TIPO、USPTO、KIPO比一比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2025亞太永續博覽會:生物多樣性成企業變革重點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全球正處於永續發展的關鍵時刻,淨零碳排不再只是目標,更是驅動產業創新與社會轉型的重要力量。2025年,適逢《巴黎協定》10週年,全球超過130個國家承諾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中場目標,象徵永續行動進入加速期。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近年成為全球企業經營的重要議題,企業對於生物多樣性的重視程度,更成為國際永續評比和投資人關注的焦點,直接影響企業未來的發展與競爭力。

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主辦的「2025 第四屆亞太永續博覽會」(2025 SDG Asia)於9月11至13日在台北世貿一館舉行,今年以「邁向變革的力量」(Charge Towards Change)為主題,匯聚來自政府、企業、學研與 NGO的百餘單位,呈現台灣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淨零轉型的成果,並結合「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表彰在ESG領域表現優異的企業與團隊。

圖1. 2025 亞太永續博覽會(2025 SDG Asia)2025/9/13順利落幕;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今年亞太永續博覽會設置十大主題展區,橫跨政策、產業與公民行動,包括永續生活、解方、觀光、金融、醫療、教育、國際、建築、人才,以及首度推出的「永續生態圈」,呈現從減塑、綠能、低碳旅遊到AI賦能永續等創新應用。「永續生態圈」展區以跨產業合作為亮點,由產業龍頭攜手上下游供應鏈,展現台灣企業如何在永續議題上打破邊界、共創共榮。

全球正處於永續發展的關鍵時刻,淨零碳排不再只是目標,更是驅動產業創新與社會轉型的重要力量。做為全球唯一連續24年入選道瓊永續世界指數的半導體公司,台積電在今年亞太永續博覽會中主辦「共榮與成長:發揮永續影響力,驅動美好的改變」主題論壇,聚焦「共榮成長」、「永續影響力」、「行動轉化」三大核心,分享推動永續發展的實務經驗與策略洞察,分別從「循環經濟與資源創新」及「生物多樣性與永續轉型」深入探討。台積電ESG委員會主席何麗梅表示,ESG是一連串正向循環的起點,透過減碳節能、愛護環境、強化公司治理,更能留住人才,創造本業成功。台積電早在2011年成立ESG委員會,2019年開始由董事長領導ESG指導委員會,並由各主管擔任ESG委員,以「綠色製造、建立責任供應鏈、打造健康共融職場、培育人才、關懷弱勢」等五大面向實踐ESG,持續創造實質且正向的影響力。

生物多樣性成企業經營重點

生物多樣性近年成為全球企業經營的重要議題,企業能否正視生物多樣性,更成為國際永續評比和投資人關注的焦點,直接影響企業未來的發展與競爭力。

為了減緩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聯合國1992年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各國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為全球最大的保育公約之一。《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三大目標為「保育生物多樣性」、「重視與鼓勵生物多樣性資源之永續利用」、「公平合理的分享利用遺傳資源所產生的惠益」,迄今已有196個締約方。其中「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為全球2050年願景,並訂出訂出2050年4大長期目標,及2030年前要完成的23項生物多樣性行動目標,成為世界各國未來10年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方向。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林華慶指出,過去主要依賴政府與學術界推動保育工作,但光靠公部門投入並不足夠,企業、社區、消費者都必須成為主角。順應生物多樣性的趨勢下,台灣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在2024年正式推出「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台」,將淨零碳排與結合在地社區共同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國際趨勢,與企業落實ESG需求相對接,建立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新模式。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主任丁宗蘇在會中指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UNFCCC)與維護生物多樣性是推動永續兩大關鍵方向,而森林既是碳匯的主要來源,也是多樣性保育的棲地,台大擁有超過三萬兩千公頃的實驗林,累積長達百年的森林生長數據,這些資料成為國際少見的長期觀測基礎,可做為碳匯科學發展的基石。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8期:從智財局2026預算看戰略:TIPO、USPTO、KIPO比一比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